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5468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311 大小:90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1页
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1页
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1页
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1页
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前 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八 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探究一至三 前 言 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 第二册的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 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 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

2、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全书体例以 “专题 ”为单位设计。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明确专题教学的学时数,同时提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 “学习内容 ”,大约用 1 学时完成。每一学习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 “知识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 “学习内容 ”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解 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就课文中 “想一想 ”、 “议一议 ”、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议。教

3、学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由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马世力、王飞、王印焕、刘汝明、刘觉荣、李雪洁、杨杰、吴咏松、吴晓棠、何夕忠、陈 芬芳、邵茜、罗安琪、周建新、周莉莉、郑国锋、郝玉琴、徐灿华、高鹏亮、阎建宁。 由于时间紧迫,本书中如有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进。 编者 2004 年 6 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教学

4、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教材概括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对于不同经济形态和不同产业部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也有所说明。通过本专题的教学目的,期望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和总结中华民族在经济创造和经济积累方面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及其影响 。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现今中国经济条件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展望中国的经济前景。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历史的光荣,也可以看到传统经济结构的弊病。熟悉有关历史事实,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正确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丰富有关经济史的知识,回顾历史上劳动人民及其杰出代表在生产中的发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进取

5、性等基本素质,对于他们在未来经济实践中的成功,也是必要的。 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是在过去的经济基础上实现的。中国经济进步在许多方面依然受到传统经济形式的制约。通过教学,除了 使学生获得古代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明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农耕生产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式。 2说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 由于本专题教学的年代跨度相当大,内容涉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

6、例如手工业经济就涉及多种产业,而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 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得的知识,利用课外获得的诸种相关信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古代经济史中,由于史书记载简略以致许多历史现象不能十分明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文学史料、地方史资料和文物考古发现,阐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利用这些条件,应当以学生最熟悉的,距离学生生活区域最近的,以及最新发现的资料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帮助学生进一步锻炼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文物知识。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 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

7、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 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

8、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

9、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 “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 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目。第一目,通过 “神农 ”的传说,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

10、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使学生 更容易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中国古代有征收 “泰半之赋 ”的时代。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

11、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说明在中国 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 ”与 “涝 ”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12、。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为什么 “神农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 答案提示:因为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 “神农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 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 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 (今河北临漳县 )。 议一议 有

13、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国 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 (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 “重农抑商 ”的政策; (5)统治者对思想

14、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答案提示: (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 “刀耕火种 ”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 暴动不断发生。 (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 (又名悯农二首 )。其一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

15、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 答案提示: (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 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

16、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 汉书 艺文志进行了图书分类,其中列有 “农学 ”。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 世界农业理论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在经济史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了解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徭役和赋税制度等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弥补教学中出现的漏洞。 通过历史图片的观察和比较,了解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评价方法 讨论法、测试法、观察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评价过程 在本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测验,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经济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 “中国社会长期在

17、经济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要求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史料阅读的 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成绩、表现归入档案,待这部分内容全部学完后,学生可以通过档案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针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究,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和阶段性的评价。 评价总结 通过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了解和学习,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概括、归纳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测验和学生所积累的档案记载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 )历史问题注释 神农氏 易 系辞说:伏 羲之后,神农氏兴起, “断木为耜

18、,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卷二也写道: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 神农氏 。 ”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是理想的社会,商君书 画策: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有榜题文字,写道: “神农氏因宜造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 ”神农氏就是炎帝。 传说炎帝诞生于厉山 (或烈山 ),原居西北高原姜水流域,后到达中原地区。厉山坐 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姜水是黄河流域的一条河名,在今陕西岐山东,现为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故

19、炎帝以 “姜 ”为姓,号厉山氏 (或烈山氏 )。 传说炎帝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淮南子 修务: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 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曾经结成联盟,在涿鹿 (今河北涿鹿南 )一战击败蚩尤部族。炎帝与黄帝因此并称为中 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当今世界,天下华人均以 “炎黄子孙 ”而自豪。炎黄,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代称。 新石器时代 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磨制方法制造石器的时代。距今约 1 万年左右,中国广大地

20、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 7000 多处,正式发掘的有 100 多处。磨制石器的大量涌现、陶器的制造以及农牧业的产生,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约延续了五六千年,到距今 4 千年左右的时间结束。 新石器时代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早期有裴李 岗文化、磁山文化;中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其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北方各地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21、中各种陶器的遗存最为丰富,也最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红陶居多,常绘有几何形花纹、人面纹和动物花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制造普遍采用快轮制坯,使胎壁厚薄均匀。当时的陶窑温度达 1000 多度,可以烧制出胎质坚硬的灰陶和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一 种黑陶,坚硬细腻,胎壁薄如蛋壳,漆黑光亮,被称为蛋壳陶,是当时陶器中的精品。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不再构木为巢或穴居野处了,各种类型的房屋被建造出来。这个时期的原始艺术,如绘画、雕塑、乐舞等,都普遍发展起来,有些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以牛田 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国语 晋语说 “夫范、中行氏 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当时有些人以牛或牛

22、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战国策 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 :“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说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漕运,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请王慎重考虑 !按照赵豹的说法,秦国首先由于 “以牛田 ”,而具有了 “不可与战 ”的国力。 铁制农具的普及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河北易县、河南辉县及陕西等地均发现有 V形战国铁犁铧。根据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犁铧以及山西、山东、江苏、陕西、内蒙古等

23、地发现的汉代牛耕图,可以知道在汉代全国范围已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 定型。犁由犁梢 (犁柄 )、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 (犁衡 )六部分组成,不过还比较笨重,特别是直长辕,影响耕田时转向等动作,再者,虽可用犁箭上下移动,调节耕地的深浅,但还不够简便和规范。这些缺陷待唐代出现曲辕犁后便得到解决。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耕地。 除了犁以外,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插,农田中用它开排水沟,也可用于深耕。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 (铁耙 ),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 于黏

24、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用来除草、松土,操作时两手向前推。锄,同铲一样,但操作时向后削,用锄松土、间苗、培土更适宜。古书上 “耨 ”等农具都属于锄一类,形制上和锄大同小异。 西汉的犁 西汉耦犁: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耕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的犁铧较大,可使深耕、翻土、培壅一次进行,耕作速度快。 西汉耧犁:又称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子 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子,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

25、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质量与效率,是当时水平较高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播种机。 秦朝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的赋税很重,汉书 食货志上说: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人民要把全年收获的 2 3 交给政府,即 “收泰半之赋 ”。这么重的赋税,使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 纺绩不足衣服 ”,人民只能 “衣牛马之衣,食犬彘 (猪 )之食 ”了。 秦朝人民负担最重的是徭役和兵役。秦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

26、守一年,这是基本的。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未停止过大规模征发徭役。首先是大建宫殿和皇陵,每灭一国,就仿其国宫殿,在咸阳盖起同样大小的宫殿。另外又建朝宫于上林苑,可容十万人;建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关中宫计三百,关外宫四百余,均建甬道相连。此外,又以刑徒七十余万在骊山修建皇陵。至于全国修建的驰道,参加的戍卒民夫亦不计其数 。修筑万里长城更用上数十万人运送粮草;若男子不足,甚至还用女子服役。秦代人口估计约二千万人,而每年被征服役者不下三百万,占总人口百分之十五以上,由是可见秦代徭役之繁重。 井田制 井田制是周代的主要土地制度。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土地划分为 “公田 ”和 “私田

27、”。公田就是周天子和各级贵族所掌握的土地,庶人在公田上劳作,其产品全部归周天子和各级贵族所有。公田又称为 “大田 ”或 “甫田 ”。贵族们提供给庶人耕种的小块土地称为私田,其收获归庶人私有。 关于公田和私田的结构情况,孟子曾有这样的说法: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 滕文公 )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所形成的土地疆界形状呈 “井 ”字形,所以孟子称之为 “井地 ”,后世又称为 “井田 ”。汉书 食货志: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八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

28、。 ”古代文献上的这些记载反映了在井田制度下土地分配的情况。对于这种土地分配制度的意义,孟子十分强调其对 “仁政 ”的影响。他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 必慢其经界。 ”(孟子 滕文公 )孟子的说法虽然带有一些空想性质,但他去古未远,其说法应当是基本上反映了周代社会基层单位的土地情况的。 大禹治水 传说在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居民困苦不堪。尧命鲧去治水,鲧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历时九年以失败而告终,鲧也被 “殛之于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总结其父及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 ,终于取得了成功。大禹治水的

29、传说也广泛流传于世。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诗经、尚书、左传、孟子、墨子、荀 子、楚辞、管子、国语等书中均有记载,比较详细的是孟子 滕文公上。其中写道: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 ”,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这里说的 “禹疏九河 ”可能是夸张的说法,但他治理洪水之事,可能不谬。大禹为了治水,解除民众之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忘我精神,为历来的史学家所称颂。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 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 56 公里。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 227 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两千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都江堰是 “天府 ”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 1000 多万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