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哀祭文 在古代,人们产生万物皆有灵观念的同时,也就出现了祭祀。当时祭祀天地山川,往往有祝祷性的文字,称作祭文、祈文或祝文。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其文并无哀伤之意,与后代的哀祭文是两码事。而专门用来追念哀悼亲友丧葬的文字,古人常用的形式是诗歌。春秋之际,诗经中的凯风、葛生、黄鸟、蓼莪等哀诗,悲切伤痛,传诵于黄河流域。战国以下,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景差的大招等祭歌,缠绵悱恻,流播于江汉之滨。到了两汉,又有薤露、蒿里等挽歌,哀音纤徐,声绕闾里。所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序目中曾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 古代以散文形式出现的哀祭文,最早见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 惟尔元孙某,遗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干天,以旦代某之身。 写周武王病笃,周公旦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官纳其祝册于金縢之匮中。虽仍属于祭天祈祷之词,但毕竟悬念生死,情切骨肉,可视为哀祭散文的萌芽之作。其后,周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宗法礼教制度,特别重视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