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及范文 7 篇 材料一: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 印痕,双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 式,以至于形成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 回家,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 “回家”成为中国人不变的主题。如今,家在哪里?家在手机的这端,因为用移动终端购票 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有回家的期盼;家在手机的那端,因为“人在家里,心在手机上”,多了低头 自嗨、少了人伦亲情。 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印痕,双 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
2、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 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这样的景象在春节团圆之时一码码地上演, 家庭聚餐时各自刷机、朋友聚会时人不离机、串门叙旧时随看手机,甚至家人之间的欢乐源自抢红 包不禁令人质疑:过年,过得是团聚的人气还是自娱自乐的“机”气? 没有“聚精会神”和“心不在焉”这两个词更能形容“低头族”了,妈妈的叮咛嘱托都比不 上铃声一响。不少回乡人都盼望着尝尝家乡饭、说说故乡音,可是临时的寒暄在极短时间内,就被 不经意间的手机声中断。又发红包了、有人来微信了、朋友圈还没有刷、新推送也没看,于是“聚 精会神”地看手机,“心不在焉”地对付话。不管妈
3、妈说什么都应“是”,无论爸爸问什么都答 “哦”,这样截然相反的人机状态,让家庭氛围变了味、让家人关系变了质。 可以低头,但别忘情。不可否认,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智能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只需一键就能沟通你我。也要看到,移动互联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远了,虚拟对话多于真实交流, 信号传递多于眼神沟通,哪怕相隔咫尺的人都选择用微信传话。手机替代家人,成为情感的另一种 补充,不免是一种悲哀。仔细想想,饺子出锅会夸一夸家人的手艺好,还是先拍张照放在朋友圈? 新年的钟声敲响,是像以前那样给父母拜个年,还是迫不及待地准时在凌晨分享心情?答案因人而 异,可不同的行为选择意味着表达爱的程度。一旦不忍放下
4、手机,就会忘了情归何处,忽视“爱我 的人”和“我爱的人”,无疑羁绊了相聚时的亲情与温情。 曾有则新闻报道,一位老人见到儿孙们好不容易都回来团圆了,别提多高兴,可一家人坐在一 起却很少交流,他们时时刻刻手机不离手,想说话也没机会,难道他们真的就那么“忙”吗?老人 一怒掀翻餐桌,背后的心酸和心伤可想而知。“父母盼儿归,儿归难相亲”,亲人变得生分,熟人 没了热乎,这样的新年如同在寒冬里用凉水洗澡,不仅周遭都是冷意,而且很容易让情分“感冒”。 “要不把你的手机绑在我头上,这样你至少可以看着我”。此声的无奈警醒着还在归途的游 子:过年了,回家了,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还有什么比用心呵护家人亲情更温暖的呢
5、? 材料二:1 月 18 日上午,曾当选感动中国 2013 年度人物,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奖的 93 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招远殡仪馆举行。18 日清晨,虽然招远飘 起了雪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现场送老人最后一程。 招远“拾荒老人”观照时代之正能量 1 月 18 日上午,曾当选感动中国 2013 年度人物,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 93 岁的拾荒助学老人刘盛兰遗体告别仪式,在山东招远殡仪馆举行。18 日清晨,虽然招远飘起了雪 花,但还是有很多人冒雪来到现场送老人最后一程。 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孤寡老人,20 多年来,将拾荒得来的 10 多
6、万元捐给了全国 100 多个贫困学子。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身安故土,余“香”绕梁。顶风冒雪送故人,想来不仅是感动于“今 世武训”的事迹,更重要的,是在老人身上观照到时代之正能量、社会之价值观。 古人云,礼失求诸野。在社会道德领域“雾霾蔽日”的时候,“拾荒老人”就是净化晴空的 暖流。他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讽,是对私利与奢欲的警醒,更是“人间有爱”的佐证。无独有偶 的是,在河南伊川县鸦岭乡,也有位叫做胡发生的残疾老人拾荒助学 18 年,直到去世前一天,仍 在佝偻着背捡破烂。拾荒助学,爱传百城。他们在感动助学对象的同时,也感动了整个中国。也许 善与美,本来就是多元而丰盈的:传统美德是美,志愿精神也
7、是美;穷人助力是美,富人慈善也是 美;英雄壮举是美,凡人小善也是美。 “拾荒老人”或者只是个符号,在他们身上,洋溢着亘古不变的道德操守,彰显着时代与民 族的价值情怀。今天的缅怀,并不仅仅是情感表达而已,从寻找感人事迹、发现最美人物,到形成 道德风尚、构建大美制度,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从感动到身体力行,从致敬到从善如流,人人出 点力,个个尽份责,老人的心愿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而集结起来的凡人之善,也定会成为推动社 会向前的伟力。 材料三: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 开发布李勇杰等 10 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 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
8、位学雷锋,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 了社会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 在“35”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李勇杰等 10 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10 位先进典型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爱岗敬 业、乐于奉献,认真做好“八小时、手上事”,积极为他人献爱心,弘扬了文明新风,传播了社会 正能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的雷锋之歌。 美德恒久,感动常在。10 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有医生、有教师、有驾驶员、有维修 工、有退休干部、有志愿者普通岗位
9、,平凡日子,珍惜“八小时”,做好“手上事”,立足岗 位学雷锋、走上社会学雷锋,在岗位上当先锋、创一流,在生活中做好事、当好人,传扬社会正能 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一别数十载,从未曾离开。”在这 10 位先进典型身上,我们看到雷锋精神的光辉投影。他 们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更是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在这些温暖的名字与故事里,一个最大的“公约 数”,便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当年,雷锋的岗位也是平凡的,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 一行”。从发明创造到举手之劳,从创新进取到助人为乐小事持之以恒,小善久久为功,经年 累月下来,就是了不起的“人生大业”。 凡人小善,最为动人。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和风细雨。平凡
10、岗位上不凡的坚守与付出,让参 加发布活动的观众纷纷喟叹,学习雷锋当真是“人人可做、处处可为”。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岗位,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若都能见贤思齐、都能照模画样冷漠与抱怨,也许会 少很多;个人梦,家国梦,也会近切许多。 这些年,有关雷锋精神的认识,我们经历了由分歧到共识的艰难过程。曾经,“雷锋叔叔没 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等民谣在社会中流布,甚至恶意解构与消费成了某种变味的“潮流”。社 会在转型,利益在调整,不少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雷锋?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在陌生 人社会,在道德重建的今天,风险越来越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传统美德与 时代精神,是
11、我们抵御风险、抗击恐惧的“定海神针”。去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 展报告(2014)显示,超过 92%的大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为什么雷锋精神不会过时?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因为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 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 爱岗敬业的“雷锋”离我们最近,近在眼前,近在身边。可感可思,可学可鉴。在这些真实 而琐碎的故事里,照见时代的温润,折射精神之大美。我们未必成得了典型,但可以沿着这条美好 的大道,慷慨而歌,铿锵往前。 材料四:2 月 28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 号。国家网
12、信办发言人姜军发表谈话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 息。 依法依规上网是每个网民的责任 2 月 28 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责令新浪、腾讯等网站依法依规关闭任志强微博账号。国 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发表谈话称,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 互联网不是丛林社会,但也不是象牙之塔,一方面应承认它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相信它的矫 正自觉。另一方面也不可对其放任自流。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就难免出现泥沙俱下或者野蛮 生长的态势。对互联网依法管理,是为了促进互联网更好地健康发展。而从长远看,依法上网与依 法管好互联网并行不悖。 “爽吹舒澄碧,晴晖丽太清。”
13、依法管好互联网不是钳制互联网,而是使互联网趋利避害。 事实证明,经过持续的依法治理,我们的网络空间正日趋清朗,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网络戾气 缓解,网络正能量覆盖负能量,但是,网上仍有谣言滋生,一些低俗、色情乃至暴力信息仍未绝迹, 更有少数人利用网络发布传播违法违规信息。 “为了自由,我们服从法律”。无论在网上还是在网下,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 心存敬畏,遵守法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依法上网,就应该从遵守“七条底线”开始。所谓 “七条底线”,分别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 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七条底线”是社会共识
14、,对于每一名网民来说,“七条底线”并非高要求,而是最基本的 要求,是不可再低的底线。以法律法规底线为例,任何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守法,如果连法律法规都 不放在眼里,都不去遵守,其言行就或将践踏公共道德、破坏社会秩序、挑战国家利益。拥有言论 自由,并不等于就可以胡言乱语、大放厥词,甚至公然去危害国家安全。 不同于普通网民,网络名人、“网络大 V”更需要正确运用自身影响力,模范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 一言以蔽之,“七条底线”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网络大 V”还是 普通网友,遵循“七条底线”依法上网,才能共同护卫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正能量充盈网络 空
15、间;反之,则是互联网之害,必须坚决依法治理。 材料五:据报道,连日来,在河南郑州、开封、驻马店、南阳等地出现了“爱心墙”。记者在 郑州市中州大道与农业路附近的快速公交调度站看到,“爱心墙”上挂着不少冬天穿的厚衣服、围 巾还有挎包,尽管不是新的,但都干干净净,没有破损。 河南爱心墙,一种让需求者有尊严的行善 一面普通的墙壁,绘上漂亮的彩绘,安装好挂衣钩,任何人都可以把闲置的衣服挂在爱心墙 上,也可以从墙上取走衣服。一面墙,简单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再挂上几件衣物,简单的陈设, 却让有需要的人暖到心里。 这里的“有需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那些需要衣服的人,另一个是需要送衣服的人。 爱心墙连接了爱
16、心,玉成了善事,成为爱的载体,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了信任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 有尊严的温度。 之所以说有尊严,就在于无论取还是予,都是自在的,既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需要有任何 心理负担。 有个细节是,今年 64 岁的郑州市环卫工人王芳芝,从爱心墙上取走了一件棉马甲,她说: “衣服好得很,可暖和,人家告诉我,只要我需要,衣服可以随便取。以后不愁没衣服穿啦。”现 实中有不少像王芳芝这样的人,他们经济不宽裕,为了省钱不舍得买新衣服,而爱心墙的出现,就 缓解了他们的窘态,身心俱暖。 同时,对于捐赠衣服的人来说,将穿不着的衣服洗干净后,挂在爱心墙上,虽只是举手之劳, 却能帮助有需求的人。古人说得好,“人之有
17、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给予别人,不求回报,是一种境界。对受赠者有尊严,是一种道德。 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在处理捐赠与受领时缺乏人文关怀,做法有失妥当。比如媒体披露 过这样的情况,某学校举办资助贫困大学新生的捐赠仪式。在捐赠仪式现场,主办方把几十名贫困 大学新生代表召集到会议室,先是聆听领导讲话,而后又是集体拍照,还请来电视台拍摄录像,对 个别贫困生进行采访,镜头中的贫困生表情极不自然。与之相比,爱心墙就避免了受领者的尴尬, 值得称道。 做善事本不需要大张旗鼓,尽管如此,我们希望爱心墙越来越多,“温暖更多素不相识的贫 弱者,让他们的冬天不再冷”。希望行善时越来越有人情
18、味,越来越注重对方感受,让善行更纯粹。 材料六: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 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 1.2 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 2000 万留守儿童, 其中 14 岁以下占 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 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有绽放的机会 这本应是一个生活五彩斑斓、对未来憧憬无限的年龄,而他们中有很多人梦想却很小,又是 那么的脆弱易逝。 不能承受梦想之重,我们本无意于将超过 2000 万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梦想标签化。但
19、这样一个 庞大的特殊群体存在,无疑需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和持续的关爱。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童年快乐 无忧,呵护他们的梦想尽情绽放,让他们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应该是这个时代给予千万留守孩 子们最迫切的期许。 当二年级的小静丽面对如果父母不外出打工的假设,发出“我们家就没钱盖新房子,俺弟就 娶不上媳妇儿”的善良纠结;当 13 岁的彝族留守少年被记者举到空中,感受“从来没人这样抱过 我”“天空跟我更近了”的异常兴奋;当五年级的留守学生在教室墙上,写下“保护妈妈在城里不 被人欺负”“让全家人住在一起”的最大梦想 这样的生存状态,从另一个侧面也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输的真实写照,是城乡、地区发展不 平衡的现
20、实缩影。缺少父母的陪伴与亲情的温暖,留守儿童的成长显然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一些自 立自强,因为他们要面对生活中更多不确定的考验。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经受住留守生活 的洗礼。如果缺乏必要的引导扶助,留守生活带来的磨砺不仅无助他们健康阳光的成长,反而会引 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在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留守问题,在出台政策、 建立档案、定向帮扶、心理干预等方面积极摸索实践。越来越多的外出父母也开始反思留守对孩子 的影响,弥补自己的监护责任,考虑就近打工、单方外出,多与孩子联系交流、常回家看看。尽管 有些举措与尝试效果难以立竿见影,甚至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政府、
21、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应 对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已然正在成为当下的共识。 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 人关爱服务体系。留守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形成破解的动力与合力。如何推 出更科学、更有效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理当成为举国上下擘画十三五规划之际认真审视的一个 重大议题。我们呼吁明年出台十三五规划时,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更多着墨。 留守问题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未来均息息相关。各级政府部 门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诚然要承担更大的主导责任,因地制宜考量配套措施,主动作为拓宽破解路径, 以善治推动社会、学校、家庭参
22、与共治,既着力于地区扶贫开发加快发展,改善留守儿童当前的窘 境;又为地区未来发展累积后劲,进行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留守”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中面临的阵痛,而我们却不能任其成为发展中永远无法抹去的 伤痛。我们不奢望哪一种举措能一劳永逸,但我们希冀通过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努力,让每一 个留守孩子都能更体面更有尊严的成长,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有绽放的机会。 材料七:超过一周的时间,从北往南,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雾霾的骚扰。一周前,北方京津冀 地区空气质量开始变差,污染状态一直持续到 10 日,此后雾霾开始由北往南影响河南、湖北、湖 南、江西等江汉、江淮一带。 再也不能这样呼吸了 超过一周的时间,从北
23、往南,半个中国经历了一场雾霾的骚扰。一周前,北方京津冀地区空 气质量开始变差,污染状态一直持续到 10 日,此后雾霾开始由北往南影响河南、湖北、湖南、江 西等江汉、江淮一带。 风来了,霾走了。天空像胡乱抹了把脸,总算看得见点儿真容了。口罩再好、空气净化器再 妙,对于健康防护来说,从不是 360 度无死角。连天的雾霾,靠心灵鸡汤治愈不了,而秉持对雾霾 的厌恶与痛感,是因为我们再也不想、再也不能这么呼吸了! 最近,环境保护部发布了 2015 年 11 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 计划单列市等 74 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这份报告,一言蔽之,就是虽有成效,但不容乐观,部分 地方甚
24、至有退步的趋势。今年 12 月 2 日,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启动的 “爱肺计划”活动上,钟南山院士表示,虽然灰霾与肺癌的确定性关系需要长期观察,但从一些现 象看,肺癌的增加很可能跟雾霾有关,长期暴露在重度雾霾中也是肺癌高危人群。说这些的意思, 是每个部门,每个公民,都不能对雾霾见怪不怪,抑或审丑疲劳。 平心而论,中国式治霾,也是有成效的。国际环保专家劳里米利维特拉说:“在过去几年 里,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分认真且齐心协力的努力以应对空气污染。”仅以法令制度为例:2014 年 1 月 7 日,环境保护部与全国 31 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地 空气质
25、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 2015 年 1 月 1 日新修订实施的环境保护法,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即 便从短期治理来看,APEC 蓝、阅兵蓝,亦让人感叹速效的神奇。这起码说明两点:一是天天蓝并 非不可完成的任务;二是蓝天与传统经济生活方式,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雾霾问题的背后,也 许就是个利弊取舍问题。 尽管成因各执一词,但雾霾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实践也一再证明,要想天天蓝,环保部门 不是神仙。一方面,全社会高度重视,而不只是领导重视,惟其如此,治理才能形成合力,源头管 控才不是句空话。另一方面,构建联动机制,拒绝单打独斗
26、,多些类似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 突破合作框架协议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以邻为壑,多主动协力,治理效率起码会高些。 再也不能这样呼吸了。天蓝风清,需要信念,更需要行动。久久为功,严实推进,相信天天 蓝,就在不远的正前方! 盼着“喝西北风”根治不了雾霾 以前,没饭吃、饿肚子叫“喝西北风”,谁都不乐意;如今,经济发展起来了,物质生活有 了基本保障,在雾霾面前却都盼着“西北风”。 这几天,华北一带人们生活中活跃着两大关键词:“雾霾天”和“等风来”。前者是连日来 气象状况的真实写照,京津冀雾霾圈也好、华北“沦陷”也罢、甚至大半个中国都在灰蒙蒙中“摸 索”着,生活其中的人纷纷遮面掩鼻。后者则代表了应对雾霾的
27、无奈,唯有“等风来”,或许自视 强大的人们也时常要“靠天”,否则一遇到重度空气污染,谁都会变得束手无策,更何谈生活品质 和幸福指数。 风来了,霾散去,其背后的个中问题仍然不能回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困 境依旧需要反思。治理雾霾,到底靠天还是靠人?空气污染,督查治理有用还是制度立法靠谱?环 境问题,经济增长指标是推手还是拉力?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还会面临“常来的雾霾,间断的风” 的尴尬局面。 其实,靠天还是靠人,这不难回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谈及 APEC 蓝时强调,“北京的空气质 量不能靠运气,而要靠人为”。显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治理雾霾、保证空气向好的关 键因素;而运气或
28、一时有风的气象便利,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偶得。之所以还困于此,不免和两方 面因素有关。 一是观念上的懒惰。虽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人人尽知,可是在观念上只形成了一个模糊的轮 廓而未必坚定,感觉重要并非高度重视,就像有人“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样,看到今日的蓝天就忘 了昨天的窒息。二是行动上的滞后。再重要的事如果不干、不办,就会停留在原地,治理雾霾也是 如此。反复强调不如全民行动,社会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雾霾天,哪怕从日常的低碳生活开始。 公允地说,北京市停产限产 2100 余家工业企业、升级橙色预警,环保部派出督查组督导治理, 都在具体方面努力着。同样,工作的不足不能回避,而有些企业“向钱看”,有些企业“
29、顶风违规” 生产,有些企业仍未使用环保设施这些负面行为无不让“努力”变得无力,于是用更严格的立 法、更有效的制度才显得急迫起来。更重要的是,制度要可操作、法律要有约束,如果不落到实地, 再好的安排都会被“架空”。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的问题。有人比喻,生态保护就像是斜坡 上的木箱子,推一推就能登顶,环境同步改善了,拉一拉甚至不干预,就会自动滑下来,环境必定 恶化,而箱子背后的“推手”和“拉力”都是经济发展。过去,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 力”明显;如今,在斜坡中间,如果经济发展不能成为环境改善的“推手”,那么恶果会不断地侵 袭正常生活,更会成为拖拽经济的“拉力”。 环境,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必需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都应该成为治理环境的主体, 都应该在各自可即范围内肩负起公共责任。如此,一场大风吹走的不仅是弥散的雾霾,更该吹醒每 个人行动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