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干知识梳理,考点一汉到元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 ”。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七国之乱,推恩令,(2)唐朝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 。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3)北宋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
2、设立 ,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通判,行中书省,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特别提醒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
3、、 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尚书令,中书省,枢密使,(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 ,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实行科举制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隋炀帝,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通史链接隋唐盛世
4、的表现,文化素质,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1)宰相制度的废除原因: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 的高度集中。措施: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皇权,君主专制,过程,殿阁大学士,票拟权,特点: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机构。,内侍,2清朝(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措施康熙帝设 ,参与机要事务。雍正帝设置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3)影响: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南书房,军机处,误区警示明朝的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
5、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特别提醒军机处有“勤”“速”“密”的特点。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通史链接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表现,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核心考点深化,3. 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三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6、: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2. 趋势(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3)选拔方式趋向制度化,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原则。3. 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4. 作用(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
7、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4)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一)根据史料,设置问题(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2)材料一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材料三反映的选官制度有何弊端?(二)精读材料,自主提取信息,高考考向研析,本部分内容是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年22考:考过古代专制政治不同时代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历代安徽行政区划的沿革趋势;三省六部制的概念;科举制的特征、启示及与汉晋选官制度
8、的比较及德才观的变化;唐宋君主专制的比较;以都城特点来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年14考:考过古代专制政治不同时代的具体内容及发展趋势;明代内阁制;清代政治体制的特征及军机处的特点。复习备考时,要准确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师说高考,权两个不同的概念,仍以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中央对地方管辖措施、选官制度为复习重点,分析认识制度演变的特点、影响及规律等。,例12013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9、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思维路径,例2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思维路径,例32013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
10、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思维路径,例42012江苏高考(节选)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即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命题思想一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1. (立意主干知识:三省六部制及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欧阳修的新唐书中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
11、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说明了()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唐朝宰相的权力削弱仆射位居三省长官之首,A B C D解析:从材料看,隋唐时三省六部制正常实行,也符合历史事实,不正确。由材料“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可知尚书令职位曾经空缺,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正确。三省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强化了君权,正确。三省长官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不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B,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信息“通过考试选拔,具有公平性”可
12、以判断出是科举制。其他三种均不通过考试选拔。答案:D,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3. (立意新史观: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说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中国隋唐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A BC D解析:本题从中西文明交融的新史观,考查隋唐的科举制,认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隋唐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强了中
13、央集权,不符合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排除含的A、B、D三项。答案:C,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4. (立意西汉王国问题)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解析:注意理解本题中的材料意思,其大意是:“当今天下的形势像得了严重的浮肿痛,小腿粗得和腰肢差不多,脚趾粗得和大腿差不多。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浑身就觉得无所依赖。如果不抓住今天的机会赶紧医治,它一定会成为顽症。即使以后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将无能为力。”从材料可知,这是贾谊对汉初天下政治形势的分析,即当时主次颠倒,中央实力不如地方。结合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可推断出C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C,限时规范特训,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