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钢筋工程工程量计算 (依据 11G101 平法图集) 基础部分 A:独立基础 一、独立基础底部钢筋 配筋长度不缩减 (1)X 向钢筋长度 =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 向钢筋根数=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 ;s/2 )/ 布 筋间距(s)+1 (2)Y 向钢筋长度=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Y 向钢筋根数=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 ;s/2 )/ 布 筋间距(s)+1 二、独立基础底部钢筋长度缩减 10% 当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mm 时,除外侧钢筋外,底板配筋长度可取 相应方向底板长度的 0.9 倍。配筋长度缩减 10%(均为隔
2、一缩减) 对称独立基础配筋(柱在基础四面的中心) (1)X 向外侧钢筋长度=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 向外侧钢筋根数=2 根(一侧各一根) X 向其余钢筋长度=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c(一侧保护层)- (0.1*基础边长) X 向其余钢筋根数=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75 ;s/2 ) /布筋间距 (s)-1 (2)Y 向外侧钢筋长度=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Y 向外侧钢筋根数=2 根(一侧各一根) Y 向其余钢筋长度=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 -c(一侧保护层)- (0.1*基础边长) Y 向其余钢筋根数=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min(
3、75 ;s/2 ) /布筋间距 (s)-1 当非对称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mm,但该基础某侧从柱中心至基础底 板边缘的距离1250mm 时,钢筋在该侧不应缩减 非对称独立基础配筋(一端为隔一缩减) (1)X 向外侧钢筋长度=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 向外侧钢筋根数=2 根(一侧各一根) X 向其余钢筋(两侧均不缩减)长度(与外侧钢筋相同)= X 向混 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X 向其余钢筋根数=(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两端起步距离)/间 距+1 X 向其余钢筋(右侧缩减的钢筋)长度= 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 c(一侧保护层) -(0.1*基础边长) X 向其余钢
4、筋(右侧缩减的钢筋)根数=两侧均不缩减的钢筋根数- 1(因为隔一缩减,所以比另一种少一根) (2)Y 向外侧钢筋长度=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Y 向外侧钢筋根数=2 根(一侧各一根) Y 向其余钢筋(两侧均不缩减)长度(与外侧钢筋相同)= Y 向混 凝土构件外形尺寸-2*bhc Y 向其余钢筋根数=( X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两端起步距离)/间 距+1 Y 向其余钢筋(右侧缩减的钢筋)长度= Y 向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 c(一侧保护层) -(0.1*基础边长) Y 向其余钢筋(右侧缩减的钢筋)根数= 两侧均不缩减的钢筋根数- 1(因为隔一缩减,所以比另一种少一根) 三、多柱(2
5、 柱)独立基础底板顶部钢筋 矩形独立基础 顶部钢筋 2 号(长向中部筋)长度=柱内侧边起算(两柱外皮距离) +两端锚 固 La(2*30d) 顶部钢筋 2 号(长向) 根数=(柱宽-2*起步距离( s/2)/s+1 顶部钢筋 1 号(长向边部筋)=柱中心线起算 (柱宽/2+ 柱间距+柱宽/2)+两端 锚固 La(2*30d) 顶部钢筋 1 号(长向) 根数=(设计指定的总根数 -顶部钢筋 2 号(长向)根数) 两侧对称 顶部分布钢筋 3 号(短向筋)长度=(纵向受力钢筋布置范围长度( 1.2 号钢 筋布置范围宽度(柱宽度 +2*柱外纵向受力钢筋布置范围宽)+两端超出受力钢筋 外的长度(一般此处
6、可取构造长度 150mm) 顶部分布钢筋 3 号(短向)根数=(独立基础第二台阶外形长度 -2*分布筋起 步距离)/分布筋间距+1 A:条形基础 (a)基础主梁 基础梁无外伸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端部且0.4Lab)+2*弯折 15d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端部且0.4La )+2*弯折 15d 3.顶部贯通纵筋第二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端部且0.4La )+2*弯折 15d 4. 底部非贯通筋长度=(Ln/3((梁长-2*bhc)/3)+伸至端部且0.4Lab)+ 弯折 15d (梁包柱侧腋尺寸为 50mm) ln
7、-两邻跨跨度的较大值 基础梁等截面外伸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3.顶部贯通纵筋第二排长度=梁长-2*bhc+2*柱内侧起 La 4.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 =(Ln/3((梁长-2*bhc )/3)+伸至端部 4.2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下排(与贯通筋是一排)长度=(Ln/3((梁长- 2*bhc)/3)+ 伸至端部弯折 12d 基础梁变截面外伸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
8、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 在外伸段按斜 长计算)+2*弯折 12d 3.顶部贯通纵筋第二排长度=梁长-2*bhc+2*柱内侧起 La 4.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 =(Ln/3((梁长-2*bhc )/3)+伸至端部 4.2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下排(与贯通筋是一排)长度=(Ln/3((梁长- 2*bhc)/3)+ 伸至端部弯折 12d 柱两边梁宽度相同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2*(Ln/3((梁长-2*bhc)/3)+柱宽(外尺 寸) 柱两边梁宽度不相同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左宽或右宽)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2*(Ln 跨度值)/3((梁长-2
9、*bhc)/3) +hc 柱宽(外尺寸) 2. 底部右边宽出部分非贯通筋=右 1*Ln/3;且ln (伸出跨跨度值)+锚 长La(但直锚长度La 时可不弯钩。 3. 底部左边宽出部分非贯通筋=左 1* ln(伸出跨跨度值)+锚长La(但 直锚长度La 时可不弯钩。 宽出部位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La 。直锚长度La 可不弯 钩。 ln-(伸出跨跨度值) 柱两边基础梁梁底有高差(高差坡度根据场地可取 30、45 、60,计算 钢筋时可按 45计算)。 (右侧梁高) 1.底部第一排两段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右段变高度处(伸至角柱或边柱左
10、边)+左段变高度处(高差(斜长) +La(从垫层下皮算起)- 左段的起点与右段的起点之间距离(本条应按具体图 纸计算) 1.底部第二排两段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右段变高度处(伸至角柱或边柱左边)+左段变高度处(高差(斜长) +La(从垫层下皮算起) -左段的起点与右段的起点之间距离(本条应按具体图 纸计算)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3.顶部贯通纵筋第二排长度=梁长-2*bhc+2*柱内侧起 La 柱两边基础梁梁底、梁顶均有高差(高差坡度根据场地可取 30、45 、 60,计算钢筋时可按 4
11、5计算)。(右侧梁高) 1.底部两段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右段变 高度处(伸至角柱或边柱左边)+左段变高度处(高差(斜长)+La(从垫层 下皮算起)(本条应按具体图纸计算) 2.顶部纵筋第一排左段长度=梁左段长(尽端至柱左边)-1*bhc+锚固长 度 La 3.顶部纵筋第一排右段长度=梁右段长(尽端至柱右边)-1*bhc+(伸至左 侧腋- 保护层)+ (弯至低梁(左梁)上皮+低梁内 La) 4.顶部纵筋第二排左段长度=梁左段长(尽端至柱左边)-1*bhc+锚固长 度 La 5.顶部纵筋第二排右段长度=梁右段长(尽端至柱右边)-1*bhc+(伸至第 一
12、排钢筋弯折内侧+弯折 15d);当直段长度La 时可不弯折 柱两边基础梁梁顶有高差。(右侧梁高)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2.顶部纵筋第一排左段长度=梁左段长(尽端至柱左边)-1*bhc+锚固长 度 La 3.顶部纵筋第一排右段长度=梁右段长(尽端至柱右边)-1*bhc+(伸至左 侧腋- 保护层)+ (弯至低梁(左梁)上皮+低梁内 La) 4.顶部纵筋第二排左段长度=梁左段长(尽端至柱左边)-1*bhc+锚固长 度 La 5.顶部纵筋第二排右段长度=梁右段长(尽端至柱右边)-1*bhc+(伸至第 一排钢筋弯折内侧+弯折 15d);当直段长度
13、La 时可不弯折 柱两边梁宽不同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5d 底部宽出部位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0.4Lab。直锚长度 La 可不弯钩。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5d 顶部宽出部位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La 。直锚长度La 可 不弯钩。 基础梁侧部构造筋(不分抗扭与构造均为构造筋) 1.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有柱,有梁包腋: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 面构造纵筋其余长度+锚入梁包柱侧腋内 15d 2. 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无柱: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面构造纵
14、筋 其余长度+ 锚入交叉梁内 15d 3. 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无柱:横梁外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面构 造纵筋长度+ 两端锚固值。 4. 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无柱:横梁内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面构 造纵筋其余长度+锚入交叉梁内 15d 基础梁梁高加腋筋 1.基础梁梁高加腋筋长度=柱宽+2* (加腋长 2+加腋高 2)开平方;加腋 斜长+2* La(锚入基础内长度 ) 2.根数=基础梁顶部第一排纵筋根数-1 基础梁与柱结合部侧加腋筋:基础梁十字交叉( 四面有腋) 1.直径12 且不小于柱箍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长度=侧腋边长 +2* La(外边第一根垂直分布筋(分布筋规格为 8 间
15、距 200)起伸至斜对边 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 (四边相同) 侧加腋筋根数=(梁高-(2*bhc)-2*起步距离)/ 侧加腋筋间距(箍筋间距)+1 2.分布筋高度( 长度)= 侧加腋筋分布范围+2*超出侧加腋筋分布范围(可按 侧加腋筋间距/2 计算 ) 分布筋根数=(侧腋边长/分布筋间距 200)+1 基础梁与柱结合部侧加腋筋:基础梁丁字交叉( 两面短腋、一面长腋) 1.1 直径12 且不小于柱箍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短腋侧长度= 侧腋边长+2* La(外边第一根垂直分布筋(分布筋规格为 8 间距 200)起伸 至斜对边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 (两边相同) 1.2 直径12 且不小
16、于柱箍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长腋侧长度= 侧腋边长(一个长腋+2*短腋)+2* La(外边第一根垂直分布筋(分布筋规格 为 8 间距 200)起伸至斜对边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 侧加腋筋根数=(梁高-(2*bhc)-2*起步距离)/ 侧加腋筋间距(箍筋间距)+1 2.分布筋高度( 长度)= 侧加腋筋分布范围+2*超出侧加腋筋分布范围(可按 侧加腋筋间距/2 计算 ) 分布筋根数=(侧腋边长/分布筋间距 200)+1 基础梁与柱结合部侧加腋筋:无外伸基础梁直角交叉( 一面短腋、一面长腋) 1.直径12 且不小于柱箍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短腋侧长度=侧 腋边长+2* La(外边第一根
17、垂直分布筋(分布筋规格为 8 间距 200)起伸至 斜对边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 1.2 直径12 且不小于柱箍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长腋侧长度= 侧腋边长(两个长腋+2*短腋)+2* La(外边第一根垂直分布筋(分布筋规格 为 8 间距 200)起伸至斜对边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 侧加腋筋根数=(梁高-(2*bhc)-2*起步距离)/ 侧加腋筋间距(箍筋间距)+1 2.分布筋高度( 长度)= 侧加腋筋分布范围+2*超出侧加腋筋分布范围(可按 侧加腋筋间距/2 计算 ) 分布筋根数=(侧腋边长/分布筋间距 200)+1 基础梁中心穿柱侧加腋筋:(两面长腋) 1.直径12 且不小于柱箍
18、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长腋侧长度=侧 腋边长(两个长腋+2*短腋)+2* La(外边第一根垂直分布筋(分布筋规格为 8 间距 200)起伸至斜对边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两边相同) 侧加腋筋根数=(梁高-(2*bhc)-2*起步距离)/ 侧加腋筋间距(箍筋间距)+1 2.分布筋高度( 长度)= 侧加腋筋分布范围+2*超出侧加腋筋分布范围(可按 侧加腋筋间距/2 计算 ) 分布筋根数=(侧腋边长/分布筋间距 200)+1 基础梁偏心穿柱与柱结合部侧加腋筋:(两面短腋 ) 1.直径12 且不小于柱箍筋直径,间距与箍筋间距相同:短腋侧长度=侧 腋边长+2* La(外边第一根垂直分布筋(分布筋
19、规格为 8 间距 200)起伸至 斜对边基础梁内侧弯折 12d) (两边相同) 侧加腋筋根数=(梁高-(2*bhc)-2*起步距离)/ 侧加腋筋间距(箍筋间距)+1 2.分布筋高度( 长度)= 侧加腋筋分布范围+2*超出侧加腋筋分布范围(可按 侧加腋筋间距/2 计算 ) 分布筋根数=(侧腋边长/分布筋间距 200)+1 基础梁的架立筋(是连通两端非贯通筋的构造钢筋) 架立筋长度=梁净跨长- 左端非贯通筋长度( LN(净跨长)/3+ 右端非贯通筋 长度(LN( 净跨长)/3+2* 每端搭接长度(150mm)。 基础梁箍筋构造 1.伸出端箍筋起步距离从柱外皮起 50mm。基础梁变截面外伸,梁高加腋
20、 位置,箍筋高度渐变。 2.节点区内箍筋按梁端箍筋设置。梁相交叉宽度内的箍筋按截面大高度较 大的基础梁设置,同跨箍筋有两种时,各自设置范围按具体设计注写。 3.受拉搭接区域的箍筋间距,不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5 倍,且不大于 100mm;受压搭接区域的箍筋间距,不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10 倍,且不 大于 200mm. 1:外大箍箍筋长=b-2c(bhc)*2+h-2c(bhc)*2+1.9d+max(10d;75) *2 2:4 肢箍中内小箍箍筋长度=b-2c(bhc)-2* 角部钢筋半径-2*最外层钢筋 (外大箍钢筋)直径/3+2*内小箍所箍角部钢筋半径+2*内小箍钢筋直径 *2+h-
21、2c(bhc)*2+1.9d+max(10d;75)*2 3:6 肢箍中内小箍箍筋长度=b-2c(bhc)-2* 角部钢筋半径-2*最外层钢筋 (外大箍钢筋)直径/5+2*内小箍所箍角部钢筋半径+2*内小箍钢筋直径 *2+h-2c(bhc)*2+1.9d+max(10d;75)*2 4:8 肢箍中内小箍箍筋长度=b-2c(bhc)-2* 角部钢筋半径-2*最外层钢筋 (外大箍钢筋)直径/7+2*内小箍所箍角部钢筋半径+2*内小箍钢筋直径 *2+h-2c(bhc)*2+1.9d+max(10d;75)*2 (b )基础次梁 基础次梁无外伸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 (伸至尽端
22、 +弯折 15d).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12d 且至少到梁中线) 基础次梁等截面外伸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尽端+12d( 当 Ln+bbLa 时,应 伸至端部+ 弯折 15d); 从梁内边算起水平段长度由设计指定,(当设计按铰接时 0.35Lab;当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0.6Lab .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3.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 =(Ln/3((梁长-2*bhc )/3)+伸至端部 +2*弯折 12d 3.2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下排(与贯通筋是一排)长度=(L
23、n/3((梁长- 2*bhc)/3)+ 伸至端部弯折 12d 3.2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第三排长度 =(Ln/3((梁长-2*bhc )/3)+伸至端部 值由设计指定 基础次梁变截面外伸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尽端+12d (当 Ln+bbLa 时, 应伸至端部弯折 15d); 从梁内边算起水平段长度由设计指定,(当设计按铰接时 0.35Lab;当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0.6Lab .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 在外伸段按斜 长计算)+2*弯折 12d 3.顶部贯通纵筋第二排长度=梁长-2*bhc+2*柱内侧起 La 4.1 底部
24、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 =(Ln/3((梁长-2*bhc )/3)+伸至端部 4.2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下排(与贯通筋是一排)长度=(Ln/3((梁长- 2*bhc)/3)+ 伸至端部弯折 12d 柱两边梁宽度不相同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左、右宽) 宽出部位顶部各排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La 。直锚长度 La 可不弯钩。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2*(Ln/3((梁长-2*bhc)/3)+hc 柱宽(外 尺寸) 2. 底部右边宽出部分非贯通筋=右 1*(Ln/3)+(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La(但直段长度La 时可不弯折。 3. 底部左边宽出部分非贯通筋=左、右 1
25、*(Ln/3)+(伸至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La(但直段长度La 时可不弯折。 宽出部位底部各排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La 。直锚长度 La 可不弯钩。 柱两边基础梁梁底有高差(高差坡度根据场地可取 30、45 、60,计算 钢筋时可按 45计算)。(右侧梁高) 1.底部第一排两段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右段变高度处(伸至主梁左边)+左段变高度处(高差(斜长)+La(从垫层 下皮算起)-左段的起点与右段的起点之间距离(本条应按具体图纸计算) 1.底部第二排两段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右段
26、变高度处(伸至主梁左边)+左段变高度处(高差(斜长)+La(从垫层 下皮算起)-左段的起点与右段的起点之间距离(本条应按具体图纸计算)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柱两边基础次梁梁底、梁顶均有高差(高差坡度根据场地可取 30、45 、 60,计算钢筋时可按 45计算)。(右侧梁高) 1.底部两段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右段变 高度处(伸至主梁左边)+左段变高度处(高差(斜长)+La(从垫层下皮算 起)(本条应按具体图纸计算) 2.顶部纵筋左段长度=梁左段长(尽端至主梁左边)-1*bhc+锚固长度
27、La 3.顶部纵筋右段长度=梁右段长(尽端至主梁右边)-1*bhc+(伸至主梁左 侧- 保护层; 且La) 柱两边基础次梁梁顶有高差。(右侧梁高)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2d 2.顶部纵筋左段长度=梁左段长(尽端至主梁左边)-1*bhc+锚固长度 La(至少到梁中线) 3.顶部纵筋右段长度=梁右段长(尽端至主梁右边)-1*bhc+(伸至左侧边 -保护层)+(弯折 15d) 柱两边梁宽不同 1.底部贯通纵筋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5d 底部宽出部位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0.6Lab。直锚长度 La
28、可不弯钩。 2.顶部贯通纵筋第一排长度=梁长-2*bhc+2*伸至外伸尽端+2* 弯折 15d 顶部宽出部位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La 。直锚长度La 可 不弯钩。 基础次梁 JCL 侧部构造筋(不分抗扭与构造均为构造筋) 1.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有柱,有梁包腋: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 面构造纵筋其余长度+锚入梁包柱侧腋内 15d 2. 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无柱: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面构造纵筋 其余长度+ 锚入交叉梁内 15d 3. 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无柱:横梁外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面构 造纵筋长度+ 两端锚固值。 4. 丁字相交的基础梁,相交部位无柱:横梁内
29、侧面构造钢筋长度=侧面构 造纵筋其余长度+锚入交叉梁内 15d 基础次梁竖向加腋钢筋构造 1.1 一侧加腋:基础次梁竖向加腋筋长度 =腋斜长+1* La(锚入次梁内长度) + 1* La(锚入主梁内长度) 1.2.根数=基础次梁宽度/ 加腋筋间距+1 1.3.加腋范围内箍筋应箍住加腋筋为渐变值构造。 2.1.两侧加腋:基础次梁竖向加腋筋长度=腋斜长+1* La(锚入次梁内长度) 2.2 根数=基础次梁宽度/加腋筋间距+1 2.3.加腋范围内箍筋与基础梁的箍筋相同。箍筋高度为渐变值。(应箍住 加腋筋)。 基础次梁等截面无外伸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2*(Ln(跨净跨长
30、)/3;((梁长-2*bhc) /3)+柱宽(外尺寸) 基础次梁等截面外伸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1*(Ln(外伸跨净跨长/3))+柱宽(外尺 寸)+1*(Ln (非外伸跨净跨长/3 )且 Ln) 基础次梁变截面外伸柱下区域非贯通筋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1*(Ln(外伸跨净跨长/3))+柱宽(外尺 寸)+1*(Ln (非外伸跨净跨长/3 )且 Ln) 柱两边梁宽度不相同中间柱下区域非贯通筋(左宽或右宽) 1 底部非贯通筋位于上排长度=2*(Ln 跨度值)/3((梁长-2*bhc)/3) +hc 柱宽(外尺寸) 2. 底部右边宽出部分非贯通筋=右 1*Ln/3;
31、且ln (伸出跨跨度值)+锚 长La(但直锚长度La 时可不弯钩。 3. 底部左边宽出部分非贯通筋=左 1* ln(伸出跨跨度值)+锚长La(但 直锚长度La 时可不弯钩。 宽出部位纵筋伸至柱尽端钢筋内侧弯折 15D 且La 。直锚长度La 可不弯 钩。 ln-(伸出跨跨度值) 基础次梁箍筋构造 1.靠近主梁处箍筋范围及间距按设计标注。 2.跨中箍筋范围内箍筋间距见设计标注。 3.但具体设计未标明时,基础次梁的外伸部位,按第一种箍筋设置。 (c)筏板式基础 (等待编制) 基础以上部分 一、梁 (1) 抗震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通长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 1)长度通跨净
32、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 第一排为 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 Ln/4端支座锚固值; 第三排为 Ln/5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端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 座锚固判断问题: 1.直锚:支座宽Lae 且0.5Hc5d,为直锚,取 MaxLabe,0.5Hc 5d 。 2.弯锚: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be 或0.5Hc5d,为弯锚, 取 MaxLae,支座宽度 -保护层+15d 。 3.(机械锚固)锚板: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且 0.4Labe。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
33、e,0.5Hc5d 4、当 hw450mm 时,在梁的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 纵向构造钢筋, 其垂直间距应200mm。 1.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2.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搭接长度为 Lle 或 Ll;锚固长度 Lae 或 La, 锚固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5、拉筋: (梁宽350 拉筋直径 6mm;梁宽350mm 拉筋直径 8mm) 拉筋长度:拉筋直径 8mm 以上时(梁宽 2保护层)211.9d (抗 震弯钩值)= 拉筋水平长度+23.8d 拉筋直径 8mm 以下时(梁宽2保护层) 21.9d+2取大值: 10d;75mm(抗震弯钩值) 拉筋根数:如果
34、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 根数计算 1:(箍筋根数 /2)(构造筋根数/2);2:其间距按箍筋非加密区 间距的 2 倍计算。 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1 多肢箍复合箍的外大箍筋 箍筋长度计算 1. 箍筋直径 8mm 以上时(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 护层)*2211.9d 2. 箍筋直径 8mm 以下时(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 *2 21.9d+2取大值:10d;75mm(抗震弯钩值)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 区间距1)+1。加密区箍筋起步距离为距砼构件外表面 50mm。 6.2 四
35、肢箍四根主筋复合箍的内小箍筋 箍筋长度计算 1. 箍筋直径 8mm 以上时(砼构件宽2保护层-2*角筋半 径-2*外大箍钢筋直径)/3+2*内小箍所包钢筋半径2内小箍钢筋直径+ (砼 构件高2保护层)*2+2*1.9d+2*取大值:10d;75mm(抗震弯钩值)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 区间距1)+1。加密区箍筋起步距离为距砼构件外表面 50mm。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 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架主梁 高度800mm 夹角=45800mm 夹角=60;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
36、/3中间支座值Ln/3 ;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 Ln/4; 第三排为:Ln/5中间支座值 Ln/5。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 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 后中间支座 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 后 中间支座值)。 第三排为:该跨净跨长(Ln/5前中间支座值)(Ln/5 后 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 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2)、其他梁 (一)、非抗震框架梁 在 11G101-1 中,对于非抗震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抗震框架梁钢 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
37、于: 1、 上部纵筋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且 0.4Lab;不再考虑 0.5Hc5d 的 判断值。 2、 下部纵筋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且 0.4Lab; 3、 锚板:上部纵筋及 下部纵筋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且 0.4Lab。 4、直锚:上部纵筋及 下部纵筋应 0.5Hc5d;或La. 5、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箍筋起步距离 为距砼构件外表面 50mm。 未尽解释请参考 11G101-1 图集有关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 Ln/3; 2、上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 2、弯锚:第一排伸至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be(
38、0.4Lab ) 第二排伸至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be(0.4Lab ) 3、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 2、弯锚:第一排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且0.4Labe(0.4Lab ) 第二排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且0.4Labe(0.4Lab ) 4、侧面纵筋总锚固长度0.4Lae(0.4La ),直锚时应0.5Hc5d ; 直锚不足时可弯锚。伸至梁纵筋弯钩内侧,且水平段的长度 0.4Labe(0.4Lab ),弯折段长度15d 。 5、箍筋的加密区范围为0.2Ln11.5hb;起步距离为距砼构件外表面 50mm。 (三)、悬挑梁 1.悬挑端净长度 L4hb: 上部通长筋=悬挑梁长度
39、-bhc+柱(墙)端伸至对面纵筋内侧弯折 15d 且 0.4Lab+远端弯折梁高-2*bhc 下部通长筋=悬挑梁长度-bhc+柱(墙)端直锚 15d 2.悬挑端净长度 L4hb: 上部角筋=悬挑梁长度-bhc+柱(墙)端伸至对面纵筋内侧弯折 15d 且 0.4Lab+远端弯折梁高-2*bhc 上部中部筋=悬挑梁长度-bhc+下弯 45 度+柱(墙)端伸至对面纵筋内侧 弯折 15d 且0.4Lab(远端弯下后平直段为 10d) 下部钢筋=悬挑梁长度-bhc- 远端平直段 10d 所占 +柱(墙)端直锚 15d 箍筋起步点 50mm(柱边算起),终止点在远端平直段 10d 的近端处。箍筋 为渐缩形
40、式。 二、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构造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暗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 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1 直墙尽端无暗柱(但墙厚较小)时 内、外侧钢筋两端均为弯折 U 形筋一根2 端* 墙厚-2* 保护层+2*2 列拉 筋间距+2*Lle(Ll)搭接
41、长度+2* 中部直段长度 1.2 直墙尽端无暗柱(一般墙厚)时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折 15d 钢筋搭接为每隔一根错开(500mm)搭接;搭接长度1.2Lae(1.2La) 1.3 直墙尽端为暗柱(一般墙厚)时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折 15d 钢筋搭接为每隔一根错开(500mm)搭接;搭接长度1.2Lae(1.2La) 2.1 转角墙墙尽端有(无)暗柱时 外侧钢筋可连通设置,外侧钢筋长度转角(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 折 15d+搭接长度:搭接长度1.2Lae(1.2La)若有 内侧钢筋长度直墙净长+2*伸
42、至对边弯折 15d+搭接长度:搭接长度 1.2Lae(1.2La)若有 2.2 转角墙墙端为暗柱截面尺寸较大 Lae(La) 外侧钢筋可连通设置,外侧钢筋长度转角(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 折 15d +搭接长度: 搭接长度1.2Lae(1.2 La)若有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2*伸至对边弯折 15d+搭接长度:搭接长度 1.2Lae(1.2La)若有 3.转角墙墙端为大截面端柱(结构柱)时 A、X 向 Y 向墙外皮均与柱外皮齐平: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净长+2*0.6Labe (0.6Lab)+2*伸至柱边 纵筋内侧弯折 15d+搭接长度:搭接长度1.2Lae(1.2La)若有
43、 B、Y 向墙墙外皮与柱外皮齐平,X 向墙居柱中: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净长+2*0.6Labe (0.6Lab)+2*伸至柱边 纵筋内侧弯折 15d +搭接长度:搭接长度1.2Lae(1.2La)若有 C、Y 向墙墙外皮与柱外皮齐平,X 向墙内皮与柱内皮齐: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净长+2*0.6Labe (0.6Lab)+2*伸至柱边 纵筋内侧弯折 15d +搭接长度:搭接长度1.2Lae(1.2La)若有 D.斜交转角墙 X 向 +Y 向外侧钢筋转折连通设置长度墙长-2*保护层+2*弯折 15d X 向 +Y 向内侧钢筋长度两段墙长(从某一尽端到内转折点为一段墙长) +(到内转
44、折点伸至对边弯折 15d )-1*保护层+1*弯折 15d 4.直角(丁字)翼墙 X 向:内、外侧钢筋连通设置按直墙尽端无暗柱(一般墙厚)计算即可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折 15d Y 向: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 墙长-1*保护层+伸至对边弯折 15d + 弯折 15d 5.斜交翼墙 主(长)墙内、外侧钢筋连通设置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墙长-2*保 护层) 墙净长 +2*弯折 15d 次(短)墙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各自墙长(从尽端到斜交叉点为 各自墙长)+ 伸至对边弯折 15d -1*保护层 +1*弯折 15d 6. 端柱翼墙 A. Y 向墙
45、墙外皮与柱外皮齐平,X 向墙居柱中: Y 向:内、外侧钢筋连通设置按直墙尽端无暗柱(一般墙厚)计算即可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折 15d X 向 :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1*保护层+伸至对边弯折 15d + 弯折 15d B. X 向、Y 向墙均居柱中: Y 向:内、外侧钢筋连通设置按直墙尽端无暗柱(一般墙厚)计算即可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折 15d X 向 :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1*保护层+伸至端柱对边纵筋内 侧弯折 15d +弯折 15d C. X 向墙居柱中、 Y 向墙内侧墙皮: Y
46、向:内、外侧钢筋连通设置按直墙尽端无暗柱(一般墙厚)计算即可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2*保护层)墙净长+2*弯折 15d X 向 :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1*保护层+伸至端柱对边纵筋内 侧弯折 15d +弯折 15d 7. 端柱端部墙:无 Y(X)向墙 、X(Y)向墙居柱中: X(Y)向: 内、外侧钢筋长度(各为)=墙长 -1*保护层+伸至端柱对边纵筋 内侧弯折 15d +弯折 15d 基础内水平钢筋根数间距 500mm 且不少于两道。 墙身水平钢筋根数(层高-1/2 钢筋间距)/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 平筋照设) 注:如果剪力墙钢筋配置多于两排,中间排水平筋端部构
47、造同内侧钢筋。 8、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 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1.2Lae(1.2La)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1.2Lae(1.2La) 3、与边框梁交汇:墙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自板 底起 Lae(La) 4. 与顶板边交汇:墙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自板底 起 Lae(La)+弯折12d.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 50mm 开始布置) 5、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
48、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 折 15d。 三、墙身拉筋有梅花形和平行布置两种构造,设计未明确时,一般采用梅 花形布置。层高范围:从楼面往上第二排水平筋;至顶板往下第一排水平筋。 宽度范围:从端部的墙柱边第一排墙身竖向筋开始布置;连梁范围内的墙身水 平筋,也要布置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取大值:D75 )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 积- 暗柱面积 - 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2)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1.2Lae(1.2La).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1.2Lae(1.2La)。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 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3、顶层中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A:弯锚 顶层中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全部伸至柱顶弯折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