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 第卷 一、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重庆卷) A豁免 附和 蛊惑人心 祸起萧墙 B遏止 扼要 鄂伦春族 厄瓜多尔 C菁华 矜持 泾渭分明 惊世骇俗 D撕裂 趔趄 烈火金刚 骂骂咧咧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北京卷) A.融洽 筹划 名信片 大象的鼻子能曲能伸 B.按语 沉湎 泊来品 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C.宣泄 鄙薄 炒鱿鱼 耗子啃书本咬文嚼字 D.装帧 针贬 挖墙角 冰粘煮黄连同甘共苦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它。 B今年 1 月 1 日,中
2、国 26 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馈赠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C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 洛阳纸贵。 D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 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四川卷) A.21 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 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 下脚的地方都
3、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 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安徽卷)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 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 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 时通过 “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 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 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
4、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 说是 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应当承认,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 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 点,也有 错误的观点,我 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 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 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 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 合一思想的,是非常有价值 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 我们一天 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 涉所引起的比较
5、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 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 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 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 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 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 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
6、自然 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 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 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其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 认识、可以 为我所用的客观对 象。 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 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 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 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 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 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 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 义。 (选
7、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5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6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
8、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天津卷)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 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 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 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
9、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怕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 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 吾与寇恂并 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 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 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 ”恂曰: “不然。昔 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 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 以忘之乎?” 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 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 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10、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 今日朕分之。 ”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 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 议遣使降 之,乃谓询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恂奉玺书至第一 (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愉怒,将诛文。诸将谏曰: “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 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恂不 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峻 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 “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 怕曰:“皇 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
11、之则文得其计, 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 ”诸将皆曰:“ 非所及也。 ”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 吾因士 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 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迫洛阳 迫: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恂乃戮之于市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询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卿今为吾行也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12、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10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作河内太守。 B.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 第卷 四、 (23 分) 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 (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译文: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 译文: (3)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 12.阅读
13、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卷) (8 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 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 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臣生当陨首, 。 (李密陈情表 ) (浙江卷) (2)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潦水尽而寒潭清, ”两 句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 (辽宁卷)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
14、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_, 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苏轼赤壁赋 ) (湖北卷)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论语.雍也 ) (江苏 卷) (5)_,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 五、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全国卷 I)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 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 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 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 长的声音, 真是人间里非常幸 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 旁
15、边 ,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 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 刚刚 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 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 线, 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 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 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 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 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 你深呼吸看看。 ”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
16、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 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 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 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 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 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 家乡。我 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
17、几乎 闻到了幼时 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 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 过竟是阳光 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 时候,空 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 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 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 他笑得更得意了:“ 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 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了。 ” 注 稻埕:这里指
18、晒谷场。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 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答: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 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 分) 答: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 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6 分) 答: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6 分) 答: 六、 (15 分) 18.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 一模式。 (5 分) (广东卷) 观察(经验事实)科学规律科学
19、理论解释和预见 19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 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 40 字。 (4 分) (湖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2):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 20请在“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示例的形式写三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写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 系。 (6 分) (全国卷 I)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
20、,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 七、 (60 分) 21作文(60 分)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定立意。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 800 字 1B 2.C 3.C 4【答案】D(A 项的病因是搭配不当,“有没有”是两面,而“关键在于”是一面, 应在“在于”后加上“是否”。B 项的病因是搭配不当和表意不明,主要问题在第二分句。 其一,不是“早餐的营养”“应提供”,而是“早餐”“应提供营养”;其二,“每天所 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
21、矿物质”由于语序不当造成歧义,应该为“每天所需的维生素 和矿物质总量三分之二”。全分句改为“早餐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总 量三分之二的营养”。C 项的病因是结构混乱,要么是“阴雨连绵”“平房漏雨”, 要么是“连绵的阴雨”“造成平房漏雨”) 5 【答案】B 6 【答案】D 7 【答案】D 【答案】:8. A 9. B 10. C 11. (9 分) (l)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 (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12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
22、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说:“莫为惜花惆怅对 东风” ;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 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生活的思想感情。 14声音应当听,为什么用想呢?其实本题就是“想”与“听”的区别对比。首先从基本 层面来说,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只能想,另外从深层次来说,“想”加入 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 15正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3、与稻子呈现相同颜色的农夫不正是,同时一 种劳动者与劳动成果成熟之后的一种收获之美的象征吗?标准答案给了三点,我觉得强人 所难,考生很难想出那么多含义,所以这道题出得不错,但答案太坑人。 16文章反复强调“阳光”,正因为夜来香、昙花都夜间开花,所以称为“阴香”,这 道题很容易。没有壮怀则主要是与农夫比较,与稻子比较,农夫稻子都是在阳光下劳动的 一种象征,说夜来香昙花没有壮怀恰是为了强调后两者有壮怀。 17其实文章最大的主旨就是歌颂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考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18答题要点:在大量地观察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相关的科学定律,通过实践检验 形成科学理论,凭借科学理论指导可以演绎、推断诸多现象,预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