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41132 上传时间:2019-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震勘探概念和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震勘探 seismic prospecting 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 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见地震) ,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 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 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 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上, 以及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 公里。 爆炸震源是地震勘探

2、中广泛采用的非人工震源。目前已发展了一系列地面震源,如重锤、 连续震动源、气动震源等,但陆地地震勘探经常采用的重要震源仍为炸药。海上地震勘探 除采用炸药震源之外,还广泛采用空气枪、蒸汽枪及电火花引爆气体等方法。 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 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地震勘探也得到广泛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某些类型 的金属矿的勘查也有选择地采用了地震勘探方法。 发展简史 地震勘探始于 19 世纪中叶 1845 年,R.马利特曾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来测量弹 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这可以说是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 战

3、双方都曾利用重炮后坐力产生的地震波来确定对方的炮位。 反射法地震勘探最早起源于 1913 年前后 R.费森登的工作,但当时的技术尚未达到能够实 际应用的水平 1921 年,J.C.卡彻将反射法地震勘探投入实际应用,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首 次记录到人工地震产生的清晰的反射波。1930 年,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在该地区发现 了 3 个油田。从此,反射法进入了工业应用的阶段。 折射法地震勘探始于 20 世纪早期德国 L.明特罗普的工作。20 年代,在墨西哥湾沿岸地 区,利用折射法地震勘探发现很多盐丘(见底辟构造) 。30 年代末,苏联 . .甘布尔采夫等 吸收了反射法的记录技术,对折射法作了相应的

4、改进。早期的折射法只能记录最先到达的 折射波,改进后的折射法还可以记录后到的各个折射波,并可更细致地研究波形特征。 5060 年代,反射法的光点照相记录方式被模拟磁带记录方式所代替,从而可选用不同因 素进行多次回放,提高了记录质量。70 年代,模拟磁带记录又为数字磁带记录所取代,形 成了以高速数字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记录、多次覆盖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相互结合的 完整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记录精度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 70 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岩性和岩石孔隙所含流体成分。根据地震时 间剖面振幅异常来判定气藏的“亮点”分析,以及根据地震反射波振幅与炮检距关系来预测 油气藏(见圈闭

5、)的 AVO 分析,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从地震反射波推算地层波阻抗和层 速度的地震拟测井技术,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取得有地质解释意义的实际效果。现代的地 震勘探正由以构造勘探为主的阶段向着岩性勘探的方向发展。 中国于 1951 年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并将其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查、煤田勘查、工 程地质勘查及某些金属矿的勘查。 过程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 3 个阶段组成。 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 震波信号。安排测线采用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的方向。依观测仪器的不同,检波器或检 波器组的数量少的有 24 个、48 个,

6、多的有 96 个、120 个、240 个甚至 1000 多个。每个检 波器组等效于该组中心处的单个检波器。每个检波器组接收的信号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 得到一道地震波形记录,称为记录道。为适应地震勘探各种不同要求,各检波器组之间可 有不同排列方式,如中间放炮排列、端点放炮排列等。记录器将放大后的电信号按一定时 间间隔离散采样,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磁带上的原始数据可回放而显示为图形(图 1地震记录 ) 。 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这种二 维的数据形式难以确定侧向反射的存在以及断层走向方向等问题,为精细详查地层情况以 及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描述,有

7、时在地面的一定面积内布置若干条测线,以取得足够 密度的三维形式的数据体,这种工作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的测线分布有 不同的形式,但一般都是利用反射点位于震源与接收点之中点的正下方这个事实来设计震 源与接收点位置,使中点分布于一定的面积之内。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任务是加工处理野外观测所得地震原始资料,将地震数据变 成地质语言地震剖面图或构造图。经过分析解释,确定地下岩层的产状和构造关系,找 出有利的含油气地区。还可与测井资料、钻井资料综合进行解释(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 进行储集层描述,预测油气及划定油水分界。 削弱干扰、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目的。根据所需要

8、的反射与不需 要的干扰在波形上的不同与差异进行鉴别,可以削弱干扰。震源波形已知时,信号校正处 理可以校正波形的变化,以利于反射的追踪与识别。对高次覆盖记录提供的重覆信息进行 叠加处理以及速度滤波处理,可以削弱许多类型的相干波列和随机干扰。预测反褶积和共 深度点叠加,可消除或减弱多次反射波。统计性反褶积处理有助于消除浅层混响,并使反 射波频带展宽,使地震子波压缩,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地震数据处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实现正确的空间归位。各种类型的波动方程地震偏移处 理是构造解释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供复杂构造地区的正确地震图像。 地震数据处理需进行大数据量运算,现代的地震数据处理中心由高速电子数字计算

9、机及 其相应的外围设备组成。常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是复杂的软件系统。 地震资料解释 包括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地层解释及地震烃类解释或地震地质解释。 地震构造解释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分析剖面上各种波的特 征,确定反射标准层层位和对比追踪,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构制反 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 地震地层解释以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或是进行区域性地层研究,或是进行局部构造的 岩性岩相变化分析。划分地震层序是地震地层解释的基础,据此进行地震层序之沉积特征 及地质时代的研究,然后进行地震相分析,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绘制地震相平面图, 划分出含油气的有利相带。 地震烃类解释

10、利用反射振幅、速度及频率等信息,对含油气有利地区进行烃类指标分析。 通常需综合运用钻井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分析与模拟解释,对地震异常作定性与定量 分析,进一步识别烃类指示的性质,进行储集层描述,估算油气层厚度及分布范围等。 方法 包括反射法、折射法和地震测井(见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前两种方法在陆地和海 洋均可应用。 研究很浅或很深的界面、寻找特殊的高速地层时,折射法比反射法有效。但应用折射法 必须满足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特定要求,故折射法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反射法 只要求岩层波阻抗有所变化,易于得到满足,因而地震勘探中广泛采用的是反射法。 反射法 利用反射波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

11、地震波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性质 不同的岩层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而继续传播(图 2地震波传播 路径示意图 )。如两种介 质中地震波速度分别为 1 与 2,则入射角 1 ,反射角 和折射角 2将遵从斯涅耳定律: 145-01 反射波与透射波之能量分配与介质的波阻抗 Z(介质密度与波速的乘积)有关。波由介 质 1 入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的振幅比称为反射系数 q,公式为 145-02 在垂直入射情形下有反射波的强度受反射系数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条件下,通常 只有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地下每个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地层 面、不整合面(见不整合) 、断层面(

12、见断层)等都可产生反射波。在地表面接收来自不同 界面的反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几何形态。 反射波的到达时间与反射面的深度有关,据此可查明地层埋藏深度及其起伏。随着检波 点至震源距离(炮检距)的增大,同一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按双曲线关系变化,据此可确定 反射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反射波振幅与反射系数有关,据此可推算地下波阻抗的变化, 进而对地层岩性作出预测。 反射法勘探采用的最大炮检距一般不超过最深目的层的深度。除记录到反射波信号之外, 常可记录到沿地表传播的面波、浅层折射波以及各种杂乱振动波。这些与目的层无关的波 对反射波信号形成干扰,称为噪声。使噪声衰减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组合检波,

13、即用多个检 波器的组合代替单个检波器,有时还需用组合震源代替单个震源,此外还需在地震数据处 理中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反射波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遇到界面再度反射,因而在地面可记 录到经过多次反射的地震波。如地层中具有较大反射系数的界面,可能产生较强振幅的多次 反射波,形成干扰。 反射法观测广泛采用多次覆盖技术。连续地相应改变震源与检波点在排列中所在位置, 在水平界面情形下,可使地震波总在同一反射点被反射返回地面(图 3 反射法多次覆盖示 意图 ) ,反射点在炮检距中心点的正下 方。具有共同中心反射点的相应各记录道组成共中心点道集,它是地震数据处理时所采用 的基本道集形式,称为 CDP 道集。多次覆盖

14、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除 CDP 道集之外,视 数据处理或解释之需要,还可采用具有共同检波点的共检波点道集、具有共同炮点的共炮点 道集、具有相同炮检距的共炮检距道集等不同的道集形式。采用多次覆盖技术的好处之一 就是可以削弱这类多次波干扰,同时尚需采用特殊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使多次反射进一步 削弱。 反射法可利用纵波反射和横波反射。岩石孔隙含有不同流体成分,岩层的纵波速度便不 相同,从而使纵波反射系数发生变化。当所含流体为气体时,岩层的纵波速度显著减小, 含气层顶面与底面的反射系数绝对值往往很大,形成局部的振幅异常,这是出现“亮点”的 物理基础。横波速度与岩层孔隙所含流体无关,流体性质变化时,横波

15、振幅并不发生相应 变化。但当岩石本身性质出现横向变化时,则纵波与横波反射振幅均出现相应变化。因而, 联合应用纵波与横波,可对振幅变化的原因作出可靠判断,进而作出可靠的地质解释。 地层的特征是否可被观察到,取决于与地震波波长相比它们的大小。地震波波速一般随 深度增加而增大,高频成分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从而频率变低,因此波长一般随深度 增加而增大。波长限制了地震分辨能力,深层特征必须比浅层特征大许多,才能产生类似 的地震显示。如各反射界面彼此十分靠近,则相邻界面的反射往往合成一个波组,反射信 号不易分辨,需采用特殊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分辨率。 折射法 利用折射波(又称明特罗普波或首波)的地震勘探方

16、法。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如 大于上面覆盖层的波速,则二者的界面可形成折射面。以临界角入射的波沿界面滑行,沿 该折射面滑行的波离开界面又回到原介质或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折射波的到达时间 与折射面的深度有关,折射波的时距曲线(折射波到达时间与炮检距的关系曲线)接近于 直线,其斜率决定于折射层的波速。 震源附近某个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称为盲区。折射波的炮检距往往是折射面深度的 几倍,折射面深度很大时,炮检距可长达几十公里。 地震测井 直接测定地震波速度的方法。震源位于井口附近,检波器沉放于钻孔内,据 此测量井深及时间差,计算出地层平均速度及某一深度区间的层速度。由地震测井获得的 速度数据可用于反射法或折射法的数据处理与解释。在地震测井的条件下亦可记录反射波, 这类工作方法称为垂直地震剖面(VSP)测量,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准确测定速度数据,且可 详查钻孔附近地质构造情况。 参考书目 长春地质学院等合编: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质出版社,北京,1980。 周绪文编著: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9。 K.H.Waters,Reflection Seismolo y,Wiley-Inters-cience,New York,19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