刮痧疗法介绍.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37591 上传时间:2019-09-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刮痧疗法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刮痧疗法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刮痧疗法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刮痧疗法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刮痧疗法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刮痧疗法介绍 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适应证 广,疗效显著的特点,刮痧始于石器时代,在砭石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发展 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物理刺激疗法,长期广泛流传和应用于民间,在防病治病, 保健强身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刮痧又称“刮治” ,古称“萎法” ,发展至 清代始命名为“刮痧法” ,通过不断医疗实践使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 断提高,而越来越受到当今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刮痧疗法和“痧”的含义 刮痧疗法民间用于治疗痧症,故称“刮痧” 。其实,刮痧非只治痧证,而可 治疗内外各科诸多疾病。 “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身体内在的病理性(阳性反 应)反应的“痧

2、” ,谓之“痧象” ;二是指刮痧刺激后表观在体表的“痧” ,谓之 “痧痕” 。二者“痧”的形、色有所区别。因此,有必要先加以说明,而不致引 起认识上的模糊。 先讲病理性反应的痧象。 “痧”是民间的习惯叫法。一方面是指“痧”疹征 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或病理性阳性反 应物(具体在检查方法中论述)。清代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痧者, 疹之俗称,有头粒如粟。 ”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上的一种 表现。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 、 “痧气” 。 重订广温热病云: “夏秋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触人,人感受了而发病,发于夏季的,叫霉雨 蒸;发于秋季

3、的叫桂花蒸。这些病都是水土秽气杂合而成” 。这类病临床上就会 出现“痧证”的症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故有“百病皆可 发痧”之说。民间常常用刮痧法来治疗痧证,是因为古人认为痧证多由人体感 受风、寒、湿、火或时疫之气侵袭,使腠理(皮肤汗腺)固而致密,外邪郁积体 内,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致。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无定论。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 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到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如痧 惊合璧一书就介绍了 40 多种疾病,连附属的共计

4、 100 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 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 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 “头疯痧”类似偏头风;“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等。此外,民间还有 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及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 等等。名目繁多、难一一列举。 其实以“痧”命名不仅是指痧证,而是百病皆然;凡由病源(即内外致病因 素)所致而为病,多可出现病理性反应的痧象。故不可局限于痧证一说,而“痧 象”的实质是致病因素或病理反应的代名词罢了。由此则可拓宽治疗思路,扩 大刮痧疗法的适用范围。 再讲刮痧刺激后反应的“

5、痧痕” 。通过刮治,皮肤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 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肤色)和形态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痧痕” 。常见 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小点状紫红色疹子, 与此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可持续 1 至数天。只要刮 治数分钟,凡有病源之处,其表现轻可见微红,红花朵点,重则成斑,甚至青 黑斑块,触之略有阻碍或隆突感。较严重之青黑斑块,于刮拭时则会有痛感。 如无病痛,则无反应,亦不觉疼痛。不同的“痧痕” ,主要是痧疹出现的部位形 态的不同,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程及预后判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

6、多良好;痧色暗红呈片 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颜色 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是有效的。一般说来对 无病者或属减肥、美容及保健刮拭者,多无明显痧痕。 由此可见, “痧象”是疾病在体表的病理性反应,而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边缘 润滑物体(即刮具),或手指、或针具在人体体表特定的刺激部位或穴位上施以 反复的刮拭、捏提、揪挤、挑刺等手法,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片状瘀血(或出血)的 刺激反应(即痧痕),以达到疏通经络、解表排毒、退热解惊、开窍醒神、扶正 祛邪、调节脏腑、恢复生理平衡、祛除疾病为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这种疗法 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简便易学

7、、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用、安全可靠、疗 效显著,因此一直流传和应用于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刮痧疗法的理论依据、作用机制及功用 (一)理论依据 1以中医脏腑学说理论为基础 一切疾病,皆是脏腑生理功能失调的结果。脏腑学说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 的核心,脏腑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合 成一个统一协调有机的整体。病自内生,必通过脏腑经络和所属部位而表现于 外;病由外致,必通过经络而感传于内(脏腑),故灵枢本脏篇云:“视 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说明无论内因或外因致病,皆在作用于脏 腑后而病生。病之内,应之外;病之外,传之内,无论何病皆可视其外应(皮部)

8、而 察之于内(脏腑)。所以凡疾病的治疗皆本于脏腑,一切从脏腑出发,是刮疗治 病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刮痧疗法的理论基础。辩证论治离不开脏腑,外治 之理与内治之理是法异同归,其理则一。刮痧作用于体表,通过刺激反应点(皮 肤),痧痕透泄病毒(病邪)于外,又通过经络和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传导于内, 应之脏腑,使失调的脏腑生理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则其病自愈。 2以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 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灵枢官能篇又指出:“察其所痛, 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在临床中,这是针灸医家必须遵循的治疗准 则。刮痧疗法

9、亦不例外,也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依据,取穴或取相应部位刮治, 也离不开经络,故循经取穴,察虚实,视应动,知寒温,明经络都是刮痧治病 取穴施治的基本准则。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是经脉。 “直行者为经” ,有路径的含义, 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比较大;络,是络脉, “走而横者为 络” ,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比较小,且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 络系统的分支部分。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肌肉、 筋骨、四肢百骸之间等一切器官组织,形成纵横交叉的罗网,就像自然界的河 流渠道一样连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所以经络有“运行气 血、联络脏腑

10、、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作用,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昼夜 运行,如环无端,周流不息,使人体各部的机能活动和整个机体都保持了共济 和协调。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 括十五络、浮络和孙络。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有直接隶属关系。并以三阴、三阳经分之。上下同法, 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共十二条经脉。十二经脉由于与脏腑相配,故对人体起 主导作用,十二经脉的循行是有一定规律的。三阳经隶属于六腑,三阴经隶属 于五脏(包括心包络经)。手三阴经从胸经上肢内侧至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 阳经从手经上肢外侧至头部,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经躯干后侧、前方 及下肢外

11、侧至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经下肢内侧至胸,又与手三阴 经相连。其经脉循行规律: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的单向循行。在体表分 别于头面、躯干、四肢以阴升阳降的单向循行规律、逐经相传,如环无端,周 而复始的构成气血运行的通路。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 。 十二经脉和所属脏腑必须保持阴阳平衡统一和脏腑的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的 正常生理活动。 中医学认为,脏腑两相配对,从而构成脏腑的阴阳表里关系。脏属阴为里, 腑属阳为表,表里经脉相连属构成了脏腑间的密切关系。脏腑表里配对如下: 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 三焦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 2奇

12、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奇经八脉无脏腑络属和阴升阳降规律。亦无配偶关系, “别道奇行” ,故 称“奇经” 。具有调节溢蓄十二正经脉气的作用。 “八脉”只有督、任二脉有腧 穴,其余六脉都寄于十二经脉。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经;督脉 行于脊背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经。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离合出入,深入体腔的别出经脉。源于十二经脉的同 名经。它的循行是由四肢(肘、膝以上)走入内脏,复出头颊,比较络脉则为深 长。具有沟通脏腑表里的作用。 4十二经筋 是从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个循行系统,起于四肢末端,行于关节部分。上至 颈项头

13、面,但不入内脏。是十二经脉之脉气输注,积聚、散布于筋、肌肉、关 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位。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的功 能。 5十五络脉 是十二经脉,督、任二脉各自别出一路,加之脾之大络,共称十五络。具有 网络周身、沟通表里的作用。 6浮络、孙络 由十五络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络脉。深行于浅表部位的称浮络,最细 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功用与十五络脉同。 3 “皮部论”是刮痧治病的着眼点 十二皮部是经络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分。皮为一身之躯壳,居人体最外层, 所以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又为病邪出入之门户。在病理上,外邪(邪气)可以通 过皮部而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脏腑;而内脏有病,也可以通

14、过经脉、络脉反 映至皮部。刮痧疗法是以经络为依据,以皮部为着眼点。刮痧对皮肤的刺激主 要是以线与面的形式出现,自然也包括对穴位点的刺激,但是刮痧对穴位点的 刺激往往不要求象针灸治疗那样准确,因刮痧刺激面积宽,即使取穴有偏,但 也在刺激之中。故有“宁失其穴,不失其经”之说。刮痧疗法与经络关系密切, 这是因为一方面根据刮治后皮肤出现的痧痕反应,可以帮助诊断和判断疾病的 轻重与预后;另一方面又可利用经络的传导作用进行治疗。因为经络又是疾病 在体表或皮下组织呈现反应的系统,无论何病多有“痧象”(病理性反应点)现 之于皮部。若能随经刮痧,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刮痧疗法属外治法之一,是通过施治于人体的体表

15、皮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传统的针灸医家在应用经络诊治疾病时,重点是取相应经脉的穴位,而刮痧疗 法则重在穴位的皮部,它代表的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确切地说是一个 立体的部位。通过诊察皮部以确定反应的穴位,除正规穴位(经穴)外,还可发 现阿是穴(无定位,随处皆可出现),即使是正规穴位,生病时所在位置也往往 发生改变,称为穴位的变动。这微妙的变动很少会离开相应的皮部,一般是在 该经脉相应的皮部范围内变动。刮痧疗法作用面积大,往往不是一个穴位,而 是线和面,是几个腧穴的综合效应,即使变动也不离其中。皮部是刮痧疗法的 着眼点,其道理在于:其一,病理性反应点(即痧象)皆出现在相应之皮部(尤以 背部为多

16、见),取其施治则恰中其病;其二,所谓阿是穴,按其皮部有压痛等反 应即是;其三:凡本脏腑和本经络之病变,皮色变异(即痧象)皆不离本脏腑经 络之范围(皮部)。人体本十二经脉连结内外,内连脏腑,外络肢节,贯穿一体, 每经各有其循行分布区域所属,故十二经脉之外应必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的 划分是以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区域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 些络脉浮行于人体体表皮部,十二皮部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反应区。脏腑经络的 病变,可以在人体相应的皮部反应出来,如面部是肺胃经的皮部;阴部是肝肾 经的皮部;胁部为肝胆经的皮部;背腰部是膀胱经的皮部;胸腹部是肾胃经的 皮部等。人体体表之皮部按十二经脉循行分布

17、之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皮部在 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和治疗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外治法都是通过皮部实现其作用的,但拔罐和刮痧疗法比其它外治 法更依附于皮部。刮痧后的刺激反应 (即痧痕),往往要数天后才吸收,对皮部 形成较为持久的良性刺激,有效地达到治疗作用。如果刮痧疗法配合其他外治 法综合运用,则可进一步加强疗效。 (二)作用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系统将五脏六腑,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协调整体,身体各部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而是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互为制约的。当内脏出 现疾病,必然会通过经络系统而反应于体表,特别是在

18、脊柱两侧会出现病理性 反应点(又称阳性反应点,即痧象),同样,术者对于人体外在的刺激也会通过 经络系统而传导至人体的内部,以达到刺激机体,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在经 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皮 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屏障,具有卫外安内的功能,起到对外接受信息, 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是机体的“接受器”和“效应器” 。皮部在人体中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刮痧治病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它借助刮痧器具,从整体观 念出发,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寻找对应于某些疾病的特殊反应点(即 痧象)或腧穴,对相应皮部施以或泻或补等刮治手法(轻刮为补,重刮为泻),进 行有

19、序的刺激,这种刺激产生的痧痕通过经络的传导或反射作用传至体内,激 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使之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身体各部之间 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充分发挥卫气的卫外安内作用,起 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达到扶正祛邪,增强脏腑功能,治愈疾 病的目的。 刮痧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刮痧手法的性质和刺激量,以及被刺激部位或穴位 的特异性,因为人体的一切变化反应,无不是由于刺激信息所引起的。有什么 样的刺激信息(包括物理的和化学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通过刮痧刺激皮部, 使毛细血管扩张,皮下充血,腠理开泄,使秽浊之邪气从汗而解,把阻滞经络 的病源排出体外,使周身气血迅速得

20、以畅通,使病变脏腑、组织、细胞得到营 养和氧气的补充,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损伤的细胞活化,气血周流通达,五 脏六腑阴阳平衡,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从而恢复自身的愈病能力。人体之 所以能够保持着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天人相应,成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有机整 体,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主要是依靠体内的自我调节系统来实现的。而皮部 则是自我调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刺激,即通过刮治对人体局 部或特定穴位进行有规律的刺激,通过体表末梢感受器的传导和反射作用,兴 奋大脑皮层功能,从而调整各组织之生理功能而产生效应。换而言之:一是刮 疗的压力效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促使中枢神

21、经系统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进行 协调,提高机体的耐受力,遏阻病势的恶性循环,并达到新的平衡;调节体液 和内分泌系统, 增强细胞免疫,从而增进人体的防御功能。二是刮治使局部产 生热效应。根据热则行,冷则凝和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的原理,局部的微血管 和毛细血管扩张,致局部组织血容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从 而使营养状况改善,血管的紧张度与粘膜的渗透性改变,淋巴循环加速,细胞 吞噬作用增强,也有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更新与功能的恢复。此外,由于刮 痧而出现的“痧痕”导致自家溶血现象。自家溶血也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刺激, 起到持久性的治疗效应,不但可以使免疫功能得到调整和增强,还可以通过传 入神经作

22、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中枢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平衡的作用。整 个反应过程在对正常生理无异常影响的情况下,使机体的防御应变能力增强, 使病理过程好转或完全抑制病理过程。总之,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 符合中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思想,这就是刮痧疗法能够治好病的基本道 理所在。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刮痧疗法取得与针灸、按摩治疗相似的疗 效,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功用 刮痧疗法的功用(功效),随着刮治部位和手法(刮法)之不同,功用也不一 样。根据古今医家经验临床体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 10 个方面。 (1)发汗解表、清热解毒: 通过刮治病人体表皮肤,使皮肤出现充血现象及毛细血管

23、扩张,腠理得以 开泄,可以将充斥于体表病灶,经络、穴位乃至深层组织器官的风寒、痰湿、 瘀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透达于体外,自汗而解,从而达到祛除邪 气、邪去正安,其病自愈的目的。同时,由于运用刮痧、挑痧、放痧等综合手 法的刺激,使体内邪气(病毒、病菌)透达于体表,最终排出体外,故而清除了 体内之瘀热、病毒,达到了清热解毒、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的目的。 (2)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通过刮治所产生的良性刺激下的神经反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甚至破裂,一方面祛除邪气,廓清经络;另一方面又使局部和相应脏器组织的 血流量增加,使内部经脉得以通畅,气血得以加速运行,邪退而肿消,络通而 痛止

24、。从而达到“祛邪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目的。 (3)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 寒则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三者互 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由于刮治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促进 血流量和血液循环的加速,使人体气血得以畅通,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治疗作 用。由于刮痧面积宽,因刮治刺激作用使局部产生热效应,通过皮肤感受器和 经络传导使相应的内脏器官组织产生兴奋过程,使体内寒邪得以排出体外,从 而达到“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的治疗功效。 (4) 调和阴阳、改善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百病丛生,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刮痧,对机体 是一种良性

25、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导到神经中枢,加强大脑皮质 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又可使局部皮肤相对应的内脏及组织代谢加强,促 进机体功能恢复,从而促进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逐渐痊愈。当气血凝 滞或经脉空虚时,刮治的刺激还可以引导营、卫之气运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 滋养脏腑组织器官,加强驱除病邪之力。当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时, 可通过穴位或相应部位的刮治,引导气机恢复正常,从而达到健脾开胃,调和 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的目的。 (5) 增强皮肤渗透性: 刮痧可使表皮角质层断裂,部分细胞间隔破坏,汗腺充血,腠理开泄,使 皮肤渗透性增强,从而可大大提高皮肤的渗透作用。这样,既有利于祛除邪气,

26、 又可为皮肤局部用药打下基础。因为真皮血管的扩张、渗出及细胞吞噬活动的 增强,明显有利于药物吸收而增强其药物的效用。 (6) 增强免疫功能: 刮痧可使表皮瘀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 体液、气血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可增强其功能活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旺 盛,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改善脏腑功能活动,提高机体的整体素质和抗 病能力,从而增强其自身免疫功能。 三、刮痧治病的三个关键 (一)刺激的手法和补泻 刮痧刺激手法与针刺一样,亦是依据刺激的强度、时间和患者感觉的轻重 等因素而定。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在人体体表的相应部位或穴 位皮部予以刮治刺激,或为兴奋,或为

27、抑制,或用反射,或用诱导,从而发生 调整生理功能之作用。通过不同的手法来实现刮痧治病的目的。综合言之: (1)兴奋法:此法适用于虚证,即出现机能衰弱之症候,如知觉神经发生麻 木,感觉不灵敏,运动神经发生麻痹,肌肉关节不能随意活动,内脏功能减弱 等,此类症候予以轻微之刺激,可以激发其活动功能;中度刺激,可以兴奋其 功能,使之旺盛,故又称为补法。 (2)抑制法:此法适用于实证,即出现功能异常亢进之症候,如肌肉痉挛、 抽搐、神经过敏、疼痛,分泌与充血等,予以较长的强刺激,可使之缓解,达 到其功能正常,故又称泻法。 (3)反射法:凡内脏、五官、脑髓所发生之症候,因刮痧不能直接刺激其局 部,而于其组织之

28、神经干,或于其组织能起反射之联系点(即过敏点),予以适 当的刺激,以调整其生理功能的异常,如四肢末梢及风池、天柱之于脑部、五 官病;肺俞、太渊之于肺病等,是谓刮痧之反射作用。 (4)诱导法:凡属功能亢进之症候,不从其患部直接使用刺激抑制,而在远 隔之部位加强刺激,以吸引其患部之充血,或分散其患部之神经兴奋性,而达 到缓解其患部之症候,如脑充血之刺激四肢末梢,是谓刮痧的诱导作用。 上列四法(前两法为直接刺激,后两法又称间接刺激),均是刮痧治疗中所 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但绝不能机械对待,在应用上必须灵活掌握,要根据不同 的疾病和病情,通过辨证有针对性地选用。 灵枢脉经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

29、之,寒则留之,不盛 不虚,以枉取之” 。说明刮痧治病,必须先辨证后施治,这是治病的基本法则。 因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临床表现极为错综复杂,干变万化的。致病 因素也非常复杂,但无论何因、何病,都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反应,其失调 的性质则不外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无论采用何种辨证方法,都离 不开这八纲。因此,在刮痧治疗时,必须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理论,通过“四诊” 所得进行分析、归纳,采用八纲脏腑辨证方法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才 能决定刮痧治病的治疗原则,作出相应的操作手法的选择,同时确定治疗方案 (即配方),选准相应刺激部位或穴位,有针对性地采用或泻或补的刮痧手法, 以达到治疗的

30、目的。 一般来说,病在表、在腑、属实、属热者为阳,病在里、在脏、属虚,属 寒者为阴,临床上阳症用泻法,阴症用补法,这是刮痧治病的基本广原则。在 表(在经络,在皮肤)者刮之宜浅,在里(在脏腑,在筋骨)者刮之宜深。寒症用 平刮或用补刮;热症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至于虚实兼挟者,又 当根据虚实的轻重,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补泻兼施,予以适当的处理。 刮痧操作的力度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作用点的深浅,选择刺 激点的不同及多少等,都可直接影响刮痧的补泻作用和治疗效果,而上述动作 的完成都是依靠手法的技巧来实现的。要具体掌握刮痧的补泻手法,其基本要 求是: (1)操作时间较短,力量渗

31、透表浅,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者。对皮肤、肌肉、 细胞有兴奋作用的手法称为“补法” ;反之,凡操作时间较长,力量渗透较深厚, 作用范围比较广泛,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称为“泻法” 。 (2)操作的方向顺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 ,逆经脉运行方向者为“泻法” 。 (3)选择痧痕点个数少者为“补法” ;个数多者为“泻法” 。 (4)介于“补法”与“泻法”二者之间的称为“平补平泻法” 。 (5)刮痧后加温灸法为“补法” ;加拔罐者为“泻法” 。 由此可见,在刮痧治疗中,根据辨证,恰当地采用“补法”或“泻法” ,才 能充分发挥刮痧的治疗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二)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点 除上述手法

32、外,还必须根据诊断、辨证和具体病情来选择刮痧治病的刺激 部位和穴位(刺激点)。 疾病可分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内分泌、五官的疾病等,组织器官之功能,无一不受神经之作用, 假如某部器官受外邪之侵袭,或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失去平衡,即发生疾病。 因发生部位不同,则病症亦不同。但不外乎太过与不及。此谓之脏腑经络功能 失去平衡或协调所致。所谓太过是组织受中枢之指挥发生亢进现象,如体温升 高,充血发炎、疼痛、痉挛等诸症候。所谓不及即是神经呈衰弱现象,如体倦 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气促、麻痹等诸症候。 中医认为,所谓太过与不及都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邪盛(太过)或正 虚(不

33、及)的结果。所以疾病种类虽多,且千变万化,不外乎“邪盛”和“正虚” 之范围。刮痧治疗即从症侯上寻取其有关之神经线或相应部位,经络穴位,予 以适当手法进行刮治刺激,引起调整作用,对紧张者(太过)则抑制之,用泻法 (重刮);对衰弱者(不及)则兴奋之,用补法(轻刮),以达到产生疗效之结果。 各系统疾病治疗的取穴原则,一般可分为按部位取穴和按作用刺激点取穴 两种。现分述如下: 1按部位取穴的一般要求 (1)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主要取上肢肘关节以下的手掌桡侧线和手 背桡侧线及正中线的穴位,以及口鼻区、颈前区的穴位。肺部疾病主要取背部 第一到第五胸椎间各线和胸部乳房以上的穴位,以及上肢常取桡侧线的穴

34、位。 本系疾病亦可取风门、肺俞、脾俞、中府、膻中等穴。 (2)消化系统疾病;在腹部取穴。对于胃的病取脐以上各线的穴位,对于肠 的病取平脐和脐以下各线的穴位;对于食管的病,可配合取胸部正中线的穴位; 对于肝脏的病取背部、上腹部和右侧乳以下胸部的穴位。本系疾病亦可取膈俞、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胆俞、中脘、上脘、天枢、关元、至阳、 期门、足三里等穴。 (3)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取上肢肘部和肘以下掌面正中线、尺侧线和背面尺 侧线的穴位,也取后颈部和下肢前正中线和前外侧线的穴位,以及上肢肘部以 下掌而和背面正中线的穴位,下肢膝部以下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的穴位。本系 疾病亦可取心俞、厥阴俞、督俞

35、、肝俞、脾俞、神道、灵台、巨阙等穴。 (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主要取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以及下肢内侧面的 穴位。泌尿系疾病亦可取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八醪、关元、中极。内 分泌系统疾病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等穴。 (5)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取头部、颅顶部和后颈部以及四肢远端的穴位。本 系疾病亦可取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神道、灵台、等穴。 (6)脑血管疾病;主要取胸椎两侧的穴位,如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 神道、灵台等穴。 (7)运动系统疾病:主要取第十一胸椎至腰骶椎两侧及肩部、臀部大腿的穴 位,如肾俞、脾俞、肩韶、肩贞、肩中俞、肩外俞、八醪、秩边、环跳、殷门

36、、 伏兔、风市、命门、阳关等穴。 (8)眼病:主要取眼部、后颈部、头部和背部第七至第十一胸椎间的穴位, 上肢肘关节以下手背面尺侧的穴位,下肢膝部以下前外侧线的穴位。 (9)耳病:主要取耳、颞和头后区耳郭附近的穴位,上肢肘关节以下手背 面桡侧和正中线的穴位。 (10)其它:对于增强抵抗力,主要取背上部和肘、膝关节附近的穴位。治 疗神经衰弱也可应用这些部位的穴位。对于止痛,主要取远隔的穴位;肌肉或 关节痛、则配合患部或其附近的穴位;对于瘫痪,则需取患部的穴位;对于内 脏活动表现机能亢进者,可取远隔的穴位;表现功能衰退者则需取患部附近的 穴位;对于虚脱者,则取全身的穴位,如头面部的上星、人中穴,躯干

37、部的中 脘、鸠尾穴,手上的合谷穴,手指末端的十宣穴,脚上的内庭、隐白穴等;对 于因新陈代谢障碍引起的痛风,取全身和局部穴位并用;对于症状的发作,在 趾脓关节,如冻疮等,局部穴位取行间、太冲和中封;全身穴位用足三里、大 肠俞和大杼,收效往往很快。对于扭伤发生的局部瘀血和疼痛,仅用局部性穴 位等。 2按作用取主要刺激点 因症状不同,刺激点亦随之改变,当于治疗各 论中列举,但综合刮痧刺激之目的,不外为强壮、镇静、调整三种作用,再分 别择要言之于后: (1)强壮作用(包括营养摄取,功能兴奋,免疫预防作用)的主要刺激点 分别说明如下:神经系疾病:分中枢性和末梢性二类。两者虽皆从于大脑皮 质,但关于强壮疗

38、法之刮治刺激点则有区别:中枢性疾患之强壮刺激点在头皮 有头发之部,如上星、囱会、百会、通天、承光、后顶、哑门、风池、天柱、 完骨诸穴位;神经末梢疾患之强壮刺激点,则在其病部范围附近与沿其神经干 线之穴位;呼吸系(包括鼻、喉、肺、气管)疾病:若须用强壮疗法者,鼻部 病以上星、迎香、通天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喉头病以风池、天柱、肩井为主要 刮治刺激点。肺与气管病,以身柱、肺俞、魄户、膏盲、督俞为主要刮治刺激 点。预防感冒,以风门、身柱、大椎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循环系(包括心脏疾 患、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疾病:若须用强壮疗法者,心脏疾患:以厥阴俞、心 俞、督俞、食窦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血液循环疾患:以关元、

39、气海为主要刮治 刺激点。淋巴循环疾患,以膈俞、章门为主要刮治刺激点;消化系疾病:若 须用强壮疗法者,如胃肠诸疾患,以肝俞、睥俞、胃俞、大肠俞、上了、足三 里、上巨虚为主要刮治刺激点;泌尿生殖器诸疾病:若须用强壮疗法者,以 命门、肾俞、阳关、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八醪、关元、气穴、水道为主 要刮治刺激点;内分泌中,只有生殖腺之强壮一法,以百会、命门、阳关、 关元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运动器诸疾病:若须用强壮疗法者,以百会、陶道、 大杼、阳关、上 liao 为主要刮治刺激点;五官疾病:以耳目为主体。须用强 壮疗法者,以肝俞、肾俞、命门、关元为主要刮治刺激点。 一般健康刮痧法,以关元、足三里为主要刺激

40、点,此能促进血液旺盛,抗 体增加,病菌易于消灭,即含有免疫预防之作用。 (2)镇静作用之主要刺激点:镇静作用包括消炎、止逆、镇静、镇痉四种作 用之发挥,抑制其组织之生理异常亢进。其刮治刺激点则随症状而不同。消 炎作用的刮治点:每多远隔病灶,如头面五官之炎症,以后溪、合谷、足临泣、 至阳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口腔咽喉之炎症,以少商、鱼际、内庭、照海为主要 刮治刺激点。心肺之炎症,以内关、大陵、列缺、太渊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胸 腔之炎症,以少府、内关、阳陵泉、丘墟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胃肠炎症,以足 三里、公孙、内庭、行间为主要刮治刺激点。肝胆炎症,以丘墟、太冲、外关、 合谷为主要刮治刺激点。如委中、尺泽部

41、及指趾尖之放痧法,总为急性炎症必 须采用之刺激点;止逆(其意义乃指有呛咳、呕吐、疝痛等有痉挛性、上冲性 之症状)之刮治刺激点。主要取天突、中脘、气海、太渊、内关、足三里、公孙、 大敦、三阴交等穴。 痛与痉挛之病症至多,内脏、躯体皆有,刮痧疗法大多要分急性、慢性之 不同而选取相应的刺激点。急性都与消炎作用之刮治点相同;慢性则取病灶部 位,略配合消炎作用之刺激点作为诱导。但同一刺激点,如用以消炎的应重刮, 必须刮至出现紫斑;如为诱导之目的时,宜轻刮,时间要长。 (3)调整作用之主要刺激点:此处所指者为通便、利尿、发汗的生理作用发 生异常而成为病症,不论其性质为亢进或为衰弱的,经刮痧称之调整作用之刺

42、 激。通便以大肠俞、天枢、水道、支沟、承山为主要刺激点。利尿以中极、阴 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为主要刺激点。发汗以大椎、合谷、外关、经渠为主要 刺激点。 (4)其他疾病之一般刺激点:非结核性淋巴腺肿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肝俞、 天井。非淋毒性腹股沟淋巴腺肿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承山。脾脏肿大之主要 刮治刺激点为:意舍、肓门、脾俞。肺结核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身柱、肺俞、 督俞。心脏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心俞、神门、通里、内关。肾脏病之主要 刮治刺激点为:三焦俞、肾俞。膀胱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次醪、膀胱俞、 中极。肛门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长强、郄门、承山、百会。胃病之主要刮 治刺激点为:中腕、内关、

43、足三里、胃俞。大肠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大肠 俞、天枢、上巨虚。小肠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气海、关元俞、小肠俞。卵 巢子宫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水道、中极、三阴交。目疾之主要刮治刺激点 为:风池、太阳、睛明、攒竹、肝俞。鼻疾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上星、迎香、 合谷。耳疾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翳风、听宫。口腔疾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 大陵、中冲。齿痛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下关、合谷。咽喉病之主要刮治刺激 点为:少商、鱼际。上肢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陶道、大杼、肩 yu、曲池。 下肢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阳关、环跳、委中、阳陵泉。精神癫痫疾患之主 要刮治刺激点为:鸠尾、上脘、神门、丰隆。疟疾之主要刮治刺激

44、点为,大椎 或陶道。黄疸病之主要刮治刺激点为:至阳、腕骨。刮痧,多数视其发生病变 部位,选取适当的刺激点与线,依其症状之性质作不同的手法刮治。同一刮治 点可以引起其组织部位神经发生兴奋或抑制作用,达到调整神经、生理而消除 症状。故与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 以上所列主要刮痧点,虽自经验积累而来,其病灶部位与刮治点之神经实 有联系,或属其组织功能的主管神经,或为其组织神经之中枢反射点;在临床 应用上,此为主要刮治点,但每个病者年龄、身体素质、营养状况等不同,症 状上亦略有偏重偏轻之不同。故选择刺激点亦有变通,或刮其一,或刮其二, 或配合其他刮治点治疗,不可作为定规。 3.腧穴部位与主治 腧穴分布在经

45、络循行线路上,它的作用和经络是密不可分的。全身腧穴很多, 而每个穴位的主治范围很广。为了便于记忆,根据古今文献记载及临床体会, 将所有腧穴按部位归类及主治重点的共同点简述如下。 (1)头、面、颈、项部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邻近器及神志病。 (2)胸、腹、背、腰部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部位的脏腑器官病。后背上部 的腧穴兼治发热和上肢病;腰以下的腧穴兼治虚寒证和下肢病, (3)四肢腧穴:肘、膝以上腧穴,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邻近病;肘、膝以下腧穴, 主治局部病和腧穴邻近病和全身病。 (4)各经腧穴:主要治疗本经的经络病和络属脏腑器官的病。如肺经腧穴能治 喉、胸、肺、气管的病;大肠经腧穴能治头、面、口、眼

46、、喉和发热病;胃经 腧穴能治头、面、鼻、齿、胃、肠和发热病;脾经腧穴以治脾胃病;心经腧穴 能治胸、心和神志病;小肠经腧能治头、项、眼、耳和发热病;膀胱经腧穴能 治头、项、腰、背、膀胱和发热病及脏腑病;肾经腧穴能治生殖、泌尿系和咽 喉病;心包络经腧穴能治胸、心、胃和神志病;三焦经腧穴能治头、耳、眼、 胸、胁和发热病;胆经腧穴能治头、眼、耳、肋和发热病;肝经腧穴能治胸、 胁、肝病。 总之,头面、躯干的主治穴位是以分部为主;四肢尤其肘、膝以下的穴位、 是以分经为主。 4.特定刺激部位 刺激部位是刮痧治病的一个特色。其实特定刺激部位,也是按中医经络学 说中的十四正经(即十二经脉加上督、任二脉)所分布的

47、区域为依据的。所不同 的是刮痧刺激的部位较广,每一条刺激线和面都相当于一个或几个经络所循行 的一部分,包括了许多个穴位在内,使之适当范围更为广泛。人体各皮部之划 分亦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经脉分布的十二皮部为依据的。人体各皮部划 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上腹部、下腹部、背腰部、脊柱两侧部 和四肢部等。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根据上述分部的经属关系、刺激部位、患者体位、 刺激方法、主治及说明等分述如下。 常规刺激部位 (1) 脊柱两侧(背腰部)。 经属关系:为督脉及华佗夹脊穴。 刺激部位:从颈椎 1 至骶尾椎两侧及棘突部,两侧旁开 o5 寸处之区域皮 部。每侧两行,共 5 行。 患者

48、体位:取俯坐位或俯卧位。 刺激方法:由上向下,由内及外进行刮拭。宜轻刮至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主 治:无论何病、均宜先刮拭此处 5 行,作为整体治疗和强身保健的刺 激部位。 说 明:本区域为督脉与华佗夹脊穴诸穴所居之处,适应范围较广,又是 病理性反应点(痧象)的主要反应区。对诊断、治疗很有临床指导 意义。 夹脊穴位于脊椎棘突间两侧,脊正中线外侧约五分处。自第 1 颈椎至第 4 骶 椎,左右 28 个穴。夹脊穴在刮痧治疗中适应范围较广,如颈项部疼痛、活动障 碍、脊柱炎、肋间神经痛、腰骶痛和内脏的许多疾患(如胃痛、消化不良、胃肠 功能紊乱、咳嗽、哮喘、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选用相

49、 应的夹脊穴。 (2) 肩上区 经属关系:为大肠经、三焦经循行段。 刺激部位;从颈根至肩峰处上方之区域皮部。 患者体位:取正坐位,两臂下垂。 刺激方法;呈弧形刮至皮肤潮红为度。可刮拭 13 行,两侧同。 主 治:无论何病均宜先刮两肩上区,作为整体治疗部位。亦可作颈肩部 疾病(如肩关节病、落枕、颈椎病)和高血压病、脊髓神经痛等的 重点刺激部位。 说 明:凡进行刮拭前,应先在所刮部位涂上介质再行刮拭。干后再边蘸 上介质边刮(各部均同)。作常规治疗宜轻刮;而重点部位或重或 轻,均应刮至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度。 重点刺激部位: (1) 颈椎及其双侧区 经属关系:为三焦、膀胱、胆经及督脉循行段外有经外奇穴分布。 刺激部位:颈椎及其两侧棘突部之区域皮部。每侧分 23 行,第 1 行距脊柱 05 寸,第 2 行距脊柱 15 寸,第 3 行距脊柱 23 寸,两侧共 46 行,连正中线(脊柱)在内共 57 行。 患者体位:取俯伏坐位。 刺激方法:由上到下、由内到外、从左到右进行刮拭,刮至皮肤出现紫红色 瘀点、瘀斑为度。共刮 5 行或 7 行。实证宜重刮,虚证宜轻刮, 以下均同。 主 治:咽喉病、扁桃体炎、神经衰弱、颈椎病及头面、五官疾患。其他 疾病的整体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