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0675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良知四句教之“四有”与“四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阳明先生晚年提出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 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龙溪认为, “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 执定,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 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钱德洪说: “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 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二人“ 侍 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阳明先生说: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 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

2、发之中,利 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 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 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 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跟前便有失人,便于道 体各有未尽” 。 阳明先生虽一再叮嘱:“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人 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 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但王龙溪或 许是受到“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 一句的鼓舞,最终还是背离了良知 四句教的宗旨而

3、别立一个“四无说” : “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 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恶固本无, 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 著于有矣。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著于有者,动而动也。意是心之所发,若 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无心之心则藏密 ”四句,确实说得很高明。王龙溪认为,若意是有善有 恶之意,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则心、意、知、物四者一齐皆有,此所谓“四有” , “四有说”只是权法,惟“四无”才是“最上一机” 。王龙溪提出“ 四无说”的用意是 要直接悟得无善

4、无恶之心体, “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世 情嗜欲自无所容,致知工夫自然易简省力。若在后天动意上立根,未免有世情 嗜欲之杂,致知工夫转觉烦难。颜子,先天之学也;原宪,后天之学也”。或如 阳明先生所言, “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就不需再 做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后天功夫了。 王龙溪鼓吹良知现成说, “良知原是无中生有,即是未发之中当下现 成,不假工夫修证而后得,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 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但阳明先生却说:“ 盖天下未有不履 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学所以为谬也,孔子自谓军旅之事未之学, 此亦不

5、是谦言” ;“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 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 “履其事而造其理 ”,圣人去尽个天理,也是致 良知的功夫,怎能说“ 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 ”?王龙溪企图一悟良知本体,即能 “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 。阳明先生说:“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 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虽说 “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 百了”,但当下不是一个时间点,时时都在当下,故知得见在的“ 几”,便是时时 致良知,所谓“ 时措之宜也 ”。王龙溪说:“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 先

6、师谓象山之学得力处全在积累,须知涓流即是沧海,拳石即是泰山,此是最 上一机,不由积累而成者也”。如果学不由积累而成,那么孟子集义以养浩然之 气也是虚说了。陆原静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阳明先生回答说: “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 。不穷理便不能尽性,更有何最上一机? 系辞 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 以知阻”。乾坤虽恒易恒简,但也要知“ 险”、知“阻 ”才能生物、成物。阳明先生 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 了万事万变” 。如果心意知物皆无善无恶,没有是非好恶,如何能“ 尽了万事万 变”? 阳明先

7、生说:“ 是非两字是个大规矩,巧处则存乎其人” 。 “是非两字是个 大规矩”一句,意味深长。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天道 之是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良知自能知是知非,知是知非之“知” 同时也是 “是其是、非其非 ”之“行”,所谓“好恶就尽了是非” ,尽了是非即能尽万事万变, 如系辞云“ 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王龙溪则说: “良知二字,是彻上彻 下语,良知知是知非,良知无是无非;知是知非即所谓规矩,忘是非而得其巧, 即所谓悟也” 。王龙溪知是非而忘是非,不去尽万事万变,不去成天下之务,而 是落到个人玄悟上去。阳明先生说“巧处则存乎其人” , “是非之心,人皆

8、有之”, “是非”本是良知之用,但王龙溪仅把 “是非”当作名词,良知知是知非、无是无 非不过是戏说,也就不能“巧” 了。 “巧”如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巧”不是 忘是非,而是良知知是知非的当下即能是是非非, “知几其神乎” ,使得知行合一 而不间断。是其是、非其非才是一是非,所谓无是无非,阳明先生说:“善念存 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 阳明先生早年反复阐述“知行合一” 的道理,而四句教中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却是知、行分着说。其实,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 动”,区分心、意,并说心无善无恶而意有善有恶,也是有深意的。阳明先

9、生说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必须与“心无体,以天 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结合起来理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 ”,无善无恶不是至善, 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 ,至善只能从终位上说。所谓 “心无体”, 即心仅是始条理者,心以“知” 为体,故云“意之本体便是知”。如同易无体,以 生生之用为体,易之生生之用即“易则易知” 。 “心无体” 之“ 无”,与王龙溪“ 四无” 之“无”内涵不同, “心无体”是体“无” 而用“实”,是开权显实,说心意知物无善无 恶,这是外在的“ 无” 。 “无心之心则藏密”, “无” 的意思稍进了一层。 王龙溪说“ 若意有善有恶,毕竟

10、心体还有善恶在” ,这就把意、知、物都 合于始位的心体上,背离了“心无体” 之义。王龙溪执著于无善无恶,说 “致良知 原为未悟者设” ,正如阳明先生批评陆原静: “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 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 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而阳明先生说“ 心无体”,却是要把心、意、物都统 一在终位的“ 知” 上,所谓 “原始反终”。 “知以藏往” ,以“ 终”观“始” ,意之有善有 恶就应该从正面去理解了,没有善恶,就没有好善恶恶,良知之用无法展现出 来,即“论性不论气不备 ”。惟有善有恶,才能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所谓 “只好 恶就尽了是非,只是

11、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王龙溪说:“ 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著于有矣” 。如 果认为意动于物而有善恶,如同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 东西也”。对于向心外格物穷理,阳明先生说,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 也”,同样,把 “恶”归于外物,也是告子义外之说。王龙溪不明白还有内在于心 体的善恶之“ 几” ,良知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正如乾“恒易以知险”, “恶”是“ 动而无 动”,以“终”观“始” 而自然呈现出来的。有学生问朱子:“学亦颇知自立,而病 痛犹多,奈何” ?朱子说: “未论病痛。人必全体是,而后可以言病痛。譬如纯是白物事了,而中有 黑点,始可言病痛。公今全

12、体都未是,何病痛之可言。设虽有善,亦只是黑上 出白点,特其义理之不能已与气质之或美耳。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王龙溪说:“ 若能在先天心体上立根,则意所动自无不善” ,而朱子却说 “人必全体是,而后可以言病痛” ,所谓悟后方修道,这也道出了 “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的真正内涵。王龙溪所谓“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 ”,如同老子说:“善者 吾善之,不善者吾亦也善之,德善”。同样,只有立无善无恶之心体,意之善恶 才能在心体上呈现出来的,并著实去好善恶恶,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 其为仁矣”。阳明先生说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正与良 知四句教相合。颜子有未发之

13、中,故“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知善 知恶、为善去恶的功夫都包含在其中。 “仁” 在流行中是 “义”, “心”在发用中为“ 知”, 天命之流行发育表现为裁成辅相。而王龙溪引述“ 颜子不迁怒贰过,有未发之中, 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 ,说 “道德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显然 是曲解了阳明先生的意思。 “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如中庸云“率 性之谓道”,但王龙溪认为良知现成,不加修持,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 。一悟本体即是 功夫,即“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还是有是非善恶的,只是在 有善恶的当下即能一善恶,所谓“不远之复” 。根本没有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 区分,区别只在于复与不复、远复与不远复。 “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 ,其 实是“简则易从 ”,然而无是非之 “二”即无简则易从之 “一”。乾坤为易之门,乾 坤毁则无以见易,同样可以说,没有万物感应之是非,即无良知之全体大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