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1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编 2018 年第 6 期(总第 六 十 九 期) 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印发意见 据新华社北京 9 月 26 日电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 “双创 ”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 “双创 ”升级版,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意见提出了打造 “双创 ”升级版的八个方面政策措施。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
2、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着力促进创新创业环境升级。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创新创业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政策,加快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 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动力升级。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高职信息与动态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2 身科技创业,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完善退役军人自主创业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提升归国和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水平,推动更多群体投身创新创业,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升级。四是增强创新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
3、化的体制机制,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升级。五是提升孵化机构和众创空间服务水平,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完 善 “互联网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重点展示品牌,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升级。六是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创新创业融资需求,充分发挥创业投资支持创新创业作用,拓宽创新创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创新创业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七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创新创业集聚区,发挥 “双创 ”示范基地引导示范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加快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八是强化创新创业政策统筹,细化关键政策落实措施,做好创新创业
4、经验推广,切实打通政策落实 “最后一公里 ”。 信息来源: 人 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8 年 09 月 27 日 产教融合政策如何在地市落地 郭素森 我国地级市的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与一些小型国家持平。与县级市相比,地级市产业体系相对完备,产业特色相对鲜明,职业教育服务需求相对集中,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也是产教融合发展、职业院校布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3 局的基本单元。地级市政府需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为促进 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明确为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予以强力推进。 现状:市情、企情、校情奠定融合基础 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趋势是产教融合发
5、展的服务方向。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现代产业的发展,没有人力资源的协同就构不成现代产业体系。在一些地级市,大规模的产业升级,急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支撑,这就为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企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产教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不少企业主 动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一些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独角兽”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产生了举办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产教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通过长期的积累,企业在技术研发、企业培训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先进企业已经率先开发出技
6、术培训模块课程,形成校企合作的新优势。更为关键的是,不少规模以上企业认识到,在企业转型发展中,技术积累和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培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企业不再单纯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侧,而必须具备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的供给能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正快步进入校企相向需求、互为供需、互相支撑、协同进步的新时代。 院校办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产教融合发展的核心基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发展时期,职业院校已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只有深度融入到区域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4 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才能“有为有
7、位”,而规模庞大、求新善变的产业体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支撑。 问题:协同难、供需难、共享难需要破解智慧 校企协同难。企业的营利性诉求和学校的公益性文化冲突,是校企难以深度合作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产业系 统和教育系统均不能独立完成产教融合的规划与落实任务,需要政府强力统筹。地方政府需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基础工程、城市公共服务的重点内容,融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各个项目、各个环节,贯穿产业转型、教育改革及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互为供需难。单纯的、单向的供需关系无法促进校企双方的融合。企业只“需”不“供”,很难与学校
8、深度合作;学校只“供”无“需”,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转型发展的学生。企业必须给学校技术、课程、培训师、设备,才能获得 适用人才;学校则需尽快把企业的技术和文化进行课程化改造,才能有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中间,不仅需要强化市场导向作用,还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校企相向发力,市场作用为主,政府作用为辅。 共享发展难。融合发展,必须建立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之上。按照市场规律,建设成果由投资者拥有。但按照现行政策,企业投到学校的资产,只能通过“无偿捐献”的方式,或者搁置产权,企业难以共享发展成果。这是资产类校企合作办学的最大障碍,也是校企合作合而不久、合而不深的根本原因。只有依法保护校企双方的合理
9、合法权益,才能构建起稳固的校 企合作长效机制,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对策:政府侧、企业侧、学校侧共同改革到位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5 强化政府统筹发展的力度。地方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破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篱笆墙”,为双方增添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新资源。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明确为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措施,强力推进。要着眼当下,立足长远,将产教融合纳入各项发展规划,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必须把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新上项目可行性报告必须包含产教融合相关内容,鼓励引导辖区企业与职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探索建立 常规性、专业化产业调查
10、机制,做好人才开发需求预测研究与发布。开展职校专业社会适应性评估,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绩效作为职校评先树优的主要指标。 引导企业加快人力资源建设流程再造步伐。企业要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等培训培养模式,加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度。企业适时组织教育资源盘点,履行社会责任,与职校合作开发技能培训课程。行业龙头企业要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和应用型大学,或与学校共建二级学院、公共实训基地 和相关专业。企业应整合培训资源,开设“企业课堂”,开放生产性实习实训资源,企校协同人才培养,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建
11、设前置到学校,学校人才培养延伸到企业”的融合目标。 深化学校侧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应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发展机遇,以产业需求为中心,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主动对接企业,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的办学体制机制。盘点、清理无效的教育服务供给,构建适应经济社会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6 转型发展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能力。搭建开放式教育服务供给 平台,确保企业资源“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合得起来”,培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动力、新业态、新生态。学校应主动承担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成为行业企业职工继续
12、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项目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载体。以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科研合作为主要板块,探索建立具有产权纽带或管理团队纽带的职业教育集团。 (作者系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山东化工职业学院研究室主任,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 学研究联盟秘书长)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年 9 月 25 日 培育行业特质工匠人才 张卫平 中国制造呼唤 “ 大国工匠 ” ,更离不开 “ 工匠精神 ” 的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应该承载起培养 “ 大国工匠 ” 和培
13、育 “ 工匠精神 ” 的责任与使命。在人才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借鉴行业文化的深刻内涵,立足于行业价值观和专业意识,把校内教 学和企业实践作为培育行业特质工匠人才主渠道,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需要的工匠人才。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7 “ 工匠精神 ” 的内涵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情怀、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要素。虽然有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但在不同行业, “ 工匠精神 ”也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在军工行业,需要有一种奉献爱国的情怀、严苛认真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点亮战斗机双眼的 “ 极致控 ” 刘劲松、航天科技 “ 火药整形师 ” 徐立平、 80后数控图纸 “
14、 解构师 ” 陈闰祥等一大批“ 大国工匠 ” ,继承和弘扬着人民军工发展史上形成的黄崖洞精神、 “ 两弹一星 ” 精神和载人航天精 神。 高职院校要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 “ 工匠精神 ”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要培养 “ 精益求精 ” 的职业习惯,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要培养 “ 一丝不苟 ” 的职业习惯,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要培养 “ 专注坚持 ” 的职业习惯,在专业领域上永不停止追求进步,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要培养“ 专业敬业 ” 的职业习惯,打造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培养 “ 淡泊名利 ” 的职业习惯,发自内心热爱从事的职业,
15、不图名不为利,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甚至生存危机, 其根源在于培养的人才素质满足不了行业企业的需求,特别是欠缺工匠精神的培养。突破瓶颈的唯一途径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质的工匠人才。特别是那些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所属的高职院校,有着与行业长期共生共存的历史,具有鲜明的行业优势,毕业生也大多就业于行业企业,更需要将行业企业的文化渗透到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行业部门所属高职院校可以凭借与行业部门的紧密联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8 系优势,及时掌握本行业产业发展信息、行业技术发展动态,进行相应教育教学改革,
16、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工匠人才。大型企业集 团所属高职院校可以凭借集团丰富的资源较为便捷地取得所属企业的合作,获取前沿的行业发展和技术发展信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大部分行业企业所属高职院校,已不再直接隶属于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转制后的高职院校既有行业企业底蕴深厚等先天优势,也有综合实力不强等后天不足。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增大,高职院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需要与行业企业在共建技术服务中心、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行业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以及人员互聘互派、设备资源共享、科技项目开发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举措。高职 院校不同的专业在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应该从对
17、应和服务的行业中不断总结凝练其特有的 “ 工匠精神 ” ,从而贯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学生专业对应的行业价值观和专业意识的培养。 陕西国防职院作为国家 “ 一五 ” 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与军工系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血脉联系。学校开设了一批军工方向的特色专业,每年有三分之一毕业生在军工单位就业。学校通过军地共建国防科技展馆,举办国防大讲堂,传播大学军工校园文化,突出军工文化育人功能。经过几代人的积淀,军工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而铸就的 “ 工匠精神 ” ,成为学校 每一位师生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学校与西安东风仪表厂、西安北方光电集团等军工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行业企业的职业要
18、求与工匠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作者系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科研与职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 2018 年 9月 18日 职业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崔发周 职业教育改革越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复杂。在职业院校 当前的改革与发展中,有几种不良倾向非常值得关注。一是心态浮躁,匆匆忙忙上路,却不清楚为什么出发;二是似是而非,表面上是在改革,实质是沽名钓誉;三是忽视常识,严重缺乏问题意识,对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对于学生的诉求麻木不仁。职业教育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牢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原则,对职业教育缺乏理论自信
19、和文化自信,在复杂局面之中迷失了方向。 为了让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职业院校需要回归“四个常识”。 一是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 一个区域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可以引进,但中低端人才需要本土化培养。职业教育就是为当地培养“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需要多少就培养多少,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反对。但在实际中,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个方面。招生时多多益善,能招什么专业就招什么专业,能招多少就招多少,导致就业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专业无法对口,在工作岗位上还不如农民工得心应手。还有不少职业院校毕业生主要在外地就业,专业科研与职
20、教发展处 德技共举 知行合一 10 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对接外地经济发展需求很值得怀疑。因此,实现产教融合绝不是喊喊口号,首要的事情就是 搞清楚当地发展需要什么人才。 二是教师的天职是育人。 职业院校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目前职校教师中系统学习过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人凤毛麟角,而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却因为种种原因进不了职业院校。原因之一就是一些职业院校没有将教师真正作为一种专业职务,教学组织者缺乏起码的科学意识,而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更是无从谈起。在“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中,较为重视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而忽视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甚
21、至许多职业院校将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直接作为 “双师”,认为高级技师、工程师是最好的教师。在此,笔者有必要赘述一下,职业院校教师既需要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又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就如同一名仅仅懂得四则运算的人员,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三是培养合格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在一次调研中,一家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谈道:“现在城市职校的不少毕业生,别说干活,在车间站半天都受不了。”诚然,企业的生产环境还有改进的空间,文明生产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然而,作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的职业教育,就应该面对企业发展的现 实需要,而不能将教育目标定位于 10 年之后的企业需求。当前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技能训练,却忽视了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培育,一些学生甚至压根儿就不想从事职业工作,技能训练就不可能有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职业院校生源素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