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思考探索实践 1、简要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化人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全球化时代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技 术、生态等各方面的相互依赖与日俱增。这种趋势引发了对具有综合素质的社 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一方面如环境问题,除生态学、地理、生物、化学问题 外,还有经济学问题、历史学问题、哲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美学问题、法 学问题等;再如人口问题,不仅是人口学、生物学问题,还是经济学问题、政 治学问题、伦理学问题等
2、。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他们不 仅应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具备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现实问 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诸如全球性环境破坏、核毁灭的威胁、人口爆炸、贫富 差距等重大问题也迫使各国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合作。人们意识到, 当今和未来社会不仅需要具有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人才,更需要 通晓多门学科并能融会贯通、具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化”人才。 (2)知识经济时代 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 新为动力的时代,创新是其灵魂。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
3、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 能力。教育承载着这个迫切的任务,而课程正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因 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这个紧要关头应运而生。 (3)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要求社会成员具备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有 专家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搜集信息的能力 (2)将信息创新为知识的能力(3)将知识创新为技术的能力。 (4)可持续发展时代 要求社会成员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终身学习的 愿望和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4、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1)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学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 传播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主导价值在于 使学生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真切体验。 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 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 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 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 方法。 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看: 必修课占据绝对优势,而选修课则微乎其微。必修课主导价值在于
5、培养和 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发展学 生的个性。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看: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 不到实质性开发。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意志。地方课程主导价值在 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 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这种课程体系、结构,多以分科课程为主,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2)国际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趋势 1)回归生活 从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中介,作为人生教育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育。由此推论,其内容不应 该是由单
6、一的认知活动构成的,而应涉及人的生活的实践。只有回归本真的生 活世界,把人置于他实际生存的世界之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才能 找到自己的位置,人才可能建构起可能生活的图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实现 教育目的最终要靠课程。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应成为一种生活化的课程。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为满足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 展对本国基础教育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本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更新 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如美国各州的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 “应用学习”;法国的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不论各个国家如何改 革其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成为世界各国
7、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在此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从学生的 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生活中提出活动主题,通 过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 对学校、对家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主动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回归生活的现实需要。 2)强调综合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 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 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于是,欧 美诸国纷纷倡导“主
8、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 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地区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的七大学 习领域之一。 在我国基础课程体系中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课程生活化、综 合化趋势的充分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 应我国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又呼应世 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 及经济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谈谈新的知识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 主客统一的识观则把知识看成是主体经验的生成过程和
9、个人意义的建构过 程,认为知识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知识的理解和获得打上了学习者个人 特征的烙印,这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然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渗透价值的 过程。这种教育重视知识的创造与构建的过程,通过体验、探究、参与活动而 获得“直接经验”、“个人知识”、“构建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 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知识的观念固然影响着课程的设计,而对知识的形态、结构以及获取方式的不 同认识也影响着课程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知识观的转变,在课程架构上使学生通过体验、探究、 参与活动而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获取更多的“个人知识”,获取建构知 识的能力,有着良好的
10、课程载体,有着广阔的课程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在于: (1)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 性、交往性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 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 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一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 习相结合的重要性。单一接受性的学习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有效的途径, 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中小学生获得知识和 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可偏废。 (3)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
11、是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作为个 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基 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 (4)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 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 定基础。 (5)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本质特点,包括探究性、生活性、交往性、 参与性和实践性。 3、分析课外活动、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者的异同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课外活动可以
12、看作综合实践活动的前身。综合实践活动则是课外活动的发 展和升华。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 (1)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存在的; (2)在育人功能上不同,课外活动的过程一般不具有研究性,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是正式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发挥着整体育人功能,其效能要大得 多; (3)在具体要求上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目的、计划、成系统,对活动内 容、时间、程度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安排,克服课外活动的随意性, 且具有评价环节。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第一,活动课依然是一个教学层面的概念,是一个功课,从而缺少课 程意识;而综合实践活
13、动则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它涉及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 等层面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 展的课程价值,调动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把综合实践 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来加以设计和实施。 第二,活动课的目标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有差异。1992 年的课程 计划规定活动课的总目标是:“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其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 才干,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许多学者意识到这 种目标的局限性,认为活动课的目标既需要具体化,又需要拓展。而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目标更
14、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总的来说,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目标更趋向于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统一。 第三,活动课的内容缺乏课程领域观念,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并无实质的区 别,从而在实施过程中极大地影响了其课程价值。1992 年的课程计划规定: 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晨会(夕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 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依然局限在学校范围内,是 学生在校内的一般活动,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依然不够 紧密;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明确的课程领域观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
15、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活动领域,并要求这些活动 领域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和学生与文化等序列来展开学 习活动,从而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 第四,在学习方式上,活动课没有强调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其基 本的活动方式依然是课外活动,如班队活动、晨会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体育 锻炼活动、校传统活动等,基本上是在学校范围内,在课堂中实施活动课的 教学,甚至变成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的延伸,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通 过课题探究、调查访问、社会参与等方式来进行学习,相当多的学校把手工制 作作
16、为活动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或者通过某种技艺的模仿来展开。因而,活动 课对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基于 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主张学生进行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学习,通 过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通过生活来学习,通过参与社会活动领域来学习, 要求变革单一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接受性学习或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浅层次的活 动。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学校,深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调查、考察、访问、测量、实验、 社区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活动,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特征。 当然,1992 年以来的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也
17、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 很多有益的策略。如在课程评价上,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重视过程评价 胜于结果评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互促 进的关系。从目标上来看,两者都要贯彻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都要促进学生 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因而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 的;但同时两者所承担的任务各有不同的侧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 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人 类种族经验的精华。从课程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侧重即时信息 和直接经验;而
18、学科课程的内容侧重昔时信息和间接经验。从学习活动方式上 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要方式;而学科 课程以读书为主要方式。从课程的评价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 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 习的结果。当然,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包含有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如物理、 化学、生物中的实验,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等学科中的活动,这些是不是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隐含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阅读、听讲、书面练习和实 际活动等,如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数学中的测量制图,文、史、政学科 中的观察、参观和调查,艺术学科中的唱歌、绘画,体育学科
19、中的运动以及劳 作科中的劳动等。显然,这些实际活动属于学科课程固有的学习活动方式,而 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一,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 学习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 的学科知识体系,尽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类学科知 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的局限。第二,学科课程中的综合实践学习的 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 的能力,以及独特领域的综合素养,如语文课程中综合性实践学习的根本目的
20、 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满 足学生的个性需要。第三,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方式往往具有鲜明的 学科特征,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实施中综合性实践学习大都以观 察、实验、制作为主,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则以调查和各种形式的表达为 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受学科特 征的局限。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课)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活动(课)有着很多共同特点,都能体现学生的 自主性、自动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因此大家易把二者混为一谈。学科活动 (课)虽以活动的形式体现,但更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服
21、务于各学科课 堂教学,是学科课程教学的延伸。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一种新型的独立课 程类型,从本质上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 性、生成性、自主性与地方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实施 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各种活动,其活动内容具有非学科化的特征。 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 生成的主题 课堂教学时空 开放的时空 间接学习 实践学习 预设性教材 非预设性的资源 “教”师 “导”师 同步为主 个性需要 不同学科活动课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同。如:以“到家乡某地参观学习开展 活动”为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活动目的和侧重点: 1、语文课,重点是感受家乡的变
22、化和用文字描述(或记录)路口的繁忙景象- -写作素材; 2、数学课,重点是统计一定时间内过往车辆的数量-统计初步的收集与整理; 3、美术课,重点是用笔描绘繁忙的路口,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写生素材 而综合实践活动,它将整合各学科知识,并渗透研究性学习。既要用数学 统计知识收集整理数据,用语言描述路口的繁忙景象,拍摄一些图片资料,又 要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车辆,反映家乡的变化,更要以主人翁意识思考路口存 在什么不足和隐患,大胆设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培养社会责任感。可见, 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是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提 高大有好处。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课
23、外兴趣小组的区别 兴趣小组活动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 性和非学科性,是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开展的,是一种非全员性的活动,有的 还具有较强的学科活动特点。如:书法组、航模组、舞蹈组等,都具有很强学 科活动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突破和超越,从教学方式 上看,它是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兴趣置于中心,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去 操作、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从地位上看,它是独立的正式课程。 (六)综合实践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24、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 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 312 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 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 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 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 品质。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 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
25、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 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 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 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 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采用长短课结合、集中和分散相 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有些内容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校外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要
26、 保证有 3 课时。在实施中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内使用,也可 以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教学 时间打通使用,等等。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 合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而课外、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的方式来安排的,占用的都是课外和校外时间。 4、总结、归纳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共同点,谈谈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启示。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综合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 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 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 (一)国外和
27、我国台湾地区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 1、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类 主题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最基本的规 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 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 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2、社会实践学习类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 社会生活之中,融入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 3、生活学习类 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的实践性学习。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域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生活
28、性和实践性 等基本特征。 (二)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 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多样 性。基本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有: 1、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它 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 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索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 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 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是小学、初中、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基
29、本学习活动 方式。它不同与课题研究学习,课题研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其基本活动 方式是观察、调查、研究;而实际应用学习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 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它有两种基本形式: 3、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国外学生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 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 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体验性学习活动不以发展探究能力、操作 能力为根本目标,而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为目标。参 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社
30、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社会活动领域之中,成为 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的根本特 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尽管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它是以探究为核心的;设计 性学习同样具有实践性,但它是以具体的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体验性学习的核 心则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对社会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只有社会参与的实 践性学习才更有利于使学生通过一般性实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 感。因而,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各学区的“学区活动规划”中都有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31、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 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知 识和能力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 合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几点启示:综合实践活动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在于 (1)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 性、交往性的实践。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 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 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一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直接经
32、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 习相结合的重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的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综合学习、实践学习、参与学习、生活学习、探究学习是中小学生知识获得和 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可偏废。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中的教学,与世 界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3)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 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 途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 值。 (4)综合实践活动根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
33、合实践能力、探究与创新精 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 定基础。 (5)作为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本质特点包括: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 探究性、生活性、交往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 思考探索实践 1、结合课本 45 页案例哪种塑料袋可以装食品,分析它是否真正体现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哪种塑料袋可以装食品,它首先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之一:立足于生活世界,强调学习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 基础,选择和生成活动主题。也就是从学生周围社会环境为背景的,充分挖掘 蕴藏在社会中的丰富课程资源。“哪种塑料袋可以装食品”课题
34、提出的背景, 教师正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清晨看到的大街小巷卖早点的摊点用来装食品 的塑料袋。 其次它体现了注重问题探究,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精神。教师在生 成主题时提出:你们知道吗?不是所有的塑料袋都可以用来装食品的!日常生 活中见到的塑料袋,根据所用原料不同,可以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用有毒的 塑料袋装食品,不仅会污染食品、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还会给城市带来大 量的白色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因此,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塑料袋,探 讨:如何通过不同方法区别有毒和无毒塑料袋? 其三,着眼于直接,强调学生的亲历和体验。学生通过燃烧、观察、闻气 味,浸水等方法区别塑料袋有毒无毒特征,从而认定可以装
35、食品的塑料袋,不 仅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哪些特性?列举一、二,并做简要分析。 (1)生活性。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 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 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2)经验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课 程,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 形式,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3)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
36、的重要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方 式和简单的技艺训练性的活动方式,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 验、劳动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4)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 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 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 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5)交往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培养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与同伴分工合作、提出问题、制订方案、 收集信息、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
37、别 人达成一致、分享共同的成果等。 (6)参与性。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充分体现它对学生的全面教育的 功能,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也需要社会 各方力量的支持。 (7)多元性。价值多元、尊重差异是主体取向的基本特征,它强调活动不是靠 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体现课程主体的开发 是多元的,选题是多样的、活动方式多样、成果交流多样、评价标准是多元的。 3、就近到一所小学进行调研,考察并阐述综合实践活动
38、课程给师生关系带来了 哪些变化? (略) 第三章 思考探索实践 1、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列举一、二并 做简要阐述。 答:还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 A、人与自然维度: 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对自然世界的神奇既 有感性的体验又有理性的认识;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意识 转化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B、人与社会维度 关注社会生活,有目的地对周围社会环境进行考察;获得初步的社会经验 和社会交往的认知能力;形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一定 的服务社区的经历。 C、人与自我维度 能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了解基本的自护常识;增强劳
39、动观念,发展劳动 技能。 美国应用学习标准就规定了五个类型的课程目标:1)五个领域的目标, 即 A1 问题解决;A2 交流的手段与技巧;A3 信息手段与技巧;A4 学习与自我 管理手段与技巧;A5 与他人合作的手段与技巧。 2)九大能力,即(1)收集、 分析、整理信息;(2)交流思想和信息;(3)安排和组织资源;(4)与他人 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5)解决问题;(6)使用数学思想和技巧;(7) 使用技术;(8)随时根据需求进行学与教;(9)理解和设计(生产)系统。 2、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展开过 程中目标的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略) 3、绘制一张恰如
40、其分地反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学段目标、具体目三 者之间的联系图。 学 段 1 目 标 学 段 2 目 标 学 段 3 目 标 根据具体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 一主题的具体目标(知识、技能、情感) 4、课本 80 页第 4 题:一个以“学校的午餐”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例。先 阅读材料,然后回答案例中具体目标的表述采用了何种方式并对此种表述方式 进行评价。 该案例的活动目标属于列点式表述。有教师教学目标,也有学生的学习 (活动)目标。虽然目标中包含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但没有具体化。 5、课本第 80 页第 5 题。 该案例的活动目标属于列点式表述。虽然含有三维目
41、标但没有具体化。 总体目标 第四章 思考探索实践 1、请就每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领域提出 35 个有价值的活动主题。 (1)研究性学习: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植被与绿化问题研究、 社区或地方 人口状况的调查研究、空气状况的调查研究、校园环境与学校周边环境研究、 中小学生的服饰与审美问题研究。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城管叔叔,我也行、关爱五保老人、社区商场调查、 社会宣传、资源和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3)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菊花栽培造型系列活动、设计一种校园 设施、设计制造一辆自行车拖车。 2、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不是预设的
42、内容,而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方式,活动 的主题才是课程内容”请结合本章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 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 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 之所以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非预设性和生成性特征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预设的课程,学生在该 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计好,不 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的问题,并由 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
43、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不是预设的内容,而是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中所要“研究什 么”的东西才是活动的内容。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才 是内容,所谓的“劳动知识”也是围绕学生活动的主题而渗透在活动过程中传 递给学生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开展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教育、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严格来说,这不是由教育管 理部门规定的或预设的,而是由学生自主提出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的。 从此意义上说,只有活动主题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而信息技术 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44、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只是综合实践活动 的基本活动形式或活动要素,具体表现为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社会 宣传、公益活动等)、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如设计、制作等)。 3、请你谈谈,在具体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指定内容领域的有效整 合?(要求: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整合策略。) 在实践过程中,这四个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 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上述四个指定性内容领域是以融合的形 态呈现的。 当组织学生进行关于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垃圾污染、白色污染、噪音污 染、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的研究
45、时,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了解有关 环境污染的现状、表现、原因、治理方法等的知识,得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案 或建议。在此过程中,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得到运用;上 网查阅资料的方式可以发挥它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丰富且来源多样的长处,实 现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便捷地展示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开展交流活动;同时,根据同学们学习到的知识和提出的建议或方案,教师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做一些环保知识和环护法律的社会宣传活动,开展一 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活动。这样,四个学习领域就可以得到 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可以发挥合力的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
46、, 又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发展目标。 4、选择本地一所学校,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试着为该校开发一些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具体内容。(要求:反映该校的特色,切实可行,以获得主体的形式 列出) (略) 5、如何正确处理好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的具体展开过程中的 生成性内容之间的关系?(要求:从多层面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 (略) 第五章 思考探索实践 1、结合某一案例,说明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 旅游度假村规划设计的课题目标为:学生会设计旅游度假村;巩 固提高学科课程数学、自然等有关知识,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该课题的活动 目标虽然依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总
47、目标,提出了促使“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但是,显然没有做好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的工作,因此, 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设计的目标过大过高,偏离学生经验和知识结构 该案例要求小学三年级学生设计旅游度假村,涉及了人文、社会、地理、 数学、市场经济、旅游等有关知识,显然这些目标对小学生来说是过大过高。 由于目标过大过高,会导致大多数学生遭遇失败和挫折,丧失信心。出现这样 的问题,原因就是没有以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为依据,也没有根据儿童的生活经 验和知识结构来设计。如果改成“通过体验养成 ”,那么,就会显得具体且容易操作。 (2)设计“纯知识化”目标,偏离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
48、程强调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通过对各种知识 的综合运用,寻求实际问题的解决方略,而不是简单地获取一些间接知识或经 验。 上述案例设计将目标定位于:获得对动物的感性知识,巩固提高学科课程 数学、自然等有关知识,追求的是“纯知识”目标,偏离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学 段目标。纯知识目标的设计,只会将学生引入发现科普知识的误区,使活动蜕 变为在喧闹背后“找寻已有答案”的单调行为。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论从内 容到形式,都是间接经验,都远离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间接经验,这显然与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追求相去甚远。 (3)设计没有过程与方法,偏离了课程探究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是根据我
49、国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制订的。旅游度假村规划设 计的目标设计,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实践与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关注的是活动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通过活动所进行的自 我发现与自我塑造,真实的具体的个人体验,关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 展。学生没有机会对具体的现场经验和抽象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建构,没有实践 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习目标如何发生?探究成为浮泛的和缺 乏深度的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因此衰减,乃至空无。活动设计如果 缺失了过程与方法、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就是不合格的活 动方案。 (4)老师包办代替,没有学生亲自制订的目标,违反了学生自主性原则。该课 例的目标设计,显然是老师的包办代替行为。 2、你认为还有哪些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因素?试举例说明。 (略) 3、分析课本 136 页“海上日出”案例,问这个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则。如有不妥之处,请加以改进。 (略) 第六章 思考探索实践 1、你认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