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年7月第二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7515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年7月第二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年7月第二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年7月第二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年7月第二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年7月第二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脾心痛(急性胰腺炎)分期辨证论治纲要(2013 年 7 月 第二版) 一、分期(一般规律): 急性胰腺炎:气分证期 恢复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气分证期 营血证期 脏衰证期 恢复期 二、辨证论治: 1、气分证期 1)肝郁化火型 证候:突然发作的腹部疼痛、常在中上腹,走窜两胁、腰背,伴发热、 咽干、口苦、暧气、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舌质淡红或红,苔薄白 或薄黄,脉弦数或弦。 病机分析: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滞不行,不通则痛,可有腹部疼 痛突然发作;气病游走,故疼痛走窜两胁、腰背;气郁日久化火,可 有发热、口苦、咽干;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可有暧气、恶心、呕吐; 火热阻于肠道,故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

2、脉弦数是为肝郁气滞化 火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法半夏、枳实、厚朴、木香、白芍、郁金、元胡、 黄连、川楝子、大黄、芒硝、甘草 2)肝胆湿热型 证候:持续的腹部及疼痛、阵发性加剧,胸闷、恶心、呕吐、发热或 寒热往来,口苦、目黄、身黄、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病机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则持续的腹部剧痛,阵发性 加剧;湿热中阻,则胸闷、恶心、呕吐、发热;胆不疏泄,故寒热往来, 口苦、胁痛;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目黄、身黄、尿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均为肝胆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3、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胡黄连、白芍、木香、元胡、 当归、茵陈、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 3)腑实热结型 证候:上腹或全腹疼痛剧烈,拒按,稍按即痛如刀割,腹胀难忍,可 见腹大硬满,时有恶心呕吐,发热口渴,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 质红或红暗,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洪数。 病机分析:气滞日久,郁 而化热,故持续腹痛,痛如刀割;热阻肠道,腑气不通,则腹胀满,拒按, 大便秘结;热盛于里,则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肝火犯胃,脾胃受损,则 气机紊乱,胃气上逆而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厚或燥,脉弦数或洪数, 均为热结阳明之征象。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导滞 方药:柴芩承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

4、:柴胡、黄芩、厚朴、枳实、大黄、芒硝、木香、元胡、红 花、桃仁、槟榔、甘草、栀子 气分证加减:上述三型常有如下加减:热重,加金银花、大青叶;呕 吐重者,加姜半夏、竹茹、代赭石;湿热重者加金钱草、黄连、黄柏;严 重腹胀加甘遂(冲服) 、大腹皮、槟榔、莱菔子;食积,加焦三仙;面色苍 白,四肢厥冷,冷汗出,脉沉细而数,血压下降者,加熟附子、干姜;伤 阴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葛根;有腹水者,加猪苓、泽泻;胰周渗 出多或后期促进胰周液体和炎性组织吸收,加丹参、丹皮、红花、五灵脂、 蒲黄等。 4)蛔扰胆胰: 证候:证见胃脘偏右突起疼痛,如物钻顶,阵发加重,痛引肩背,辗 转不安,痛缓如常。继则腹痛持续,

5、压痛拒按,恶心呕吐,或呕吐蛔虫。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可见黄疸。舌质淡或红绛,苔薄白或黄腻,脉弦紧 或弦细略数。 病机分析:蛔虫上扰,窜至胆、胰,故见起病时右上腹钻痛、顶痛; 蛔虫阻滞津管,以致肝胆郁滞,横逆脾胃,进而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气滞 湿阻,瘀结不通,故上腹部胀痛不止,拒按压痛,恶心呕吐;肝胆郁滞, 久则化热,湿热相搏,则见发热、黄疸。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细数,皆 为肝胆郁滞、湿热内蕴之征。 治法:疏肝理气,安蛔驱虫。 方药:大柴胡汤合乌梅汤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木香、白芍、黄芩、乌梅、胡黄连、木香、槟榔、 使君子、细辛、苦楝根皮、芒硝等 2.血分证期 1)厥脱证: 证候:发热,胸腹灼烧

6、,烦渴躁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腐臭, 并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短,躁扰不宁或神志淡摸,或见 唇指紫绀,口开手撒,昏不识人,尿少或无尿,舌绛,舌燥苔黄,脉微欲 绝或脉数等症。 病机分析:热毒内侵陷入营血,故见发热,胸腹灼烧,烦渴躁妄,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腐臭,唇指紫绀,舌绛。热入营血、灼烧津液或大 汗、大吐等耗气伤阴,损及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导致阴阳之 气不相顺接、气机逆乱,则出现面色苍白,气短,躁扰不宁或神志淡摸, 口开手撒。肢冷、汗出、晕厥、脉微欲绝为厥脱之征象。 治法:泻热解毒,救阴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药组成:党参、麦冬、五味子、水牛角、生地、

7、黄芩、黄连、 大黄、金银花、连翘、厚朴、枳实、山茱萸、黄芪等。 针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2)痈疡 证候:上腹痛,拒按,寒战,高热,潮红,或见目黄、身黄、尿 黄。腹部可触及徵假形成。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沉。 病机分析:热毒深重,热瘀互结,蕴结不散,可致血败肉腐, 形成痈脓,故仍有腹痛,高热、潮红。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 沉为热瘀互结之相。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方药组成:金银花、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陈皮、 天花粉、白芷、浙贝、防风、皂角刺等 3) 热瘀血证 证候:腹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夜间尤甚,皮肢紫斑、唇甲青 紫

8、,高热,潮红,口干渴甚,汗出,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沉 或涩。 病机分析:热毒深重,正邪相争,故有高热、潮红、口干之热象。 正气耗伤,正不敌邪,热毒内陷营血,而使血行壅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 湿热、痰火阻遏,淤血内积,脉络不通,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气血运行受 阻,造成机体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刺痛、固定不移、拒按的血瘀 特点,皆因有形淤血停积于局部,气血不得通达之故,由于夜间血行较缓, 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血未流行, 故见皮肤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移。瘀阻脉络,血行障碍,全身缓慢 而持久的得不到气血温煦濡养,故可出现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症。

9、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脉沉或涩均为血瘀血热互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方药组成: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小茴 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等 4)出血 证候:胃脘灼热灼痛或脘胀胁痛,呕血或黑便、腹大而满,恶心、 呕吐,头昏眼花,四肢湿冷,或腹胀明显,肠声辘辘。或伴身热,口渴, 心烦,甚则躁狂,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燥,脉数或细数。 病机分析:热邪内侵入血,伤正耗津,正不胜邪,毒邪入血,耗血 动血,迫血妄行,使血液不能循经运行,而溢出脉外之故。 方药:清营汤加减 方药组成:水牛角、玄参、生地、麦冬、金

10、银花、连翘、黄连、竹 叶、丹参、大黄、厚朴、枳实、槐花、地榆等 3.脏衰期 证候:腹大硬满,剧痛难忍, 烦躁不安或昏不识人,皮肤苍白、 湿冷,口唇干裂,皮下紫斑,气短喘促,四肢厥逆,少尿或无尿,舌红苔 黄燥有裂纹,脉细弱或微不可及。 病机分析:由于邪毒弥漫三焦、五脏六腑皆受病,可见气血败乱、 脏器衰败的诸多脏衰证候(多器官功能衰竭 MODS) ,甚则内闭外脱、亡 阴亡阳。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清热解毒、益气养阴、通里攻下、活血 化瘀。 方药:四逆汤合参附汤合生脉散合柴芩承气汤合茵陈汤加减 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枳实、厚朴、赤芍、牡丹皮、桃仁、元胡、 茵陈、栀子、鱼腥草、大黄、大青叶。 加

11、减:热重加金银花、大青叶;呕吐重者加竹茹、姜半夏、代赭石; 湿热重者加金钱草、黄连、黄柏;严重腹胀者加行气药,如:槟榔、莱菔 子、大腹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出,脉沉细而数,血压下降者加 熟附子、干姜,独参汤;有腹水者,加茯苓、猪苓、泽泻;胰周渗出多后 期促进胰周液体和炎性组织吸收,加丹参、红花、五灵脂、蒲黄等。 针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4.恢复期: 1)气阴两伤型 证候:心悸、胸闷气短、心烦不眠、四肢乏力、腰酸软、盗汗、脱 发、咽干口燥、精神倦怠、面色苍白、舌红苔少、脉细弱。 病机分析:久病耗气伤阴,邪去而气血阴液不足,故见胸闷气短、 四肢乏力、腰酸软、盗汗、脱发、咽干口燥、精神

12、倦怠、面色苍白、舌红 苔少、脉细弱等气阴两虚之相。 治法:益气养阴,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方药组成:黄芪、当归、党参、白术、生姜、茯神、酸枣仁、甘草、 龙眼肉、大枣、参麦、木香等。 2)脾虚湿困 证候:纳呆,脘腹满闷,泄泻,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 肢体困倦,甚至浮肿,舌苔厚腻,脉缓。 病机分析:邪去正伤,脾胃受损,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水湿停聚。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肉、白扁豆、 砂仁、桔梗、大枣等。 3)脾胃气虚 证候:食少,饭后胀满,面色无华,肢倦乏力,头晕,胃胀,胃痛, 呃逆,大便溏泻,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

13、濡缓。 病机分析:久病,邪去正伤,脾胃运化失施,纳运无力,生化乏源, 故见食少,饭后胀满,面色无华,肢倦乏力,胃胀,胃痛,呃逆,大便溏 泻,面色萎黄等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方药组成: 陈皮、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焦三仙、大枣、 木香等。 4)癥瘕积聚 证候:腹中坚硬,按之应手,多见于上腹部,恶心痞塞,嘈杂,脉 来沉滑,舌暗红,苔白腻。 病机分析:疾病后期,邪去正虚,正不胜邪,邪与游行之血,相聚 相结,而成肿块而成。 治则:在以上三型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强活血化瘀,选用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五灵脂等;包快明显者加活血散结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 三棱、莪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