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地位: 1、承接性:继第一模块政治文明史之后,本篇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原理这一基本目标。 2、基础性:具有开宗明义第一篇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 方式等,以利于今后其他经济史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若干基本方法等。 3、关联性:本篇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史的开篇,通过学习使学习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 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
2、关联的教育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本课的标题是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 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 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四、学情分析: 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 题学习,相对陌生。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
3、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 础。 3 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 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五、教学资源及教具: 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的直观体验和教学。 3、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归纳分析。 4、利用相关资料及课中和课后思考题、阅读与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 1、教法与学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2)学法:搜集材料,体验情境,列表
4、归纳,合作讨论 (3)阅读学习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 能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 的变革。 (2)能力目标: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 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
5、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 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并以此为线索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难点:农业起源问题,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形成及概念,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理解,小农经济特点及评 价。 七、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探究活动任务: 提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 导入新课: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一
6、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 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 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 关重要。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 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 了解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讲授新课: (一) 、中国农业的起源 史料探究: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课件史料来源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的经济。它与渔猎结合在一起,成为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 动内容。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
7、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 作为食料,同时还捕食一些小动物和虫类。到氏族制度形成和发展以后,人们已经可以逐渐地把自然界的某些东 西再生产出来供生活之需。各地区的氏族部落都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大体上说,黄河流域 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边远草原地区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南方长江下 游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虽然也经营农业,但渔猎所占比重较大。可以想象,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由于生 产的需要,就相对地定居了下来。让同学们明白中国的原始农业来源于采集经济 图例与遗迹探究:通过直观的图例让同学们明白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最
8、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且通过 遗迹的分析与鉴定让同学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传统文化探究:通过动脑思考“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问题探究: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 (1) 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 ,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 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9、传说中司雨的神物, 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历史信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中国农业是由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而起源的,主要作物是北粟南稻,形成了南北 两个农业中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十二生肖大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力量型,有野生型,有环保型,有 家畜型等,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但分工不彻底,双方具有互补性。 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农业先进于世界的两方面,而生产的核心环节牛耕代表了最高的水平。接下来共同学 习生产工具的变革 (二) 、从耒耜到曲辕犁 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
10、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 耕火种,依靠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通过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 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依次展示灌溉工具的改进。使学生明白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 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农业的生产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 1、课件展示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也说 明中国古代水利的重要性,它是中国农业的命脉。 2、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的兴修状况: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迅速提高
11、时期,同时秦国是农业水利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实力也最为强大。 3、图例展示都江堰的重要功能:排洪灌溉的综合性工程,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之国” 。 4、黄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之一。两汉之际,多次治黄,其中王景治黄成就显著(方法介绍) ,史称:“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两汉时期, 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王景是一个杰出的水利专家。 5、除了以上叙述,大禹治水的精神不断扩展和流传。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 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坎儿井。补充史实
12、:中国古代 370 种农 书的记载包含了大量水利兴修的记载。展示潘季驯河防一览图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明确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 兴建。 (四)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展示课本关于耕作方式变化的示意,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耕作方式的不同。详细叙述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之一。引用天仙配的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 ,形象说明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小农式的自给自 足经济。 问题探究: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
13、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 由上述材料分析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优点、弊端。 坚韧性:在没
14、有天灾、战乱、苛政的干扰下,小农经济内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生产部门和性别的互补,使农民 可以勉强自给自足。一般不外求,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脆弱性:由于沉重的社会负担,天灾、政府暴政,同时由于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 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它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生产发展的因素。所以具有脆弱性。 课堂回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早期农业格局及农作物资源分布、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农具材质的改进、农用动力的变革、耕种工具的革新、灌溉工具的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古代重要水利工
15、程、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耕作方式的发展:耕作方式的演变、自耕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堂小结: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 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国农耕 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 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 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
16、会。 知识拓展: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 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课后思考:本节课讲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状况,基本要素和主要命脉,那么,除此之外,几千年来农民最关 心的问题是什么? 由此引出衣、食、住、行土地问题 八、教学反思:教完本节课,本人对本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如下思考: 1、本节课以学生的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为契入点,收到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目的,使学生易 于接受。 2、在教学中,围绕着四个子母,结合教学目标,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 3、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直接贯穿课文思考题的整合,使学生更易于建立知识结构。 4、知识小结时,使用史实归纳法,使之简便易懂易记。 5、最后布置思考题,为第 2 节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做好了铺垫。经过以上设计,基本上能够实现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