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观贵州三线博物馆有感 吕成焱 6月22日下午,参加了司法局党支部组织的“两学一做”活动,数学家华罗庚曾 写下这样的诗句:“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 线练人场。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响应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无数热 血儿女以“三线峥嵘地”为锤炼精神品质的“练人场”,走进大三线基地,扎根 大山深处,用默默奉献点燃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重温艰苦岁月感知三线精神 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一件件带有历史痕迹的三线时期展品,让我们得以 有机会重温三线历史,感知三线精神。 由六盘水市钟山区投资建设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40余亩,现已建成 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
2、馆三个室内展区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 广场三个室外展区,主要包括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 陆家大院、育才壁,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 博物馆主楼展区分为序厅、人民礼堂、主楼展厅三大区域,收藏了三线建设 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一批重要历史文献、珍贵历史图片,并 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 其中,三层主楼展区又分为七个展厅。现馆藏文物文献资料9502件,已展出 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展区 主要展出大型实物,包括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卡车、龙门
3、 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18件。 “淘”来的宝贝饱含深挚情结 小到一双雨鞋,大到一架车床,博物馆内的上千件实物大都是工作人员们从 三线企业和老三线建设者家中“淘”来的,而让工作人员感动的是,一些老三线 人在得知博物馆收藏三线时期实物后,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把家中的脸盆、藤条 箱等物件无偿送到博物馆来。 六盘水市收藏协会的协会成员大都是三线工人或三线子弟,对三线历史有着 特殊的情节。协会的数十名藏家就曾携带三线建设时期藏品展开集中捐献,将收 藏的“水城矿务局机关食堂粮票” 、 “贵州省青杠林农场革委会政工组纪念氢弹 成功爆炸标语”等十余件藏品捐献给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1969年版的水城县贸易公司
4、“日用工业品购货券”,背面标注着如此字样: “本券系无价证券,不记名、不挂失、不准买卖,只能在县城关通用。 ”其中, “壹市寸”的“贵州省布票”发行于1967年9月,有效期只有三个月并“剪边作 废” 。一寸见方的布票,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以家庭为单位限量发放的,并具有一 定范围内流通资质的资格认证,在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做饭的炊具,施工的铁锤,运载煤炭的灰车,制造产品的车床一个个饱蘸 历史笔墨的实物元素,构成了一段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和岁月长廊。 在三线博物馆的室外展区,一辆三线建设时期的卡车时常吸引游客的目光。 其历史特殊性在于,随着该类车型的横空出世,我国终于结束了不能自主制造
5、汽 车的尴尬历史。正因如此,该型号汽车得以参加1956年国庆阅兵式,人们也得以 一睹其风采。 这辆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的解放牌汽车,是原贵州省交 通厅直属运输企业水城汽车运输公司引进的第一批大型卡车,空车重3900公斤, 最高时速可达65公里/小时,可载重4吨。该车自1972年开始使用,在使用的26年 间,跟随着三线建设者一起翻山越岭,安全行车百万公里,运输物资3000余万公斤,为 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战功累累,被誉为六盘水交通运输业的“大功臣” 。 来自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的退休工人刘师傅,也捐出了自己的春雷钢铁 厂工作证 。在刘师傅看来,他说最大的希望是这段三线历史
6、不被后人遗忘。 记住历史留住根脉 在诸多捐赠实物的三线老人内心深处,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三线博物馆的 落成,而是希望后代能够铭记这段历史,希望能把贵州一座座因三线建设而兴起 的城市的“根脉”留住。 据统计,仅1964年至1975年的12年间,在三线建设的带动下,贵州省初步形成 了六盘水、遵义、都匀、凯里、安顺、开阳等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工业企业成倍 增加。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4.97亿元,为1963年的3.41倍。三线建设使 贵州受益匪浅,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使落后的黔贵 大地逐渐成长为一颗闪烁在祖国西南隅的高原明珠。 重温三线建设历史,学习三线建设精神。如今
7、的三线博物馆不仅是爱国主义 教育基地、三线精神传承之地,同样是道德建设示范之地,也是六盘水城市对外 开放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截至今年2月底,贵州三线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团队1490个,接待省内外参观 游客103余万人次。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六盘水市重要的人文景观 和红色旅游观光点,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战场、道德讲堂总堂、 三线人重温历史的首选地,同样成为六盘水的城市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同时, 它也时刻提醒着人们,记住历史,留住根脉。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面积近60亩,项目总投资3.2亿元,2015年3 月,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之际,面向市内外游
8、客开放。作为反映攀枝花市三线建 设的一张文化名片,该博物馆展陈设计和布展站在全国的视角和高度,放眼三线 建设的13个主要省、区,全面展示和反映中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 博物馆展厅内容主要为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和中央决策发动、13省区 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 建设的精神传承五大板块,全面反映和展示了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备战备荒为人 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 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博物馆共收集了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 词及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同志在三线建
9、设时期的文物、中央 和全国13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 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0000余件(套)。并先后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 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各个层面高清口述历史视频120 人、8000多分钟,还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余分钟。 微距看苦禅 他是明星,闪耀画坛,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他是大侠,侠骨柔 情,曾受尽日本特务的酷刑毫不屈服,却对弟子亲友温情满满;他是“高富帅”: 人品高、艺品高、武功高、身材高,学富五车、感情丰富、幽默风趣、富有正义 感同情心,五官端正、满面正气,既有儒生的优雅又备武生的英气这不是谍 战片,也不是偶像剧,而是亲人眼里的著名画家李苦禅先生的真实模样。 李苦禅(18991983),山东高唐人,中国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人民美术 教育家。6月11日是苦禅先生祭日,藏天下杂志有幸邀请到苦禅先生的儿子 李燕和孙女李欣磬撰文以表纪念。李苦禅、李燕(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 学教授)都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国画大家,出自书香门第的李欣磬受 家学熏陶,是中国当代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锐导演、文化评论人、青年学者。 李氏一门三代均出手不凡。 藏天下杂志从今年4月刊开始,拟以三期连载这组 纪念文章敲开苦禅之门,近距离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李苦禅,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