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知识点梳理.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92788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知识点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知识点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知识点梳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知识点梳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市给排水及水处理专业基础与实务(初级)-知识点梳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答题 第 1 页 共 5 页 1.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2)城镇及工业企业规划时应兼顾给水工程; (3)给水工程规划要服从城镇发展规划; (4)合理确定近远期规划与建设范围; (5)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环境; (6)规划方案应尽可能经济和高效。 2. 城市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任务 (1)确定给水系统的服务范围与建设规模; (2)确定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措施; (3)确定系统的组成与体系结构; (4)确定给水系统主要构筑物的位置; (5)确定给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与水质保证措施; (6)给水管网规划和干管布置与定线; (7)确定废水的处置方案及环境

2、影响评价; (8)给水工程规划的技术经济比较,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分析。 3. 城市给水处理厂的设计原则 (1)水处理构筑物的生产能力,应以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 量进行设计,并以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进行校核; (2)水厂应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发展; (3)水厂设计中应考虑各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及部分停 止工作时,仍能满足用水要求; (4)水厂自动化程度,应本着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 能耗、药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根据实 际生产要求,技术经济合理性和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5)设计中必须遵守设计规范的规定。如采用现行规范中尚未列 入的新技术、新工艺、

3、新设备和新材料,则必须通过科学论证, 确证行之有效,方可付诸工程实际。但对于确实行之有效、经济 效益高、技术先进的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积极采用,不 必受限行设计规范的约束。 4. “多级屏障”的概念 广义的多级屏障方法,克服了传统的单一通过饮用水处理技 术来保障供水水质安全,而是由水处理技术、监控与水质管理、 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法律体系、标准指南和目标、科学技术研究 等多层次组成。 在多级屏障水处理技术每个层次里再细分为多级屏障,并运 用HACCP已经通过脆弱性分析和识别,来确定城市供水系统中关键 控制点及其临界范围,建立全程监控系统和校正措施,预防危害, 即时调整。 5. 给水系统的组

4、成及各部分作用 (1)取水构筑物,用以从选定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取 水。 (2)水处理构筑彻,是将取水构筑物的来水进行处理,以期符合 用户对水质的要求,这些构筑物常集中布置在水厂范围内。 (3)泵站,用以将所需水量提升到要求的高度,可分抽取原水的 一级泵站、输送清水的二级泵站和设于管网中的增压泵站等。 (4)输水管渠和管网,输水管渠是将原水送到水厂的管渠,管网 则是将处理后的水送到各个给水区的全部管道。 (5)调节构筑物,它包括各种类型的贮水构筑物,例如高地水池、 水塔、清水池等,用以贮存和调节水量。 6. 影响给水系统布置的因素 (1)城市规划的影响 给水系统的布置,应密切配合城市和

5、工业区的建设规划,做 到通盘考虑分期建设,既能及时供应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有 能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水源选择、给水系统布置和水源卫生防 护地带的确定,都应以城市和工业区的建设规划为基础。 (2)水源的影响 任何城市,都会因水源种类、水源距给水区的远近、水质条 件的不同,影响到给水系统的布置。城市附近的水源丰富时,往 往随着用水量的增长而逐步发展成为多水源给水系统,从不同部 位向管网供水,它可以从几条河流取水、或从一条河流的不同位 置取水,或同时取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取不同地层的地下水等。 (3)地形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给水系统的布置有很大的影响。中小城市如地形 比较平坦,而工业用水量小,对水压又

6、无特殊要求时,可用统一 给水系统系统。大中城市被河流分隔时,两岸工业和居民用水一 般先分别供给,自成给水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再考虑将两岸 管网相互沟通,成为多水源的给水系统。取用地下水时,可能考 虑到就近凿井取水的原则,而采用分地区的供水系统。地形起伏 较大的城市,可采用分区给水或局部加压的给水系统。整个给水 系统按水压分成高低两区,它比统一给水系统可以降低管网的供 水水压和减少动力费用。 7. 城市给水处理厂选址原则 (1)给水系统布局合理; (2)不受洪水威胁; (3)有较好的废水排除条件; (4)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5)有便于远期发展控制用地的条件; (6)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并便

7、于设立防护地带; (7)少拆迁,不占或少占良田; (8)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8. 3S 技术在给排水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以遥感技术(RS) 、地理信息系统 (GlS)、全球定位 系统(GPS) 为基础,将 RS、GlS、GPS 三种独立技术领域中的有关 部分与其它高技术领域(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有机地构成一个 整体而形成的一项新的综合技术。它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 息应用于一身,突出表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的高速、实时与应用 的高精度、可定量化方面。 可以利用 GPS 和 RS 快速获取给水管网现状资料:GPS 技术 将实时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级,同时结合 RS 遥测技术,准确地获

8、取地下管网的三维坐标;地下管网的修测可以利用 GPS,通过局 域差分实时定位技术或广域差分实时定位技术来实现。可以利用 GIS 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将 GIS 应用到自来水行业,增 加行业的应用分析功能,科学地管理好地下管网信息。 9.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特点 地下水:水质澄清、变化幅度小,不易污染;水温稳定;矿 化度和硬度大;构造简单,费用低,便于靠近用户设置及卫生防 护,同时便于维护及运行管理。 地表水:水质有明显的季节性,河水浊度高,尤其在汛期, 水中含沙量大,色度高,有机物和细菌含量高,且易污染;水温 随季节变化大;矿化度和硬度小,构造复杂,处理设施占地大, 费用高,维护管理复

9、杂。 10. 给水水源选择原则 (1)水源水量充沛可靠,便于防护; (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 (3)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宜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 (4)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正确处理与给水工程有关部门的关系; (5)取水、输水及水处理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 (6)具备施工条件。 11. 水源保护的方法措施 (1)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2)加强水资源管理。 (3)进行流域面积内的水土保持工作。 (4)防止水源水质污染。 12.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的基本要求 (1)设在水质较好的点 (2)具有稳定河床和河岸,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深。 (3)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10、 (4)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5)应注意河流上的人工构筑物或天然障碍物。 (6)避免冰凌的影响。 (7)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13. 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的基本要求 (1)不要选择在湖岸芦苇丛生处附近。 (2)不要选择在夏季主风向的向风面的凹岸处。 (3)为了防止泥沙淤积取水头部,取水构筑物位置应选在靠近大 坝附近,在远离支流的汇入口。 (4)取水构筑物应建在稳定的湖岸或库案处。 14. 输水管定线原则 (1)输水管定线时,必须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尽量缩短线路 长度,减少拆迁,少占农田,便于管渠施工和维护,保证供水安 全。 (2)选线时,应选择最佳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尽量沿现有道

11、路定 线,以便施工和检修。 (3)减少与铁路、公路和河流的交叉;管线避免穿越滑坡、岩层、 沼泽、高地下水位和河水淹没与冲刷地区,以降低造价和便于管 理。 (4)远距离输水时,一般情况下往往是加压和重力输水两者的结 合形式,根据地形高差、管线长度和水管承压能力等情况确定加 压泵站。 (5)设计时应远近期同时考虑,分期实施。 简答题 第 2 页 共 5 页 15. 配水管网布置原则 (1)按照城市规划布置,考虑分期建设可能,留有充分的发展余 地。 (2)城市配水管网宜设计成环状,当允许间断供水时,可设计为 树状网,但应考虑将来有连成环状网的可能。在树枝状管段的末 端应装置排水阀。 (3)工业企业配

12、水管网的形状,应根据厂区总图布置和供水安全 要求等因素确定。 (4)城镇生活饮用水的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连接。 城镇生活饮用水管网,严禁与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 连接。 (5)管线遍布在整个给水区内,管网中的干管应以最近距离输水 到用户和调节构筑物,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6)配水管网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及设计水压进行计算,并 应分别按下列三种情况和要求进行校合:发生消防时的流量和水 压要求;最大转输时的流量和水压要求;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 的事故用水量和水压要求。 (7)城市内一般建筑物可以从管网引一条进水管,用水较高的建 筑物或建筑物群可从管网不同方位引入两条或

13、数条水管。 16. 城市供水系统的设计用水量 (1)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及设备用水。 (2)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应根据生产工艺要 求确定。 (3)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应根据路面、绿化、气候和土壤等条 件确定。 (4)未预见水量:按13项水量之和的8%12%计算。 (5)管网漏失水量:按13项水量之和的10%12%计算。 (6)消防用水:可按同时发生火灾的次数和一次灭火的用水量, 两小时灭火时间计算。 17. 常规地表水处理流程及各部分作用 饮用水常规处理的主要去除对象是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 质和病原微生物,所需采用的技术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 毒。 混

14、凝是向源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难于自然沉淀分离的悬 浮物和胶体颗粒相互聚合,形成大颗粒絮体(俗称矾花) 。 沉淀将混凝形成的大颗粒絮体通过重力沉降作用从水中分离。 也可以采用澄清替代混凝和沉淀,把这两个过程集中在同一个处 理 构筑物中进行。 过滤是利用颗粒状滤料截留经过沉淀后水中残留的颗粒物, 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杂质,降低水中的混浊度。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的最后一步,向水中加入消毒剂(一般用 液氯)来灭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18. 混凝机理 (1)压缩双电层 水处理所去除的胶体主要为带负电的胶体,常用的铝盐铁盐 混凝剂产生的带正电荷的高价金属羟基聚合离子,可以起到压缩 双电层的作用。加入混凝剂后胶

15、体的电动电位下降。 (2)电性中和 铝盐、铁盐混凝剂产生的带正电荷的物质,都能与负电胶体 很好地吸附,使水中胶体的电动电位下降,胶体脱稳凝聚。多个 不同电性的胶体颗粒可以相互吸附与桥联,形成矾花。投加过量 混凝剂可以出现再稳现象。 (3)吸附架桥 一些不带电荷甚至是带有与胶粒同性电荷的高分子物质,通 过氢键、范德华力等与胶粒也有吸附作用,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 分子可以吸附多个胶粒,起到桥联作用。 (4)沉淀物的卷扫或网捕 铝盐铁盐产生的大量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沉淀物能够直接网 捕卷扫水中的胶体颗粒。 在水的混凝处理中,以上几种机理可能都会起作用,只是各 种机理所起作用的程度会有所不同,与处理条件、

16、工艺设备、混 凝剂种类及投药量、源水浊度、水的 pH 值等有关。 19. 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1)水温:无机盐混凝剂水解吸热,低温水混凝剂水解困难;低 温水粘度大,不利于胶粒脱稳凝聚;水温低时,胶体水化作用强, 妨碍胶体凝聚;水温与水的 pH 有关。 (2)pH 和碱度:pH 为 6.57.5 为宜。水的 PH 值不同,铝盐与 铁盐混凝剂的水解产物形态不一样,混凝效果也各不相同。当原 水碱度不足时,水的 pH 值大幅下降,混凝剂的水解反应不完全, 对混凝过程不利。 (3)悬浮物:杂质浓度低,颗粒间碰撞机率下降,混凝效果差。 水中悬浮物过少,用助凝剂;水中悬浮物过高,用高分子混凝剂。 (4)水

17、力条件:整个混凝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药剂的投加与混 合阶段、反应阶段,均需要具备良好的水力条件给予配合。 20. 简述四类沉淀基本原理 (1)自由沉淀:适用于低浓度的离散颗粒,颗粒在沉降过程中, 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变,颗粒之间无相互干扰,因此,在沉 降过程中颗粒的沉速不变。 (沉砂池、初沉池前期) (2)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发生凝絮作用,沉速逐 渐增加。 (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3)拥挤沉淀(受阻沉淀):因颗粒的浓度过高,颗粒在沉淀的 过程中相互干扰,不同颗粒以相同的速度成层下降,并形成明显 的固液界面。 (高浊水预沉淀、二沉池、污泥浓缩池) (4)压缩沉淀

18、:在颗粒浓度极高的情况下(如污泥浓缩池底部附 近) ,颗粒在相互支撑的条件下受重力的作用被进一步挤压。 21. 澄清的基本原理 澄清池是将絮凝和沉淀综合于一个构筑物中完成,主要依靠 活性泥渣层达到澄清的目的。当脱稳杂质随水流与泥渣层接触时, 便被泥渣层阻留下来,使水获得澄清。这种把泥渣层作为接触介 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絮凝过程,一般称为接触絮凝。在絮凝的 同时,杂质从水中分离出来,清水在澄清池上部被收集。 22. 过滤机理 (1)颗粒迁移 在过滤过程中,滤层孔隙中的水流一般属层流状态,被水流 挟带的颗粒随着水流流线运动。它之所以会脱离流线而与滤粒表 面接触,完全是一种物理力学作用。一般认为由以

19、下几种作用 引起:拦截、沉淀、惯性、扩散和水动力作用等。 (2)颗粒粘附 粘附作用是一种物理化学作用。当水中杂质颗粒迁移到滤料 表面上时,则在范德华引力和静电力相互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 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下,被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或者 粘附在滤粒表面上原先粘附的颗粒上。此外,絮凝颗粒的架桥作 用也会存在。因此,粘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 物理化学性质。 23. 滤料的选择要求 (1)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防冲洗时滤料磨损和破碎 (2)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以免滤料与水产生化学反应而恶化 水质 (3)具有一定的颗粒级配和适当的空隙率 (4)滤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货源充足,廉价

20、24. 氯消毒机理 当氯溶解在清水中,下列两个反应几乎瞬时发生: HClOCl 2 OCll 氯消毒作用的机理,一般认为主要通过次氯酸 HOCl 起作用, HOCl 为很小的中性分子,只有它才能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 并通过细菌的细胞壁穿透到细菌内部。当 HOCl 分子达到细菌内 部时,能起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使细菌死亡。OCl -1 虽 亦具有杀菌能力,但是带有负电荷,难于接近带负电的细菌表面, 杀菌能力比 HOCl 差的多。生产实践表明,PH 值越低则消毒作 用越强,证明 HOCl 是消毒的主要因素。 25. 滤消毒曲线(消毒效果的控制) 在第 1 区即 OA 段,表示水中杂质把

21、氯消耗光,余氯量为零, 需氯量为 b1,这时消毒效果不可靠。 在第 2 区即 AH 段,加氯后,氯与氨发生反应,有余氯存在, 所以有一定消毒效果,但余氯为化合性氯,主要成分是一氯胺。 在第 3 区即 HB 段,仍然产生化合性余氯,加氯量继续增加, 开始下列化学反应:2NH 2Cl+HOClN 2+3HCl+H2O。结果使氯 胺被氧化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反而逐渐减少,最 后到达折点 B。 超过折点 B 以后,进入第 4 区即 BC 段。此后已经没有消耗 简答题 第 3 页 共 5 页 氯的杂质了,出现自由性余氯。该区消毒效果做好。 从整个曲线看,到达峰点 H 时,余氯最高,但这是化合

22、性余 氯而非自由性余氯。到达折点时,余氯最低。如继续加氯,此时 所增加的是自由性余氯。加氯量超过折点需要量时称为折点氯化。 26. 排水系统体制分类及优缺点比较 排水系统体制分类:合流制,分流制,混合制。从环保方面 看:合流制在降雨时会把大量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体 严重污染;分流制把雨水直接排入河流,污水则经过处理厂的处 理后排入河流,污染相对较小。从造价方面看:合流制管道少, 造价底;分流制管道多,造价高。从维护管理方面看:合流制雨 污混合,不易淤积,容易维护管理;分流制污水管道易造成淤积, 加大了管理难度。混合制的优缺点介于分流制和合流制之间。考 虑到目前环保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

23、现在新建排水系统的体制 多为分流制。 27. 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原则和任务 (1)排水工程的规划应符合区域规划以及城市和工业企业的总体 规划,并应与城市和工业企业中其他的单项工程建设密切配合, 互相协调。 (2)排水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要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和污泥的处 理和处置协调。 (3)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应处理好污染源治理与集中治理的关 系。 (4)城市污水是可贵的淡水资源,在规划中要考虑污水经再生后 的回用方案。 (5)如设计排水区域尚需考虑给水和防洪问题时,污水排水工程 应与给水工程协调,雨水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 投资。 (6)排水工程的设计应全面规划,按近期设计,考虑远期

24、发展有 扩建的可能。 (7)对于城市和工业企业原有的排水工程在进行改建和扩建时, 应从实际出发,在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下,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效 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改造,使其逐步达到完善和合理化。 (8)在规划与设计排水工程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 关部门制定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或规定。同时,也必须执行国 家关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实行把防止污染措施与主体工程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这是制定控 制污染发展的重要政策。 它的主要任务是规划设计、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各种污水 的一整套工程设施和构筑物,即排水管道系统和污水厂的规划与 设计。 28. 雨水管道的设计

25、计算步骤 (1)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 (2)划分设计管段与沿线汇水面积 (3)确定设计计算基本数据 (4)确定管渠的最小埋深 (5)设计流量的计算 (6)雨水管网的水力计算,确定雨水管道的坡度、管径和埋深 (7)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及纵剖面图 29. 城市污水回用系统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城市污水回用一般由污水收集系统、再生水厂、再生水输配 系统和回用水管理等部分组成。 污水收集系统:是收集输送回用原水的管道系统。 再生水厂:它是以回用为目的对污水进行再生处理的污水处 理厂。其处理工艺流程,应通过试验或参考实际经验 ,根据回用 水水质标准,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再生水输配系统:应建成独立系统,可

26、新建再生管道,或利 用原有给水管道输送再生水,一般以非金属为宜。 用户的用水管理:应根据用水设施的要求确定。当用于工业 冷却时,一般包括水质稳定处理、菌藻处理和进一步改善水质的 其它特殊处理。当用于生活杂用水或景观河道补充水时,可直接 使用,不需要再进一步处理。 30. 雨水利用对城市排水系统设计的影响 传统理论设计的城市雨水系统的缺点: (1)这种以尽快排除城市小范围区域内的雨水设计理念使得下游 城市防洪压力骤增。 (2)未经任何形式处理的雨水直接排入受纳水体,会对受纳水体 造成严重的污染,有些甚至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有些资料 证明,雨水径流特别是初期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相当严重。 (3)由

27、于排水系统的管径确定是按照最大流量来确定的,无形中 会增加一部分排水管道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这会给城市建 设带来资金上的压力。 雨水的资源化和再利用既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又有效地保护 了水环境,克服了传统城市雨水系统的缺点,有利于实现城市水 系统的健康、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这将是有效地解决我国水 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的优化途径。 31. 合流制管渠系统的使用条件 (1)排水区域内有一处或多处水源充沛的水体,其流量和流速都 足够大,一定量的混合污水排入后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危害程度在 允许的范围以内。 (2)街坊和街道的建设比较完善,必须采用暗管渠排除雨水,而 街道横断面又较窄,管渠的设置位置受

28、到限制时,可考虑选用合 流制。 (3)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倾向水体,当水体高水位时,岸边不受淹 没。污水在中途不需要泵汲。 显然,上述条件的第一条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在采用合流制管 渠系统时,首先应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即保证水体所受的污染 程度在允许范围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根据当地城市建设及 地形条件合理地选用合流制管渠系统。 32. 合流制管渠系统的布置特点 (1)管渠的布置应使所有服务面积上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 雨水都能合理的排入管渠,并能以可能的最短距离坡向水体。 (2)沿水体岸边布置与水体平行的截流干管,在截流干管的适 当位置上设置溢流井,使超过截留干管设计输水能力的那部分混 合污水

29、能顺利地通过溢流井就近排入水体。 (3)必须合理的确定溢流井的数目和位置,以便尽可能减少对水 体的污染、减小截流干管的尺寸和缩短排放渠道的长度。 (4)在合流制管渠系统的上游排水区内,如果雨水可沿地面的街 道边沟排泄,则该区域可只设置污水管道。只有当雨水不能沿地 面排泄时,才考虑布置合流管渠。 33. 城市排水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与技术手段。 (1)档案管理数字化:数字化城市工程要求城市排水管网设施档 案数字化,很多城市正在进行立项、研究和推广城市排水管网档 案管理数字化技术。 (2)科学管理网络化:可以采用网络化技术建立城市排水指挥中 心,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科学化管理,可以实现城市防洪的实时

30、 指挥调度、网络化办公、网上审批和缴费等。 (3)地理信息系统和优化分析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具有空间 特征的管网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和管理的有效工具。根据水力模 型和优化运行模型的计算结果制定决策方案,将彻底改变人为经 验决策和运行局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 (4)实时模拟技术:排水管网采用最大日最大时流量作为设计流 量,按恒定流进行水力计算。对排水管网进行校核模拟和实时模 拟可以了解系统的排水能力和排水过程,对科学化管理排水系统 具有积极作用。 34. 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控制手段 (1)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 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

31、水体,引起藻类及 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 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 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机垃圾和 家畜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其中最大的来源是农田上施用的大 量化肥。 (2)控制手段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如果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 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准确调查清楚 排入水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排放源,监测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中 的氮、磷浓度,计算出年排放的氮、磷总量,为实施控制外源性 营养物质的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氮、

32、磷元素在水体中可能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或者以溶解 性盐类形式溶于水中,或者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 而沉降,并在底泥中不断积累,或者从底泥中释放进入水中。减 少内源性营养物负荷,有效地控制湖泊内部磷富集,应视不同情 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35. 污水处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法的原理,列举常用工艺 (1)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 染物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筛滤法(格栅、筛网) 、沉淀法(沉砂池、 沉淀池)、气浮法、过滤法(快滤池、慢滤池等)和反渗透法( 有机高 分子半渗透膜)等。 (2)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分离污水中的污染物质的处理方 简答题 第 4 页 共

33、5 页 法,主要有中和、电解、氧化还原和电渗析、气提、吸附、吹脱、 萃取等。 (3)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性、 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的无害物质的处理方法。主要 可分为两大类: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的好氧氧化法和利用厌氧微生 物作用的厌氧还原法。好氧氧化法广泛用于处理城市污水,主要 有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曝气池等 ),生物膜法(生物转盘、生物滤 池、接触氧化法等);厌氧还原法主要有厌氧塘,污泥的厌氧消化 池等。 36.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各级任务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处理程度划分三级。 一级处理是通过沉淀、浮选、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 悬浮状固体物质,或通过凝聚、

34、氧化、中和等化学方法,使污水 中的强酸、强碱和过浓的有毒物质,得到初步净化,为二级处理 提供适宜的水质条件。 二级处理是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利用生物化学作用,去除 污水中的有机物,对污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二级处理方法较多, 比如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流 化床法等。 三级处理也叫深度处理,三级处理根据进水水质,采用相应 处理方法,如凝集沉淀、活性碳过滤、逆渗透、离子交换和电渗 析等。最后排放之前要进行消毒,这步是必须的,选用的方法根 据经济条件而定,包括了加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消毒。废水 经深度处理后可达到工业用水或城市回用水所要求的水质标准。 37. 典型污水厂工

35、艺流程及各部分作用 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 生物处理单元(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法)二沉池深度处理(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处理方法)消毒出水(根据实际情况排放或 作为中水回用) 回流系统:从二沉池连续回流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 和一沉池处理后的污水同步进入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污泥量 及其稳定。 污泥处理系统:剩余污泥浓缩池消化池脱水机房处 置 格栅:去除污水中大的漂浮物、悬浮物 沉砂池:去除污水中的无机颗粒 初沉池:去除污水中颗粒较大的有机物 生物处理单元:去除污水中胶体状和溶解状有机物 二沉池: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 浓缩池:减小污泥体积以便后续处理 消化池: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污

36、泥中的有机物,使污泥稳定 脱水机房:进一步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便于污泥外运 38. 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各部分作用、原理和活性污泥的组成 (1) 系统组成及作用 曝气池:降解有机物的场所 沉淀池: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 曝气系统:供氧与搅拌 回流系统:保证曝气池内污泥量及其稳 定 (2) 原理描述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一般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污泥回 流系统和曝气与空气扩散系统组成。经初次沉淀池或水解酸化装 置处理后的污水从一端进入曝气池,与此同时,从二次沉淀池连 续回流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也于此同步进入曝气池。此 外,从空压机站送来的压缩空气,通过干管和支管的管道系统和 铺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

37、气扩散装置,以细小气泡的形式进入污水 中,其作用除向污水充氧外,还使曝气池内的污水、活性污泥处 于剧烈搅动的状态。活性污泥与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触,使活 性污泥反应得以正常进行。经过活性污泥净化作用后的混合液由 曝气池的另一端流出进入二次沉淀池,在这里进行固液分离,活 性污泥通过沉淀与污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理水排出系统。 经过沉淀浓缩的污泥从沉淀池底部排出,其中一部分作为接种污 泥回流曝气池,多余的一部分则作为剩余污泥排出系统。 (3) 活性污泥的组成 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内 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 有机物质,由污水挟入的无

38、机物质。 39. 曝气沉砂池中的曝气与曝气池中的曝气作用有何不同? 沉砂池中的曝气:形成旋流,产生离心力,有机物悬浮, 无机物抛向外侧沉淀;颗粒之间产生机械摩擦,去除颗粒表面 附着的有机物;预曝气作用 曝气池中的曝气:混合搅拌;供给污泥中生存的微生物 氧气,使污泥大量繁殖;防止污泥沉淀淤积 40. 活性污泥法二沉池与初沉池的区别 1)作用不同,除澄清(泥水分离)外,还有浓缩(提高回流污泥 浓度)作用。 2)悬浮物沉淀类型不同,初沉池为絮凝沉降,二沉池为成层沉降 3)由于作用、沉降类型不同,故设计方法、参数也不同 4)污泥贮存时间不同,二沉池 t2 小时。 41. SBR 工作原理、操作程序、特

39、点 SBR 的污水处理机制与普通活性污泥法完全相同。其区别在 于原污水不是顺次流经各个处理单元,而是放流到单一反应池内, 按时间顺序实现不同目的的操作。其基本操作程序由进水,反应, 沉淀,出水和待机等 5 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开始到待机 时间结束算做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一切过程都在一个设有曝 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池内依次进行。 42. 生物脱氮原理和 A/O 脱氮工艺 氨化过程 有机物 + O2 CO 2 + NH4 + 硝化过程(亚硝化) NH4+ + 3/2O2 NO2 + H2O + 2H+ (硝化) NO2 + 1/2 O2 NO3 硝化菌自养需氧,不需要 有机营养物质,从 CO

40、2 获取碳源,从无机物的氧化中获得能量。 反硝化过程(同化反硝化) NO3 NO2 NH2OH 有机 体 (异化反硝化) NO 3 NO 2 N 2O N 2 硝化反应器内的己进行充分反应的硝化液的一部分回流反硝 化反应器,而反硝化反应器内的脱氮菌以原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 碳源,以回流液中硝酸盐的氧作为受电体,进行呼吸和生命活动, 将硝态氮还原为气态氮(N2) ,不需外加碳源(如甲醇) 。 43. 生物除磷原理和 An/O 除磷工艺 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能够过量地,在数量上超过其生 理需要的,从外部环境摄取磷,并将磷以聚合的形态储藏在菌体 内,形成高磷污泥排出系统外。 好氧吸收磷:在好氧条件

41、下,聚磷菌 PAB 进行有氧呼吸, PAB 具有在好氧条件下能够过量的超过其生物需要从外部环境摄 取磷的特点,摄入的磷一部分结合 ADP 和能量形成 ATP,另一部 分用于合成 Poly-P(聚磷酸盐)。 厌氧释放磷:聚磷菌在厌氧-好氧过程中是优势菌种,构成了 活性污泥的主体,它吸收分子型的有机物,同时将储存在细胞内 的聚磷酸盐中的磷通过水解释放出来,并提供必须的能量,形成 ADP。 聚磷菌是活性污泥在厌氧、好氧交替过程中大量繁殖的一种 好氧菌,虽然竞争能力差,却能在细胞能储存 PHB(聚-羟基丁酸 盐)和 Poly-P(聚磷酸盐)。厌氧时, PAB 分解其细胞内的 Poly-P, 并诱导产生

42、聚磷酸盐激酶;好氧时,此酶会分解 PHB,产生 ATP。 回流污泥中的聚磷菌在厌氧池可吸收去除一部分有机物,同 时释放出大量磷,然后混合液流入后段好氧池,污水中的有机物 得到氧化分解,同时聚磷菌将变本加厉地、超量地摄取污水中的 磷,通过排放高磷污泥而使污水中的磷得到有效去除。 44. 图示 A2O 流程及各部分作用 简答题 第 5 页 共 5 页 厌氧反应器作用:原污水进入,沉淀回流含磷污泥同步进入, 作用是释放磷,同时部分有机物进行氨化。 缺氧反应器作用:污水经过第一厌氧反应器后进入,作用是 脱氮,硝态氮是通过好氧反应器送来的,循环混合液量较大,一 般为 2Q。 好氧反应器作用:曝气池,去除

43、 BOD,硝化和吸收磷,混合 液中含有 NO3-,污泥含有过剩磷,而污水中的 BOD 或 COD 则得 以去除,流量为 2Q 的混合液从这里回流到缺氧反应器。 回流污泥混合液作用:保持系统泥量,维持系统稳定; 减少污水停留时间而延长污泥停留时间。 45. 生物膜处理法的原理 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流动水层中,从那里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 生物膜,供微生物用于呼吸;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则由流动水层 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并通过细菌的代谢活动而被 降解。这样就使污水在其流动过程中逐步得到净化。微生物的代 谢产物如 H2O 等则通过附着水层进入流动水层,并随其排走,而 CO2 及厌氧层分解产物如 H2

44、S、NH 3 以及 CH4 等气态代谢产物从 水层逸出进入空气中。生物膜法一般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生 物接触氧化、生物流化床、曝气生物滤池等。 46. 生物膜处理法的工艺特点 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1)参与净化反应微生物多样化 (2)生物食物链长 (3)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 (4)分段运行与优占种属 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1)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2)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宜于固液分离 (3)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 (4)易于维护运行、节能 47. 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原则 (1)应与选定的污水处理工艺相适应 (2)无论采取什么工艺,都应尽量做到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 (3)厂

45、址必须位于集中给水水源下游,并应设在城镇、工厂厂区 及生活区的下游和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 (4)当处理后的污水或污泥用于农业、工业或市政设施时,厂址 应考虑与用户靠近,或者便于运输。当处理水排放时,则应与受 纳水体靠近。 (5)厂址不宜设在雨季容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水体的处理厂, 要考虑不受洪水的威胁。厂址尽量设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以 方便施工、降低造价。 (6)要充分利用地形,应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以满足污水处 理构筑物高程布置的需要,减少土方工程量。若有可能,宜采用 污水不经水泵提升而自流流入构筑物的方案,以节省动力费用, 降低处理成本。 (7)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污水处理厂厂址的

46、选择应考虑远期 发展的可能性,有扩建的余地。 (8)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48. 污水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则 污泥需要及时处理与处置: (1)使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确保污水处理效果; (2)使有害有毒物质得到妥善处理或利用; (3)使容易腐化发臭的有机物得到稳定处理; (4)使有机物质能够得到综合利用,变害为利; 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是使污泥减量、稳定、无害化及综合利用。 49. 污水厂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的常用方法 (1)生污泥浓缩消化最终处理。 (2)生污泥浓缩消化自然干化最终处理; (3)生污泥浓缩消化机械脱水最终处理; (4)生污泥浓缩自然干化 堆肥 最终处理; (5)生

47、污泥浓缩机械脱水干燥焚烧最终处理; (6)生污泥湿污泥池最终处理; 50. 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1)温度:甲烷菌对温度适应性分两类,中温 3036,高温 5053,在两区之间温度,反应速度反而减退。允许变动范围 为1.5-2.0,当有3变化时,就会抑制消化速度,5的急剧 变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使有机酸积累而破坏厌氧消化。 (2)生物固体停留时间:厌氧消化效果的好坏与污泥龄有直接的 关系,有机降解程度是污泥龄的函数,而不是进水有机物的函数。 投配率:投配率过高,消化池内脂肪酸可能积累,pH 下降,污泥 消化不完全,产气率低。过低,消化完全,产气率较高,但消化 池容积大,基建费用高。 (

48、3)搅拌和混合:使细菌体的内酶与外酶进行接触反应 (4)营养与 C/N 比:C/N 太高,细胞 N 量不足,消化液的缓冲 能力低,pH 易降低,C/N 太低, N 量太多,pH 可能上升,铵盐 积累,抑制消化 (5)N 的守恒与转化 (6)有毒物质:重金属、有毒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7)酸碱度,pH 值和消化液的缓冲作用:如果水解发酵阶段与 产酸阶段的反应过程超过产甲烷阶段,则 pH 降低,影响甲烷菌生 活环境但由于 NH4HCO3 的存在,起到缓冲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可 避免影响甲烷菌。 (8)厌氧条件:绝对厌氧 51. 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和污泥消化过程 第一阶段(水解与发酵阶段):在水解与发

49、酵细菌作用下,使碳 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解,发酵转化成单糖、氨基酸等。 第二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把第 一阶段的产物转化成氢、二氧化碳和乙酸。 第三阶段(产甲烷阶段):通过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作用, 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 占 1/3),另一组是对乙酸脱羧产 生甲烷(占 2/3)。产甲烷阶段是整个厌氧消化的控制步骤。 52. 再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 (1)满足回用水水质要求,保证安全供水; (2)用于生活杂用水和与人接触的其他用途时; (3)采用单元技术优化组合,技术简单可靠; (4)系统应经济,运行成本低,占地少; (5)运行稳定,易于管理。 53. 水环境质量评价含义及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水的用途,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评 价参数和评价方法,对水域的水质或水域综合体的质量进行定性 或定量的评定。水质的评价工作内容包选定评价参数(包括一般 评价参数、氧平衡参数、重金属参数、有机污染物参数、无机污 染物参数、生物参数等) 、水体监测和监测值处理、选择评价标准、 建定评价方法等。 水质评价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