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文发表与写作资深网站: QQ:100359168 学生管理论文心里教育论文:优等生心理问题探微 长期以来,为便于因材施教,我们通常把学生分为“优等生” 、 “中等生”和“后进生”三类。 中下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以及教育转化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相比之下,对优等生的发展又过于乐观,在发展其优势的同时,无意中为其消极心理的形成和 发展提供了温床。 优等生的消极心理一般有: 1.自居自傲心理。 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习惯了听赞扬、受奖励的环境,老师、家长对他们多采取放任 放心的态度,这很可能使他们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障碍。常常表现为不喜欢参加集体劳动,不 愿正视自身的不足
2、,自命不凡。在集体中往往表现出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如果不能 正确对这些心态加以调控,就会变成盲目自傲,处事简单粗暴,看不起其他同学,听不进别人善 意的劝告,即使对老师也会表现出傲慢无礼,品头论足。B 是个有点文学天赋的学生,有较强 的阅读分析能力,但每次考试语文成绩却并不见得很理想。他的卷面特点是试卷的第二部分 阅读和第三部分作文能得较高的分数,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却经常丢分。后来通过他交上来 的周记了解到,原来他觉得基础知识太简单了,字词默写简直是小菜一碟,压根就不去花时间 去记忆理解,自傲自居的心理可见一斑。 2.嫉妒排他心理。 我有个表妹在一省级示范高中读高三,性格蛮好强,生怕别人
3、超过自己。有一次,同学画 画得了奖,同样喜欢画画的她没得到,回家后就大哭一场,怪评委偏心,怀疑那位同学走了后门, 与该同学的关系也陷入紧张。那位同学有一次向她借一本辅导资料,她明明有,却冷漠地说她 没有。 在学校里,优等生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惟我独尊” 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第一”,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 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嫉妒而产生厌恶 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的心理。而敌视心理的产生往往会使他们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 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有些优
4、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 “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 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 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3.虚荣刻板心理。 有不少家长曾向我诉苦:“孩子成绩不错,可听不得一句批评。他有什么不好你也不能说,特 别虚荣。一旦指出其不足或错误,表现得非常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小则发脾 气、哭鼻子,有时还会赌气说要离家出走。 ” 优等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 争强好胜,时时把自己放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事事追求一种完美的境地。在行动上过分注重细 节而显得刻
5、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够完美,不符合自己的心愿、理想便忐忑不安,严重的 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另一方面追求完美的倾向还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从而导致 对生活的不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周围人相处困难。人生追求完美本是件好事,但过分注重 功利注重得失,追求“至上”,就会陷入完美的泥坑,心态失衡。 4.焦虑恐惧心理。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 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 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 认知不协调。从表面上看,那些重点中
6、学的优等生们长期处在被褒扬、被欣赏的位置,因而, 论文发表与写作资深网站: QQ:100359168 他们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成功的喜悦。但是,只要深究其里,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激烈 的学业竞争中,优等生们大都有较高的目标定位,但当预期的目标受诸多的因素制约而未能实 现时,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他们担心被人瞧不起,害怕考试名次再往下跌,以致 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应试能力下降。邻居的儿子上初三,成绩一直很好,这学期模拟考试下滑 了一些。他就觉得特紧张,加上数学老师待他很好,觉得又愧对老师,现在一做数学试卷就紧 张,越想做好越做不好。他甚至跟妈妈说想退学! 另外还有猜疑心理、支配心理等不良心理。这些心理障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大多 交互作用、恶性循环。只是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场景,某种心理障碍会愈显突出,因而需要 家长和老师全面认识,并从根本上帮助那些优等生尽快走出困扰他们的心灵误区。培养高分 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尽管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我 们可以培养“全人”,即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避免受 “光环效应”的影响。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等群体中的 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