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痛风性关节炎 一、概念 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致使尿酸沉积在关节囊、滑膜 囊、软骨、骨质而引起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 红肿热痛,局部不能忍受被单覆盖或周围震动,午夜足痛惊醒,痛如刀割的慢性关节炎。 二、病因 1.高尿酸血症的形成: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 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 来。人体中尿酸 80%来源于内源性嘌呤代谢,而来源于富含嘌呤或核酸蛋白食物仅占 20%。血清尿酸在 37的饱和度约为 420umol/L,高于此值 即为高尿酸血症。 1)尿酸排泄减少:尿酸排泄障碍是引起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原因,以肾小管分泌减
2、少 最为重要。 2)尿酸生成增多:主要由酶的缺陷所致。 三、临床表现 通常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居多。原发性痛风常发现于 40 岁以上男性, 女性较少且多为绝经期妇女,常分为以下 4 期: 1)无症状期:时间较长,仅血尿酸增高,约 1/3 病人以后有关节症状。 2)急性关节炎期:多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关节剧痛,首发关节常累及拇趾关节, 其次为踝、膝等。关节红、肿、热和压痛,全身无 力、发热、头痛等。可持续 311 天。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精神紧张均可 成为发作诱因。 3)间歇期:为数月或数年,随病情反复发作间期变短、病期延长、病变关节增多, 渐转成慢性关节炎。 4)慢性关
3、节炎期:由急性发病至转为慢性关节炎期平均 11 年左右,关节出现僵硬畸 形、运动受限。30%左右病人可见痛风石和发生肾 脏合并症以及输尿管结石等。晚期有高血压、肾脑动脉硬化、心脏梗塞。少数病人死于肾 功能衰竭和心血管意外。继发性痛风病程相似,继 发于血液病、糖原储存病的间歇期较短。 血尿酸检查增高,最高达 20mg%(正常:男 7mg%,女 6mg%) 。偏光显微镜发现关节滑液中吞噬了尿 酸盐结晶的白血球。急性期时白血球增高,血沉加快。 X 线检查显示关节软骨下骨的穿凿 样破坏以及局部的骨质疏松、腐蚀或皮质断裂,关 节间隙狭窄和边缘性骨质增生。痛风结石可为钙化阴影。 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的剧痛
4、,常常为单侧性突然发生。关节周围组织有明显肿胀、 发热、发红和压痛。作血尿酸检查可以确诊。 好发部位:脚趾及趾关节是痛风性关节炎最好发的部位,其中又以脚拇趾关节最为常 见,其次为跗、踝、跟、手指关节,再次为掌指 关节及腕、肘、膝关节等。这是因为末端小关节皮下脂肪很少,血液循环差,皮肤湿度较 躯干部位低,血尿酸易于沉积。 四、诊断标准 当前国内外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于 1977 年制订的诊断标准: (1)急性关节炎发作一次以上,在 1 天内即达到发作高峰。 (2)急性关节炎局限于个别关节。整个关节呈暗红色。第一拇指关节肿痛。 (3)单侧跗骨关节炎急性发作。 (4)有痛风石。 (5)高尿酸血症。
5、(6)非对称性关节肿痛。 (7)发作可自行停止。 凡具备上述条件 3 条以上,并可排除继发性痛风者即可确诊。 五、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青中年女性多见,四肢近端小关节常呈对称性梭形肿胀畸形,晨 僵明显。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阳性,X 线片出 现凿孔样缺损少见。 2、化脓性关节炎与创伤性关节炎:前者关节囊液可培养出细菌;后者有外伤史。两者 血尿酸水平不高,关节囊液无尿酸盐结晶。 3、假性痛风:系关节软骨钙化所致,多见于老年人,膝关节最常受累。血尿酸正常, 关节滑囊液检查可发现有焦磷酸钙结晶或磷石灰, X 线可见软骨呈线状钙化或关节旁钙化。 六、治疗 治疗目的:1)控制高尿酸血症预防尿酸盐
6、沉积;2)迅速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3) 防止尿酸结石形成和肾功能损害。 1、一般治疗:控制饮食总热量;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如心、肝、肾等)的大量摄 入;每天饮水 2000ml 以上以增加尿酸的排泄;慎 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避免诱发因素。 2、高尿酸血症的治疗:1)排尿酸药:苯溴马隆 25-100mg/d,一般不影响肝肾功能; 丙磺舒:初始剂量为 0.25mg,每日 2 次;两周后可逐 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 2g/d。 2)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呤片 每次 100mg,每日 2-4 次,最大剂量 600mg/d。3)碱性药物:碳酸氢钠 可碱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积聚形
7、成结晶。 3、急性痛风关节炎期的治疗: 1)秋水仙碱:初始口服剂量为 1mg,随后 0.5mg/h 或 1.0mg/2h,直到症状缓解,最大剂量 6-8mg/d。2)非 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 每次口服 50mg,每天 2-3 次;布洛芬,每次 0.3-0.6g,每天 2 次。3)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起始剂量 0.5-1mg/ (kg.d),3-7 天后迅速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两周。 中医诊断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 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 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 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 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 也
8、。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 中认为,外 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 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 痛,至夜更剧。 ”同时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还相 当于中医的“痛痹” 、 “历节”、 “脚气”等症。 痛风早期中医诊断: 湿热阻痹: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 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瘀热内郁: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晴,按之稍硬,病 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 薄黄,脉细涩或
9、沉弦。 痰湿阻滞: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 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舌胖质黯,苔 白腻,脉缓或弦滑。 肝肾阴虚: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 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 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 肢体、关节疼痛。风邪偏胜者则关节呈游走性痛; 寒偏胜者则见关节剧痛,痛有定处; 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阻痹:治宜清热化湿、宣痹止痛。 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薏苡仁、防己、 黄柏、牛膝等。 2瘀热内郁证: 治宜 清热化瘀通络。 3痰
10、湿阻滞证: 治宜化痰除湿、舒筋通络。 4肝肾阴虚 证: 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 5、风 寒湿痹型: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味,方中羌活、独活、 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薏苡 仁、苍术健脾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若风邪偏胜,以上 肢游走痛为主者可重用羌活达 30g,并加桑枝 30g 、片姜黄 10159 祛风胜湿;寒邪偏胜,痛处不移,得温则减者可加细辛 153g、草乌 10g,温经散寒;湿邪偏胜,关节肿胀,重着不利, 以下肢为主者酌加防己 1015g、土茯苓 1530g、木爪 1020g、萆薢 1530g,以利水 胜湿。 6、风湿热
11、痹型: 治法:清热通络 ,祛风胜湿。 方药: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若发 热,口渴、苔黄、脉数者可加银花、连翘、黄柏 各 1015g 以清热解毒;关节肿大者可加桑枝 30g,姜黄、威灵仙各 1015g 活血通络, 祛风除湿;关节周围出现红斑者,可加丹皮、生地、 赤芍各 1015g,凉血解毒;邪热伤阴出现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者,酌加青蒿、秦艽、 功劳叶各 1020g,以养阴清热,疏通经络。 7 、痰瘀痹阻型: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 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可导 可宣,驱风化湿。若有皮下结节者加白芥子 1020g、僵蚕 510g,以祛痰散结;痰瘀久 留者加用虫类药,如乌梢蛇 510g、全蝎 35g,以 祛瘀搜风。 8、肝肾亏损型: 治法: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方 中熟地黄、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 骨;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营;独活、防风、秦艽、细辛、 桂枝祛风散寒,除湿蠲痹。 若腰膝酸软无 力甚者,可加黄芪 30g、川续断 15g 益气补肾;关节冷痛明显者可加附子 510g、肉桂 36g 温阳散寒;肌肤不仁者加用鸡血藤 30g、络石藤 20g 养血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