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 的变异,及引起变异的两种原因;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 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 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起生物变异的两种原因,理解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 环境因素的影响。 2、难点:引起生物变异的两种原因。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两种性状相
2、差极大、不同品种的花生,指导学生分组,投影片,探究 活动记录表。布置学生观察。 学生准备测量工具,明确各自的任务。学生观察有关人类、动物、植物的变异 现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出示投影) 1、我们把兔的毛色、人的耳朵有没有耳垂、豌豆植株的高矮称为 _。 2、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_。 3、上题中,涉及了哪些相对性状,请同学们一一找出来? 4、我们把生物亲子间的相似性叫_。 把生物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叫_。 导入:07 年 2 月,胡锦涛主席把国家最高科技奖颁给了一位小麦育种专家李振 声,李振声培育了“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其中“小偃 6 号”累计推广面积达 1.2 亿亩,大
3、大缓解了我国的粮食压力,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培育离不开生物 的变异。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生物的变异。 板书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联系生活,形成认识生物的变异普遍存在 师:同学们把书翻到课本 40 页,认真阅读 40 页的文字和图片,找一找与生物 变异有关的信息。 生:学生看书自学,找有用信息。 板书 一、生物的变异_存在 生:交流从课本中找到的关于生物变异的信息和观察到的生物变异现象。 师:同学们举出的现象都是生物的变异,根据这些例子,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板书引导学生完成填空。 生:生物的变异普遍存在 师:完成板书填空 板书 普遍 过渡:为什么生物的变异会存在,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让我
4、们一起来探究 一种变异现象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来解释这些问题。 板书 二、引起变异的原因 二、产生疑问,分组探究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师:投影出示两种花生的果实实物 师:这有两种花生,让你选,你喜欢吃哪一种? 生:有的说大花生,有的说小花生。 师:从大花生中取一个小的,从小花生中取一个大的,让学生判断。 生:产生疑问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 师:大花生和小花生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区分它们要有科学的依据。针对同学 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假设? 生:参考 41 页插图中的对话,小组讨论作出本组的假设并制定探究计划,进行 交流。 生:作出假设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要看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果实的平均
5、 值大。(或依据种子的大小的平均值,大花生种子的平均值大。) 探究计划取样、测量、记录、求平均值、统计、画直方图、讨论。 师:指导学生读课本 42 页的提示,出示投影 生:读提示,明确注意事项。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种花生,是大花生还是小花生,需要同学们自己 探究确定。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课本设置的四个讨论问题开始探究,并完成探究 活动记录表。 生:分组探究,作记录,画直方图。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讨论。 生:交流探究结果和直方图。 三、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 师:将学生探究结果的平均值写在黑板上,投影学生画的直方图,并据其中的 一张图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引导问题 据图说出这种花生果实长度的分
6、布范围?最小是多少毫米,最大是多少毫米? 生:答出花生果实长度的分布范围。 根据这张图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一品种的花生果实有长有短 为什么同一个品种的花生果实有大有小,这种变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环境 板书 环境 根据探究结果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从两种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你能得 出什么结论? 生:大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都大于小花生。 大花生和小花生果实长度的平均值有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遗传物质 板书 遗传物质 师:花生果实大小变异,有的是环境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物质引起。 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 的果实会怎样呢?你
7、做出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与交流。 大花生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果实会变小,把小花生种到肥沃的土壤中果实会变 大,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异能遗传给后代吗? 生:只是由于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因为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师:也就是说,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就不会遗传 给后代。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板书 三、变异的分类 不遗传的变异 什么样的变异能遗传呢?像绿色的玉米地里出现了一株白化苗,这株白化苗 能遗传吗? 生:能遗传,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板书 可遗传的变异 从大花生中取一粒粒大饱满的种子种不去,所收获的果实都大吗?为什么? 生:不一定,花生果实的大小出
8、除了受遗传物质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 师:说明环境与遗传物质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中,遗传物质是主要原因。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探究的收获,其他同学补充 1.下面的哪些性状是不会遗传给后代的 ( ) A.玉米果穗的颜色 B.人类的眼睛颜色 C.运动员摔伤的腿 D.梅花鹿皮毛的花纹 2.小红在做一个实验时,选择了两组相同的玉米种子种在相同条件的花盆中。 其中一组放在阳光下,一组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放在阳光下的一组 种子萌发并长出了绿色的叶片,黑暗中的一组种子萌发后长出了白叶,再将长 白叶的一组幼苗移到阳光下,过了一段时间后,白叶变成了绿叶。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环境不同引起基因发生改变
9、 B.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C.这种变异要遗传给后代 D.这种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 3.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和原鸡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家鸡的产蛋量高。人 们把原鸡驯化成产蛋量高的家鸡,是因为生物有 ( ) A.生殖和发育的特征 B.有生长的特征 C.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D.新陈代谢的特征 4.下列哪一种现象不能作为生物变异的实例 ( ) A.人的眼睑有单眼皮和双眼皮 B.由于用眼不当,某人的视力由正常变为近视 C.奶牛的产奶量高,役用耕牛的产奶量低 D.狗有犬齿,山羊没有犬齿 5.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意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遗传有利于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 B.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10、 C.变异可产生多种不同类型的新生物 D.一切变异都能使生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6.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的特点是( ) A.对后代有利 B.变异是不定向的 C.能够遗传给后代 D.性状要发生改变 7.有利变异是指( ) A.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变异 B.可遗传给后代的变异 C.对生物自身生存有利的变异 D.对人类有益的变异 8.“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 ) A.遗传现象 B.变异现象 C.生殖现象 D.进化现象 9.普通甜椒的种子被卫星搭载进入太空后回来,经种植、选育,培育出果实比 普通甜椒大很多的太空椒。这是由于( ) A.太空中没有氧气,种子不能通过
11、有氧呼吸消耗能量 B.太空中昼夜温差大,种子不能萌发 C.太空中失去了地球的引力,果实可长很大 D.太空中有强烈的宇宙射线照射种子,使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10.先天愚型患儿的智力低下,身体发育迟缓,舌常伸出口外,因而又叫舌样痴 呆症。经检查发现,患者比智力正常的人多了一条号染色体。这种病属于 ( ) 可遗传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 基因发生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A. B. C. D. 11.能够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的直接原因是( ) A.有利变异 B.可遗传的变异 C.不利变异 D.不能遗传的变异 12.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利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
12、 B.不利变异是由环境发生改变引起的 C.由于基因改变而引起的变异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D.先天性的变异能够遗传,后天性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 13.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的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 A.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B.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C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D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14. 下列哪种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所用的时间最短 ( ) A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 B杂交培育新品种 C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 D自然选择产生新品种 .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15.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的
13、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 B.引起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C.变异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 D.没有变异就没有新品种的产生 16. 2008 年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选送的“伏春一号 黄瓜”和“伏乐长茄”两个品种共 10 克种子,也搭载飞船遨游太空。太空育种 的原理是 ( ) A.直接使生物的性状改变 B.引起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 C.使生物的生活习性改变 D.能大大提高种子的生命力 17. 下列与太空育种不同,不能得到可遗传变异的是 ( )。 A.袁隆平教授选育杂交水稻 B.用射线处理植物种子 C.经长期选育得到的蛋鸡 D.在长期遮光条件下形成的蒜黄 18.人们能把野牛逐渐驯化成产奶量高的奶牛,是因为生物具有 ( ) A.新陈代谢的特征 B.生殖发育的特征 C.遗传变异的特征 D.生老病死的特征 19.下列几种变异中,不能遗传的变异是( ) A.的皮肤的黑黄白 B.玉米粒的黄白红 B.血型 D.生长在遮阴处的小麦杆细穗小 20. 下列哪种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所用的时间最短 ( ) A人工选择培育新品种 B杂交培育新品种 C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 D自然选择产生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