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201194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09-10-9 8:24:26 编辑:疾控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 发20096 号) 、 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 案(2009-2011 年)的通知 (国发200912 号) 、 关于促进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 (卫妇社发200970 号)和山西省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 化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 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

2、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 到 2011 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和地区间 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到 2020 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 化的机制基本完善,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 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 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 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各级政府可根据当地公 共卫生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

3、承受能力,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009 年,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达到 60%,农村达到 10%;到 2011 年,城市达到 80%,农村达到 50%。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 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 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 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 2.健康教育 在全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09 年 11 个市及 50%以上的 县启动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0 年达到 70%,2011 年达到 90%;在地

4、 方电视台开辟“健康讲坛 ”栏目,开展健康生活报 进社区、农村行动; 全面开展控烟活动,积极创建无烟单位;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 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 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 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 免疫规划疫苗, “五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 90%以上;在重点地 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等;发现、 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

5、助调查处理。 4.传染病防治 加强传染病监测,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 和疑似病例,完善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定期对辖区传染病发展流行趋 势进行分析预警,参与现场疫点处置;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 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 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 5.儿童保健 为 3 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 0-36 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 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 2 次, 儿童保健 1 岁以内至少 4 次,第 2 年和第 3 年每年至少 2 次。进行体格 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

6、辅食添加、 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6.孕产妇保健 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 少 5 次孕期保健服务和 2 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 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7.老年人保健 每年为 65 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对辖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 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 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8.慢性病管理 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对 35 岁 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 理,定

7、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 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为重性精神疾病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 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针对主要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和严重威胁 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处置需 要,制定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适时充实调整。 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职业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 计划免疫、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92011 年, 为

8、15 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 预防出生缺陷;为 44.6 万名 35-59 岁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 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全省建设 28.95 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为 15000 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巩固 燃煤型氟中毒防治成果,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 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 年) ,进一步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加强 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 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推动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 建设,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积极营造良好的

9、人居环境。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继续组织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主要包括避 孕节育、优生优育科普宣传,避孕方法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实施 避孕节育和恢复生育力手术,随访服务,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避 孕药具不良反应诊治等。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强化农村卫生人员和全科 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 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和管 理能力。切实加强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要根据人力资源和工作任务,划定责任

10、范围,明确责任人,完善考核制 度,定期深入工作场所、学校、社区和家庭,开展卫生学监测评价,研 究制定公共卫生防治策略,指导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家庭,全面掌握辖区健康危险因素及 居民主要健康问题,主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做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 医疗服务有机结合。 (四)加强运行管理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各地要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国家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 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及主要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积 极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

11、和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 的作用。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 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 生信息管理。 完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全力做好现有重大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实施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专家论证机制、督导评估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加强项目动态管 理。 深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 度改革。建立岗位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分配要 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合

12、理拉开差距,形成促进工作任 务落实的有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证制度。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证” 内容包涵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记录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 服务应做好记录。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包 括服务项目、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 效率,努力做到群众明白消费,享受满意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组织领导,要 把实施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作为当前医改工作的重点来抓, 切实摆上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实施。县级人

13、民政府要成 立以分管领导牵头,卫生、财政、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 组,全面领导协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制定当地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分阶段目标,细化工作要求,量化 指标,使任务尽可能地具体化,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乡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其 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提供。 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组织实施。建立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应 急救治、采供血、卫

14、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 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 设施条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用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 投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增强 卫生监督机构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重大疾 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卫生 应急长效机制。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省、市、 县三级现有地方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服务网 络建设,两年内实现“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 的目标,逐步提高基层 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对公共

15、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逐步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建设。落实传染病医 院、鼠防机构和其他疾病控制预防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 政策。 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 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医院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职责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法定的公共卫生职责,并鼓励提供公 共卫生服务。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院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要建立分工明确、 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

16、实现防治结合。 (三)健全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完善政 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经费标准按单位服务综合成本核定,所需 经费由政府预算安排。2009 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 15 元,2011 年不低于 20 元。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中央通过 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2009 年中央补助 人均 9 元,省、市、县级财政分别按人均 3、1.5、1.5 元配套。政府对 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具体补助标准由地 方

17、人民政府规定,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从财政安排的基本公 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中统筹安排。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 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 预算管理。合理安排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人口和计划生育 部门组织开展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政府按原经费渠道核拨。 公立医院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给予专项补助。社会力量 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政府通过 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 (四)强化绩效考核 各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18、,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明确各类医疗 卫生机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考核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 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保证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和群众受益。 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考核结果 要与经费补助以及单位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和任免挂钩,作为人员奖惩 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依据。要注重群众参与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考核情况应向社会公示,将政府考核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五)加强宣传和督导检查 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 均等化工作的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接受社会监督。新闻媒体要加 强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 步均等化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进行督导检查和考 核评估,逐步使城乡居民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高人民 群众健康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