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单元 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 3 课 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来源 :学 #科 #网 Z#X#X#K 内容 来源 :Z,xx,k.Com来源 :学 +科 +网 来源 :Zxxk.Com 知识与能力 来源 :学科网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来源 :学 #科 #网 价值观 来源 :Zxxk.Com 识记 理解 运用 布达拉宫 1布达拉宫的位置与“布达拉”的含义 2布达拉宫的由来 3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 4布达拉宫建筑的艺术风格 1 布达拉宫形成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2 布达拉宫建筑风格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 的佐证。 运用布达拉宫建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
2、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阅读法 问题探究 创设情境 视频播放 布达拉宫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大昭寺 1大昭寺的位置 2大昭寺的由来 3大昭寺的建筑风格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是藏、汉、尼泊尔与印度风格 的统一。 为什么说大昭寺内珍藏的文物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阅读法 问题探究 讨论法 视频播放 大昭寺的建 筑风格和所珍藏的文物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 罗布林卡 1罗布林卡的位置与含义 2罗布林卡的建筑风格 罗布林卡融汇了藏汉两族的建 筑风格。 仔细观察罗布林卡的正门,说出哪一部分属于藏族
3、建筑风格,哪一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 阅读法 问题探究 视频播放 观察比较法 罗布林卡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藏汉两族的友好协作。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介绍了 199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布达拉宫,以及于 2000 年和 2001 年先后被增补为扩展项目的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出藏汉合璧的风格,它们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同时,也是藏汉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所藏的珍贵文物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布达拉宫、大
4、昭寺和罗布林卡呈现的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多种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三大建筑群的风格有一个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坚决抵制任何妄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的言论和行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中的布达拉宫 (包括大昭寺、罗布林卡 )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族文化展览、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精美图片、开展藏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的体会。 引言以玛尼全集对布达拉宫的描写为引子,用文献资料
5、的形式介绍了布达拉宫前身红山宫的规模、布局和结构。建议教师: (1)简单回顾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事迹,让学生 明确汉藏之间的友好往来的关系。 (2)简介玛尼全集,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布达拉宫的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 第一目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 教材主要介绍了布达拉宫的位置、修建历史、主体建筑、艺术珍品及建筑风格。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进行点拨,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以影视资料为辅助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布达拉宫的位置与修建历史 教材正文首先指明了布达拉宫的位置。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中心海拔 3 700
6、 米的 红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接着教材以【学思之窗】的形式简单介绍了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布达拉宫”是本课的重要概念,教师要讲清楚布达拉宫修建的历史和“布达拉”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这个概念。 本段还会涉及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 )的知识,如果学生问起,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 (2)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 教材先简要介绍了布达拉宫的 组成,然后重点介绍了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白宫和红宫。由于布达拉宫地处海拔很高的世界屋脊之上,到那里参观过的 学生不是很多,因此建议教师发动学生大量收集布达拉宫的精美 图片,在视觉上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加强学生对布达拉宫的感知。 对于本节内容,建议教师创设问
7、题情境导入新课。作为西藏政教领袖达赖喇嘛的驻锡之处,布达 拉宫的地位相当于北京故宫。教师可以提问:布达拉宫有多少间房屋?让学生猜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公布答案:至今还没有人能数得清布达拉宫房屋的数目,并说明理由:第一,红宫地下就有 6 层,若隔成小间,数不胜数。第二,布达拉宫依红山山势而建,在红山拐弯处,房屋就会多出 1 层,在山峰处,房屋就会少 1 层, 而且中间还有许多错层的地方。 布达拉宫的主 体建筑是本目重点内容之一。建议教师采用阅读法,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概括提炼,教师投影相关图片,进行点评。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是白宫和红宫。居中央的是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
8、佛堂;两翼刷白粉的是白宫,是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 白宫 白宫是历代达赖喇嘛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共有七层,内有历代达赖喇嘛居住的宫殿、 摄政王和达赖经师的寝室、噶厦政府办公用房以及集会大殿等,这是一座政权性质的建筑物。白宫主要建筑有东西日光殿、东大殿、东欢庆广场、菩提道次第殿及持明殿等。 东西日光殿:位于白宫顶层,一东一西,为达赖的寝宫。西日光殿,藏名“孛朗来奇”,意为“大福妙旋”,与白宫同时建造,由朝拜殿、经堂、修法室、卧室、厨房等组成。十三世达赖晚年,又在白宫顶层增建了东日光殿,取名“甘丹朗色”,即“聚集光芒”之意。这两座宫殿是达赖喇嘛日常活动和从事政
9、教活动的地方。 东大殿:藏语称“措木钦厦”,位于白宫四层中央,是白宫内最主要的殿堂。一些重大的庆典和宗 教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如达赖坐床、亲政、册封等活动。史料记载,自 1653 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 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大殿四壁,壁画色彩斑斓,其中两组画幅,最为吸引人。一组是猴子变人,讲述了藏族先民由猕猴起源的传说故事。另一组是照镜子,讲述了唐朝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 东欢庆广场:藏语称“德阳夏”,位于白宫东侧,是一个离地面 60 多米,面积 1 600 平方米的广场,每年藏历十二月十九日,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这一天
10、达赖喇嘛在白宫第八层东日光殿的敞厅内观赏。拉萨市民也可在山上观看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气氛十分热闹。 菩提道次第殿:藏语称“朗仁拉康”,内供 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坐像。 持明殿:藏语称“仁增拉康经堂”,内供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 (红教 )莲花生佛像。 红宫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供奉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主要建筑有五世达赖灵塔、集会大殿、殊胜三界殿、法王洞及圣观音殿等。 按西藏风俗,达赖、班禅和大活佛“圆寂”后,均用香料腌干尸体 (类似木乃伊的方法 ),装入塔中,叫做灵塔葬。布达拉宫内保存着八座达赖灵塔 (即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和十三世达赖尸骸 )。除十三世达赖灵塔外
11、,其余七座灵塔都在红宫之中。 五世达赖灵塔: 它是七座灵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红宫第四层西侧,塔高达 14 85 米,建于 1691 年,均用金皮包裹,珠宝镶嵌,用 3 721 公斤黄金和 1 8 万多颗珠玉宝石。极其辉煌壮丽,被称为“赡部洲唯一庄严”、“世界一饰”。 据文献记载,五世达赖遗体外穿袈裟,面朝南,结跏跌坐,安置在塔内榻上。塔内文物甚多,其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子一颗、释迦牟尼佛大拇指骨一个、宗喀巴的碟子、文成公主亲手纺织的释迦牟尼佛像等大量珍宝。 集会大殿:藏语称“司西平措”,即“有寄圆满”之意,为五世达赖的享堂,也是红宫最大的宫殿。大殿四周绘有五世达赖 生平和业迹的壁画。这些壁画画面生
12、动,色彩鲜艳,既有丰富多彩的佛画艺术,也有西藏独特的地貌风物。其中最著名的为五世达赖朝见清顺治图。 殿内有一对巨大的锦缎绣幔,分别绣有宗喀巴和五世达赖像。为了织造这对锦幔,康熙皇帝特令建造一座织造厂,用金线编织,费工一年之久,耗银 1 6 万余两。 1696 年康熙皇帝派扎萨喇嘛登巴色吉将幔帐送到拉萨,作为红宫的落成赠品。这对锦幔精美无比,被视为布达拉宫的稀世之宝。 十三世达赖灵塔:可与五世达赖灵塔相媲美的,要数十三世达赖灵塔。 1933 年竣工,灵塔是银质的,外用金皮包裹, 耗黄金约 600 公斤。上面镶嵌珊瑚、琥珀、玛瑙和钻石等珠宝。灵塔高达 14 米,直穿布达拉宫数层楼,富丽堂皇,十分壮
13、观。灵塔前面保存有一座珍珠塔,为十分珍贵的工艺品。第三层为十三世达赖的享堂,四周墙面为其传记壁画,其中有 1908 年赴京觐见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场面。 殊胜三界殿:藏语称“沙松朗杰”,位于红宫第八层南侧中央,建于 1679 年。殿内供有清朝乾隆皇帝画像和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它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宫殿,驻藏大臣、达赖喇嘛、噶厦政府的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从七世达赖 起,每到藏历新年和皇帝生日,历代达赖都要到这里向皇帝画像和牌位朝拜,表示达赖对皇帝的臣属关系。 法王洞:藏语称“曲吉竹普”,建于公元七世纪,殿内有松赞干布 (619 650)、文成公主、尺尊公
14、主及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塑像。 圣观音殿:藏语称“帕巴拉康”,位于法王洞的上层,是布达拉宫中最古老、最神圣的殿堂。殿内供有自在观世音佛像。这尊佛像被视为松赞干布本尊,是布达拉宫镇宫之宝。 (3)布达拉宫内的艺术珍品 本段介绍了布达拉宫内的 各种艺术珍品,建议教师为学生展示大量精美的图片,并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 让学生对布达拉宫内的艺术珍品有一个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佛像 布达拉宫内有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等铸成的大小
15、佛像。如白宫菩提道次第殿和持明殿分别供有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和宁玛派祖师 (红教 )莲花生的佛像。红宫殊胜三界殿有金刚持、宗喀巴塑像、十三世达赖铸造的十一面观音像及六世达赖的佛像等。圣观音殿内的松赞干 布本尊佛像更是镇宫之宝。 教师可以展示宗喀巴、莲花生、松赞干布本尊等佛像图片,无须过多讲述。 壁画 布达拉宫内的壁画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 ,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如白宫东欢庆广场楼上东墙有松赞干布请婚及文成公主进藏的壁画;北墙壁画反映了文
16、成公主进藏及到拉萨时受到隆重欢迎的场面。东大殿四周的壁画尤为色彩斑斓,其中猴子变人和照镜子两组画幅最为吸引 人。 建议教师讲解时,展示松赞干布向唐请婚、文成公主进藏等壁画,并播放影视资料五世达赖朝见顺治皇帝,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唐卡 唐卡是藏族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分布面、绢面和纸面几种,除彩绘外,又有刺绣、织锦、丝织和贴花等制作工艺,有的还镶嵌珠玉宝石。唐卡的内容多是佛像。布达拉宫内收藏着数千幅唐卡,大部分是元、明、清三朝作品。面料多为上等丝绸,轴头多用金、银及檀香木等。最大的唐卡是 17 世纪末的彩缎展佛,长宽都达数十米,展开几乎可盖满红宫西侧的一面白墙。 建议教师出示唐卡“千手观音”,并
17、播 放相关影视资料。 珍贵文物 从 17 世纪中叶到 1959 年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布达拉宫保存了经幢、陶瓷、玉器、金银器、经书及重要历史文献等大量珍贵文物。如五世达赖灵塔殿四周的佛堂内藏有大量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历史、医药、文学等书籍。 此外还有皇帝敕封历代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用藏、汉、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乾隆皇帝画轴及清朝皇帝御书的匾额,这些表达了历代达赖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因此,布达拉宫 中的艺术珍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
18、明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教材从布达拉宫的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 构、宫墙、墙基、殿顶及殿内木结构的形制等方面,说明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关于藏、汉传统建筑的特色,建议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概括提炼,得出结论。对于布达拉宫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建 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 62 页【学思之窗】进行归纳总结。 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布 达拉宫是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浓厚的藏族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 采用藏族民居的碉楼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宫殿整体采用石木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
19、黑边方窗。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还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另外还用经幢、宝瓶、摩羯鱼及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等等。 布达拉宫的建筑充分吸取了汉式建筑风格。殿顶飞檐翘角,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全部用铜瓦鎏金装饰,殿内的木结构也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形式。建议教师结合相关图片,师生一边观察,一边比较藏汉两种建筑风格。 呈现藏汉合璧建筑风格的原因 布达拉宫的修建是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协作进行文化技术交流的成果。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初建时就招请过许多汉族工匠。到十七世纪重建时,既有当地喇嘛参与设计,也有汉族工人参与施工。康熙皇帝还特地派遣 114 名汉、满工匠进藏协助修建。因此,布达拉
20、宫镌刻着藏汉民族水乳交融的 血肉联系和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文化。 教材并未提及松赞干布招请汉族工匠,建议教师给予补充。 第二目 “风格多样的吐蕃古建筑群” 对本目教学,建议教师以阅读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辅以播放相关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从文字资料和影视资料中获取提炼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1)大昭寺的由来 教材第一部 分详细叙说了大昭寺的由来,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概述, 教师点评即可。 (2)大昭寺的建寺历史 大昭寺初名“惹萨”。相传,大昭寺最早是由文成公主选址设计,尺尊公主监工修建的。在选址时,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 方法,推测出整个西藏形似一仰卧的魔女,而拉萨的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只有填湖建寺才
21、能消灾驱魔。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填湖造寺。在填湖工程中,成群白山羊往来运输,成为主要的驮畜。寺庙建成后,为了纪念白山羊驮土的功绩,便称之为“惹萨” (即“白羊驮土显寺”的意思 )。后来,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 (藏语称“觉” )移入该寺,遂改为“觉康” (藏语之“佛殿” )。该寺以“大召”为名,估计在蒙古贵族顾实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因为蒙语谓“庙”曰“召”。至于以“昭”代“召”,更是后事了。 大昭寺建成后,一幢幢商店 、工场和栈房相继围绕寺院而起,形成一圈长方形的街道,这就是现存的八角街。古城拉萨由此而具雏形。 这部分内容以小字形式出现,教师可进行介绍,增加知识的趣味性。若时
22、间不够,让学生阅读即可。 (3)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本段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昭寺的建筑风格,但首句“大昭寺坐东朝西”,值得教师注意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中国一般寺庙大门均向南开,为什么大昭寺的寺门却是向西开的?学生经过思考,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这是因为文成公主笃信佛教,唐朝是往西取经,所以她设计的这座寺门 是面向佛教圣地。 大昭寺是藏、汉、尼泊尔和印度建筑技术 的合璧之作。教材以大昭寺的主体建筑经堂大殿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a经堂大殿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为汉族建筑风格。 b白石砌墙、里边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还有柱头檐部的装饰等,是典型
23、的藏族风格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c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受到了尼泊尔和印度文化的影响。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哪些部分属于藏族建筑风格,哪些部分属于汉族建筑风格,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4)大昭寺内的珍贵文物 大昭寺内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教材主要介绍了经堂大殿内供奉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鎏金铜像、文成公主进藏图壁画、乾隆皇帝颁赐的金瓶、唐蕃会盟碑等。教学时,建议教师展示上述文物插图和图片,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播放关于大昭寺壁画的影视资料。 关于金瓶,教师可以结合 64 页插图“金瓶”,引领学生回顾初中学
24、过的中国历史,组织学生讨论清朝颁赐金瓶的缘由和制定“金瓶掣签”制度的意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 a颁赐金瓶之前,活 佛转世灵童皆出自达赖、班禅亲族及世家弟子,他们将其视如世袭爵禄。六世班禅圆寂后,其弟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沙玛尔巴因未分得班禅财 产,勾结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造成极大的混乱。鉴于灵童出自一族的弊端,故清朝设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b“金瓶掣签”制度,可以消除达赖、班禅亲族及大世家使灵童出自一族的弊端。同时,清朝掌握了确定转世灵童的大权,达赖、班禅只有在清朝直接领导下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与在宗教、政治上的权威和地位,巩固了对西藏的控制。 关于唐蕃会盟碑,建议教师利用页 64 中
25、部的【历史纵横】,设置如下问题:为什 么说“唐蕃会盟碑”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得出正确结论。 笫三目 “藏式园林建筑的代表作” 教材主要介绍了罗布林卡的位置、含义、规模、内部陈设、由来、主要建筑及其中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1)罗布林卡的位置、规模及内部陈设 罗布林卡是西藏最大的藏式人工园林。教材介绍了罗布林卡的位置、“罗布林卡”的含义、规模、正门及园内陈设。建议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边欣赏,教师边介绍。 罗布林卡正门融汇了藏、汉两族的建筑风格。教师可出示正门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找出相应的藏族建筑 风格、汉族建筑风格,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罗布林卡的由
26、来 教材以【历史纵横】的形式,介绍了罗布林卡的由来。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了解即可。 (3)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 教材并未以文字的形式介绍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但 65 页插图“景色优美的湖心亭”不能忽视。建议教师对罗布林卡主要建筑进行简单介绍。 罗布林卡的宫苑布局,按照现存的规模可以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以格桑颇章、湖心宫和达旦明久颇章 (俗称新宫 )为重点,四周用围墙围成宫苑区;西部以金色颇章和格桑德吉颇章为重点。格桑颇章、 金色颇章和达旦明久颇章是罗布林卡中主要建筑,也是园内举行政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湖心宫是罗布林卡中最美的风景区,堪称“园中之园”。 (4)罗布林卡所藏的文物 此段内容教材
27、虽未提及,但根据课后要求,应适当补充。 达旦明久颇章南殿四周壁画,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其内容包括: a松赞干布派大臣入唐求婚的经过; b赤松德赞周岁宴上认唐使为舅; c 1652年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受封达赖喇嘛; (4)1954 年十四世达赖经过刚通车的康藏公路,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到各地参观访问 。 (5)罗布林卡中的“雪顿节” 本段利用文末【历史纵横】,介绍了罗布林卡中举行的文化娱乐活动雪顿节。建议教师采用阅读法,学生了解即可。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教学设计应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本课教学重点是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呈现的藏汉合璧的建筑风格,
28、难点是通过列举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的主要建筑和文物,理解三大建筑群是藏汉两族友好团结、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证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一目“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宫殿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攻克这一重点,教师可依据教 材所写的四个方面: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主体建筑、宫内的艺术珍品、建筑风格加以展开。教师引导学生从这四个方面阅读教材,并设计以下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1)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怎样的风格? (2)为什么说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 关于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课引言和 62 页【学思之窗】所给 的材料。引言以玛尼全集对
29、布达拉宫的描写为引子,以文献资料的形式介绍了布达拉宫前身红山宫的情况。 62 页【学思之窗】简要介绍了红山宫发展演变为布达拉宫的史实和“布达拉”的含 义,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布达拉宫”的概念。 另外,布达拉宫的修建历史还涉及藏传佛教格鲁派 (黄教 )和清朝政府对格鲁派 (黄教 )的政策等问题,教师应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明介绍 。 关于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课前收集布达拉宫的精美图片,课堂上师生共同观赏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对布达拉宫有所感知,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最后,教师投影白宫和红宫的图片,对主要建筑进行简介,强化学生对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了解。 关于艺术珍品,教师可以从
30、佛像、壁画、唐卡及珍贵文物四个方面介绍。介绍时,教师可以先 向学生展示图片并播放影视资料,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也是千余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有力地证明了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进一步查找资料,列举布达拉宫所藏的文物,证明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 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后,应以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为主。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从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两方面开展教学。具体来说, 教 师可以 62 页的探究问题:“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主要呈现怎样的风格?”入手,结合 62 页插图“富丽堂皇的白宫”,补充一些白宫和红宫的图片,印发一些藏、汉两族传统建筑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正确结论。本部分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说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对此,教师可以结合 62 页【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分析布达拉宫藏汉合璧建筑风格 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