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443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一、选题的意义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末期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其七绝意境浑融,注重炼字琢句,诗歌意象的运用非常丰富,最为典型的是“寺僧”意象。诗人生活在风雨漂摇的南宋末年,“永嘉四灵”所处的时代,战争已经结束,短暂的安宁给南宋小朝廷带来了片刻的喘息,统治者力图抓住这片刻的安宁在纸醉金迷中忘却亡国之耻,在歌舞厅升平中抹去山河破碎带来的阴影,他们把个半壁江山当做一个完整的泱泱大国来治理,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收复山河,国家统一,都成了隔世之音。于是翁卷将目光投放在了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寺庙和僧人身上,借游玩与访友来释放心中的郁结。诗人

2、通过一次次的访友郊游,逐渐摆脱了心灵是束缚,构建起了精神的家园。诗人描绘的宁静画面对现在生活在这个喧闹、嘈杂环境中的人们,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历来的文学家对翁卷的研究,几乎都是将翁卷放在“永嘉四灵”这个整体中进行探讨,研究范围集中于他的一首诗歌乡村四月,或者是其诗派的传承关系及诗人的生平考证等等,很少有人对翁卷诗歌中那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进行分析,而其诗歌中最典型的“寺僧“意象恰恰是他内心情感的最真实体现。通过对翁卷诗歌中“寺僧”意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在那个风雨漂摇时代的一种处世态度,有助于更深一步的了解其诗歌的风格。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永嘉四灵皆出身于叶适

3、门下,四者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翁卷身为“永嘉四灵”之一,他的大部分诗歌的内容都是题咏景物的,其中对寺庙与僧人的描写,刻画细腻,给人以感官可触摸的感觉。但感情基调凄冷,饱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给人一种清枯冷寂的氛围。诗句简练,诗境萧散简远。本文拟将翁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论述,在对翁卷诗歌的整体把握基础上,重点分析包含有寺庙、僧人意象的诗歌。通过对“寺僧”意象的分析,从而得出诗人在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内心的苦闷,机缘巧合之下,与佛教结缘。因为佛教倡导的“舍身”、“来2世”、“因果”等教义,给了生活在迷茫痛苦中的翁卷一条心灵解脱之路。其倾心于佛教,也使得蕴含“禅理”的

4、诗歌成为体现他精神追求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诗人正是因为和僧人的结交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专注于外物,注重内心的修养。解开了内心的郁结,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的醉心于诗歌创作与向往宁静生活的人生态度。因此,给烦扰的现代人的心灵以启迪。在分析其诗歌意象特点的同时,引入对宋代诗人林逋的“寺僧”诗歌意象形成对比,突出翁卷诗歌中“寺僧”意象的特点,同时了解宋代诗歌在“永嘉四灵”的引导下产生风格转变的社会影响,体现翁卷诗歌的历史价值。作者在漂泊求生的旅途上,游览了无数的秀山丽水,但是为什么作者花大多数篇幅着眼于对游寺、访僧的描写,而不是创作抒发豪情壮志、赞美秀丽山川的诗歌因此本文拟将对作者形成这种

5、观点的主要原因做一个完整的阐释,以便明确翁卷的内心情感与诗歌风貌的巨大改变中,僧人的思想,佛教的教义以及寺庙的幽静给诗人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的阐释翁卷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的社会背景下,因政途失意产生的内心抑郁,转而崇尚佛教,关注那些凄冷的寺庙、僧人意象,着眼于局部事物的深刻描摹,立意独特的诗歌创作。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步骤1阅读吴晶的文本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传,了解翁卷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2搜集有关翁卷“寺僧”意象的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阅读有关中国南宋末年社会背景的资料相关资料,作者生平简介等资料,掌握本课题的研究现状。3对搜集的资料分析研读,研究翁卷“寺僧

6、”意象的特点以及该意象背后所展现的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并挖掘作者偏爱这种意象的深层次的原因,4撰写初稿,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法搜集资料,对比阅读,总结分析,得出方向,深入研读,分点论述,总结概括思路材料研究搜集信息理论准备对比参照整理思路定提纲四、毕业论文提纲(一)阅读简介翁卷的诗歌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的作品。寻找翁卷描写访僧、游寺的生活作品,分析其诗歌中“寺僧”意象特点,通过对比突出其艺术特征,并对翁卷钟爱“寺僧”意象的原因作深入分析。1对翁卷笔下含有寺僧意象的作品做阅读、解析。32通过与林逋的对比,突出翁卷的“寺僧”意象的特征。3对翁卷钟爱“寺僧”意象的原因作深入分析。

7、(二)小结。五、主要参考文献1吴晶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金性尧宋诗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许总宋诗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赵平永嘉四灵诗派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赵敏崔霞论永嘉四灵对晚唐诗风的选择J嘉应大学学报,2003(4)7余力翁卷集笺注(乐清文献丛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98唐嗣德翁卷乡村四月赏析J修辞文学1997年(6)9朱则杰永嘉四灵与南宋诗坛J浙江浙江学刊,1982(3)10茅雪梅“永嘉四灵”研究D暨南大学,2006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

8、意象翁卷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品格高尚,立志于富国强民。翁卷一生写诗创作,留存下来的有130多首,其诗艺术精湛,追求诗歌的“工”之极致,和徐玑、徐照、赵师秀三人合称为“永嘉四灵”。学术界对翁卷的研究主要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更多的学者是将“永嘉四灵”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他们所秉持的创作思想和他们对待世事的态度,研究“永嘉四灵”和江西诗派的关系以及“四灵”的山水田园诗等等。研究的方向日益细致,取得的进展以及成果也是十分的可观。学术界对翁卷的研究比较集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翁卷创作思想的研究;第二,对翁卷生平事迹的小考证;第三,对翁卷诗学流派的研

9、究考证。赵平在其作品宋代道禅演进对永嘉四灵诗旨的形成中认为宋代道家、释家的思想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永嘉四灵”推崇晚唐的贾岛等诗人,而贾岛原本就当过和尚,这使得“四灵”更加易于接受禅化诗风,这对“永嘉四灵”的作诗宗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平在文章中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及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想,对翁卷诗歌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精辟的分析,对翁卷诗歌中的禅道精神作了一些探讨,从这一角度来体认翁卷诗歌所表现的超脱精神及其对翁卷诗歌创作的深远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敏、崔霞今在其论文论永嘉四灵对晚唐诗风的选择一文中,认为翁卷因为要抗争江西诗派而选择了与江西诗派风格迥异,观点相对的晚唐诗,而晚唐诗风的一个

10、显著特点即是诗歌风格的清枯冷寂。该文从翁卷诗歌流派的传承着手,对其诗文中出现对晚唐诗风的继承的基点出发,从翁卷诗歌创作的心态入手,简要分析了他在诗歌创作中表达的创作意图、艺术手法以及创作倾向等之间的联系。曹治邦的“永嘉四灵”山水田园诗风格论一文,从翁卷诗歌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着手,认为翁卷诗文中以自然美作为审美对象,从而将翁卷看作是一名山水田园诗人,分析其诗歌中出现的色彩,以及诗中萧散简远的艺术风格,来探讨翁卷诗文中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审美情趣及其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许总的宋诗史,从社会环境这个大的整体出发,研究了当时社会士人的心理以及与5晚唐相似的社会现状,论述了翁卷等人因崇尚晚唐体而表

11、现出来的清高孤傲、超脱与俗务之上,品茗谈禅,与和尚来往密切的现状,探究士人产生这种想超脱又受不了真正的清苦的原因。他认为翁卷的诗歌宗旨形成,脱离不了社会上喜欢参禅的风气的影响,并且翁卷与和尚的来往甚密也促使他写下了很多的有关寺庙和僧人的诗歌。然而将翁卷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研究的只有寥寥几人,唐嗣德和马达另辟蹊径,将翁卷从“永嘉四灵”这个流派中分离出来进行分析。唐嗣德在翁卷赏析中将诗歌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结合在一起,将两个不同类的意象巧妙地融合。他认为翁卷写这首诗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眼中的山山水水,而是在突出农忙这一主体之后,将笔触转向生活的纵深,由写景到言事,状物与言事互为因果,使全诗脉络清晰,

12、艺术形象也更伟完整。马达在一幅清新的农事图读翁卷的中认为翁卷的这首诗,色彩的部分写得非常的好,经过不同色彩的层层渲染,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富有张力,又显示出鲜丽而和谐的色彩美,并讲述了这首诗语言通俗明畅的特点。另一个将翁卷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研究的则是高益登,他在翁卷乡里及领乡荐时间小考中较为细致的考证了翁卷的宗谱以及翁卷屡次居住的地点,详细介绍了作者是怎样考证翁卷领乡荐的时间段这一事件。将翁卷放在“永嘉四灵”这个流派中来分析,这样就显得较为笼统,得从诗歌探讨翁卷内心情感成为一个难题。事实上,翁卷诗歌中的意象非常的多,从人的形象到动物、植物等自然意象,最典型的有寺庙、僧人、战场、田园等等。这些意象

13、反映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跃然纸上,体现了翁卷刻苦求诗之工整,倾毕生心血的艺术风格。在诗歌的创作上,翁卷有其独特的创新。这种独特的创作,不仅将翁卷个人的情感完全的灌注进所描绘的意象中,并以诗人的主观情感为主导,将各个意象链接成一个整体,巧妙的完成了“意”与“象”的融合,形成了具有翁卷个人特色的意象群体。这些意象往往是带着翁卷的个人情感色彩,甚至有些时候意象会脱离客观存在的真实形态,游离于诗人的主观世界之中。主要参考文献1吴晶永嘉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金性尧宋诗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

14、许总宋诗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赵平永嘉四灵诗派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赵敏崔霞论永嘉四灵对晚唐诗风的选择J嘉应大学学报,2003(4)67余力翁卷集笺注(乐清文献丛书)M北京线装书局,20098唐嗣德翁卷乡村四月赏析J修辞文学1997年(6)9朱则杰永嘉四灵与南宋诗坛J浙江浙江学刊,1982(3)10茅雪梅“永嘉四灵”研究D暨南大学,200611曹治邦“永嘉四灵”山水田园诗风格论J青海社会科学,1991(4)7本科毕业设计(20届)汉语言文学论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8摘要翁卷是南宋末期的诗人,其诗歌创作艺术成就突出,在南宋末期诗歌风格转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他的诗集中,

15、很多篇章都是有关寺庙、僧人的描写,这些寺僧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本人的内心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寺僧意象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直接的联系,更是作者个人情感的直接体现。他与宋代中期诗人林逋在“寺僧”意象的运用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二者的分析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宋代诗歌受社会现实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关键词翁卷;寺僧意象;佛教情缘宋室南迁后,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并未减缓,宋朝国力衰微,江北地区惨遭蹂躏。国家战乱,城乡皆废,战争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当时的文坛更是一片沉寂。相比于北宋末年诗人高呼抗敌救国,南宋末的诗坛已不复昨日气象,诗歌创作虽未停止,但已是陷入低谷时期,诗人们不像往日

16、一样对政事大发感慨,整个诗坛呈现出万马齐喑的现状。然而,作为“永嘉四灵”之一的诗人,翁卷留下了一百三十八首诗歌作品,成为南宋末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诗史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诗歌艺术创作独具特色的他,在宋诗由之前慷慨激昂的宋调向了清丽淡雅的山水田园诗的转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年轻时曾立志报国,然终生布衣,生活清苦的度过一生,坎坷的人生促使翁卷寻求精神寄托。在他漂泊求生、寻找精神解脱的过程中,他游览了神州大地上的很多地方,尤其是那些有着寺庙和僧人的地方。在其一百三十八首诗歌中,记载其到过的佛家寺庙的诗篇达到二十一篇,同时和僧人

17、交往密切,还曾拜雪庵禅师为师。翁卷倾心于佛教,使得蕴含“禅理”的诗歌成为体现他精神追求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并且佛教的“禅理”在他的笔下表现为“寺庙”和“僧人”意象,由于作者写的都是眼前所见之景,进而由景及情,书写了当时社会的现状,因而这些诗歌颇具诗史研究价值。近世学者对翁卷的诗歌也有过探究、考证。但大多数都只是将翁卷放在“永嘉四灵”这个流派中来分析,从诗歌流派这个整体上概括出翁卷的诗歌善于运用白描、诗句简练、诗境萧散简远的特点;或是对他诗集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分析,赏析作者蕴含于其间的情感,历代文人对翁卷的理解也都止步于此。9对于翁卷遗留下来的诗歌,很少有人对其中那些特征鲜明的意象进行分析。事实上

18、,翁卷的诗中最为典型的意象就是“寺庙”和“僧人”。在这些诗歌中,借用的意象都是作者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体现了诗人清新明丽的艺术风格以及旷达洒脱的心胸。翁卷留下来的一百三十八首诗歌中,涉及“僧人”、“寺庙”的就有二十多篇,并且都是包涵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一、翁卷诗歌中的寺、僧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诗歌内涵的基础,往往带有作者主观化、情绪化色彩,诗人的创作心态以及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去了解。在中国繁盛的诗歌文化史上,审美象征意象的使用非常频繁,其中,寺庙和僧人作为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以唐诗为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鸟宿池边

19、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这些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意象来摹状眼前之景,使得诗歌表达的意义单纯化。(一)寺、僧作为描述性意象所谓描述性意象,简而言之就是采用白描的手法,使之表意单纯的意象,该类诗歌在翁卷的“寺僧”诗歌中频繁出现。如题江心寺名与金山并,僧言景更幽。寺无双屿近,地占一江浮。曾是龙为宅,还疑蜃吐楼。他乡远归者,望此得停舟。福州黄檗寺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在表达禅趣之余,这两首诗都采用了翁卷常用的白描手法,譬如题江心寺中的“金山”、“双屿”、“江”、“楼”、“舟

20、”等意象,都是描述性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含义很单纯,仅仅是对诗人眼前的景物客观的描绘,极少或没有引申出来的含义。在福州黄檗寺一诗中,“黄檗”、“禅房”、“路尘”、“祖师身”等均为描述性的意象,它们表意单一,真实的将原本的景物再现在诗歌中。在两篇诗歌中,几乎没有出现抒情性的意象,完全是描述性的意象。又有石门庵云山到极清处,石门为地名。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猿拾,林深虎独行。一僧何所得,高坐若无情。在这首诗里,诗人重点描述的意象有“空寺”、“雪”、“群猿”、“独虎”、“一僧”等等,10诗人独自登上山顶的极清静之地赏雪,因为刚刚下过雪,整个山顶被一片雾气笼罩着,石门庵就在这雾气蒸腾中隐现。在诗

21、人的眼里“寺”是“空”的,在积雪的覆盖下还现出一种清静的氛围,这是对景物的一种静态描写。而“群猿”在树木的掩映下,正在拾取果实,“虎”呢,则是在树林的深处踽踽而行。此诗并没有“僧人”这个意象的直接描写,“一僧”只是诗人在脑海中的想象,他希望此时有个和尚住在庙里,能和自己共同观赏眼前的美景,一起畅谈人生的意义和宇宙观。其实,在翁卷的诗集中,不仅以上几首诗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同类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如此落笔的痕迹,譬如翁卷所作的题定慧寺、寓南昌僧舍等“寺僧”诗歌,描述性的意象也被频繁使用。这说明翁卷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十分细腻,善于摹状眼前之景,工于刻画。对事物的刻画要求活灵活现,以求可触摸、可感受

22、的感官需求,这种具体的踏实感觉,从精神上弥补生活带给他的阴影。但是,对诗歌而言,描述性的意象被广泛使用,虽然有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使诗歌变得流畅,但是也会使诗歌的意境变得狭窄,蕴含的韵意有限。翁卷的“寺僧”诗歌也就体现了这一点寺僧作为描述性意象易于领悟,而禅趣、禅境有限。(二)寺、僧作为象征性意象所谓象征性意象,是指以客观事物的身份出现在诗歌当中,其形状神态能通过感觉器官的触动而引起一定情绪的意象。该类意象是重叠复合的意象,主要的功能是通过“象”来表达“意”,而“象”往往是一些客观事物,具有写实的性质。诗人对其使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写实,真正的意图是为了表现“象”所蕴含的“意”,简而言之就是“寓

23、情于物”。象征性意象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事物本身的“象征性意义”和诗人主观情感的吻合。因此,主观化和情绪化是象征性意象的基本特征。翁卷的一首宿寺正体现了这种意象的特点一宿此禅宫,身同落发翁。深窗难得月,老屋易生风。灯冷纱光淡,香残印篆空。独怜吟思苦,妨却梦西东。这是一首深得禅趣的诗歌,“灯冷纱光淡,香残印篆空”一句已将禅意流露无遗。在这首“寺僧”诗中,出现了很多的意象,例如“禅宫”、“落发翁”、“深窗”、“老屋”、“冷灯”、“残香”等等。在这首诗里,“冷灯”指的是寺庙里的长明灯,灯火燃烧怎么会是冷的呢“残香”指的是供奉时点燃没烧完剩下的香,但在作者眼里那剩下的“香”是“残”的。由此推断,

24、“冷灯”和“残香”是作者有意识的放置在诗歌当中的,承载着作者的某些情感,即诗人想要借此物表达内心情感。古代诗人在描写诗歌主人公内心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往往借用“灯”这一意象来表现。辛弃疾的祝英台令晚春中说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11这里的“灯”是“昏”的,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过度的思念,使得她看到的灯都是昏暗的,给人一种思念过度的伤心感。翁卷在诗中用“冷灯”这一意象,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想要在梦中寻得一丝欢乐而不可得的悲哀。“残香”则是一种悲伤郁结的心情体现,前文中讲到,翁卷终身不得志,颠沛流离的在各地求生活,这种奔波的生活使得诗人厌倦了现实的繁琐与苦痛,使得作者在观物之时带上了主观的感

25、情色彩。由上边的例子分析可得出,表“意”是象征性意象的首要任务。清代的吴乔曾经说过“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胜,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1这些原本平常的事物经作者悲凉的心境加工,这些平常的事物就带上了哀伤的色彩,成为表现诗人凄凉心境的诗歌意象。在此,寺庙的意象表达的情感就非常的清晰,它既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所见之景的描绘,又表达了诗人内心隐藏的情感。其实,翁卷“寺僧”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非常之多。如同赵灵秀杜子野游豫章总持寺云蒲寺是秋风,吹开黄菊丛。重林无到日,此地若山中。罢磬孤僧出,看碑两客同。相传化龙事,神怪理难通。这首诗里,出现了很多的意象。如“蒲寺”、“黄菊”、“孤僧”等等。

26、在诗中,寺庙是在秋风中显得萧瑟、荒凉的“蒲寺”;“黄菊”也是在秋天才开放的花,再加上一个孤独的老僧。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这些无不是一些客观事物,但是作者在里面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这些景物成为表达诗人内心悲凉的意象。这些蕴含了丰富的寺、僧意象的诗歌都是翁卷的典型诗作,寺庙和僧人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都寄托了翁卷的个人情感,它们表达的感情或是哀伤,或是快乐还有的是一种深深的寂寞。但是总的来说,寺僧意象在翁卷的诗歌中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出现的,这使得寺僧意象成为他诗歌中一个典型的意象,具有和其他诗人所不同的特点。谈到宋代的“寺僧”诗歌,那就不得不提及林逋,林逋是一个颇具隐逸

27、情怀的人,他终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还常常与僧人相互唱和吟咏。他是宋代书写“寺僧”诗歌的代表人物。然而,作为生活在宋室衰败时期的翁卷,在沉寂的南宋末年的诗坛也创作了许多艺术成就突出的“寺僧”诗歌。林逋的诗歌,刻有宋室强盛诗人创作理念的烙印;翁卷的诗歌,表达了文人创作受社会因素影响的转换。对于二者的比较分析,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其中的区别,而且可以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首先我们来看两首诗歌,林逋的山谷寺云才入禅林便懒还,众峰深壑共孱颜。楼台冷簇云曹外,钟磬晴敲水石间。茶版手擎12童子净,锡杖肩倚老僧闲。独孤房相碑文在,几认题名拂癣斑。翁卷的能仁寺云芙蓉峰入天,寺与此峰连。得见是冬

28、月,要来从昔年。寒潭盛塔影,古木带厨烟。偶值高僧出,禅床坐默然。以上两首诗都是描写寺庙和僧人这个意象的,林逋的诗描写的是山谷寺,翁卷的诗描写的是能仁寺。虽然笔触不同,但两首诗都表现出“空”、“寂”的禅趣意韵。他们都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了周围的景物,用主观的情感去看待客观事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诗歌描写的意象来看,林逋的诗对“深壑”、“钟磬”、“老僧”三个意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并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诗人描写的“深壑”的时候,说它是与“众峰”“共孱颜”的,可见寺庙周围的深谷和山峰相互衬托,显得山更高、谷更深,对比鲜明而又相得益彰。“钟磬”指的是寺庙里的常备的器具钟和磬。这里讲到的钟和磬,在敲

29、响的时候让诗人感觉沐浴在晴日里,表达一种明丽、畅快的情感。诗里的“老僧”是悠闲,他悠然的和诗人下着棋,边上小童子乖巧的侍立在一旁,锡杖倚在肩膀,注视着棋局。这些意象构成的诗篇给读者展现的是明朗而积极的人生态度。翁卷的诗对“寺”、“寒潭”、“高僧”三个意象进行具体描写,在描写的“寺”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对比,先描写一坐高耸的山峰,接着写寺庙与山峰相连接,从侧面表现出寺庙所在地的高。在描写“寒潭”的时候,他运用了动态描写的手法,以一个“盛”字将潭水倒映的塔林表现出来,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不仅写出了潭水清澈平静,还使得整个画面具有浓厚的立体感。写“高僧”的时候又注重人物的神态的描写,将诗人与“高僧”相

30、顾无言的“默然”场面形象的展现出来。诗歌描写的是冬天的情境,而又带上了翁卷个人悲凉的情感,全诗给人一种凄凉、淡漠的感觉。由此可见,林逋的诗追求意境的整体感知,风格闲适,诗情灵动活泼,充满欣悦;而翁卷的诗歌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侧重描写精细的意境,但诗歌意境萧疏窄小,诗情清枯冷寂。无论是意象特点还是诗歌的总体风格,都带着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二者的诗歌可以感觉到林逋的诗歌偏重于外放、精致的人生世界,诗歌气势恢宏,原因在于当时的诗人们抱着外向的心理,他们没有信念的危机,没有对前途的忧虑,因而诗中充满了灵动的生气。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连年入侵,诗人们的盛世美梦被打破,国家强盛的气象也逐渐消磨殆尽,翁卷这一辈的

31、诗人因时代的没落而变得忧心忡忡,抑郁悲闷。与宋室强盛时期的诗歌大相径庭的是,翁卷这一辈的诗人惯用“孤寂”、“秋风”、“寒潭”等词语来营造清枯冷寂的诗境,诗歌展现的内容也偏向内敛的精神世界。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细致、狭隘的景物,转向了宋室强盛诗人13没有过多关注的角落,这使得翁卷的诗歌创作缺乏气势恢宏的著作。由于在现实世界找不到更多的踏实感,他们的创作显得缺乏生气。二、翁卷选择寺、僧意象的原因分析翁卷热衷于描写“寺僧”意象的诗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个人情感原因的。首先,动荡不安的社会让翁卷缺乏安全感。南宋末年,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虽然已经结束,短暂的安宁给南宋朝廷带来了片刻的喘息之机,当朝

32、统治者力图抓住这短暂的平静继续他们的泱泱大国之梦,在歌舞升平的假象中抚平山河破碎带来的耻辱。收复故土,一统神州,都成了隔世之音。在这样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里,心里最矛盾、处境最无奈的就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士大夫和文人们,无奈的他们只能遁隐山林避世守节直至终老,他们既不能像上层士大夫那样无视国破家亡而依旧夜夜笙歌、醉生梦死,也没有那种让他们平步青云、一朝得志的青睐与政治靠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求生存的中下层文人,受到当权者的“高压政策”,不能随意议论朝政,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文又不能够抨击朝政,压抑的内心使得他们的精神无疑是最痛苦的。这是一个让人心绪烦躁不安、心里茫然的时代。翁卷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的一名

33、中下层文人,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下痛苦文人的代表,他政途极度失意,仅仅做过幕僚这一类官不官民不民的卑微“政治家”。当自己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击破而无所作为时,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了渺茫的失败情绪。在这样时候,佛教宣扬的超脱的理念无疑非常适合内心失落的翁卷。就像一帖灵药,给翁卷那烦躁不安、茫然失措的内心指出了一个方向。众生平等的佛教理念让翁卷平静的看待位居高官者声名显赫而自己甘于平静,全身心创作诗歌。翁卷只得寄情山水,回到了自己的诗歌小天地中,吟咏唱和,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欣赏与感悟,成为一名在青山秀水之间漂泊的寻觅者。在翁卷游览山水的旅途中,翁卷遇到了隐在群山间的寺庙、僧人,在游寺访僧中,受到寺庙环境

34、清静祥和的感染,受到僧人“出世”理念的影响,对佛教思想产生了依赖之情。其次,热衷参禅的社会风气对翁卷的影响。士大夫文人阶层自唐以来颇喜参禅,到了宋代依然风行,参禅在宋代蔚然成风,参禅之乐不仅是士大夫的晚年之乐,更是他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于慰藉。对于生活困顿、精神苦闷的翁卷来说,寻僧访寺于群山之间,几乎是他忘记现实生活,寻找精神家园的最重要的途径。宋室南渡以后,翁卷为了逃避现实,遁入山林,希望在游览中寻找到一片精神的乐土。探究其诗歌创作大抵上经历了早年的满怀报国壮志到感慨仕途的坎坷曲折再到晚年的淡泊宁静这样一个过程。在诗人游览山水的过程中,不期然的遇见了深山古刹、隐僧。他背着书囊,带着笔墨纸砚,在

35、祖国的山山水水间踽踽而行,独14自穿梭在那宁静幽雅的山林间放纵情怀。在访游中偶得佳句妙语,对行吟的痴迷就像僧人诵经的执着,正是凭着这种“苦吟”的精神,翁卷在那个小诗人繁多的时代脱颖而出,其诗在那个时代被广为传诵。在一次次的和僧人交游唱和中,诗人的心境日渐开阔,在有关寺僧意象的诗文中,诗人展现的内心世界几乎都是一种宁静平和之意,这表明了佛教僧人他们所秉持的“空”、“超然物外”、“不被外物牵绊”的思想对诗人那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郁结心理起到了“超度”的作用,创作了包含寺僧意象的诗歌。再次,缘于翁卷对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推崇。贾岛的诗歌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

36、吟双泪流”。翁卷的诗歌就是学习贾岛等人的风格,宋人赵汝回曾感慨说“唐风不竞,派沿江西,此道蚀灭尽矣。永嘉徐照、翁卷、徐玑、赵师秀乃始以开元,元和作者自期,冶择淬炼,字字玉响,杂之姚贾中,人不能辨也。水心先生既啧啧叹赏之,于是四灵之名天下莫不闻。”2而“晚唐诗特别是贾岛、姚合等人诗,正是在晚唐诗人与僧人的相互影响、诗与禅的渗透融合之中形成清冷枯寂的独特风格的。”3这是因为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屡次考试皆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贫困的家庭条件,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了贾岛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爱幽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

37、“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是唐代苦吟诗人的代表,被称为“诗僧”。在寺庙生活的贾岛在佛教的耳濡目染之下,其诗歌创作往往会带上禅化的特点。翁卷在生活境遇上与贾岛可谓是如出一辙,同样贫寒的家境,同样的不得志,默默无闻,生活凄苦。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翁卷在诗歌的创作风格趋向学习贾岛的晚唐诗,这表明翁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创作理念上对贾岛晚唐诗中禅化诗风的接受与再现。翁卷还与僧人往来极为密切,和当时的诗僧如雪庵禅师、永颐禅师、葛天民等交游唱和,并且还曾以僧为师。他过着如同隐寺高僧般的清贫生活,而且还洋溢着如同诗僧一样高雅的隐逸情怀。这样之后,翁卷对佛教思想有更深的了解,创作了富有独特个性的寺僧意象的诗歌。

38、翁卷在释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主义,转向了幻想主义,他不再苦苦的寻求声名显赫的道路,而是一心一意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创作诗歌,力求诗歌的工整。他的老师叶适曾为翁卷的诗集作序,序云起魏、晋,历梁、陈,士之通塞,无不以诗,而唐尤甚,彼区区一生穷其术而不悔者,固将以求达也。如必待达而后之,工而无益于用舍之数,则奚赖焉君头发大半白,旁县田一顷,蛙鸣聒他姓。城隅之馆,水石粗足,而不能居也。4这一篇序道出世人对翁卷的不解,他们不知道作为一名诗人的翁公何以不求闻达,而专15注诗文的工整,并且甘于清贫,住在“不能居”的城隅之馆,这与自古以来诗人们以诗文求名求利的宗旨相违背。也许,翁卷在经过由

39、理想主义向幻想主义的转变过程,看透了人生,将作诗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可以清贫,但内心的情感要真实的再现出来。这与作诗的要旨无关,只是他心中一个神圣的信念。在那荒郊野寺之中,翁卷心中因报国无门、仕途坎坷产生的郁结,渐渐的消散了。放开了心理包袱的翁卷无牵无拌地畅游在祖国秀丽的山川里,佛前古殿、孤僧禅语成了翁卷精神世界里强大的支柱,支撑着他去寻找下一个更加幽静的荒山古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把握了翁卷诗歌的类别及特点,翁卷的诗歌创作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情感,赋予了“寺僧”意象清枯冷寂的感情的基调,体现了诗人创作的心理。其诗歌意象的具体化和象征性的特点反映了他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这是

40、南宋末年诗人的缩影。然而同样的表现形式,林逋的“寺僧”诗歌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意象宏大、完整,动静相宜,诗情活泼灵动,意境恢宏,与翁卷的风格相去甚远。翁卷的诗歌风格低沉内敛,林逋的诗歌却充满活力。二人风格的区别突显了宋室强盛时期与宋室衰败时期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是划分宋代历史的分界线,也成为了影响南宋末年诗人创作心态的重要因素。缺乏现实世界踏实感的翁卷这一辈诗人创作的诗歌,忠实的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佛教的推崇,只有佛教那虚无缥缈的教义才能给那时的人们心灵的安慰。参考文献1吴乔围炉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672金性尧宋诗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13赵平永嘉四灵诗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454许总宋诗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3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