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6831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4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1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图 9 注:本资料由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独家提供。试题精选 自 2014 年全国 各地 所有高考 历史 试题 , 按 人教版 各 课 顺序 分解而成, 试题 排版工整 合理 、 精美规范 ,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 转载 到其它网站 、博客和 QQ 群交流 , 一经发现 封锁 其 IP, 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考真题 分 解栏目 必修 2 分 课 汇总( 人教 版)

2、分解 、 整理 :张秋鸿 第 14 课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 2014 安徽文综 13) 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 题中西装叹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时尚的看法,社 会时尚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故 A项错误; 着 西装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题中不能充分体现

3、,故 B 项错误;单从西装一方面并不能看出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故 C 项错误;题中对于人们穿着西装只是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盲目排外或者批评,从而体现了理性看待社会时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 2014 北京文综 17) 图 9 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2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 D 【考点 】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 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错误;风

4、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 故 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 故 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 故 错误 ,选择 B项 符合题意 。 【答案】 B 3 (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28) 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 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考点】 维新思想 ; 近代

5、中国 物质生活的变化 服饰变革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 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 A项 错误 ;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 B 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 C 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 ( 2014 福建文综 15) 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

6、线美 【考点】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旗袍) 【解析】 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 ,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 A 项 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 , 从材 料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故 B项正确;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 C 项错误;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 D 项错误。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3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

7、权所有 翻录必究 【答案】 B 5 ( 2014 江苏单科 6) 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考点】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剪辫 【解析】 一位老先生 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 A项错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 B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固步自封,故 C 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 ( 2014 浙江 文综 16) 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 A 先

8、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 【考点】 近代中国 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 【解析】 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 A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故 B项正确;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 C、 D 项错误。 【答案】 B 7 ( 2014 上海 单科 23) 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第 16 题图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4 页(共 8 页) 中学

9、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第 17 题图 A 19 世纪初期 B 19 世纪中期 C 20 世纪初期 D 20 世纪后期 【考点】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的变革 【解析】 有照片可以看出女学生不缠足,穿学生 装,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张剪辫易服,可以判定为民国时期,在 20 世纪初期,故 C 项正确, A、 B、 D 项错误。 【答案】 C 8 ( 2014 浙江 文综 17) 右图是 20 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 A 出版业的发展 B 广告业的进步 C 婚姻礼俗之变迁 D 世界文明之演进 【考点】 近代中国 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变

10、革;近代中国大众 传媒的发展 报刊发展 【解析】 由图片中的中国江湖险要图志出版可知出版业的发展,故 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由图片中的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可知广告业的进步和婚姻礼俗 发生变迁 ,故 B、 C 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由图片中的钦定历代记事年表出书启可知此时仍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故D 项错误, 符合题意。 【答案】 D 9 ( 2014 天津文综 13) (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11、,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 自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 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 昌洪 20 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6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5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分) (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

12、上有何进步。( 4 分) (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3 分) 【考点】 ( 2)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3)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4) 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 【解析】 ( 2) 第一小问材料二中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人们追求 西方式生活时尚 ;第二小问西方国家 的 商品输出和思想文化的 传入 导致 中国民众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洋气出现 。 ( 3) 材料二中 19 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 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 三 中 20 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

13、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 ( 4) 从内部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外部的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等方面分析。 【答案】 ( 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 2 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4 分) ( 3)进步: 19 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 分) ( 4)因素: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 3 分 ) 10 ( 2014 山 东文综 38) ( 24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 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

14、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 1919 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1一天,鸣凤在走廊上遇见觉慧,便习惯地称呼觉慧为“三少爷”。 2觉慧和鸣凤正在聊天,大太太周氏派人来找鸣风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6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丙:摘编自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 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

15、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6 分) ( 4)据材料丙并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 8 分) 【考点】 ( 2) 近代中国 社会习俗的变化 妇女解放 婚姻 变革 ( 4) 辛亥革命 ; 五四运动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 社会习俗的变化 妇女解放( 婚姻 变革) 【解析】 ( 2) 第一小问 依据材

16、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可以判断出结论,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以及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来举例说明。 ( 4)从 20 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 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答案】 (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 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

17、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 4) 阐述: 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 20 世纪初中国3周氏告诉了鸣凤一个不幸的消息。周氏虽也不忍,但这是高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违抗。 4鸣凤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湖池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7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女性解放的缩影。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

18、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11 ( 2014 四川 文综 14) ( 3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图 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

19、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 4 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考点】 (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 ( 2) 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8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20、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 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答案】 ( 2) 整理:图 4 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10 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