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含解析.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196501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0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导学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导学案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概念 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 是一种 1 决策方式, 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 2 中央政府的命令, 一切受控于中央。 二、背景 经济 3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 保障生产。 根源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 维护 4 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 根源 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

2、权力,才能维护统治 续表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 5 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思想 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 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 根源 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 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步瓦解。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6 221 年, 基础 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三、基本内容 1. 权力中心 皇帝制度 (1) 创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 其权 势和地位,就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采用“ 7 皇帝”称号。 (2) 特征: 3 创制与“皇帝”

3、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 皇帝 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 独尊 有称谓 皇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 至上 于一身,具有 8 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位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 世袭 以至“传之无穷”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1) 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 9 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 协助 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 10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 ( 副丞相 ) ,执掌群臣奏章,传 达 皇帝诏令,并负责 11监察百

4、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丞相之下设立“九卿” ,分掌 国家和皇家的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2) 特 点 : 以 12 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3) 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可 以集 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 13皇帝手中。 3. 地方制度 郡县制 渊源: 14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一 些 诸 侯 国 已 陆 续 在 新 兼 并 的 地 区 设 立 郡 、 县 等 新 的 地 方 行 政区 划。 实施:把全国分为 36 郡 ( 后增至 40

5、余郡 ) ,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 干 15县。 内容: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特点 ( 与分封制相比 ) :中央 16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实行 7俸 禄制度,没有封地。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彻底打破 4 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贵族政治被 18官僚政治取代 ( 世官制流官制,血缘国家地缘国家 ) ; 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 四、保障措施 5

6、 五、深远影响 6 1 (2019 泉州适应性练习 ) 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 ( 合纵联盟的联盟长 ) ,并且 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 ) A. 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 分 封 制 在 新 形 势 下 的 发 展 C 官 僚 政 治 取 代 了 贵 族 政 治 D 社 会 转 型 改 变 传 统 用 人 观 解析 材料中苏秦 “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有六国存在,体现不出当 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 A 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

7、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 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观念不同,故 D 项正确。 答 案 D 2 (2019 吉林模拟 )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 博士 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 止 了 皇 帝 的 恣 意 妄 为 C 保 证 中 央 机 构 的 独 立 性 D 标 志 秦 代 中 央 官 制 完 善 解析 根据材料 “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 7 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 A 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 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8、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 C 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 秦 代中央官制完善,故 D项错误。 答 案 A 8 3 (2019 周口期末 )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 定, 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解析 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秦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 B 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 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 C 项

9、错误; “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 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 D 项正确 。 答案 D 4 (2019 宜宾期中 )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 置且 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秦汉时期郡守多由中央官员充任 B秦 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对郡 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郡守权力过 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 解析 “限于外郡人”限制了郡守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郡 之中 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保证了郡守对郡内事务的充分决策权,有效管理 地方,巩固

10、了统治,故 C项正确。 答案 C 5 (2019 衡 水 模 拟 ) 在 秦 代 , 官 僚 这 种 政 治 角 色 是 从 分 封 制 下 君 主 的 家 臣 演 变 而 来 的 , 同 时 设 置 官 府 中 掌 管 薄 书 案 牍 的 吏 胥 , 辅 助 官 员 履 行 政 务 。 这 表 明 秦 代 ( ) A 已 出 现 了 完 整 的 官 僚 体 系 B 平 民 政 治 已 取 代 贵 族 政 治 C 官 僚 政 治 的 模 式 已 经 形 成 D 中 央 文 官 的 地 位 较 为 突 出 解析 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且尚 处于雏 形阶

11、段,故 A 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 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 之相对应的对比,故 D 项错误。 9 答 案 C 命题点一综合认识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0 向皇帝负责。 【探究 2】 根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试答: 特点:官员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组织完备,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政治体制。 (

12、皇帝 ) 总揽威权,柄不借下。 太平御览 ? 解读:史料一中“传之无穷 ”体现了皇位世袭,“柄不借下”彰显了皇权独尊、皇权至上。 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 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 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大事总汇于 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 解 读 : 史 料 二 中 诸 卿 中 奉 常 、 宗 正 等 官 职 就 是 为 皇 室 专 设 的 , 是 为 皇 帝 私 家 服 务 的 , 体 现了 “国”与“家”同治。 史料三 三公为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13、 丞相是“百官之长”, “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秦 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 解 读 : 史 料 三 中 丞 相 “助 理 万 机 ”、 太 尉 掌 军 事 、 御 史 大 夫 主 管 监 察 , 可 以 得 知 秦 朝 中 央官 制的设置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 围绕着皇权 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探究 1】 依据史料一、二,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公九卿制在 处理 国家政务上的特点。 试答: 特点: “家天下”,家国同治。特点: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 历史理解 秦

14、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 它 实 行 以 皇 权 为 中 心 的 中 央 行 政 体 制 。 三 公 九 卿 分 工 严 密 , 各 司 其 职 , 但 都 要 围 绕 着 皇权 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 家权力最终 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 充 分 体 现 出 “家 天 下 ”的 特 点 。 “九 卿 ”中 奉 常 、 宗 正 、 郎 中 令 、 少 府 等 官 职 就 是 为 皇室 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 形 成 了 中 央 垂 直 管 理 地 方 的 形 式

15、 , 地 方 绝 对 服 从 中 央 , 最 后 集 权 于 皇 帝 , 加 强 了 中 央 集权。 (4) 秦 朝 建 立 的 这 一 套 从 中 央 到 地 方 的 官 僚 机 构 , 实 行 俸 禄 制 度 , 官 位 概 不 世 袭 , 重 要 官 吏由 皇帝任免、调遣。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练习 1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 秦以 11 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 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 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

16、 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解析 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 D项正确。 12 答案 D 【思维升华】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 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 ( 如郡县制的 长官 ) ,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 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如 三公九卿之中有专门职位负责“皇家”事务就是其最好的体现。命题 点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史料实证 史料一 ( 中国政制 ) 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 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

17、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 泾渭 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 中国历史通论 ? 解读:史料一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对后世产生 重大影响。 史料二 寓封建 ( 注:即分封 ) 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 而制之 有司之官 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 ? 解读:根据史料二,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 强大, 故其主张“寓封建 ( 注:

18、即分封 ) 之意于郡县之中”。 【探究 1】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 周秦 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试答: 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 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探究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 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试答: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思想主张:提出“寓封建 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历史理解 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 注:即分封

19、 ) 之意于郡县之 划分标准 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 官吏权力 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 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 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 央 13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 管理权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一 实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素养提升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 2 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其情私也 然而公

20、天下 之端自秦始”。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 己之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柳宗元肯定了帝制的合理性 B 黄宗 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 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 好相反,后者正确 解析 材料“以郡县取代封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表明柳宗元肯定的是郡县制的优点, 并非帝制,故 A 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与柳宗元肯定帝国的成就的观点相矛 盾,故 B 项错 误;柳宗元通过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对比,指明郡县制的优点,而黄宗羲结合明 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批判君主专制,二者的内涵不同,但都有其合理性,故 C 项正确;二者的观点

21、是相矛盾的,但柳宗元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性,不能只强调黄宗羲思想的 正确 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思维升华】 对秦朝中央和地方制度的辩证认知 (1) 从制度本质上认知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 质却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 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产物。 (2) 从历史时期上把握郡县制的影响: “ 封 建 郡 县 ”之 辩 是 古 代 政 论 的 重 要 命 题 , 也 是 因 时 而 异 、 价 值 多 元 的 命 题 。 秦 朝 、 唐朝、明清之际对这一命题

22、探讨较多,这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通 过郡县制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时藩镇割据威 14 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 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总体看来,这一命题围绕着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展 开,分封制的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的缺陷是中央集权与专 制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性,使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 题源史料 大领悟 史料一 ( 摘自全国卷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 公之 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史料二 ( 摘自福建高考 ) 郡县

23、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秦之所 15 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 为 天下计,则 ( 郡县制 ) 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 读通鉴论秦史 (1)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郡、县两级体制的职权运行情况与特点。 ( 新创题 ) 试答: 运行情况: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 政和刑狱事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 ( 长 ) 是一县之长,县丞、 县尉的职责与郡丞、郡尉相同。特点: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 制。 (2) 根据史料,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

2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 中的 积极作用。 ( 高考原题 ) 试答: 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 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微 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对郡县制的概念理解不准确 典例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 有效 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 央性,是中 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 表明 ( ) A 各 郡 县 机 构 仿 中 央 而 设 置 B 郡 县 制 可 有 效 治 理

25、 国 家 C 各 郡 县 由 下 到 上 层 层 负 责 D 郡 县 制 消 除 了 割 据 隐 患 解 题 悟 法 定时空:秦朝 抓关键:郡县政府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析 选项: 16 17 历史追问 上题中提到了郡县制下, 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 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 ,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 原因:秦朝的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不能世袭统治,郡县不拥有相对独 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因此出现了上述现象。 查错补短 1. 郡 县 制 在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已 经 出 现 , 一 些 诸 侯 国 在 新 占 领 的 地 区 实 行 郡 县 制 , 防

26、 止 割 据 局面 的出现。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则是在秦朝建立后。不要误以为秦朝才出现郡县制。郡县制并不 能从根本上防止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分裂割据的根源是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 散性。郡县制一定程度上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重要标志,但郡县制也有 缺点,例如,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中 国 古 代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的 措 施 主 要 有 : 秦 朝 的 郡 县 制 、 汉 武 帝 推 行 的 推 恩 令 和 元 朝 的 行省 18 制。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代的中外朝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代 军机处的设 立都是强

27、化君主专制的具体举措。 19 名家评史 大收获 观点 1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 接掌 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 公之尊,是 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 各一 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 机构,负责 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 地 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 这个系 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摘编自单卫华、赖红卫、张相

28、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 现的 背景。 试答: 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 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 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建立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观点 2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 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 至清中 叶是论争的第二

29、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 等 限 制 皇 权 的 社 会 权 力 结 构 新 模 式 。 然 而 , 他 们 仍 未 脱 离 秦 代 以 来 或 言 封 建 或 言 郡 县 的 窠 臼 。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 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 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 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 构 的 一 些 新 思 想 , 但 因 社 会 环 境 、 思 维 角 度 的 不 断 转 换 , 他 们 的 一 些 重 要 见 解 并 非 一 成 不 变 。 摘自万昌华 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问题设

30、置】 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试答: 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 ( 利弊 ) 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 权 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 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20 1(2016 上海单科 )读通鉴论 曰 : “两端争胜, 而徒为无益之论者, 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解析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后世基本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 中“垂 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 B 项正确;虽然分封在秦汉以

31、后依然存在,但已不 21 再 是 地 方 行 政 制 度 的 主 体 , 郡 国 并 行 制 仅 存 在 于 西 汉 , 行 省 制 度 始 于 元 朝 , 均 与 题 干 材 料 不 符 , 故 A、 C、 D三项错误。 答案 B 2 (2015 江苏单科 ) 根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 写的 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 “纣之地,左 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 A 淮 南 子 等 书 以 传 说 贬 抑 秦 始 皇 B 年 代 久 远 导 致 历 史 记 述 莫 衷 一 是 C 历 史 材 料 的

32、运 用 首 先 要 辨 别 真 伪 D 石 刻 与 文 献 形 成 证 据 链 印 证 历 史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 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大禹就已经“东渐于海,西 被于流沙”。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 C; A 项表述与材料信息 主旨无关; B 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中石刻内容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故 D项错误。 答案 C 3 (2015 上海单科 ) 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 ) A太尉 C郡守、县令 B 皇 帝 D 丞 相 解析 答案 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

33、守、县令选任,故 C C 项符合题意。 4 (2015 海南单科 ) 三国志称秦始皇 “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 秦朝 实行了 (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 制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 “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 A 项正确; B 项与材料主旨相悖; C、 D 两项在材料中 无从体现。 答案 A 22 资料 1 历史比较法的运用,从“记忆工具”到“思维聚合体”的转变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述、点拨,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离不开 历史阅读、筛选概括、想象神入、分析综合等方法与策

34、略,而从历史学科特点和历史核心素养有效 培育的角度看,应该强化“比较”的实践运用。 但是,在对“比较”之于历史学习作用的认知和自觉运用方面,不少教师和学生仅仅把历史 比较作为知识点的“记忆工具”。在这些教师和学生眼里,“比较”只是对易混知识点进行梳理后 更容易记忆,只是一种以记忆知识为指向的复习策略。这样,历史学习中的“比较”不能从方法上 升到思维,也很容易使历史教学停留在单纯知识记忆的低层次上。 其实,比较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策略,更是集历史想象、历史解释、历史表达于一体的 23 历史思维聚合体。换言之,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历史知识序列化以便更好地把握, 更能 在比较中自然而然地培育主体

35、的历史核心素养。 当然,要使比较成为历史学习思维的聚合,不能把比较局限于简单的信息梳理,要在比较主 题的合理性、比较项目的科学性和比较结果的多用性方面下功夫。 例如,秦郡县制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如果与秦之前的相关制度进行比 较,最合理的应该是与西周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或井田制。确定比较主题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落 实的过程。比较主题确立之后,对比较项目合宜的选择,则更是思维科学合理的体现。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教师会引导学生作如下比较: 虽然这样的比较从主题、项目的确立上说已有思维的含量,但从实际看,还是倾向于知识的 梳理。如果从思维聚合的角度考虑,更应该在重视筛选概括过程中增强辩证思维

36、、扩散思维、创造 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诸思维的综合,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育放在突出的位置。 例如,对“利于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可以深入一步,由果探因,逆向思考“为什么”; 对于“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则扩散思考到“大一统”涉及的具体方面;而对“利于中央对地方政 权的控制”这一影响。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探究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还可以设想,如果秦 统一后没有采用郡县制会怎样,或者有无别的可行的制度,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有,在对比较结果的处理上,不能满足于“结论归纳”,而应引领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进行 “价值判断”,把综合思维与历史价值观培养密切结合起来。 一般教师如果把比较定位于易混知识

37、的梳理以便于记忆,就容易停留在历史现象一般性的异 同比较上,没能透过异同进行深入一层的探究。 资料 2 战国变法解决社会矛盾的表现 首 先 , 奖 励 农 战 , 提 升 国 家 的 经 济 、 军 事 实 力 。 其 目 的 是 在 国 与 国 之 间 的 竞 争 和 抗 衡 中 , 进可 24 兼并他国,退可自保四境。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变法条令是:李悝“尽地力之教”,推 行“平籴之 法”;商鞅治秦,“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设二十等军功爵以奖 励战斗之士, “有 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是将变法的内容 集中在军事方面。 25 其次,强化君权,废止贵族统治

38、,推行官僚统治。其目的是以立法的方式,确立君主专制体 制和尊君卑臣观念。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变法条令是: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变法运动在打破旧氏族贵族特权的同时,致力于构筑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官僚等级秩序。 再则,公布成文法,明确规定各个阶层的责任和义务。其目的是调节国内矛盾,并加强对民 众反抗活动的镇压。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变法条令是:李悝变法制定法经六篇,名 列前茅的是盗 贼两篇,原因就是统治者认定“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晋书刑法志 ) 。 商鞅变法有“令民为什伍, 而相牧司连坐。

39、不告奸者腰斩”的规定。 考古所见的“云 梦秦律”,对盗贼 ( 特别是“群盗” ) 的处罚规定,是相当残酷的。法律作为体现官僚统治集 团意志的工具,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是表现得很明显的。 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整理 资料 3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 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 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 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

40、千年 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 第一,从政治上讲,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在宗法家族社会里,统治阶级和思想家们提倡“三纲”“五常”,叫“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仁、义、礼、智、信”,甚至提出“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 子亡,不得不亡”这些 极端专制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禁锢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将个性丰 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个 变成了奴隶和机器,使中国的封建社会维持了数千年,世所未 有。几千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国家 有个皇帝、有个主宰,习惯了被压抑、被支

41、配、甚至被 奴役的生活,好像不如此就失去了精神支柱 和寄托。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个个奴隶、 封建王朝被推翻,一个个皇帝被打倒,一个个奴隶、 封建王朝重又登上历史舞台,一个个皇 帝重新主宰庞大的中国,几千年来人们竟没有想过如何推翻 这种专制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 了封建皇帝和封建王朝,但是接着又上演了袁世凯、张勋复辟的丑 剧。包括毛泽东晚年的个 人主义崇拜,毛泽东去世后中央提出的“两个凡是”,均与此可谓一脉相 承,见怪不怪。到 今天,虽然专制制度不复存在了,但是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专制主义思想在中华民 族中可谓根 深 蒂 固 , 很 难 消 除 , 并 时 不 时 以 某 种 形 式 表 现 出

42、来 , 极 大 地 制 约 着 当 今 中 国 的 民 主 政 治 进 程 , 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6 第二,从经济上讲,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 发展,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宗法家族社会强调血统,尊崇共同祖先,排斥异姓异族,使得我 国形成了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习惯,直到今天的广大农村,这种情形仍未根本改变。这种聚族而 居、聚姓而居的传统,使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亘古不变,影响至今。早在先秦诸子时 期,“农本工商末”这种重农抑商思想即成了经济思想主流,并影 27 响到整个封建时期。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存在的基础,而在一个聚族而居

43、的社会里,只能是 农业社会。 到宋代, 叶适第一个站出来公开否定重本抑末思想, 提出“抑末重本, 非正论也”。 同 代人陈亮提出农商“相辅相资”,到明末清初黄宗羲更提出“工商皆本”,此时资本主义 经 济 已 早 于 欧 洲 在 中 国 萌 芽 。 但 是 , 由 于 宗 法 家 族 社 会 这 种 聚 族 而 居 的 局 面 无 法 打 破 , 小 农 经 济 安 如 磐 石 , 资 本 主 义 这 种 新 型 经 济 形 式 最 终 未 能 得 到 发 展 , 从 此 使 中 国 经 济 逐 渐 落 后 , 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后, 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 使中国由 1820 年的 GDP占全球

44、 1/3 下降至 1900 年的不到 10%, 一个东方帝国从此衰落。 第三,从文化上讲,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 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文化与政治从来就难以分离,在中国尤其是如此。李慎之先生 曾经指出,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专制主义,对上是专制主义,强调专制,对下是奴隶主义,奴役人民。 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在宗法社会,传统重于变革,礼教高于一切。在元、明、清三朝 的科举考试中,明确规定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读书人只能用八股文重复 这些迂腐的说教,称之为“代圣贤立言”,实际上就是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伦理重于科 学,比如

45、,即使明知君主、长辈的观点是错误的, 臣子和晚辈也必须默认,不但不能与之辩论,而 且要付诸实施,将错就错。在这样一种缺乏民主、极端专制的环境下,科学、创新、改革思想难以 得到发展。 资料 4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体制的变化 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春秋初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着世卿制,后来慢慢发展为推荐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这一时期是中 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 的升起,新的官职 虽然大多数仍由氏族贵族的后裔担任,但不再凭借世袭贵族身份上台,而是以才能受到国君的任用, 职官的待遇也由封士赐田转变为俸

46、禄。这些新因素与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总趋势是相适应的。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 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各国国王是国家的主宰,国王以下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 集权的官僚机构。在丞相和将军以下的官制系统,大体上“三晋”为一个系统, 齐为一个系统,楚、 秦又各自有其系统。为了保障中央集权制的贯彻,各国又进行了一些配 套制度的建设, 包括俸禄制度的推行、 官吏选拔制度的健全、 赏金办法的实施、 “玺”“符” 制度的建立、年终考绩的“上计”制度的确立、视察和监察地方制度的实行、爵制的颁行等。 这些行政制度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

47、制度上的有效保障。 春秋前期,诸侯国统治地方的主要方式是周所确立的世袭采邑制度,“国”“野”制度是地 方政区结构的主要表现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 个别国家如 28 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 效体制。郡、县长官均由国君直接委任。并按时接受考核,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掌握在国君 手中,从而为君主的中央专制集权提供了行政组织上的保障。郡、县制度的确立彻底摧毁了旧贵族 赖以抗衡王权的物质基础,为自上而下贯彻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扫清了道路,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据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48、整理 资料 5 秦朝郡县地方官的主要职能 29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关都 尉,秦官。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 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 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 夫 职 听 讼 , 收 赋 税 。 游 徼 徼 循 禁 贼 盗 。 县 大 率 方 百 里 , 其 民 稠 则 减 , 稀 则 旷 , 乡 、 亭 亦 如 之 , 皆秦制也。 东汉 班固汉书 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