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王羲之,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学习目标,走近“书圣”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后辞官归隐,以山水为娱,以寿终,胸怀旷达,为时人所重。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字和文任意为之,风格潇洒飘逸。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其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又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背景知识一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
2、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译读文章,将不懂之处划出。 有疑难之处互相商讨。,文本研习,试从每段中找
3、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乐 痛 悲,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乐,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惠风和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事也,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第二段王羲之为什么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及其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美景乐事转眼即逝,好景不长,外在世界的变化无法掌控,生命的渺小,无从抗拒而短暂,静者:“晤言一室之内”,就是指那些潜心于老庄玄学、谈玄悟道、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人;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指那些不拘礼法,放荡
4、纵欲,玩世不恭的人。作者以此两种人为例,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乐趣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现象。,作者列出了哪两种人?为什么只列出那两种人呢?,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当时的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都以老庄玄学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而老庄玄学既可以使他们崇尚自然,宅心玄远,变得虚静,但也很容易由虚静变成放达,成为礼法的挑战者。,背景知识二,观点:“死生亦大矣。”先感慨人生的短暂享受人生的快乐悲叹人生变幻莫测伤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深感死亡的悲痛。,本段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5、说明这个观点的呢?,第三段王羲之又为何而“悲”?,悲: 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悲”,推己及人由一己之悲拓展到全人类,整个历史进程中的“悲”,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痛的是个体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痛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永无休止(怎样消除这种千古之悲?)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因此,这里的悲是“悲叹”。,【难点讨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
6、彭殇为妄作。”,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虚无和放纵是一种自保的方式。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在他们看来: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倒向了“虚无主义”,所以说“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背景知识三,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
7、“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作者这样写,这是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庄子虚无主义思想的批判,对老庄“一死生”、“齐彭觞”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王羲之又是怎么做的呢?,“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可见作者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整理诗集,在历史上留下生命的印迹。,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潇洒风神和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的卓
8、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因为他知道,抗拒人生虚幻性的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曹操曾经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终成为了乱世枭雄。 李白曾经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但他成为了一代诗仙。 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终成一代文豪。 所以,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所以文章虽然以“悲”字作结,但我们从可以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