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课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1.知道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概况,“吠陀时代”,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教产生及其传播。理解种姓制度的特征及其对印度社 会的影响,佛教产生和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 2.通过阅读、分析摩诃婆罗多片段,学习从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对 种姓制度对印度影响的分析,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 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种姓制度。 难点: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说明:种姓制度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相互联系,故为重点;
2、种姓制度是 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其对印度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理 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导入。 (最近翻拍的四大名著热播,其中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西 天在哪里?唐僧要去取什么经?为何要去取经?师徒四人取经成功后所获封号有何含义? ) 讲授新课: 一、吠陀时代 1、观察地图,了解古代印度的得名、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 设问:现代人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考古资料、吠陀文献、史诗 文学) 2、考古中的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摩亨佐达罗遗址和哈拉帕遗址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由身材矮小、
3、皮肤黝黑、鼻子扁平的土著达罗毗 陀人创造。关于他们的情况,我们只能通过现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来了解一二。公元 前 2500 年左右,已出现规模较大的城市,最著名的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能制造青铜 器、用十进位制计数,历法是 30 天为 1 月。当时的文字主要保存在印章、陶器、金属器皿 上,但文字已经失传,目前尚未释读成功,所以早期文明衰落的原因,至今不明。此后, 印度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吠陀时代。 3、吠陀时代 (1)吠陀文献(历史文献)中的吠陀时代 前 14 世纪,一批身材高大自称“雅利安人” 的白人部落从西北山口侵入印度河领域。 经过多年征战,雅利安人不断征服,基本扩张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
4、。得益于大河流域灌溉 之利,农业生产也逐渐成为雅利安人的主要经济活动。而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不断对外征战 的需要也促使了公共权力机构的扩大和完善。到了公元前 6 世纪,雅利安人所建立的国家 从印度河流域扩张到了恒河流域,并出现了二十余个国家。 (2)史诗文学中的吠陀时代 阅读教材,了解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内容和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这两部 史诗文学来了解吠陀时代的社会情况: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反映了当时印度社 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二、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征服土著的过程中,其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雅利安人氏族制 度解体,出现了等级制度,也就是
5、种姓制度。 介绍种姓的划分,熟悉四等级的成员和权利,指出等级之外,还有旃荼罗即“贱民”。 解读史料,理解种姓制度的特征。指出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即是除婆罗门之外的各种姓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种姓制度的反应。(佛教即是意识形 态领域内反对种姓制度的产物。) 三、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介绍“佛”的含义,讲述悉达多有感于当时的印度社会,而修行悟道创教的传说故事。 介绍佛教的教义(四谛说、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和经典(以唐三藏法号来强化记忆)。 有欲望便会付诸行动,就会造业(违反佛教戒律的想法、语言、行为) ,就难逃生死轮 回之苦。所以只有消灭欲望,才能根绝苦因,从而达到佛教的
6、理想境界涅槃(教徒想 想出的不生不灭、圆满寂静、永远超脱因果轮回的神秘境界) 。 (解释佛教“四谛”的基本原理。着重说明佛教的源头应当是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 觉得苦。而苦的原因,应当是种姓制度的不平等带来的。佛教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种苦,也 把解决这种苦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但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人自身无尽的欲望。而消灭 苦的方法也不是取消种姓制度的不平等,而是通过修行,消灭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涅磐 静寂的状态。从这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佛教直面社会现实反对种姓制度,并在教内实行 平等对待,从而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信徒;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佛教用以解脱的方法并不 是改变社会的不平等,而是让人们改变自己来适
7、应。又通过转世的理论来解释为何恶人也 有善终的现象。从而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之后印度曾出现阿育王皈依佛教,并竭力传 播的情况。 ) 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佛教创立的背景,抓住反对等级制度这一核心,这体现了 文明的进步!通过地图了解佛教传播的概况,结合史料分析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 因。(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尤其是 得到受婆罗门教排斥的首陀罗和贱民的拥护,传播迅速;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佛教教义 “四谛”中所包含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饱受艰难的民众具有心灵慰籍的作用) 小结: 出示完整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线索和知识结构,着重强调:种姓制度是
8、印度国家 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阶级关系;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史 诗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由此结合史料分析种姓制度的影响。 (这一环节使学 生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 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 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 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印度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佛教,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文化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 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 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 世纪中期,终于沦 为英国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