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442533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 ”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2016 年、 2017 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

2、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共启动了 75 个三级指南方向。 2018 年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 研究 、重大慢病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方向继续部署 34 个三级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 36 个,国拨经费总概算约 4.5 亿元 ,实施周期为 2018 2020 年。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2 1.1 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 1.1.1 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等继发损害的病因及发病

3、机制;研究遗传危险因素(新的致病和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感染、压力等)和生物危险因素(炎症标记物、凝血功能指标等)对脑出血的交互作用;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模型(影像及生物标记物预警);研究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干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 1500 人;建立国人脑出血继 发血肿扩大的遗传易感基因谱及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等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谱;建立包括影像学及生物标记物等多种预警指标在内的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及不良预后的临床评价工具;完成脑出血早期强化降

4、压和止血治疗对脑出血不同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评价。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1.1.2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队列研究,探索认知障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结局的影响;研究血管认知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制,建立脑血管病后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利 3 用最新微量组学等 技术研究轻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灌注障碍对 AD(阿尔茨海默症)病理学分子影像和外周标志物的影响,探索并比较血管病和 AD 之间的关联;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上探索神经保护类药物对于血管认知障碍的干预效果和机制。 考核指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微量

5、组学技术建立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明确通过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对 AD 的防治可能性,发现通过早期神经保护防治血管认知障碍的手段。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1.2 重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 1.2.1 国产降压调脂 药大规模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关键的降压调脂治疗药物,开展以临床结局事件为评价指标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国产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改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考核指标:建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

6、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获得 2 3 种国产降压调脂等药物对于预防国人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完成对降压调脂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 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提供依据。 4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1.2.2 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房颤动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现状,开展队列研究及比较效果研究,针对血栓栓塞事件、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进一步筛选适于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预告指标,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心房颤动风险精准预测模型;评估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及使用方法、监测方法对于房颤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结合卫生经济学研究数据,建

7、立宜于推广的规范化抗凝策略;开展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以降低导管消融 技术操作难度 , 降低围手术期相关风险,提出针对我国现有条件下操作性较强的适于在地市级医院推广的房颤治疗策略;针对房颤消融建立规范化手术流程,严格消融终点的评估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的可操作性强的精准预测模型;开发出不少于 2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新技术和不少于 2 个心房颤动治疗新靶标;形成 1 套心房颤动预防、早期干预与规范化抗凝治疗策略,在全国不少于 100 家医院(地市级及以下医院不少于 50 家)试点推广普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

8、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 1.2.3 脑出血急性期外科微创干预及评价研究 5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炎、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药物相关、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动脉狭窄等)早期血肿特点 ( 包括 CT、 MR 特殊序列等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分析 ) 与再出血风险预测;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对于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不同 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研究队

9、列,样本数不少于 800 例;覆盖自发性脑出血类型不少于3 种;建立不少于 2 套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系统;建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术前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时机;建立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完成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1.3 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和长期管理研究 1.3.1 高血压肾病的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样本人群队列,开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和随机对照研究,明确肾性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筛选早期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10、提出降低高 6 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优化治疗方案和适宜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和综合管理方案;研究高血压肾病肾损伤发生机制与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命科学新技术手段,研究因慢性肾病内环境紊乱以及老年器官功能减退、防御机制下降等系统性变化对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影响;明确免疫、炎症、氧化应激与器官重塑交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解析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失代偿至终末期器官衰竭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明确生 活方式干预、药物、调控内环境、生物治疗、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等对降低老年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高血压肾损伤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建立稳定随访的全国多中心大样本肾

11、性高血压队列;明确不少于 2 种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提出肾性高血压优化治疗方案并推广应用;制定指南规范 2 项。高血压肾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确切致病作用的复合危险因素,明确不少于 2 种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建成高血压肾损伤及慢性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预测体系,形成不少于 3 种早期防控的可行措施;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 论文不少于 15 篇。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1.3.2 心脑血管 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评价现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管理模式,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患病阶段的心脑血管 7 病健康管理模式;评估不同疾病管理

12、模式的效果、成本 效益及适用条件;研究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监测、新型干预技术的健康管理模式,基于医疗联合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 3 套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管理人群脑卒中、冠心病的规范管理率相对提高至少 20%,心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降低至少 10%。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1.3.3 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损伤智能诊断评价技术,建立脑血管病交互式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及疾病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脑电生理监测的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智能评估技术及干预策略;研究基于

13、芯片的脑血管病超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决策平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 1 套多维度交互式智能评估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的计算机软件;建立临床医学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 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平台,研发计算机辅助决策工具不少于 2 项,智能辅助诊断卒中人群 5万例;完成辅助决策系统可行性及医疗均等化效果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 2 项。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2. 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 8 2.1 恶性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2.1.1 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及复发、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恶性实体肿瘤(如儿童

14、特有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成人儿童共患肿瘤:甲状腺癌和横纹肌肉瘤),以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含RNA 可变剪接组学、蛋白质组学 等大数据)为基础,采用基础 临床多种方法研究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发生、复发、转移不同阶段关键分子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因组 DNA 突变及转录异常(含表达和可变剪接变化)、蛋白修饰异常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及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考核指标:在儿童恶性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过程中重要驱动因子(基因畸变、关键非编码 RNA、 RNA 可变剪接变化、蛋白表达及修饰变化等)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性发现不少于5 个,为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发的预后

15、诊疗提供新线索和理论依据,为研发可用于儿童恶性肿瘤早期发现、转移或复 发诊断和预后分子标记物以及干预肿瘤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提供重要基础;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 10 篇。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2.2 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2.2.1 上 消化道 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开发及评价研究 9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开展基于影像学、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在有全国代表性和较好工作基础的地区(至少 5 个以上,应包括农村、城市、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及环境暴露高危地区),覆盖一定规模( 10 万

16、人以上)的 人群队列,以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和干预技术为标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效率的筛查新技术和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出 3 5 项基于分子标志物(谱) /模型等技术的、可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建立 2 3项适合于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推广的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干预技术和方案,完成覆盖地区人群队列筛查;筛查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项目覆盖地区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提高 50%,早诊率达到 85%,为降低不同地区人群上消化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提供技术方案。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2.3 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

17、研究 2.3.1 恶性肿瘤 放疗新技术及新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危害性较大的主要恶性肿瘤(如肺癌、鼻咽癌等),利用四维多功能成像、动态图像引导、智能调强优化、实时剂量追踪、决策支持系统、四维剂量质控等放射治疗新技术,开展提高肿瘤靶区勾画和治疗实施准确性、优化 10 放疗计划的前瞻性研究;开展放疗新分割模式(如大分割照射等)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 、 期临床研究;研发基于临床、物理、遗传学、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特征的放疗疗效早期预测新方法,包括有预测价值 的遗传标记物、血液和 /或尿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诊断体系等,并开展指导个体化自适应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考核指标:验证并评价不少

18、于 3 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放疗技术或手段,完成不少于 3 项新技术的早期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评价不少于 2 项新分割模式或综合治疗新策略;基于遗传标记物、血液和 /或尿液标记物等,建立不少于 3 种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放疗的分层方法和早期放疗疗效预测方法,建立不少于 3项放疗新技术和 2 3 种肿瘤大分割放疗的治疗规范,建立放疗综合治疗新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 1 2 项。 2.4 恶性肿瘤诊疗技术和方 案优选及比较效益学研究 2.4.1 新型 肿瘤 免疫治疗制品研发及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新型治疗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主动免疫治疗及免疫调节剂(不包括细胞治疗制品)的研发;通过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优化免疫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