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脏腑学说 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称作臧象学说。包括人体各内脏的 解剖、生理、病理和辨证施治原则等许多方面,是中医基本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脏象学说有以 下两个特点。 一、整体观念 臧象学说在阐述内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时,不仅着重说明各 个脏腑本身的特点,而且十分重视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以脾 和胃为例,除分述脾主运化、胃主纳谷,脾气主升、胃气主降等脾 胃各自的功能外,还强调“运化”和“纳谷”是相互依存的消化过 程,相辅相成;而“脾升”和“胃降”,则又相互制约,起着相反 的作用。臧象学说还认为人体的毛发、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等 组织和眼、耳、鼻、口、舌、前
2、阴等器官与内脏之间也有相互联系。 如肺开窍于鼻、输精于皮毛;心开窍于舌、其充在血脉;肾开窍于 耳及二阴、其充在骨等。此外,臧象学说还注意到精神情志活动与 内脏的生理、病理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精神情志活动 失常,可影响某些内脏的生理功能,甚至引起疾病;而某些内脏有 病变时,也可影响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二、脏腑有别,以脏为主 臧象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为“脏”与“腑”两大类:心、肺、脾、 肝、肾,称作五脏;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作六腑。 化生和储藏精气是五脏的功能;腐熟水谷、传化糟粕是六腑的功能。 臧象学说的内容,详于脏而略于腑,主要是阐释五脏的功能。五脏 与六腑由经络相联系,
3、组成一脏与一腑的表里关系。如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分别互为表里。此外,心 包也为一脏,与六腑中的三焦相配为表里。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臧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胃、小 肠、大肠、胆、膀胱等脏腑,在形态学上与现代的人体解剖学基本 一致,是指同名的实质性内脏。但对其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等方面 阐释,则与现代的生理学、病理学有很大的不同。 三、心与小肠 1)心主血脉 血液的生成,虽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血液能在脉中运 行,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主要属于心的功能。心脏之所以能推 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作用。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心脏 跳动的节律均匀,脉象和缓有力,
4、面色红润光泽。如果心气不足或 心血亏损,都可出现面色不华、心悸和脉象有迟、数、结代等改变。 心气不足时也可使血行瘀滞,出现面色青紫、四肢不温等;心血虚 损时,濡养作用减退,也可使心气失于依附,出现眩晕、神疲、气 短、汗多等。因此,血的盛衰及其功能协调与否,是影响心脏生理 病理的关键。 2)心藏神 这里所谓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人的精神和 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但在中医学里分属于五脏,其中特别与心 的关系最为密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表现为人的神志 清晰,能反映外界事物,思考问题敏捷,精力充沛;如心有病变, 即可出现心烦、惊悸、少寐、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的还可 以出
5、现昏睡、昏迷等精神意识活动显著减退甚至丧失的症状,或出 现痴呆、谵语、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症状。 3)心开窍于舌 心位于胸中,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如 果心有了病变,往往能在舌上反映出来。例如:心阴虚或者心火旺 时,可见舌尖或舌质红、起刺,或见舌裂糜烂等;心阳虚或心气、 心血不足时,可见舌质淡或舌体胖;心血瘀阻时,可见舌质紫暗、 瘀点等;病邪入心时,可见舌强、语搴等。 4)小肠主分清别浊 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加以消化。清者,即水 谷精微和大部分水液由脾吸收并输布至全身,浊者下注于大肠,而 无用的水液则渗入膀胱。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中的清 浊不分,而见大
6、小便的异常,如腹痛、腹泻、尿少等。 5)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 有实火,可“移热至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排尿灼痛等小肠实 热的病症。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薰于心,见心烦、舌齿 糜烂等。 四、肺与大肠 1)肺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自然界的清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 被呼出,主要是由肺来完成的。肺气有宣散和肃降两个方面的功能。 肺有宣有肃,气就能出能入,气道畅通,呼吸均匀;如果宣散和肃 降的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等病理 变化,出现咳嗽、气急、喘促、胸肋胀满等症状。 肺的呼吸功能,还与人体真气的生成有关
7、。肺吸入的空气是生成 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气的来源,一方面是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 另一方面是脾吸收的营养物质(水谷之气),两者与肾中的精气相 结合,组成人体的真气以充养全身。如果肺气不足,不但会引起呼 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 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 2)通调水道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是由肺、脾、肾以及肠、膀胱等脏腑共同 完成的。肺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叫作“通调水道”。通调水道的 功能,是肺气的宣散和肃降两个方面的功能联结在一起的。宣散, 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全身,特别是到皮肤,由汗孔排泄;肃降,就是 使水液下输到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在水液代谢方面失于宣
8、散,就会 形成腠理闭塞而致无汗等;失于肃降,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或 尿少等症。 3)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有分泌汗 液、润泽皮肤和抵御外邪等功能。皮毛的这些功能是分布在皮毛的 卫气的作用,而卫气之所以能发挥这些作用,主要依靠肺气宣发的 力量。由于肺与皮毛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上,外邪由体表入侵, 大先出现肺的病症;而肺气失常,不能宣发卫气,不能输精于皮毛, 不但可出现皮毛憔悴枯槁,多汗或无汗等症状,而且外邪也容易侵 入。因此,在治疗上,不仅外感疾病的卫表证,可从肺治,而且一 部分皮肤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疗。 4)肺开窍于鼻 肺主呼吸,鼻是呼吸的通道,所以
9、称鼻为肺之窍。鼻的嗅觉功能, 必须依靠肺气和、呼吸利才能正常。在病理上,肺部的疾病,多由 口鼻吸受外邪所引起;肺热而引起肺气上逆时,又多见鼻翼煽动。 在治疗上,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此外,喉咙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的器官,又是肺的经脉通过的地 方,所以肺实、肺虚都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及其他喉咙部位的病症。 5)大肠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再吸收其中部分水分,使食物残渣成 为粪便,由肛门排出。大肠有病变时,则传化失常,出现泻痢不爽; 或因热灼津亏和津液不足而见大便干燥或秘结等。 6)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 如常,粪
10、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 临床上,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则可见大便困难;若大肠有 实热,腑气不通,又可引起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因此,肺部痰热 壅盛,有时可用通肠泻下的方法,以达到泻肺热、下痰壅的目的; 某些便秘,也可采用一些宣肺、肃肺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五、脾与胃 1)脾主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主管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 水谷是人出生之后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和血的主 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管,因此脾又称为气 血生化之源。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其中的水谷精微 由脾输送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
11、及皮毛、筋肉等组 织器官。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包括了消化、吸收和输送等方面的生 理功能。故在某些原因影响了脾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时, 即会引起腹胀、泄泻、营养障碍等病变;如在影响了脾的输布水谷 精微的功能时,即会因津液失运而酿湿、生痰。 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是依赖于脾气的作用。而脾气的功能特点, 是以上升为主。脾之所以能使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作用 而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就是因为脾有升清的功能。所谓“升清”, 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如果脾气不升,甚者下陷,则可引起 头晕目眩、久泄脱肛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2)脾统血 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而且还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中而 不外溢的
12、功能。这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强健, 则人体的气血充盈,既能生血,也能摄血。脾统血与“气能摄血” 生理上的意义基本相同。在病理上,由于脾失健运而致气血虚弱, 不能统摄血液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从其出血的发生 原理来说,与“气不摄血”相同。 3)脾主肌肉、四肢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及四肢,都要依靠脾所运化的水 谷精微来濡养。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全身的营养充沛,则肌 肉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则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甚至发生 萎缩不用等。 4)脾开窍于口 脾开窍于口,反映了脾的运化功能与食欲、口味等的关系。脾的 运化功能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如脾有病变,则
13、会反映出 食欲的改变和口味有异常的感觉,如口淡、口甜、口腻等。此外, 如脾能健运,则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脾失健运,则气血虚少, 口唇淡白不泽,甚至萎黄。 5)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故称胃主受纳和 腐熟水谷。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由胃下传送到小肠,进一步加 以消化,故胃以通降为顺。饮食物中的精华则由脾进行吸收和输布, 故称脾为胃行其津液。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而 出现脘腹胀满、纳呆、胃痛等,则称为胃气不和;而出现恶心、呕 吐、嗳气等时,则称为胃气上逆。 6)脾与胃相表里 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 的受纳和腐
14、熟水谷,是为脾的运化作准备;脾的运化,“为胃行其 津液”,是适应胃的继续纳食的需要。两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完 成消化运动。胃纳不佳,能导致脾化生气血的原料不足;食欲虽好, 但消化不良,故能食而不能化者,也属病态。然而胃主受纳与脾主 运化又有区别,所以食欲不振或嘈杂易饥,其病主要在胃;消化不 良,食后饱胀,大便稀薄,其病主要在脾。前者需开胃和胃,后者 则需健脾助运。 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升,就是说,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消化 食物,还包括吸收和输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脾的这种输布 作用,主要是向上输送到心肺。如果脾气不升,即可产生中气下陷 的病理变化,出现腹部坠胀、腹泻、脱肛等。胃主降,实际上
15、包括 胃与肠,是指胃肠向下传递食物,进行逐步消化的功能,所以胃气 以通降为顺。如果胃失通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 呃逆以及大便不通等。脾升胃降,又是相互为用的。脾升的是清气 (即水谷精气),胃降的是浊气。清气不升可导致浊气不降,浊气 不降也能影响清气的上升。 六、肝与胆 1)肝主输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舒畅、条达的生理功能。输泄代 表肝的柔和舒适的生理状态,既非抑郁,也不亢奋,而是经常保持 一种活泼的生机。肝的输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气机的调畅 人体气血、经络、脏腑、器官的活动,主要是 “气机”的作用。气机的调畅与否,是肝的输泄功能正常或异常的 一种表现。
16、肝的输泄功能正常,则表现为气机调畅,于是气血调和,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也活动正常。肝的输泄功能异常,则气机失调, 表现为种种病理变化:如肝气郁结于肝的本身及其经脉,则可产生 胸肋胀痛、恶心、呕吐、嗳气不舒等;肝气犯脾时,则可出现胸肋 及腹部胀痛、肠鸣、腹泻等。至其发展可影响血液的运行,由气滞 而致血瘀,形成痞块等病变;也可因气郁化火,而致耗血、动血, 影响肝的藏血功能。 (2)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胆附于肝叶间,内藏胆汁,与肝相连。 胆汁的形成与分泌,来自肝脏,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 而成”。故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是肝的输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肝失输泄也可表现为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异常,出现黄
17、疸、口苦、呕 吐黄水以及胁肋胀痛、腹中胀气、饮食减少等症状。 (3)情志活动的变化 人的情志活动,如喜、怒、忧、思、悲、 恐、惊(称为“七情”)等,是人的头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在中医学中认为“七情”是病因的一种,能影响脏腑的功能,其中 以影响肝的输泄功能最为常见。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可引 起情志异常变化,表现为抑郁和亢奋两个方面。肝气亢奋,则见急 噪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目眩头晕等症。肝有病变,疏泄失 职,常表现有精神情志的异常。反过来,外界的精神刺激,特别是 郁怒,又常可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 等病变。 2)肝藏血 肝脏具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
18、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 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活动时,血液就分布到全身各处, 以供正常活动的需要;休息时,部分血液就藏于肝。因此,“足受 血而能行,掌受血而能握”。肝的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 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肝的藏血量不足,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 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如血不养目则目花、目干涩、夜盲,血不 养筋则发生筋脉拘挛、曲伸不利,在妇女则可由于血不注于冲任二 脉,而出现月经量减少或经闭。另一种是肝的藏血功能减退,而发 生出血倾向的病理现象,如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等,称为 “肝不藏血”。 3)肝主筋,其华在爪 全身“筋”的运动与肝的功能有关。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
19、 ,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运动。如果由于 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时,即可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等;如果肝风内动时,即可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牙关紧闭、角弓 反张等。“爪为筋之余”,肝血充盈,则指甲红润,坚韧有力;肝 血不足,则可见指甲色淡、软薄、变形或脆裂。 4)肝开窍于目 肝藏血,肝之经脉上连于目系。目之所以能视,主要依赖于肝血 的滋养。在临床上,眼的症状,有不少是肝的病理表现的一个部分。 如肝的阴血不足,则可见夜盲、眼目干涩、视物不明;肝火上炎, 则可见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可见目眩;肝风内动,则可见目斜、 目上视等。 5)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
20、汁味苦色黄,来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 成。胆汁输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饮食物。当肝胆气逆或肝胆 湿热,则见口苦、呕吐苦水以及胆汁外溢的全身面目发黄等症状。 6)肝与胆相表里 肝与胆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肝与情志有关,而胆气之 盛亦常涉及情志活动的变化。在临床上对某些惊悸、虚怯、失眠、 多梦等精神情志病变,也常从胆来治疗。胆汁来源于肝,贮藏于胆 中。肝与胆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肝病常影响及胆, 胆病也常影响及肝,终则肝胆俱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 七、肾与膀胱 1)肾主精气,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要依赖于肾所藏的精气。肾所藏的精气 来自父母的生殖之精(先
21、天之精),它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出 生后它需要饮食物中的精华(后天之精)不断培育,才能逐渐充盈。 人从幼年开始,肾精渐充,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开始充盈, 男子能产生精子,女性就开始按期排卵,出现月经,性机能逐渐成 熟。待到年老,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机能就随之减退而消 失,形体也逐渐衰老。肾藏精的功能失常,则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必然要受到影响,如某些不孕症、发脱齿松,以及小儿发育迟缓、 筋骨萎软等症,都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 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 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 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从阴阳属性
22、来说,精属阴,气 属阳,所以肾精又称为肾阴。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是相互制约、相 互依存的,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 即形成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男子遗精、 女子梦交等,则为阴虚火旺的见症,是由肾阴虚少,不足以制阳的 缘故。而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频 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冷不孕等症,则是肾阳虚衰,温煦功能 不足所致。 2)肾主纳气 呼吸虽是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及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 肾主纳气,对人体的呼吸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肾气充沛,摄纳正常, 才能使肺的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肾虚,根本不固,吸入之气 不能归纳于
23、肾,就会出现动则气急、呼吸困难的病变。 3)肾主骨、生髓 肾主骨和生髓,其实也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组成 部分。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依赖 于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等症,是 肾的精气不足的表现。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会出现腿足萎弱不能 行动,或腰脊不能俯仰。不少补肾的药物,能加速骨折愈合,也说 明肾与骨有关。因为“齿为骨之余”,所以小儿牙齿生长迟缓或成 人牙齿松动早脱,是由于肾的精气的不足。故一部分属于虚症的齿 病,可用治肾的方法来治疗。 因为肾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所以肾与脑髓也有密切关系。肾 的精气不足,可导致髓海空虚,出现眩晕、
24、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 等症状,应用补肾的药物来治疗。 4)肾主水液 肾脏有蒸化和调节津液的输布以及废液的排泄,以维持体内水液 正常代谢的功能。体内的水液,来源于胃的受纳,由脾的转运,肺 的通调,以输布于全身。其废液,则下输于膀胱而排出体外。这个 过程,必须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如肾的阳气不足,气化功 能受到影响,水液代谢的调节发生障碍,可引起尿少、尿闭而导致 水肿;也可因肾阳虚而不能固摄水液,出现小便清长、夜间多尿等。 5)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的精气的充养。肾的精气充足,听觉才 能灵敏。肾的精气不足,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老年人精气虚 衰,故多耳聋失聪。 二
25、阴指前阴(即外生殖器)和后阴(即肛门)。这些器官的功能 多与肾的精气有关。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虚时可出现大、小便 异常,如尿少、尿闭或小便清长、小便失禁以及久泻、大便失禁等; 或生殖系统病变,如阳痿、早泄、滑精等。 精与血,是互为滋生的,精足则血旺。而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 故称“发为血之余”。发的营养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于肾气。 因此,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青 壮年肾的精气充沛,毛发光泽;老年人肾的精气虚衰,毛发变白而 脱落。 6)膀胱贮尿和排尿 膀胱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 尿液。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焦诸脏腑
26、 的作用,布散周身,被人体利用后下达膀胱,生成尿液,通过膀胱 的气化功能而排出体外。若膀胱气化不利,即可见到小便不利或癃 闭;若膀胱失其约束,又可见尿频、小便失禁等症。 7)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 和排泄尿液,这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联系。贮藏属于肾气的固摄 作用,排泄属于肾气的通利作用,两者合称肾的“开、阖”作用。 肾气的开阖,控制尿液下注膀胱,并使膀胱能将尿液贮存到一定数 量而及时排出。膀胱的气化,实际上即是肾的气化作用的一部分。 膀胱的病理表现,如小便癃闭及尿有余沥,或尿频、尿急、尿痛, 或小便过多、遗尿与尿失禁等,除膀胱本身病变外,多与肾
27、的开阖 失调有关。 八、心包与三焦 1)心包 心包又称心包络,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有包护心脏的作用。 病邪侵犯心脏,心包首先受到影响。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 证与心是一致的,如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称为“热入心包”; 痰浊引起的精神错乱称为“痰浊蒙蔽心包”。 2)三焦 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是通行元气的道路。元 气发源于肾,但必须借三焦的通路,才能敷布周身,以激发、推动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三焦是水谷运行的道路。人体之饮食水谷,特别是水液的消化吸 收,疏布与排泄,是由多个脏腑参加,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 过程,其中就有三焦的作用。而三焦之所以能通行水谷,成为水
28、液 代谢的通道,是因为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功能。 三焦分为上、中、下焦三个不同部位,使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 输布排泄,发生其不同的气化作用。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 上焦主宣发输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将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布 散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 包括脾与胃。中焦主腐熟水谷,是指脾胃的消化饮食、吸收精微、 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化生气血的作用。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 肾、大小肠、膀胱等。下焦主清泌浊,并将代谢的水液及糟粕排泄 于外。这种功能主要是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同时也包括肠道的 排便作用。综上所述,三焦的功能关系着水谷精微特别是水液代谢
29、的消化吸收、输布与排泄的全过程。因此,若三焦水道不利,则会 使水液潴留,发生小便不利、水肿等。 3)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心包与三焦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九、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有胆、脑、髓、骨、脉和子宫,其中以胆、脑和子宫在 临床上的诊断与治疗意义较大。胆已在前面作过介绍了,这里将介 绍脑和子宫。 1)脑 中医学虽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属于心,并与肝、 肾有关,但对脑的功能仍有一定认识。如认为脑为髓之海,人的精 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脑的功能,并认为人的肢体运动、视觉、听觉 等神经精神活动与脑有关。如“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 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从臧象学说来分析,脑的
30、生理、病理和辨证论治等方面,主要分 属于心、肝、肾等脏。“心藏神”,基本上是指脑的精神活动和思 维的功能;“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 心的阴阳失调和气血失调等症也有一部分属于脑的功能活动的改变; 而养血安神、开窍、化痰、养心阴、温心阳等某些药物,对于中枢 神经系统方面有一定作用。“肝主疏泄”和“肝主筋”的生理活动 中,也有一部分属于脑的功能;“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症 中,有一部分症状也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肝风内动”一症,基 本上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而疏肝、平肝、潜阳、熄风等某些药 物,也都对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有一定作用。由于肾藏精而生髓,而 脑为髓之海,故肾与脑
31、的关系更为密切。肾精不足,可使婴幼儿的 大脑发育受到障碍,成人或老年人的脑功能减退。而某些补肾药物 对改善大脑的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2)子宫 子宫是发生月经与孕育胎儿的器官,并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 关: (1)肾中精气的作用 女子的生殖器官,需要肾中精气的充盈, 才能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年老时,肾的精 气虚衰,月经就停止,生殖能力就消失。故肾中精气是维持正常月 经和孕育胎儿的基本条件。 (2)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任脉在少腹部 与足三阴经相会,能调节全身的阴经,故有“阴脉之海”之称;冲 脉与肾经并行,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故有“冲为血海”之称。十 二经中的
32、气血充盈,溢入冲、任二脉,经过冲、任二脉的调节,进 入子宫,形成月经。幼年时,由于肾气未盛,冲、任二脉没有充盈, 所以没有月经。到五十岁左右,由于肾脏精气渐衰,导致冲、任二 脉不足,逐渐出现月经紊乱,以致绝经。如果充任二脉失调,则出 现月经周期紊乱等。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对全身 的血液有调节的作用,故与月经来潮有关。如肝不藏血、脾不统血, 即会引起月经的过多、周期缩短、行经期延长,以及发生血崩、经 漏等。如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血液的生化不足,或因精神情志 失常,影响到心,而使心血不足等,都会出现月经量少、周期延长, 甚至闭经等。再如精神抑郁,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时,也能因肝气郁 结而发生月经不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