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安徽历史 讲座课件 (1).ppt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4910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3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月16日安徽历史 讲座课件 (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3月16日安徽历史 讲座课件 (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3月16日安徽历史 讲座课件 (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3月16日安徽历史 讲座课件 (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3月16日安徽历史 讲座课件 (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二轮复习备考策略研讨会 高 考 历 史 考 试 说 明 解 读 20140309,方向对了,路就不远;(战略)方法对了,效率才高。(战术)教学方向对了,学习之路就不远;应试方法对了,高考成绩才会高。,2014年考试说明综合解读 历史科考试说明分项解读 考试内容构建的通史学科体系解读 题型示例解读 应试思维训练解读,2014年考试说明综合解读,一、山东卷考试说明前言解读1、形式上变。2、内容上稳。3、指导性强。,二、文科综合解读,(一)命题指导思想不变。(二)考试内容及要求不变。(三)考试形式不变。(四)试卷结构变化最大。,1、总分增加。2、三科分值比重等同。3、试题数量增长。,推测

2、三科分数分布为选择题:,选择题:政治48分,历史44分,地理48分,总计140分。非选择题:必做:政治52,历史46,地理42,总分140分。选做:历史10,地理10,总分20分。总计300分。,三、历史学科解读,(一)考试内容不变。(二)考核目标与要求稳定。(三)试卷结构变化最大。,1、选择题从8道增加到11道。2、非选择题的必做部分题量不确定。3、总分总量增加。,(四)“题型示例”的变化:,1、选择题部分。2、非选择题部分。从新选的题目特点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系统归纳、综合运用的能力,对相关历史问题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科考试说明分项解

3、读,(一)概述1、不拘泥于教科书2、试题将大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3、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4、三大考查中的“历史学科素养” 5、学习潜力6、科学历史观7、学科思维和方法,(二)新课程下的多元史观,1、史观。2、史学范式。A全球史观B文明史观C现代化史观D社会史观,(三)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方法,1、比较史学2、计量史学3、心态史学4、结构史学,二、考核目标与要求解读,(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考生通过阅读

4、试题,从试题的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即读懂题意,明确试题要考查什么?一般来讲,每一道试题的考查无外乎三个方面:此题考查的是什么知识、什么观点以及哪种能力。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题目的设问和作答要求等。试题通常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选择题的信息要从两个一致性上入手:即题干和选项的关系一致、选项之间的关系一致。非选择题的信息由问题范围、问题角度、问题思路和问题方法几方面组成。,理解试题意图及要求应注意把握:从整体上,了解该试题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从结构上,了解试题的情境都涉及哪

5、些方面的环节;从要求上,了解试题要求回答什么,回答到什么程度。只有理解和把握了试题的意图和要求,才能够有效地将自己回答问题的思路对应于试题的思路。,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即考生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即获取有效信息。信息包括有效信息和间接信息两部分。有效信息包括显性与隐性信息两种。,在获取有效信息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获取信息的依据(2)辨别信息的种类(3)提取信息的要求 关注“最大限度”的要求 注意“有效”的含义,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形成综合性的信息,指的是对信息的有效使用。这是考生在完成前两项之后进行答题的最后环节,即对所提取的有效信息整理成

6、符合题意的答案。 “完整”强调对信息的使用应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尤其不要忽略材料中的隐形信息。,“准确”强调信息的使用应该符合试题的要求,即使用信息是有效的。“合理”侧重强调技术层面的操作。对信息的利用,应有一份信息说一份话。应整合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二)调动和运用知识,指将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和试题的测试系统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即进行再现和运用。此项目标实质是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历史知识包含两个层面,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第1、2、3条能力中提到的历史事物、历

7、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均为客观事实;历史解释、历史结论与历史观点为人对历史的主观认识。,“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具体要求: “辨别”、“理解”、“分析”、“说明”和“证明”五个行为动词 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的方法、关联的方法、推导的方法、借助的方法等。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对应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取舍的方法、引申的方法等。,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历史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而历史解释则属于主观认识的结果。考生需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辨别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主观的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物是指根据不同历史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 。历史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历史事物变化的原

8、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此项要求强调考生对考题呈现的材料首先应具有辨别的能力。它包括两种类型的辨别。 (1)呈现的材料属于“客观史实”还是属于“主观认识”。(2)判断材料的真伪或可信度等。,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要求考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进而分析历史结论,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进一步的思维活动。 这一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提炼题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调动和筛选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及迁移知识、得出新结论或作出新评判等思维活动,是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体现。,(1)理解历史事实,就是顺着历史事实的脉络进行剖析,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即在记忆的

9、基础上,能够概括历史基本内容,把握其本质和特征;并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相互比较;掌握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等,最终能够用这些知识、观点去分析与解决问题。,(2)分析历史结论:,是指将历史结论这个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的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在充分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调动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只有调动和应用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科学合理地予以说明。历史观点因时代、因人物而异,只有掌握充分信息、应用科学观点和方法才能予以证明。,说明是用

10、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历史现象、历史观点等解释清楚、说明白。证明是根据确实的材料来判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真实性。,(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背景、影响、意义等)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特点、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本质和规律),(三)描述和阐释事物,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是最具历史学科特征的能力目标。所谓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即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所谓阐释事物即对事物作出说明和解释。即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读。,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

11、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予以叙述。,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问题的实质;最后是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指的是要求考生能够针对试题的要求,用专业性的语言准确叙述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等。要求根据题意按照历史要素表达完整,并且应该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叙述。叙述历史事物的另一个要求,即“客观”。,2准确

12、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特征是指事物之间具有区别意义的成分,历史事物的特征即一种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成分 对历史事物特征的描述和解释会涉及到历史现象,有些现象其实就是特征的某种表现,这要视试题的要求而定,但就能力要求而言,表述现象和描述特征应该分别予以说明。,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历史事物发展中那些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内容,如(1)影响社会运行的根源和这一根源发展的轨迹。(2)历史事物自身关系的互动和这种互动的节奏。(3)历史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根据和这种根据的变化。,(1)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阐释,历史事物的本质也可称为历史事物的实

13、质。每一个历史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决定着历史的性质、变化和发展的轨迹,只有把这种东西抽象出来,才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的历史。,历史“认识”是历史事物或现象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它一般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应属于理性认识。b“阐释”在历史学科中的使用,指的是对某一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理解与说明。认识与阐释的关系是,认识是阐释的前提,阐释是认识的具体表明。,(2)认识与阐释历史事物规律,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就像自然界一样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一般来讲,历史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普遍性等特点。要求:首先,明确某一历史规律是

14、什么?其次,对此规律有认同感;第三,结合具体的史实叙述并解释这条历史规律。,(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1)判断:判断指的是判定某一历史事物具有还是不具有某种属性特征。(2)比较:比较是确定被比的历史事物的异同关系,即异同点。(3)归纳: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思维方法。,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要求考

15、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前人或今人的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根据历史事物的现象、特点、性质以及本质等,并依据史学原理或理论作出的相应的评价。历史观点具有主观性。,“批判”主要针对错误或者片面的历史观点,首先根据题意指明其观点的错误或片面之处,并写出相应的、正确的历史观点;其次用史实论证;第三,不能脱离该历史观点所在的特定的环境或者历史条件下进行批判。 使用“借鉴”、“引用”历史事物论证观点历史的时候,注意历史史实的正确、客观以及全面。,评价时一般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要求考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方法考察事物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

16、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要求考生能独立地思考,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体现这一考核目标的试题更多地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要提出不同看法,实际上是发现问题和提出看法两个环节:,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构建的通史学科体系解读,考试命题专家从命题角度,在尊重课标基础上,依据文明史观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按照知识的内在关系,打破模块界线,构建起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通史学科体系。,考纲依据文明史观,按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时期,即古代、近代、现代顺序,对课标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建立起了适应高考命题实际和反映学术进展的通史学科体系。

17、,我们应在模块专题体系的基础上,依据考纲要求,建立起通达的体现文明史观的通史学科体系。以通史体例来整合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整体的和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1)分时期重组和掌握知识(2)按主题重组和掌握知识(3)在归纳和比较中理解并掌握知识(4)按三大史观重组和掌握知识。,题型示例解读,1.样题题型固化2.落实三维目标3.重视情境的命题4.继续强化对能力考查的力度5.新史学观的指导作用增强6.试题的开放性与评分标准的变化,应试思维训练解读,维基百科对思维的阐释为:“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以内隐或外隐的语言或动作表现出来。思维是由复杂

18、的脑机制所赋予的。思维对客观的关系、联系进行着多层加工,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思维过程指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思维的种类大概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词的思维、无声思维、通讯思维、指导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联想思维,创新思维,系统化思维等。”,结合考生在高考作答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以及高考评分细则要求,将历史主观题作答思维策略简化为四步曲,即:“读”“审”“列”“答”。当然,既然是思维过程即大脑的活动,四者就不能截然分开,只是为行文叙述方便不得已而分开来叙述,真正实施过程中

19、要将它们有机结合。,(一)“读”。指初读设问和材料,这是思维策略的开端。(二)“审”。指审设问,这是思维策略的关键。(三)“列”。指列作答提纲,这是思维策略的前提。(四)“答”。指根据提纲组织答案并将其书写到答卷上,这是思维策略的归宿。,(一)“读”。指初读设问和材料,这是思维策略的开端。1.初步读懂设问。设问是解题的具体指向和要求。初步读懂设问,需明确题目的提示语、求答内容,抓住题目的核心要求,为带着问题读懂材料做好充分准备。如本题提示语分别为“说明”“分析”等,求答内容依次分别为“特点”、“原因、”等。,2.读懂引导语。引导语是主观题材料与问题的说明部分。一般位于材料与问题之前。它主要明确

20、考查的时间、主要内容或命题意图,因此,读懂引导语是做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读懂”的要求是掌握引导语所表明的诸要素:如时间、地点、背景等;同时更要分析出引导语所映的本质问题,进而分析领悟命题者命制此题的主观意图,如本题材料前引导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侧重说明本题的时间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空间为中国,主要内容为文化教育领域,其意图是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的审题作答框定了范围。,3.读懂材料。材料指主观题的具体材料部分,一般试题中标注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等,是主观题的主体部分,是有效信息的主要载体。材料一般包括题头,正文、出处、注解等几部

21、分。材料一般分为文字型材料或图表型材料。读懂材料是主观题思维策略的关键环节。,读懂的表现为:通过“读”把握材料所述的主要史实,明确材料所表现的时间断限和空间变换。通过“读”能够概括每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基本掌握各段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所读材料内容回扣到教材相关章节,回忆出教材表述史实的时代背景、过程、影响等要素,找出两者表述的异同点,这往往是解题的灵感之所在。,如本题材料一出处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提供有效信息为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变化,即暗示中国传统文化到西学的变化。材料二出处“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主要佐证20世纪初的时间概念,起到提示时代特征的作用

22、,为解答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做好铺垫。,再如本题材料一从横向看,翻译日本的书籍为60%,明显高于英国10%,美国6%,其他国家23%,目的说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之大。从纵向看, “社会科学”25% “史地”24%,自然科学21%,分别 位居前三位。证明其对中国借鉴作用极大。但从自然科学排在第三位,结合洋务运动已经失败,又可说明自然科学已让位于人文科学。,(二)“审”。指审设问,这是思维策略的关键。审题非常重要,因为现在的命题都是具有联系性的,一个问题审错,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其他设问也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高考命题在问题的设置、干扰项、迷惑项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要想审好题,阅读时一定注意审清:

23、,1.提示语分析、比较、概括、论述等,一般为动词,属于谓语,是回答问题的主要方式。2.限定语时、地、人、国、主体,一般为定语,表明回答问题的起止时间、空间变换、主要对象等。3.答项语原因、影响、认识、内容、变化、趋势、特点、评价等,属于中心词宾语 ,与前面的提示语遥相呼应,组成动宾结构,是回答问题的中心内容之所在。4.问数每一问中包括多少小问,以防止漏答犯低级错误。因现在命制问题一般用逗号或句号来呈现,一些粗心大意的考生因此失分。,5.赋分指每个问题后的赋分值,目的是推估出所答问题的侧面或要点。若只有一个问题,分值需与侧面或要点的数量直接挂钩,一般一个侧面或要点1-2分,依据分值进行逆向思维,

24、即由分值大小推估出相应的侧面或要点。若一问中包括多个小问,应首先权衡各小问的轻重难易,根据以往经验将分值分配到相应的小问,之后按上述一个问题的思路进行思考,以增强作答的针对性。,6.求答侧面和要点求答侧面指的是解答问题的宏观诸角度或方面,它可以分为显性侧面和隐性侧面,往往通过“限定语”或设问的分值来确定。要点指的是每个侧面中包含的微观知识点,主要通过设问分值的大小来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历史科高考中一般一个要点1-2分。要求侧面要宽、多,要点要精、简。5与6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关系密不可分。,7.求答定位即根据什么来回答问题。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设答类型一般有四类: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这四种设问的“引导”暗含了四种答案的来源:材料、教材、材料+教材、设问间的递进关系。,如本题问题中,提示语分别为“说明”“分析” “如何体现”“概括指出” 。限定语分别为“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答项语分别为“特点”,“原因”,“影响”,“关系”。问数(1)两问;(2)两问;(3)一问。赋分为8(4+4,或2+6),8(4+4),4。,求答侧面和要点为:(1)两问,根据8分(4+4,或2+6), 可推估出特点、原因分别有两个要点;或特点有两个要点,

26、原因有三个要点。(2)两问,根据8分(4+4)结合“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可推估出 “如何体现”“影响”分别有两个要点。准确定位为“据表1,”“据表2,”“基于以上分析”。,(三)“列”。指列作答提纲,这是思维策略的前提。 “列”的前提是“读”、“审”过程中要独立分析、纵横联系、多维思考、立体定位。历史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题目要学会多角度分析,提高思维能力。,“列”要求在读懂、审透题意基础上依据题目设问找出信息源,将求答侧面与要点其中的一个或几

27、个重要字迅速记录在试题空白处,编写一份简明扼要、层次清楚的提纲。,如此题,第(1)题提纲为:特:重日;重社。因:甲午;洋务;新政。第(2)题提纲为:表:经中;工西。影:经民资义;政维清阻民。,(四)“答”。指根据提纲组织答案并将其书写到答卷上,这是思维策略的归宿。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使用历史语言,言简意赅,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些学生在答题时因为怕要点不全,总是答得很多,总觉得答得越多,得分越高。然而,高考阅卷有时间限制,阅卷速度较快,阅卷老师不希望答得太多。,更何况,言多必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阅卷教师遗漏要点而形成不必要的失分。高考对学生的多种能力考查最终

28、都落脚到行文答卷上,这是真正的“临门一脚”功夫。对此,要特别重视主观题行文规范化的训练。,其一,答案在形式上“提示化”、“段落化”、 “序号化”、“洁净化”。其二,答案内容上“面全”、“点齐”、“话简”、“契合”。其三,答案信息来源于材料、教材、自己。,1.“提示化”。指回答所有问题时,都要在段首处写上设问中的主要提示语并在其后加注冒号,之后再写出答案具体内容。也可将自己领悟出的侧面用提示语列出,在其后用逗号分隔,再写答案具体内容。如(1)题答案中“特点:地域上,内容上”(为自己领悟出的侧面)。“原因:”(2)题答案中“表现:”“影响:经济上,政治上”(设问中的提示语)。,2.“段落化”。指所

29、需回答的每一个问题,在书面表达时都要自成一个段落,即主要提示语或自己领悟的侧面提示语要另起一行且缩进两个字的空间,之后加注冒号或逗号。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如(1)题答案中“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为一个自然段;“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为另外一个自然段。(2)题答案中“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为第一个自然段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为第二自然段。,3“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前一定加注,使要点突出、层次清楚、一目了然,以提高阅卷教师注意力

30、,避免阅卷教师遗漏要点。注意,为避免出现混乱,凡属侧面范畴的一般不用加注。因侧面需段落化。所以本题答案序号化应为:第(1)题,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第(2)题,影响:经济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近代工业发展。政治上,“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4.“洁净化”。指卷面美观,整齐洁净。要求用0.5mm的

31、碳素笔,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不写草字、错别字,最好用楷书或行书书写。 卷面要求书写工整、仔细认真、标点齐全(或序号)、不涂抹、不画箭头、不加小注,勿将答案内容写入密封线内。某考场有副对联:“稳定情绪涂抹标准轻装上阵解题规范,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看清题目广开思路认真分析仔细作答,会做的题一题不能错。”这副对联是对规范的最好诠释。,1.“面全”。指所回答问题侧面要全。显性侧面较易确定,碰到隐性侧面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结合赋分发散思维,力求找全不同的侧面。如(1)题答案“特点”的侧面“地域”、“内容”,“原因”的侧面近因、远因皆为隐形侧面,许自己根据经验、赋分来确定;(2)题答

32、案“表现”的侧面“中体”、“西用”,“影响”的侧面“经济”、“政治”皆是显性侧面,从问题中就可以直接找到。,2.“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需齐,无遗漏。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比推估预测的要点数多出1到2个,以免失分。第(2)题“影响”参考答案为一个要点,即“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而评分细则为三个要点即“影响:经济上,答有利于或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近代工业发展即可得2分。”这样多出两个要点作答万无一失,非常安全。,3. “话简”。指回答问题使用历史语言,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1至2句话表述足矣

33、。如第(1)题“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4.“契合”指组织的答案的内容与问题的要求之间契合度、紧密度最高,如同跟脚的鞋子与脚的关系。要做到契合,有效的方法是回答问题时总分结合即先概括后分述;或史论结合,扣紧主题;语言准确到位,用历史学科术语(避免假大空的纯粹理论阐述)。,如2013年山东省评分细则规定:(1)原因:答出“甲午战争失败”和“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之一即可得2分。答出“洋务运动破产”和“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4、之一即可得2分。此即典型的史论结合。,(2)影响:经济上,答有利于或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近代工业发展即可得2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即可得2分。但只答“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不得分。,若不按上述思路答题,只笼统答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只能得2分。此评分细则,要求作答中必须宏观与微观,概括与具体,总说与分述相结合,还出现了史论结合,可谓实现契合的典范。,其三,答案信息来源于材料、教材、自己。一是来源于材料的答案,要求从指定材料中概括、归纳的答案;二是来源于教材的答案,要求出自教材的原话、某种观点、认识或看法等;三是来源于自己组织的答案,要求根据材料有效信息和相关历史知识自己归纳的答案。这三种信息来源中第一、三种成为当今命题考查的主要趋势。,谢谢 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