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单元提能 / 自主学习课 一个核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两大线索: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历程;中国社会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四大主题: 列强侵华战 争的结果及影响,中国农民阶级的抗争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 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影响及认识 2 1. 阶段特征、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影响 19 世 纪 40 年 代 到 60 年代 19 世 纪 末 20 世纪初 (1) 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大 门 为 手 段 , 以 商 品 输 出 为
2、主 要 侵 略 方式 (2) 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1) 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 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 经济 上, 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 为 主 (1) 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 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1) 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2) 经济: 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 解体 (3) 思 想 : 维 新 思 想 和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对 封 建 思 想 产 生 了 巨 3 20 世 纪 三 四
3、 十 年 代 (2) 国 家 : 除 英 、 法 、 美 、 俄 外 , 德 、 日、 意加入, 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1) 侵略方式:侵华方式主要从“以 华 治华”到独霸中国, 主要国家是美 日 (2) 侵 华 主 要 格 局 : 先 是 由 列 强 共 同 支 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 2. 认识 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4) 外交: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 具 (1) 政治: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 (2) 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1) 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从 列
4、强 侵 华 目 的 看 , 最 终 目 的 是 获 取 最 大 的 经 济 利 益 。 不 平 等 条 约 规 定 的 开 埠 通 商 、 协定 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3) 从结果看, 除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外, 其他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均以中国的失败而 告 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4) 列 强 侵 华 对 中 国 产 生 了 双 重 影 响 。 一 方 面 , 造 成 了 中 国 的 贫 穷 落 后 , 阻 碍 了 中 国 民 族 资本 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 模,客观上 有
5、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 野蛮侵略,中华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各民族之间空前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 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达到了升华。 1. 鸦片战争 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 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 甲午中日战争 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 接着是农民
6、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 五四运动 民族意识的升华 五四运动是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 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 抗日战争 民族意识的高涨 4 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三、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纲领 1.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 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 政策 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
7、半封 建的 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原因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土地革命是中国 5 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 作用 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 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 原因 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共同抗 作用 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解放战争时期 1946 年把减租减
8、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 分配给农民。 1947 年 9 月党召开全国土 地 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政策 行耕者有其田; 贯彻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 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 原因 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 作用 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6 一、 20 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领域 表现 列 强 侵 华 中 国 政治 革 命 国 际 地 位 民 族 经济 工
9、业 思想 思想 解放 文化 思想 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 制 中国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中国进入了 新民 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俄 ( 联 ) 式到走中国式革命道路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其胜利使中国国际地 位有所提高,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较快发展, 但后期由于日本侵 华及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使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萎缩甚至破产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 展 二、
10、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 异同点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 斗争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7 点 对象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心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再包围城市 建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 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基础 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参加的人民大革命 相同 指导 点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结合 思 想 结果 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 培优好题全国卷,主观题第 41 题
11、 典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 “沃 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 黑龙江将军, 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 路票。“移民之居住 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 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 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 尼布楚条约 ,划定了
12、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纪 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 迫 8 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 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 十余年, 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 粮产丰饶, 商贾因之麋 ( 群 ) 集, 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 年,仅 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 100 万人, 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
13、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 解题示范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答题限定语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 “过程”即“不同的时期”, 界定好时段 分析是关键 ) 答题提示语概括 ( 语言精练,层次清晰,体现过程 ) ?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9 关键语句 获取信息 “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
14、, 田地、 森林矿产、 人参东珠采掘 有 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 山东、 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 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 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 多” 禁止移民;对人口流动的政策化管理 以禁止基本生产活动严控东北移民 人口迁移加剧;自发移民;来自邻近省份政 府难以控制自发移民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时开时禁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居民不足 1 万 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 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俄国对东北地区的侵犯,黑龙江以北的居民人 数少 实行开放政策,促进移民活动;移民合法, 移 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1
15、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清政府主导移民 ?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材料所涉及知识在必修一模块内容中基本没有涉及,有经验的考生会迁移运用“人口南移” 的相关知识来借鉴答题,实现融会贯通。 ?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 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 答题限定语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 “作用”即“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要注意从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阐释 ) 答题提示语简析 ( “简”即简练,说明答案要高度概括;“析”即分析,说明答案要从材料 中升华 ) ? 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 10 关键
16、语句 获取信息 “不但不肯回籍, 抑且呼朋引类, 日积日多” 迁往东北的人口数量加剧,缓解人口压力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居民不 足 1 万 人 ” “清 政 府 随 即 开 放 了 哈 尔 滨 以 北 的 呼 兰 河 平 原 和吉林西北平原” 俄国对东北地区的侵犯,黑龙江以北的居民人 数少 抵御沙俄的侵略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 ” 移民加强了民族间、区域间、文化间的交融 “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麋 ( 群 ) 集”“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 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1 边荒地” “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改将军为行省,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
17、 “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 程” ? 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 加强管理,巩固边防 材料所涉及知识在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中基本没有涉及,可以迁移运用“人口南移”“孝文帝 改革”相关知识,实现融会贯通。高考“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个“理”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 习过程中注意归纳整合、迁移应用。 ? 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 阅卷者说 该题涉及的时间跨度大、材料信息多,在提炼加工信息方面确有很大的难度。“过程” 是一 个动态的概念,从题中提供的时间信息来看,就是从清初到清末时间的变化。移民过程的特点应该 体现出这一过程动态的变化,对政府政策、移民来源、移民规模、影响因素、产生影
18、响等方面进行 概括。“高分答案”主要来自对材料的分层和信息的提炼,与满分答案相比,绝大部分答案要点基 本具备。 第 (1) 问中, “高分答案 ”按照“从 到 ”进行归纳,基本符合动态描述,但满分 答案语言简练、角度明确,“高分答案”与之比较有一定的距离,这有可能导致失分。同时该考 点在教材中几乎没有呈现,能否准确与“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相联系,迁移运用相关 思维、结论,也是能否得满分的重要因素。第 (2) 问中,“高分答案”在要点上相对齐全,能 够 透过“显性信息”来挖掘“隐性信息”,语言表述也比较规范。 总之,明确题意是解题的前提,透过显性信息看隐性信息是提分的技巧,定性句读、合理分 析、术语整合是得满分的必备能力。 满分观摩 (1) 特 点 : 清 政 府 由 禁 止 到 时 开 时 禁 再 到 鼓 励 ; 由 自 发 移 民 为 主 到 政 府 主 导 为 主 ; 移 民 政 策受 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 合法定居、 生产。 (2) 作 用 : 缓 解 关 内 人 口 压 力 ; 增 加 政 府 收 入 ; 加 强 对 东 北 地 区 的 管 理 ; 促 进 民 族 融 合 、 文化 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