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由于海水和陆地比热容的差异,导致海陆气候的不同。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课前准备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课 引入: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说出赤道和两极 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
2、降水少。 ) (使用“学乐师生”APP 拍照 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 “授课”系统中展 示。 ) 2、新授 板书:(一)纬度因素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从早晨到中午再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是怎样?(早晨冷、 中午热、晚上冷) 2.设问: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呢?(早晨、晚上和中午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 3.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明亮 程度的不同。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墙面上光照明暗程度不同: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4.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同) 5.
3、让学生读图比较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对地面所获得的热量的影响。 6.教师在此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7.活动:做相关活动。 8.总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 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 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1.出示表格如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讨论“地球自转运动”和“地球公转 运动”的不同。 自转 公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2.分析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做活动题“演示昼夜更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是关键。 完成该题。 设问:地球自转对气候造成什么影响? 提问:大家每天都要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其中能感受 怎样的天气变化? 3.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根据教材“地球公转示意图”,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近似圆的椭圆) 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转?(斜着身子转) 设问: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读图得出结论。(66.5) 设问:太阳直射点是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 出示讨论提纲: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简图” ,
5、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春分日:_月_日,太阳直射在:_,北半球昼_夜 _ 夏至日:_月_日,太阳直射在:_,北半球昼_夜 _ 秋分日:_月_日,太阳直射在:_,北半球昼_夜 _ 冬至日:_月_日,太阳直射在:_,北半球昼_夜 _ 讲解:地球公转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但必须强调:除赤道地区 外),使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再引导学生观察:夏至日时北极圈以北地区,全为昼,南极圈以南地区,全为夜; 到冬至日恰好相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极昼、极夜现象,这也是地球公转造成的。 学生讨论完成活动题。 A.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指出:太阳光线直射赤道的节气
6、是春分日和秋分日,直射 在北回归线的节气是夏至日,直射在南回归线的节气是冬至日。 B.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是 6 月 22 日。 C.联系家乡所在地 5 月 1 日、10 月 1 日的昼夜长短的情况怎样? (在我国范围内,5 月 1 日昼长夜短,10 月 1 日昼短夜长) 4.“地球上的五带”,完全可以由学生根据图示与课文中的文字提供的文字性练习题 自主讨论完成。 确定五带的范围。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热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南北寒带。 连线。 热 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在地球的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热
7、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七大洲中主要位 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 联系家乡所在地的纬度位置,判断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具有哪种现象?哪个季节 昼长夜短。 5.小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 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二)海陆因素 1.实验: (1) 、器材:两个烧杯、细沙(代表陆地) 、水(代表海洋) 、温度计、酒精灯(代表 太阳) (2) 、步骤:在两个烧杯里各放约占烧杯容积的四分之一的细沙和水,并分别在沙中 和水中安置两支温度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哪支温度计的温度上升的快,接着熄灭酒精 灯,观察哪支温度计降得快?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
8、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在实验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 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海洋的高温月份和 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进一步深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涉及 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 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2.设置情境,让学生领会不同地方(海洋与陆地)气温的不同。 3.
9、小结:.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3、练习 1.自绘“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标注上四条分界线、度数。列表比较五带的范围, 获得热量的差异,各自具有的特殊现象。 2.将下列因素与相应的降水多少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降水多 近海受海洋气流影响的地区 降水少 4、总结 (一) 纬度因素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各 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二) 海陆因素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5、作业 课本 P80 的读图题 1 和题 2. 6、板书 (一) 纬度因素 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上的五带 (二) 海陆因素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