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一、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想,、过渡的涵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建立独立的中国社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国际环境不允许,()不具备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性质:过渡性,.特征,经济: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实行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1949年7月5日毛泽东与新政协筹备会全体常委合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内: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2、、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对外: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使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努力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西柏坡,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政治保证,中共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实践基础,中共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国
3、际因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基本内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主体,()总路线的特点,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过渡的时间安排和步骤:积极而又慎重,时间: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步骤:逐步实现,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者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主体与两翼的关系,、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4、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要,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条件,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一、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的原则和方针,()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结合,毛泽东在撰写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按语,()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重要意
5、义,、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成功经验,()采取了“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改 变手工业生产关系的过渡形式,()通过正确方法,不断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1956年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4)规定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可能性,、实行和平改造的途径:国家资本主义,进行和平赎买,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12月私营工商业者的家属举行游行,拥护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时,和荣毅仁交谈,、关于和平赎买的政策,()什么是和平赎买政策?,()不同阶段,赎买政策的内容和方式是不同的,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四马分肥,定息,、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三、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意义,、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使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56年1月北京召开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农民代表向毛泽东敬献喜报,1956年上海各界万人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