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一章 项目提要 1.1 项目名称 XX 市 XX 小学 建设项目 1.2 承 建 单位 XX 市教育局 1.3 建设地点 XX 市 XX 办事处 XX 社区居委会 范围 1.4 建设性质 新建 1.5 建设内容 项目拟规划用地 20 亩(合约 13333m2)建设 XX 小学 , 总建筑面积为 6224m2, 办学规模为 24 个班,在校学生为 1200 人。 其中:教学 综合楼 3661m2, 图书、 行政 综合楼 2563m2。项目 建筑为框架结构, 建筑耐久年限为 70 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设配套设施,购置相应教学、办公设备等。 1.6 建设期限 2008 年 12 月
2、 2009 年 8 月 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2- 项目总投资 852 万元, 全部由市财政划拨。 1.8 项目效益 本项目 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改善教育结构体系,有利于有效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全面加速教育强市创建进程, 是为社会生产、公共生活服务和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项目的实施可以缓解 XX 市城区中心小学就学 压力,有利于促进全市 义务 教育稳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加快为国家和本地区培养人才的步伐,从外部环境上实现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 1.9 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经 济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占地面积 亩 20
3、 合约 13333m2 2 总建筑面积 m2 6224 其 中 教学综合楼 m2 3661 图书、行政综合楼 m2 2563 3 办学规模 人 1200 4 总投资 万元 852 5 容积率 0.47 -3-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由来 根据 XX 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要求,并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现有中小学布局实际,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对城区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和扩容提质。本着均衡化、合理化,就近入学的原则,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
4、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促进该市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目前该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方面地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 荷运行。 2008 年上期,宜阳小学学生达 2848 人,双蹲小学 2625 人,西江小学 1072 人,夏联小学 1253 人,这四所学校平均班额达 77 人,其中双蹲小学最高班额达84 人。另一方面,随着该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区人口以每年8000-10000 人的增量递增,再随着外环西路、外环南路、桃江路及附近小区大量建设,择址 XX 办事处桃江居委会内 (原饲料厂 )建设一所规范化的合格小学势在必行。 2.2 项目
5、建设的必要性 -4- 2.2.1 项目建设是 落实 XX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的 需要 XX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现有中小学布局实际,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地对城区学校进行布局和扩容提质。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促进全市教育和谐健康发展。随着 XX 市城市建设的突飞猛 进 ,市区人口的增量递增,城区教育设施的配套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不少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不配套或配
6、套不足,使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该项目 的建设是落实 XX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一,化解大班额矛盾的需要。 2.2.2 项目建设是 XX 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XX 市总人口 86 万人,距 XX 市 75 公里,东距京广铁路、 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 50 公里,国道三南公路横穿东西,省道 214 线纵贯南北,衡枣高速公路与域区一线相连 ;湘江沿市县级域西北流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矿产资源丰富,素有 “有色金属之乡 ”与 “非金属之乡 ”之称。为了适应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 “十一五 ”计划期间
7、,各级党委政府大力 “推进我市工业化、城-5- 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施 “科教兴市 ”、 “兴工强市 ”战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努力 “把 XX 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性 双百 中心城市 ”。能否完成 “十一五 ”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坚定不移实施 “科教兴市 ”、 “兴工强市 ”、 “人才强市 ”战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顺利完成 “十五 ”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 “十一五 ”期间社会经济的飞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学区布局,大力普及初、高中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 质高、基础扎实的
8、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2.3 项目建设是满足 XX 市适龄儿童就学 教育的迫切需要 随着 XX 市建设的发展,市区人口以每年 8000-10000 人的增量递增,地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再随着外环西路、外环南路、桃江路及附近小区大量建设, 学生上学难,急需建学校已成为 XX 市 的当务之急。因此,解决 该市 适龄 儿童 上学难的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推动 XX 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本项目建设的出发点。 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 编制依据 XX 市 XX 小学建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 2009 年 2 月由
9、 XX 市-6- XX 小学 委托 XX 市投资咨询中心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和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 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和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 (1)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建标 2002102 号城市普通中小党校校舍建设标准; (2)XX 市 关于落实 XX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 (2008 年 9 月 8日 ); (3)XX 市人民政府 关于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满足学位、扩容、新建、化解大班额工作实施方案 ; (4)XX 市 XX 小学 总平面规划布置图; (5)现行有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6)项目单
10、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和说明。 2.3.2 编制范围 (1)调查了解项目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所具备的建设条件; (2)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通过调查和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7- 和实施进度安排建议; (5)进行项目的综合效 益评价; (6)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2.3.3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1) 领导重视、政府扶持、部门支持 根据 XX 市政府关于落实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要求,该项目将由市
11、政府办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由市长周正雄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市长张斌、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建工局、规划局、政务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合格学校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教育局, 负责日常协调工作。所建项目依据相关法律,相关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在学校新建工作中,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办公,对学校建设在工程立项、环境保护、税费减免等 方面给予优惠,各项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2)建设资金有保证 根据有关要求, XX 市财政设立合格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合格学校建设资金,并按进度及时拨付。 (3)建设条件好 该
12、项目的建设符合 XX 市 的整体发展方向,可以在设计、规划、-8- 报建、施工等建设过程中享受优惠政策,减少运作成本,降低风险,其发展潜力极为可观,同时该区域交通便利,材料供应充足,建设环境适合。 2.3.4 项目区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 XX 市位于 XX 省南部, XX 市西南部,湘江中游南岸。东隔舂陵水与耒阳市为界,南与桂阳县相连,西与祁阳县接壤,北濒湘江与祁东、衡南二县相望。地处北纬 2607-2636,东经 11207-11241。市区中心位于北纬 2624,东经 11223。土地总面积 2046.6 平方公里,合 204660 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占 XX 市总面积的
13、 13.36。现辖七乡十六镇, 2007 年末全市人口为 88.25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6.17 万人。 (2)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2007年, XX 市生产总值 87.1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2.38亿元,增长 4.3%;第二产业增加值 38.53亿元,增长 13.2%;第三产业增加值 26.28 亿元,增长 27%。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5.8:43.6:30.6,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 1.5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 3.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 2.1 个百分点。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了 2.1 个
14、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上升 0.6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 3.4 个百分点,第三 产业上升 11.5 个百分点。 -9- (3) 文化、教育和卫生 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 36 个,其中艺术类 3 个,图书类 1个,群文类 32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各类藏书 11.61 万册。拥有广播、电视及有线台 3 座,能收看电视节目的村达到 97.31%,全市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 54.25%,入户率为 11.23%,广播电视网络能提供模拟电视节目 35 套,标准清晰数字电视 11 套。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蒸蒸日上,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全市春、秋两学期共免
15、学生学杂费 194955人 ,各免学生教科书费 19746人 ,减免资金 201.5万元 ;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 5166 人 ,补助资金 61.21 万元。学前教育入园率 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高,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 100%,小学生巩固率达 100%,初中生巩固率达 99%。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达 84.1%。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全市小学生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9.23% ,高 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0.9%。 血防机构、卫生防疫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医疗管理不断规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系统业务量达10327 万元
16、,增长 16.6%。全年培训乡村医生 330 多人,组织 297 人参加全省统一的注册考试。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参保率达 96%,重大疫情都能及时得到控制,卫生防疫措施得力。妇育保健工作有新的起色,孕产妇建卡率为 98.1%。早孕检查率 95.6%,新生接生率 100%,婴儿-10- 死亡率,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2007 年全市加强了对重点传染 病、艾滋病、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力度,调整充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队伍,继续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了全市无重大传染疾病和重大疫情的发生。但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
17、4)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7 年末全市人口为 88.25 万人,比上年减少 1.81 万人。其非农业人口 16.17 万人,增加 0.13 万人,增长 0.81%;农业人口 72.08 万人,减少 1.94 万人,增长 -2.62%,全年出生人口 7699 人,比上年减少 8147 人 ,出生率达 8.7 ,死亡 8090 人,比上年 增加 4485 人,死亡率为 9.2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108 元,增长 16.5%,农民人均纯收入 4815 元,增长 15.6%。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106 元,增长 13.4%。 2.3.5 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它详细内容见下面各章节。 第三章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及 XX市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