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 【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判断。 【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钙,在金属元素中含量 最多的是铝。 故选:C。 【点评】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是化学推断的题眼,是化学考查重点之一,有时出现在推断题中,有时单独 考查,熟悉化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 2 (2 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磷元素:Pt B钾离子:K 2+ C高锰酸钾:K 2Mn
2、O4 D5 个氮原子: 5N 【分析】A、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 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 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 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 C、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 价,高锰酸根显1 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 “一大二小” ,磷的元素符号是 P,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B、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
3、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 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钾离子可表示为:K +,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C、高锰酸钾中钾元素显+1 价,高锰酸根显1 价,其化学式为 KMnO4,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错误。 D、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 字,故 5 个氮原子表示为:5N ,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原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 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 (2 分)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规范
4、要求的是( ) A 过滤 B 添加酒精 C 锌粒放入试管 D 闻气体气味 【分析】A、过滤液体时,注意 “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 C、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 )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 “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 作错误。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
5、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 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 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 (2 分)空气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生命气体”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 B空气中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C空气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所占比例虽小,但用途广泛 【分析】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错误,是体积分数; B、
6、空气中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正 确;C、空气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D、空气 中的稀有气体所占比例虽小,但用途广泛正确。 【解答】解: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 78%错误,是体积分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B、空气中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空气中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正确,因为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正确但不符合题 意,故选项错误;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所占比例虽小,但用途广泛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
7、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 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 (2 分)如图是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镉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镉是一种金属元素 B镉的原子序数和原子核内中子数均为 48 C镉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2.4 D化学反应中,镉原子易失电子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 g;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 4 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 4 的, 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
8、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 是 8 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 2 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解答】解:A、镉是一种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镉的原子序数是 48,原子核内中子数不是 4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镉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2.4,该选项说法正确; D、化学反应中,镉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2,易失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6 (2 分)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 “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的 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反应
9、属于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3 C只有一种单质参与该反应 D共有两种元素参与反应 【分析】A、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B、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元素的种类; 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 【解答】解: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故错误; B、由反应的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 1:3,故错误。 C、单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由图示可知看出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 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
10、故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模型中共含有两种元素,故正确; 故选:D。 【点评】该题关键是从模型图中看出各物质分子的构成,注意解题是要考虑到模型图中每种分子有几个 参加反应,利用反应时的微粒个数关系及结构可很轻松的判断。 7 (2 分)下列曲线不能正确表达对应反应过程是( ) A 铜与 O2 共热 B KClO3 与 MnO2 制 O2 C 过氧化氢分解 D 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分析】A、加热条件下,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解答】解:A、随着反应进行,需要氧气质量不断增
11、大,当铜完全反应后不再需要氧气,该选项对应关 系正确; B、氯酸钾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快一些,但是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等,该选项 对应关系不正确; D、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硫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为零,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C。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8 (2 分)下列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 铜器生锈 B 粮食酿酒 C 冰雪融化 D 燃放烟花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
12、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 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器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燃放烟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 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9 (2 分)南京市某日的空气质量日报如下表: 项目 空
13、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 PM10 65 二氧化硫 6 良 二氧化氮 20 下列情况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的是( ) A用太阳能发电 B露天焚烧秸秆 C汽车排放尾气 D建筑施工扬尘 【分析】根据防止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措施进行解答。 【解答】A、太阳能发电没有污染物,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故选项正确; B、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错误; C、汽车排放尾气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错误; D、建筑施工扬尘,对表中 PM10 指标会产生影响,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环
14、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空气的污染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 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 (2 分)化学与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C煤炉上放一壶水,可以防止 CO 中毒 D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同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 【分析】A、根据生石灰的性质解答; B、根据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解答; C、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D、根据处理液化石油气泄露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生石灰可以吸收水分,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故正确; B、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
15、为硬水,故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因此煤炉上放一壶水,不可以防止 CO 中毒,故错误; D、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同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净化水、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 正确的判断。 11 (2 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消失了 B气体膨胀分子间隔变大 C桂花飘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 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
16、同不不” ,结合事实进行分析 判断即可。 【解答】解:A、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气体膨胀,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C、桂花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 项解释正确。 D、食物变质,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及利用分子的基 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 (2 分)要学好化学就要学会归纳总结,下表归纳的内容完全正确的是( )
17、A 安全知识 B 生活知识 瓦斯爆炸由甲烷燃烧引起 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 含有较多钙镁单质的水叫做硬水 蜂窝煤易燃烧是因为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大 C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 物质分类 H2 作填充气球的气体是因为它的密度小 N2 可作保护气是因为它化学性质稳定 河水属于混合物 干冰属于单质 AA BB CC DD 【分析】A、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酒精灯的使用, B、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氢气密度小,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考虑, D、河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 【解答】解:A、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酒精灯,会
18、引起火灾,错误; B、硬水是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错误; C、H 2 作填充气球的气体是因为它的密度小,N 2 可作保护气是因为它化学性质稳定,正确; D、干冰属于化合物,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 (2 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洁精用于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 C二氧化碳用于大棚种植,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氮气用作粮食的保护气,是因为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
19、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 可。 【解答】解:A、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说法错误; B、洗洁精用于清洗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说法 正确; C、二氧化碳应用于大棚种植,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故说法正确; D、氮气用作粮食的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无毒无害且资源丰富,故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 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14 (2 分)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
20、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C 验证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分析】A、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生成的物质为 非气态。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两支蜡烛燃烧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D、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 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检验氧气是否收集
21、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左边的蜡烛一会就熄灭,右边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可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故选项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 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 断。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包括 4 个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5 (4 分)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硫的
22、价类图,例 如 E 点可表示 +6 价的硫酸铜。请回答: (1)A 点对应物质的类别是 单质 ;请写出 C 点表示的物质化学式 SO 3 。 (2)硫酸的化学式为 H2SO4,它代表的点是 D (填字母) ;B 点代表的物质能与 H2S 反应生成 A 点 表示的物质和一种最常用的溶剂,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SO 2+2H2S3S+2H 2O 。 【分析】 (1)根据单质化合价为零进行分析;根据化学式的写法写出化学式;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解答】解:(1)单质化合价为零,由图示可知 A 点物质的化合价是零,所以物质类别是单质;C 点对 应的是+
23、6 价硫元素的氧化物,其化学式为 SO3;故填:单质;SO 3; (2)H 2SO4 中,氢元素显 +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1)2+x+(2) 40,x+6,H 2SO4 属于酸,所以位置为 D;B 点代表是的二氧化硫,能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和水; 故填:D;SO 2+2H2S3S+2H 2O。 【点评】本题利用价类二维图考查了物质的类别以及性质,难度不大,应注意的是常见物质中中心元素 的价态。 16 (6 分)水和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图 1 三个操作中,能够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是 B (填序号) 。 图 C 中活性炭的作用的
24、 是 吸附 。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 A 与图 B 中所发生的变化的本质不同是 图 B 水分子分解成原子,而图 A 分 子没有发生变化 。 (3)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2 所示。 t2时,甲、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比较 甲 乙(填“” “”或“” ) t1,将 50g 水加入 25g 甲物质中,充分搅拌,可得到 60 g 溶液。 要使快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 加入乙或蒸发水分 方法。 【分析】根据电解水的知识以及净水中活性炭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
25、进 行有关的分析与计算;判断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确定从而确定不饱和 溶液和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等。 【解答】解:(1)水的电解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净化过程中活性炭起到的是吸 附作用,故填:B;吸附。 (2)A 是水的蒸发,是物理变化,分子不变,而 B 是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 原子,故填:图 B 水分子分解成原子,而图 A 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3) 据图可以看出,在 t2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填:; t1,甲的溶解度为 20g,将 50g 水加入 25g 甲物质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 10g,故可得到 10g+50g60g
26、溶液,故填:60;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明显,故要使快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加入乙或蒸 发水分的方法,故填:加入乙或蒸发水分。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问题,解答此类问题需做好几点:能准确查阅一种物质的溶解度,理 解溶解度的含义,能由溶解度曲线特点判断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变化情况、饱和溶液的变化情况。 17 (5 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装置 A 中,仪器 a 的名称是 锥形瓶 。 (2)实验室常用 A 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 3+2HClCaCl 2+H2O+CO2 ; (3)如图 B 所示,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火
27、焰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 、 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4)实验室用装置 A 制取氧气并用装置 C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中细沙的作用是 防止 热的生成物掉落炸裂瓶底 。 【分析】 (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3)根据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的现象进行分析; (4)根据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进行分析。 【解答】解:(1)仪器 a 的名称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
28、要成分是碳酸 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 3+2HCl CaCl2+H2O+CO2,故填: CaCO3+2HClCaCl 2+H2O+CO2; (3)将二氧化碳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的现象,所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是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填:密度比空气大;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受热不均会发生炸裂,所以用装置 C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 中细沙的作用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故填:防止热的生成物掉落炸裂瓶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
29、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18 (5 分)A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A、B 、C、D 都是氧化 物,E、F、G 都是金属单质,且 F 为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A 和 G 均为红色固体(其中部分反 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G Cu 、F Ag 。 (2)写出 B 物质的一种用途 冶炼金属(或作燃料) 。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CuO Cu+CO2 。 (4)从微观角度解释 B 和 D 两种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 分子构成不同 。 【分析】根据 AG
30、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B 、C、D 都是氧化物,E、F、G 都是金属单质, 且 F 为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所以 F 是银,A 和 G 均为红色固体,G 会转化成银,所以 G 是铜, A 和 B 生成的 E 会与转化成铜,所以 A 是氧化铁,B 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 C 反应会生成铜,所以 C 是氧化铜,D 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根据 A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B 、C、D 都是氧化物,E、F、G 都是金属单 质,且 F 为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所以 F 是银,A 和 G 均为红色固体,G 会转化成银,所以 G 是铜,A 和 B
31、 生成的 E 会与转化成铜,所以 A 是氧化铁, B 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 C 反应会生成铜, 所以 C 是氧化铜,D 是二氧化碳; (1)G、F 物质的化学式是 Cu、Ag; (2)B 物质的一种用途冶炼金属(或作燃料) ; (3) 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从微观角度解释 B 和 D 两种物质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 子构成不同。 故答案为:(1)Cu;Ag; (2)冶炼金属(或作燃料) ; (3)CO+CuO Cu+CO2; (4)分子构成不同。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
32、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 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1 个小题,共 7 分) 19 (7 分)某同学进行如图实验,充分反应后,将试管内的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混合再充分反应后 过滤,结果得到滤渣 A 和无色滤液 B。 (1)试管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AgNO 3Fe (NO 3) 2+2Ag ;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 由蓝色变成无色 。 (2)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漏斗 ;无色滤液 B 中含有的物质是 H2O 和 Al(NO 3) 3 (填化学式) 。 (3)设计实验
33、探究滤渣 A 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渣 A 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银、铜、铁、铝四种金属中,只有铝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Al+2NaOH+2H2O2NaAlO 2+3H2。 【作出猜想】滤渣 A 的成分为: 猜想:银、铜;猜想:银、铜、铁;猜想: 银、铜、铁、铝 。 【分析思考】猜想一定不正确,原因是 滤渣 A 中一定含有铁 。 【进行实验】取两份滤渣样品进行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样品 加入试剂 现象 第一份样品 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 浅绿 色 第二份样品 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b 【作出判断】如果现象为 b 为“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 ,
34、则猜想 成立; 如果现象 b 为 不产生气泡,固体不溶解 ,则猜想 成立。 【分析】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铝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 酸铝和铁;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解答】解:(1)试管中,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AgNO3Fe(NO 3) 2+2Ag; 试管 中铝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故填:Fe+2AgNO 3Fe(NO 3) 2+2Ag;由蓝色变成无色。 (2)过滤操作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35、漏斗; 无色滤液 B 中含有的物质是 H2O 和反应生成的 Al(NO 3) 3。 故填:漏斗;Al(NO 3) 3。 (3) 【作出猜想】 猜想:银、铜;猜想:银、铜、铁;猜想:银、铜、铁、铝。 故填:银、铜、铁、铝。 【分析思考】 猜想一定不正确,原因是滤液是无色溶液,说明硝酸亚铁和铝完全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铁,因此滤渣 A 中一定含有铁。 故填:滤渣 A 中一定含有铁。 【进行实验】 第一份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浅绿色,说明滤渣中含有铁,实验过 程如下所示: 样品 加入试剂 现象 第一份样品 足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浅绿 色 第二份样品 足量氢
36、氧化钠溶液 现象 b 【作出判断】 如果现象为 b 为“产生气泡,固体部分溶解” ,说明滤渣中含有铝,则猜想成立; 如果现象 b 为不产生气泡,固体不溶解,说明滤渣中不含有铝,则猜想成立。 故填:;不产生气泡,固体不溶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个小题,共 5 分) 20 (5 分)在硬质大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铜,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在烧杯中加入 100g 的澄清石 灰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忽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待反应结束烧杯中的物质质量为 104.4g,计算: (
37、1)反应生成 CO2 的质量为 g; (2)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增减是因为吸收了二氧化碳,所以可以求算二氧化 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 【解答】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04.4g100g4.4g 设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 x CuO+CO Cu+CO2 80 44 x 4.4g x8g 答:(1)反应生成 CO2 的质量为 4.4g; (2)参与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 8g。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 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