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宪 法 宣 讲 稿 一、宪法是什么 宪法中,序言规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 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 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 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 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 宪法和其它法律相比,宪法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在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包 括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 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比如,我国的国 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
2、度;根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利益,维护人民利益, 党的利益,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 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 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些 最根本、最基础的制度都在宪法中予以体现和确认。 二是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 2 法律地位,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和基础,一切法律、行政法 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 抵触。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 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
3、于本级 和下级 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 内施行。 三是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 更严格,从它的制定机关就可以看出,制定法律的机关地位越 高,它的效力等级越高,制定和修改程序越严格。 1、宪法,只 能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2. 法律分为 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 基本法律(刑法、民法、诉讼法)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不过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可以进行修改;一般 法律(商标法,知识产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 3.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4. 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 区、直
4、辖市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设区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今年新修订 增加的)5. 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6. 地方政府规 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 定的。 宪法内容的主体框架:除序言外,有总纲,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和国旗、国徽、首都等四章(一个序言和四 个章节)。宪法的核心价值在于规范、平衡、限制政府权力以保 3 障公民基本人权。 2014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于 2014 年 11 月 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
5、决通过, 成功将 12 月 4 日设立为国家 宪法日(第一部宪法就是 1982 年 12 月 4 日正式实施的)。决定指出,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 国家宪法日,国家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设立“国家 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的理念。设立“国家 宪法日” ,不仅是增加一个 纪念日,更要使 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 ,形成举国 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设立“ 国家 宪法日” ,也是 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 国家公职人员 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
6、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 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 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宪法,我们听起来感觉高大上,觉得离我们生活很远,其 实宪法就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接下来举几个同宪法有关 的例子,比如,冒名顶替上大学,侵害了公民的“姓名权” 和“受 教育权”;乙肝病毒携带而被拒绝录用,侵害了公民的“ 平等权” 和“ 劳动权” ; 2013 年废止的劳动教养制度,劳教制度用行政 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 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 “任何公民,非经人 4 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 行,不受逮捕
7、。 ”废除 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学习宪法,学习法律,除了依法办事,依法执政外,还可 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学法是有利于保护我们 自身权益的。 二、宪法的发展历程(历史) 1、第一部宪法于 1954 年 9 月 20 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 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 在对新中国成立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 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2、第二部宪法于 1975 年 1 月 17 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七五宪法。这是一部在指 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
8、,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 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 3、第三部宪法于 1978 年 3 月 5 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七八宪法。1978 年宪法 虽然恢复了 1954 年宪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增加 了一些新的规定,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 发展的需要。 4、第四部宪法与 1982 年 12 月 4 日在五届人大第五次会 议上通过,即现行宪法,被称为八二宪法,它是以 1954 年宪法 为基础修改的。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 5 大分别于 1988 年 4 月、1993 年 3 月、1999 年 3 月、2004 年 3
9、月、2018 年 3 月对这部宪法逐步进行了 5 次修改、完善。这次 新修订的宪法,就是我国的最新宪法,即八二宪法的 2018 年 修正版。 宪法修改方式:中国宪法的修改有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 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例如 1988 年、1993 年、1999 年、 2004 年、2018 年对现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还有整体修改 形式,就是起草一部新的宪法予以通过,将前面制定的宪法予 以废除,新的宪法代替旧的宪法,如 1975 年宪法、1978 年宪 法和 1982 年宪法都是将原来宪法整体修改。 这次修宪的原则,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宪 法既不能频繁修改,又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在
10、连续性、稳定性 和适应性之间寻求平衡。对各方面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成 熟、具有广泛共识、需要在宪法上予以体现和规范、非改不可 的,进行必要的、适当的修改;对不成熟、有争议、有待进一步 研究的,不作修改;对可改可不改、可以通过有关法律或者宪 法解释予以明确的,原则上不作修改,以便保持宪法的连续性、 稳定性、权威性。 我国现行宪法即 1982 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全国人大先后 5 次作出修正,共通过 52 条宪法修正案,52 条宪法修正案单 独排序。其中,1988 年修正案 2 条,即第一条和第二条;1993 年修正案 9 条,即第三条至第十一条;1999 年修正案 6 条,即 第十二条至第十七条
11、;2004 年修正案 14 条,即第十八条至第 6 三十一条。2018 年修正案,从第三十二条起排列条序,共 21 条宪法修正案,即第三十二条至第五十二条。因此,现行宪法 主体内容包括 1982 年制定的宪法和 5 次宪法修正案的 52 条 内容。 三、修宪的重要意义 这次大家比较关注的修宪,2018 年 3 月 11 日,第十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此次 修宪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特别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载入宪法, 与 2017 年 10 月通过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有机衔接、一脉相 承,都是对十九大精神的贯彻实施。
1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 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 持依宪执政。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 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2004 年到 2018 年,已经 14 年没有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 了,自 2004 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许多重要 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
13、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7 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 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 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 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新的奋 斗目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和引领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 历史方位。我国宪法应该坚持与时俱进,更好体现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
14、验、新要求。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修改 是必须的、适时的,是符合宪法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和实 践需要的。 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经过反复考虑、综合 方方面面情况作出的,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 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对于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泛动员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新修订宪法的主要内容 (一)党的指导思想的修改 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 在国家政
15、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科学 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 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 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两个指导思想 已经在党章中体现,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因此也应该成为国 家的指导思想,成为全体
16、国民的指导思想。 (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虽然是 一字之改,但意义很大。社会主义法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 次是形成体系化法律制度,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第二个层次 是不仅要有法律制度,而且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办事,形成规 则自治;第三个层次严格依法办事的时候,如果有人质疑,说 这个制度不合理,怎么解决,保证良法自治。社会主义法制在 三个层次里面是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制度建设,在我国基本上 已经完成,吴邦国在担任委员长的时候就已经宣布,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至于有法可依的问题在 我国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目前有 260 多部法律,超过上
17、万个法 9 规规章。在新时代中国,主要解决后面两个层次。十八届四中 全会上关于法治建设基本原则的修改,法制建设基本原则:有 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建设基本原则: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宣誓制度的修改 增加宣誓制度,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 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 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宣誓的意 义:一是就职宣誓的形式意义,具有一种仪式感,显得庄重,神 圣、专业,二是宣誓要求要公开,向公权力的所有者,向全体 国民宣誓,公开作出承诺,权力不是私有的,而是属于人民;三 是宣誓以后,代表正式行使
18、权力的开始,权力行使的正当性; 四是它的实质意义,经过宣誓表明内心遵照、认同宪法,依据 宪法来行使权力。 公开宣誓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 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 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 法、加强宪法实施。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表明宪法的尊严和 权威,任何人都要服从。宪法是国家和社会的最高规则,也是 唯一的最高规则。宪法是一种秩序,所有社会成员选择的生活 方式,包括核心价值观入宪,所有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 社会生活,所有人信仰宪法,尊崇宪法。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0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
19、力量。中国 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 领导。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 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 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 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大国向社 会主义强国转变,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领导,带领引 导的意思。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中国的引路人。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 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
20、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核 心价值观 24 个字,分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自 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中国是一 个社会共同体,14 亿人靠什么凝聚起来,利益成员不同,利益 追求不同,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入宪, 说明这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东西,所共同追求的生 活,逐渐形成全民共识。作这样的修改,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 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六)国家主席 11 删去“连续 任职不得超 过两届” 内容。理由:一是十四大以 后,形成了
21、三位一体的国家领导体制,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 军委主席同时担任。党章对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中央 军事委员会主席,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 席,都没有作出“连续 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的规定,修改也是为 了保持一致性。二是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 (七)扩大地方立法权 设区的市人大及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这是 新增加的。有 4 个限制:一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和实际需要,二 是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三是只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 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四是报省、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批准以
22、后才生效,不是制定生效的。 理由:一是扩大之前,设区市 284 个,已经有 49 个有地方立法 权,剩下还有 235 个没有地方立法权,为了保持一致性;二是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 赋予地方立法权,但同时也要加以限制。 (八)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增加了监察委员会的条款。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总 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该机构不 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司法机关,而是一个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 关平行的执法监督机关。简而言之,就是要建立集中统一的反 腐败机构,形成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一是宪法当中国家 12 机构这章里面增加新的监察机关,原来是一府两院
23、,现在是一 府一委两院,宪法对权力重新进行分配。二是丰富了我国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设立监察委员会实施双重责任制,一方面强调 对我国权力机关人大负责;另一方面强化垂直领导,独立行使 监察权。三是监察范围扩大。行政监察对象与国家监察对象不 同:前者只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 监察,而后者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均实施监察(除了 行政机关,还有党政机关、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等都在监察范围),实现监察对象全覆盖。 四是成立监察委员会是我国重大政治改革,监察委员会入宪, 为成立监察委员会提供宪法依据,同时也为制定国家监察法 提供宪法依据 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 联系。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 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 法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