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91685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1 第 1 章 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 移动通信 1G4G 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 1897 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 M.G.马可尼在相距 18 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 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 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

2、urce not found.。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距今已有 90 余年 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 1G 到 4G 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 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 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 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 的发展等。 1.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 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 )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 是业务量小、质量

3、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 主要基于蜂窝结 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 2.4kbit/s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978 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 ,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 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 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 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 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

4、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983 年,AMPS 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1985 年,已经扩展到 47 个地 区。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各自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日本于 1979 年推出 800MHz 汽车移动电话系统( HAMTS) ,在东京、大阪等地投入商用,成为 全球首个商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前联邦德国于 1984 年完成 C 网,频段 450MHz。英国在 1985 年开发出全球接入通信系统(Total Ac

5、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ACS) ,频段 900MHz。法国开发出 450 系统。加拿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2 大推出 450MHz 移动电话系统( Mobile Telephone System,MTS) 。瑞典等北 欧四国于 1980 年开发出 NMT-450(Nordic Mobile Telephone, NMT)移动通 信网,频段 450MHz。这些系统都是双工的基于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DMA)的模拟制式系统,被称为第一代蜂窝网

6、络移 动通信系统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 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 多种制式,我国于 1987 年 11 月引入,主要采用的是 英国的 TACS 系统,在 广东省建成并投入商用。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 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 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1

7、.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20 世纪末,是 2G 这样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逐渐成熟和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蜂窝移 动通信系统存在频谱利用率低、费用高、通话易被窃听(不保密) 、业务种 类受限、系统容量低等问题,主要还是系统容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移 动用户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出了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G) 。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 )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 TDMA) 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全球主要有 GSM 和 CDMA 两种体制。 CDMA 标准是美国提出的。 GSM 技术标准是欧洲

8、提出的,目前全球绝大多 数国家使用这一标准。 1982 年,欧洲成立泛欧移动通信组织(Group Special Mobile, GSM,之 后改称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tandar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GSM) ,于 1983 年开始开发 GSM。欧洲 1992 年提出了第一个数字蜂窝网络 标准 GSM(Global Standar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它基于时分多址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方式。1991 年 7 月,GSM 系统在德 国首次部署,它是

9、世界上第一个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美国提出了两个数字标准,IS-54 与 IS-95 标准。1988 年,美国提出的基 于 TDMA 的 IS-54(也称为 DAMPS,数字 AMPS)在美国作为数字标准得到 表决通过。1989 年,美国高通(Qualcomm)公司开始开发窄带 CDMA( DS-CDMA) 。1995 年美国电信产业协会(TIA)正式颁布了基于窄带 DS-CDMA 的 I

10、S-95 标准。 CDMA 原本是为军事通信而开发的抗干扰通信技术,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3 后来美国高通公司进一步设计出商用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技术。1995 年,第 一个 CDMA 商用系统运行之后, CDMA 技术理论上的诸多优势在实践中得 到体现,从而在北美、南美和亚洲等地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美国和日 本,CDMA 成为主要的移动通信技术。日本第一个数字蜂窝系统是个人数字 蜂窝(PDC)系统,于 1994 年投入运行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

11、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我国移动通信也主要是 GSM 体制,比如中国移动的 135 到 139 手机, 中国联通的 130 到 132 都是 GSM 手机。2001 年,中国联通开始在中国部署 CDMA 网络(简称 C 网) 。2008 年 5 月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 CDMA 网络, 并将 C 网规划为中国电信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第二代移动通信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 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 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

12、 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采用不同 的制式,移动通信标准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 游,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 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2G 与 1G 相比较主要的特点是提高了标准化程度及频谱利用率、不再是 数模结合而是数字化、保密性增加、容量增大,干扰减小,能传输低速的 数据业务。在增加了分组网络部分后可以加入窄带分组数据业务,2G 移动 网络的突出弱点就是业务范围有限,无法实现移动的多媒体业务,各国标 准不统一,无法实现全球漫游。 GPRS1/EDGE2技术的引

13、入,2G 网络就改造升级成为了所谓的 2.5G(GPRS) 、2.75G (EDGE)网络,使 GSM 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 有机 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 115/384kbit/s,从而使 GSM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 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实际应用基本可以达到拨号上网的速 度,因此可以发送图片、收发电子邮件等。 尽管 2G 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 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 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4、1 GPRS:1997 年欧洲提出 GSM 系统的演进版2.5G 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技术。 2 EDGE:1999 年提出 2.75G 的 GSM 演进的增强数据速率(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EDGE)技 术,让使用 900MHz、1800MHz 、1900MHz 频段的网络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部分功能。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4 1.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是第三代移动

15、通信技术(3G)发展和应用阶段, 同时 4G 移动通信也进入了研究阶段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自 2000 年左 右开始,伴随着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大量论述,以及 2.5G(B2G)产品 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系统的过渡,3G 走上了通信舞台的前沿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3G 也称为 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2000) 。早 在 1985 年,国际电信联盟 3(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16、s Union, ITU) 就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当时称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 系统(FPLMTS ) ”。1996 年 ITU 将 3G 命名为 IMT-2000,其含义为该系统将 在 2000 年左右投入使用,工作于 2000MHz 频段,最高传输速率为 2000Kbps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999 年 11 月 5 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 ITU TG8/1 第 18 次会议上最 终通过

17、了 IMT-2000 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建议,基本确立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 3 种主流标准,即欧洲和日本提出的宽带码分多址(WCDMA) ,美国提出的 多载波码分复用扩频调制(CDMA2000) ,中国提出的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 入(TD-SCDMA)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2000 年 5 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确立了针对 3G 网络的 IMT- 2000 无线接口的 5 种技术标准。 对比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 1G 和

18、目前正在使用的 2G、2.5G,3G 将有更 宽的带宽,更高的传输速率。如 WCDMA 其传输速率在室外车载环境下最 大支持 144Kbps,在室内环境下最大支持 2Mbps,所占频带宽度可达 5MHz 左右。在技术上,3G 系统采用 CDMA 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而不是 2G 系 统通常采用的 TDMA 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在业务和性能方面,3G 不仅能 传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如可变速率数据、 移动视频和高清晰图像等多种业务,实现多种信息一体化,从而提供快捷、 方便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 Internet。3G 的目标是在全球采用统一的标 准、统一频段、统一大市场。

19、各国的 3G 系统在设计上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3G 用户能在全球实现无缝漫游 5。3G 还具有低成本、优质服务质量、高保 密性及良好的安全性能等特点。 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 WCDMA ,CDMA2000 和 TD-SCDMA 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 IMT-2000 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 3 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于 1865 年成立的制定国际电信标准的专门机构。简称“国际电联”,“电联” 或“ITU ”。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5 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 再者,3G 的

20、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 3G 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 2Mbps 的业务,等等。这 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 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通信: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 ion)是必要的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 20 世纪 90 年代末,4G 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到现在已过去十几年。 现在的 4G 在之前被称为 B3G(Beyond 3G,超 3

21、G)技术。2000 年确定了 3G 国际标准之后,ITU 就启动了 4G 的相关工作。2003 年 ITU 对 4G 的关键 性指标进行定义,确定了 4G 的传输速率为 1Gbit/s。在 2005 年 10 月 18 日 结束的 ITU-R WP8F 第 17 次会议上,ITU 给 B3G 技术一个正式的名称 IMT- Advanced,将未来新的空中接口技术叫做 IMT-Advanced 技术。2007 年, ITU 给 4G 分配了新的频谱资源。 各个大国(如中国、欧洲、美国、日本等) 、通信技术规范机构(如 3GPP4、 3GPP25、IEEE 等)相互之间在移动通信技术之间的竞争也越

22、来越激 烈了。在传统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宽带无线技术(如 WiMAX)也开始提供移动性能,试图抢占移动通信的部分市场。为了保证 3G 移动通信的持续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高数据业务、多媒体业务等新需求, 同时让 3G 技术具有与其他技术竞争的实力。因此,3GPP 和 3GPP2 相应启 动了 3G 技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 ) 。3G 技术因此不断演进、 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目前 WCDMA 已经演进到 WCDMA HSPA(HSDPA/HSUPA ) , CDMA2000 已经演进到 CDMA20001x EV-DO/EV- DV,中国拥有自主知识

23、产权的 TD-SCDMA 标准,也演进到 TDD HSDPA/HSUPA 的技术标准方案。2008 年 ITU 开始公开征集 4G 标准,有三 种方案成为 4G 的标准备选方案,分别是 3GPP 的 LTE、3GPP2 的 UMB 以及 IEEE 的移动 WiMAX,其中最被产业界看好的是 LTE。LTE、UMB、和移动 WiMAX 虽然各有差别,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同之处,3 个系统都采用 OFDM 和 MIMO 技术以提供更高的频谱利用率。移动通信技术演进路线可 见下图。 4 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的缩写,是领先的 3G 技术

24、规范机构,由欧洲的 ETSI,日本 的 ARIB 和 TTC, 韩国的 TTA 以及美国的 T1 在 1998 年 12 月发起成立的,旨在研究制定并推广基于演进的 GSM 核心网络的 3G 标准,即 WCDMA,TD-SCDMA,EDGE 等。中国于 1999 年 6 月加入 3GPP。 5 3GPP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的缩写,1999 年 1 月成立,由北美 TIA、日本的 ARIB、日 本的 TTC、韩国的 TTA 四个标准化组织发起,主要是制订以 ANSI-41 核心网为基础,CDMA2000 为无线接 口的第三代技术规范。中

25、国于 1999 年 6 月加入 3GPP2。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6 图 2-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1:移动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介绍 4G 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到 LTE 技术。LTE 是 Long Term Evolution 的缩写,LTE 并不是 4G 技术,而是 3G 向 4G 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技 术,是被称为 3.9G 的全球化标准,它通过采用 OFDM 和 MIMO 作为无线网 络演进的标准,改进并且增强了 3G 的空中接人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

26、使 得其在 20MH 频谱带宽的情况下能够提供下行 326Mbit/s 与上行 86Mbit/s 的峰值速率。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使得 LTE 技术改善了小区边缘位置 的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值并且降低了系统的延迟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2012 年 1 月 18 日,LTE-Advanced 和 Wireless MAN- Advanced(802.16m)技术规范通过了 ITU-R 的审议,正式被确立为 IMT- Advanced(也称 4G )国际标准,我国主导制定的 TD-LTE-Advanced 同时成 为 IMT-Advance

27、d 国际标准。LTE 包括 TD-LTE(时分双工)和 LTE FDD(频 分双工)两种制式,其中我国引领 TD-LTE 的发展。TD-LTE 继承和拓展了 TD-SCDMA 在智能天线、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系 统能力与 LTE FDD 相当。TD-LTE-Advanced 正式成为 4G 国际标准,标志着 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再次走到了世界前列,为 TD-LTE 产业的后续 发展及国际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2012 年 4 月 15 日,中国移动香港有线公司正式推出 4G 服务,为客户 提供高速移动

28、数据业务,一般通信速率可达 1020Mbit/s,最高下载速率可 达 100Mbit/s。 4G 是集 3G 与 WLAN 与一体、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 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4G 能够以高达 100Mbit/s 的速度下载, 比拨号上网快 2000 倍,上传速度可达 20Mbit/s,并能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7 无线服务的要求。同时,在价格方面,4G 收费与固定宽带网络差不多,计 费方式还会更加灵活。通信也更加灵活,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通信,还 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照片、视频,还可以与陌

29、生人联网打游戏。用 4G,你可以感受到到比 10M 宽带更好的体验和便捷。4G 与 3G 相比,它的 频谱利用率更高,通信费用更加便宜,传输速率更高,语言、数据、影像 等多媒体通信服务质量更高。 目前,4G 已经进入商用时代,我们期待一个更好的移动通信系统的建 成。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B4G(超 4G)也已经进入研究当中了。5G 标准将 会在 4G 的演进中经历 B4G 之后诞生,在此过程中必须想法设法不断提高频 谱利用率,克服频谱资源稀缺的大难题。 1.2 频谱资源稀缺与动态频谱管理 无线通信中的频谱资源是有限的,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使得无线频谱资 源越发显得稀缺而宝贵。由 ITU 发布的频谱

30、分配表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显 示无线资源的划分非常紧缺。目前频谱分配模式大都是静态管理模式(固 定分配模式) ,通过发放牌照等方式将一段频谱固定地授权给特定的用户或 特定的服务使用,并禁止其他用户或者服务接入已被划分的频谱。事实上, 适合陆地移动通信的 3GHz 一下频段的频谱已经基本分配完毕。 这种静态、固定的频谱分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线电使用过 程的干扰。在几十年内对无线通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无 线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需要接入频谱,原来的静态分配管理 模式使得频谱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频谱资源越发显得

31、短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一份频谱使用调查报告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及美国伯克利大学无线研究中心对频谱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图所示)均表明,固定分配给授权用户频谱的利用率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 的波动很大,从 15%85%不等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一方面新的无线电 技术和业务没有可用频谱,另一方面授权频谱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大量空 闲,可分配频谱资源的短缺和已分配频谱的利用率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 严重,全球频谱资源使用极不平衡。频谱资源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不合理的分配引起的。因此,

32、我们必须采用合理而高效的频谱管理模式, 通过提高频谱利用率来解决此矛盾。动态频谱管理(DSM)策略是解决次 矛盾的有效手段。 DSM 技术的内涵包括动态频谱接入(Dynamic Spectrum Access, DSA) 、 动态频谱共享(Dynamic Spectrum Share, DSS)策略、动态频谱切换 (Dynamic Spectrum Handoff, DSH) 、动态频谱感知( Dynamic Spectrum Sensing)技术等多个层面,既有设备级、链路级的微观领域的算法实现问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8 题,又有系

33、统级、网络级的宏观领域的政策调控问题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图 2-2:频谱使用情况统计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幅度越大,利用率越高) 增加实例说明,频谱的稀缺性,通过 TDD 频谱分配来说明。后续增加。 参考论文(刘红杰.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动态频谱管理理论及相关关键技术研 究D.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2.)继续说明。 1.3 移动数据流量爆炸性增长 1.3.1 我国网民规模达 5.6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 2013 年 1 月 1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

34、NIC )在京发布第 31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1 ) 。2013 年 4 月发 布 2012 年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2 ) 。 报告 1显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 亿,全 年共计新增网民 509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较 2011 年底提升 3.8%。增速趋于平缓。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9 图 2-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

35、2: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3.2 我国手机网民达 4.2 亿,智能手机网民达 3.3 亿,占比 79.0% 报告 1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 4.2 亿,年增长率达 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 由 69.3%上升至 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报告 2数据显示,智能手机网民规模达 3.3 亿,在手机网民中占比 达 79.0%,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2 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较多,主要是因为大量低端智能手机 推向市场

36、,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使更多的普通手机用户向手 机上网用户转化,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居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低学历 低收入群体,满足了这些人员相对初级的上网需求。此外,手机应用的不 断创新,渗透至网民购物、社交、娱乐、阅读等日常生活各方面,吸引了 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10 图 2-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网民比率 Error! R

37、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图 2-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4: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增长率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3.3 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长为 124 分钟 我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的黏性较大,手机上网不仅挤占了手机网民的碎 片化时间,也逐渐开始占据手机网民的其他时间,成为我国手机网民的一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11 种生活方式。根据调查,我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为 124 分钟,

38、其中,每天上网 4 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 22.0%。 智能手机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手机网民花在手机网络上的时间。根据调 查,智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 131 分钟,比非智能手机网民的 103 分钟高出近 30 分钟,其中,智能手机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 2 小时以上 的用户比例也更高。智能手机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上网体验,充分挤占了手 机网民的碎片化时间。此外,智能手机上良好的视频、阅读体验,使得越 来越多用户从 PC 端向手机端转移,挤占电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时间。 图 2-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5:中国手机网

39、民上网时长 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 1.3.4 移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数据流量爆炸性增长 报告 2显示,2012 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移动网 络从 3G 向 4G 升级,移动设备用户数超越台式电脑数,移动应用数量成倍 增长,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手机网民规模快速增长, 网民依赖度加大,应用深度加深。 厦门大学(XMU) 09 级通信工程(本科) 特别制作 版权所有 仅供学习参考 12 随着智能手机性能提升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网民开始使用手机 接入互联网。 从网民行为来看,我国手机网民对手机上网依赖性较大,充满于

40、日常生 活中的各个方面。根据调查,手机网民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 124 分 钟,每天上网 4 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达 22.0%。 从应用层面来看,我国手机应用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通讯等相对简单 的应用向粘度较大、时长较长的视频、商务类应用发展,成为网民购物、社 交、娱乐、媒体的综合性平台,呈现出较大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 的时期。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则进一步促 进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移动互联网更 具商业潜力,移动数据流量爆炸性增长。 移动数据流量的爆炸性增长,移动通信蜂窝网络亟需获取更多的频谱资 源以提高其系统容量和能量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