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 教 学 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 3 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应用指导把握注意把握中央决策机构的变化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两条线索。具体内容应 包括汉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和郡国并行制、魏晋南北朝中枢机构的变化、唐朝 的三省六部制和地方节度使制度、北宋从中央到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的兴盛制度。教材中对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北宋的极贫积 弱的讲述,是对上述问题的深化,应分析理解。 重点把握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和促使 官员队伍
2、高效廉洁的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基础自主梳理 拓展感悟应用 一、中央官制的成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 (一)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代以来皇权与相权的矛 盾 2、萌芽: 时期 3、建立: 时期 职权与作用(填表): 名称 职责 作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1 三省之间既 ,又 ,分工明确,提高了 。 2、相权被 ,避免了 , 有利于 。 (二)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1、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 ”,其长官掌为 ,但相权被分割, 掌管军政;财政归 、 、 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 ”;宰相只保留 权。
3、 注:这一制度称之为“二府三司制” 。 “二府”即东府(另 设的中书门下)和西府(枢密院) 。 2、元朝:一省制 废除 ,实行 制,只设 。 (三) 、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 标志_发生深刻变化, 、 、 权利的分解,既明确了 ,又使三省 ,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四) 、中央官制发展趋势: 1、唐宋 。 2、元代相权有所加强 谈一谈: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 变说明了什么? 2、说一说: 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大体 可以分为“世官制” “察举 制” “科举制”三个阶段。 科举制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 选拔官吏的制度。采用分科 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制。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 对举科举制的
4、认识。 二、选官制度的发展 (一)沿革: 1、西周: 制 2、战国: 制 3、秦、汉初:沿袭 制度 4、汉武帝:举荐模式 制、 制 5、魏晋南北朝: 制 6、隋唐: 制度 (二)意义: 扩大了 。 促进了 。 提供了 。 保障了 。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一)监察制度:指对 进行监督的制度。 1、秦代 负责掌管监察; 2、汉武帝为监督 而设立 ;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高峰,在中央既设立 ,又 设立 ,地方上设立 。 (二)谏议制度:指对 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 1、隋唐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 2、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三)对监察与谏议制度的评价: 1、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
5、力,也不能杜绝官僚 队伍中的 和 现象。 2、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 ,打击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 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 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3、想一想: 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 点是什么? 小结: 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 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其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 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 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 会的稳定。 教材要点研析: 1. 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体制
6、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书省掌制令 决策;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下辖六部处理日常军事政务,凡军国大事,必由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 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权, 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地位十分重要。 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 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和完备,使
7、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 作用。 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2) 弊端: 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走进高
8、考】 例 1.(2008 上海)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 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 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C 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明清 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例 2. (2008 江苏单科)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 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9、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 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A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 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 A 项。 例 3. (01 广东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 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 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
10、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 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 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 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 (2 分)并分析其背景(2 分) 和利弊。 (6 分) 答案:(10
11、分)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2 分) 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 (2 分) 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 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6 分)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一、选择题 1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让学生再现皇 帝处理朝政的情景:“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 听取情况汇报。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 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情景、分别反应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 A秦朝、唐朝 B唐朝、明朝
12、C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与阐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考查内容为秦朝和唐朝 的中央行政制度。情景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情景中根据三省的职能及运作程序,可 判断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2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能力。秦朝时相权极大,成为君权 下的唯一政权操纵者;隋唐时期,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而部分解决了相权对君权的威 胁。 答案: B 3唐太宗说:“中
13、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 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 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实行三省 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 B C D 解析: 本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材料中“相正以否”、“相防过误” 、“勿上下雷同”等内容,反映了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以减少决策失误的目的。但三省
14、的 设置,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故表述错误。 答案: A 4在宋代中央政府中,掌握财政权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三司使 D枢密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宋代掌握财权的是三司使。 答案: C 5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 A中朝 B三省制 C中书省 D都察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取决一省”可知是元朝的一省制即中 书省。 答案: C 6(2011苏州学业水平检测)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 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
15、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隋唐及北宋均通过分割相权的办法,加强了 皇权。故题目中的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答案: A 7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官员具有监察职责,汉武帝时刺史具有监察职能,因此 D 正确。 A、B 、 C 都是行政长官。 答案: D 8(2011长春高一检测)
16、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 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 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 A公平性 B民主性 C家族性 D强制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察举制和征辟制的理解。察举和征辟 标准主要是才能和品德, 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是没有民主性可言的,不拘一格表明 选拔人才不受门第的限制,家族性、强制性体现不出来。 答案: A 9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 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太尉 D刺史 解析: 材料信
17、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中 央监察地方政治。 答案: D 10对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 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 趋完备 随着皇权的膨胀,监察权趋于分散 约束了皇帝的权力,杜绝了官僚队伍的 腐败 A B C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古代监察制和谏议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 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因此排除含的 B、C 、D 三项。 答案: A 11 (08 山东文综)唐朝
18、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A 项独立施政表述错误, D 项简化机构表述错误, C 项表述不全面,故应选 B 12 (2007 广东卷单科)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西 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解析: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中央的行政制度,分封制和刺史制度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 排除,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 未当,则门下缴驳,又
19、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 门下即下尚书事。尚书省得主卡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呈现出怎样的运作程序?三省六部制有何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构成、职能及影响,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 (1)包含了皇帝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部大臣的综合意见。 (2)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 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0、14 (1999 年上海高考题)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 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 “坏心术” “滋游手” ,造成了“破坏人才,国家贫弱”的后果。据此回答: (1)这两种看法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 (2)请就科举制从隋唐的产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历史,谈谈你对其作用的评价。 15.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 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 分)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
21、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8 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 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 分)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 分) 14.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两段引言的含义,前者是肯定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是 抨击其消极作用。在早期阶段,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特别是到 了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解答该题要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22、从 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评价科举制。 答案: (1)并不矛盾。这两段话是分别对科举制度前期和后期所起不同作用的评价 (2)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 落,庶族兴起的客观形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 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使许 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 的发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15.(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本质: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2 分) (2)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
23、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 分)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2 分) (3) 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 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 发展与社会进步;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 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 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4 分) (5) 唐朝: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4 分) (6) 趋势:由盛而衰。(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