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原选择题高频考点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2016 年大纲的新增考点,这个新增考点是把以前的几个考点整合 新增的,是选择题的高频考点。余老师分基本知识的,易错点、习题三个方面总结了该考 点,不要去死记硬背这个考点。就是考选择题的。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 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 历史的产物。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
2、 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 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 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本考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 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 观原型。 (2)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人脑是思维的器官, 意识的产
3、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 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 (3)“人脑产生意识跟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把 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 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4)“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 动作用。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单选题: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 表明( )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4、B 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对存在的反映,后者是头脑自生的 B 前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内容是主观的 C 前者可以找到其物质原形,后者没有物质原形 D 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是歪曲或虚幻的 多选题: 1、马克思说,人在“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 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说明( ) A 主体具有选择性 B 劳动过程是观念过程 C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 人的活动过程是围绕着目标和蓝图进行的。 2、意
5、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 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 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 意识可以转换为物 质 答案及解析: 单选题: 1、 C 马克思的这个命题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 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所以选 C.备选 A、B、D 是错误的。观念的东西指意识。物质是意识的 源泉,但不能把意识混同于物质,两者性质不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 D 正确的意识是对事物近似真实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事物的歪曲或虚幻的反映。 所
6、以要选 D。备选 A、B、C 是错误的。两者都是对存在的反映。两者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两者都可找到其物质原型。 多选题: 1、 ACD 马克思这句话说明,主体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活动的。劳动过程 就是围绕“观念地存在着” 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所以,A、C、D 是正确的。备选 B 项错 误,因为劳动过程是有意识的物质性的活动过程。 2、 ABD,这是因为意识与物质是统一的,表现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 识可以转化为物质等。备选 C 错误,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马原高频考点之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这是历年马原高频考点。这个
7、考点既可以考选择题, 也是分析题的必背考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 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以下划线部分要做为分析题考点背下 来)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 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性并不是 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尊重事物发 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 下
8、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 段。 本考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是选择题的迷惑选项出题点) (1)“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 是错误认识。人 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2)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 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3 )
9、“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这是错误认识, 因为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4 ) “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错误认识,因为是否尊 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5 ) “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这是错误认识,因为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 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6 ) “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这是错误认识,因为规律本身是 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7 ) “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 这是错误认识,因为实事求 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
10、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8 ) “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是错误认识,因为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 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单选题: 1、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A 人们可以发明和消灭规律 B 人们不能认识或利用规律 C 客观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D 人们不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多选题: 2、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应当注意( ) A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 有目的地调控、改变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C 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人 们( ) A 不能藐视规律,但可以发明和改变规律 B 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 C 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D 要提高正确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 答案及解析: 1、 C.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及其指导 下的实践却要受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 C 是正确选项。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不能藐视规 律,更不能发明、改造、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
12、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所以 A B 不能选。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所以 D 不能选。 2、 ACD,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 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所以 ACD 是正确的选项。B 项观点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 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利用和认识规律。 3、 BCD, 不选 A 是因为人不能发明、改变规律。 马原高频考点之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3、是马原分析题的重要原理,大家一定要把下面划线部分的内容背下 来。其他的知识点看熟理解就行了。当然,这个考点也是经常作为选择题来考,所以要重 点掌握! 考点 :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基本知识点: (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联系的特点:具有客观性 ,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具有 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 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发
14、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 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 )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 )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的说法是错误的,我们说联系是普遍的,指 的是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完全孤立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 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 )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的
15、说法是错误的,人们可 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 )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说法是错误的, (两种联系都 是客观的) (4 ) “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 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考点: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 年大纲新增考点) 1、基本知识点: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 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
16、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 “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说法是错误的。 (只有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 ) “发展是由运动引起的。 ”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发展是由联系引起的。 经典习题(多选题): 1、麻雀吃粮食、也吃虫子,捕杀麻雀而得粮食,势必也使虫子泛滥。这种现象表明( ) A 生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B 现实的联系是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 C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D 直接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地球和太阳的相互作用构成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并引起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比如 四季更迭就是由此引起的。关于联系与运动、变化、发
17、展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A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C 事物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发展 D 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答案及解析: 1、 ABC ,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具体事物相互制约,彼此的联系是客观固有的,整个世界包 括生物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以 ABC 是正确选项。D 选项错误是因为决定事物发展 基本趋势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必然联系,即规律。 2、 ABD,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
18、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 基本趋势是发展。所以 ABD 是正确选项。C 选项错误是因为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 的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变化。 马原高频考点之四发展的原理 各位同学,马原复习思路一定要清楚,马原考 24 分,第一章十几年来都没考过,可以忽 略;第二,三章(辨证唯物主义)是重点,每年要考 16-18 分,一定要重点复习,分析题 固定出在这两章;第四章(历史唯物主义)考 1-2 分,一般是一道多选,如果第七八章考 多选,那么这一章就是考 1 分;第五六章(政治经济学)考 5-6 分;第七八章(科学社会 主义)考 1-2 分。要背的分析题原理就在第二三章,余老师会在
19、马原冲刺班总结出分析题 考点。其他章节以理解记忆为主! 下面关于发展原理的考点就是考选择题,看熟就可以了,没必要背下来。 考点: 发展的实质 1、基本知识点: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 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 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 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 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
20、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 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 )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 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发展前途。 (2 )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的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 的彻底否定,而是辨证的否定,即有肯定有否定,有继承有发展。 (3 )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说法是错误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
21、折性的统一。 ) 考点: 发展与过程 1、基本知识点: (1 )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 )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 伟大的基本思想”。 (3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物的发展只 是运动
22、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2)“运动”和“ 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包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而发展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 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1、 (单选)恩格斯指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 法的“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是( ) A 事物是既成因素的集合体 B 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 C 事物在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D 事物在运动形式、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2、 (多选)唯物辩证法认为( ) A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B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C 一切联系都要通过中介
23、来实现 D 整体等于各个独立部分的总和 3、 (多选)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 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新事物( ) A 符合历史必然性 B 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C 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 D 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答案及解析: 1、 D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所以不选 BC,事物不是既成因素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以不选 A 。 2、 AB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因而创新是发展的本质。恩格斯指出:“ 世界不是既成事 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
24、所以要选 AB,C 错误是因为直接联系不用通过中介来实 现。D 错误是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 ACD,不选 B 是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并不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而是辨证的否定,即 有肯定有否定,有继承有发展。C 要选是因为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 朽的东西,同时又保留了旧事物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并增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 从而使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 马原高频考点之五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经常会考,以前又称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五个环节中,原 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既可能考选择题,也有可能考分析题,其他三个是选择题考点,其 中内容和形式一
25、般不会考察。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就不再另出题了。请大家掌握相关 知识点。 1、基本知识点: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 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1) 原因和结果(分析题考点):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 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 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原因和结果 的关系复杂多样。 (2)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
26、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 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 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 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 畴。可能性是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和可 能性既区别又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立足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事物 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4) 现象和
27、本质 (分析题考点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 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另一方 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要求我们能够通过现 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 过现象揭示本质。 (5)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 范畴。内容和形式既对立又
28、统一: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 式; 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2、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1)“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总和”的说法是错误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 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 ) “凡是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都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它” 。此观点是不正确的。在 现实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存在着很复杂的情况。有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我们要努力 创造条件争取实现好的可能性,尽力避免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 ) “假象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错觉”的说法是错误的。它割裂了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 的关系
29、。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认识主体所 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假象可以引起人们 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典语录考点之一 马原的选择题命题专家最喜欢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录作为命题材料。请大家多看 看,好好理解,不需背诵的。 1、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30、、摄影、反映”。这说明列宁是从物质与意 识的关系上来对把握物质的。 2、 恩格斯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 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这段话说明物 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 恩格斯说:“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 伟大的基本思想”。这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4、 马克思说:“ 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 那么大
31、;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 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 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段话说明人的生理素质对于 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 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5、 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表明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获得间接 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6、恩格斯说:“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32、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7、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 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 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8、 “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这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9、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说明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 感觉就可能大不一样。 10、 黑格尔 说:“ 对于同一句格言
33、,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之口和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 其内涵是不同的。 ”这说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 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11、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这说明非理性因 素的动力作用。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12、马克思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 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说明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 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13、 列宁 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
34、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 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认 识发展中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 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14、 恩格斯 说:“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 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等 因素的制约。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15、 列宁 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 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 一点
35、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 定义中去。 ”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 的标准。 16、 恩格斯 说:“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 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自由是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目标。 17、 恩格斯 说:“ 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 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会给予一切唯心主义,甚至最隐蔽的唯 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
36、这 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18、 马克思 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 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 示器。 ”这说明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19、 马克思 说:“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说 明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0、 恩格斯 说:“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 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
37、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这说明社会管理职能是实现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 。 经典作家经典语录的多选题 1、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 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 不是由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所决定的 2、牛顿说:“ 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表明( ) A 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间接经验 B 主体可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C 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38、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D 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 3、恩格斯说:“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 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 这一思想说明( ) A 自然界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B 实践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 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D 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是自然界的本质 答案及解析: 1、 BD 这里的“ 原始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先天存在的生理素质上的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不是人的才能高低的决定因素。 “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是指人与人之间后天才能上的差异, 主要是社会实践。A 错在人的生理素质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
39、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 的作用,但不能说没有任何关联。C 错在人的才能取决于后天的社会实践。 2、 BCD 材料是表明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 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 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 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所以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 完全的知识。A 项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是错误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 于实践; 3、 BC ,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属于实践活动,因此,恩格斯的这段话是说实践是认识 的
40、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自然界的中介。所以 BC 是正确的。A 错在实践才是认识的现实基 础,D 错在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实践。 美国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特朗普现象”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考分析题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以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以及” 特朗 普现象“为材料,结合马原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 性两个知识点考察选择题。估计明天的人民日报将会就特朗普获胜发表评论,请大家予以 关注。 11 月 9 日消息,美国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战胜民主 党候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赢得总统选举,将成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 请大家先读读
41、昨天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节选: 2016 年美国大选的不同寻常,在于美国“生病”了。一是“经济病”。美国经济虽步入复苏 轨道,但普通民众却少有获得感,经济增长则依然主要靠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支撑,结构 性问题并未触及,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层萎缩。二是“社会病”。奥巴马执政 8 年,种族 矛盾不仅未能缓解,反而逆势反弹,各种矛盾不同程度地上演,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 粹主义大行其道,这才使得特朗普异军突起,走到现在。三是“政治病”。三权分立、两党 制衡原本是“美式民主” 引以为傲的制度设计,发展至今则异化为两党严重对立,不仅令民众 失望、厌倦,也令许多美国政治学者对“美式民主”的未来忧心忡忡。 “美
42、国病” ,究其根本,在于冷战后美国本该进行的体制性变革一直未能展开,导致结构性 矛盾日积月累, “小病” 酿成了“ 大病”。比尔克林顿时期美国沉醉于赢得冷战的胜利感和“新 经济” 带来的繁荣,没有改革的动力;小布什时期则因“911”事件的突发而将战略重点转向 反恐、伊拉克战争,根本无暇顾及体制变革;及至奥巴马上台,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 紧迫性并锐意改革,无奈政治根基太浅,加之错过好的时机,因此“奥巴马新政” 举步维艰, 雷声大雨点小,未达到变革美国的目的。 1、 (多选题)在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初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因其一些极 端言论,包括要美墨边境修建高墙以遏制非法移民、
43、主张在没有弄清穆斯林对美国的真实 态度之前应暂时全面禁止穆斯林入境等,招致了美国媒体、政界乃至国际社会的猛烈批评 和攻击。但他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并获得共和党提名,而且根据 11 月 9 日美国总统选举初 步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战胜民主党候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赢得总统选举,将成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这一颠覆了很多人认知的现象被称为“特朗普 现象” 。 “特朗普现象 ”说明了( ) A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B 选举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C 从形式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44、 D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答案:AD,这两个选项都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特朗普现象”都能说明这两点。不 选 B 是因为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不选 C 是因为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资 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从形式上看,资本 主义国家的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这两者不能混淆了。 史纲的重磅考点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 150 周年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 11 月 11 日电 11 日 10 时,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150 周年大会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
45、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史纲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 一、分析题考点: 1、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 ”?(孙中山先 生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彪炳史册的贡献?) (1 ) 150 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 度的腐朽统治,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 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青年时代,孙中山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旗帜,毅然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他创立兴 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积极传播革命思想,连续发动武装起 义。 (3)1911 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
46、,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 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 国社会变革。 (4)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 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 他坚决反对军阀分裂割据,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和国家完整统一。 (5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先生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 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中国国民党,推动
47、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 忠实的继承者。 ”? (1 )在孙中山生前,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在他身后,中国共产党人 忠实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继续前进,付出巨大牺牲, 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继续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新中国成立 67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在中国
48、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 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 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 标。 二、选择题考点: 1、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毛泽东同志把三民主义纲领、统一战线政策、艰苦奋斗精神并称为孙中山先生“
49、留给我 们的最中心最本质最伟大的遗产”,是“ 对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贡献”。 3、孙中山先生为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痛心疾首,第一个响亮喊出 “振兴中华”的口号。 4、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孙中山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爱 祖国,一生追求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振兴的理想,对此矢志不移、无比坚定。爱国主义是 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 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三个“必须长期坚持, 不可动摇) 5、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孙中山先生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是他追求真理、矢志革命的力量源泉,是他奋斗不息、永不言弃的深厚基础。 6、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与时俱进 的优秀品质。孙中山先生以 “世界潮流,浩 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座右铭,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 因而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