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doc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54370 上传时间:2018-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安徽财经大学 毕 业 论 文 学 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班 级 国际商务 学 号 姓 名 题 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指导教师 教授 (姓名及职称) 2 中国的菲利 普斯曲线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国际商务 班 指导老师: 教授 内容摘要 : 1958 年, 菲利普斯 根据英国 1867 1957年间失业率和 货币工资 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本文通过从 1979-2008年的数据对菲利普斯曲线做出验证,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存在。然后 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形状进行

2、分析,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解释说明。基于中国国情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析,可以得出,在中国,要想调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作为调控者的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把好预期这一关,不能盲目让物价过高,而且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应运用不同的政策进行协调配合,实行综合治理的对策。另外,对于其他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因素,本文并未一一阐述。 关键词 :中国;通货膨胀;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 3 Abstract: In 1958,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statistics of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hange rate o

3、f currency wage from 1867 to 1957 in British, Phillips put forward a curve which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change rate of currency wage. This paper is to check the Phillips curve which i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79 to 2011, and found that Phillips c

4、urve there in China. Then analyse the different shape of the Phillips curve in China, and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Phillips curve.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in China, if the government want to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ation

5、and the unemployment, as a regulator, the government should to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microeconomic control, and know how to control the expectation, not to let the prices too high, and in order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the macroeconomic, the government should use different policy to coordinatio

6、n,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Besides, there are so many other factors can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rate, but this paper did not concern. Key words: China, Inflation, unemployment Rate, Phillips Curve 4 目 录 一、导言 . 1 二、基础理论概述 . 2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 2 (二)理论

7、模型 . 3 三、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 . 3 四、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态势及成因 . 4 (一)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 4 (二)成因分析 . 5 (三)基本结论和启示 . 6 五、结束语 . 8 (一)政策建议 . 8 (二)文中存在的不足 . 9 参考文献 . 10 附表 . 12 1 一、导言 菲利普斯曲线虽然是根据英国的经验所作出的模型,但它的意义在于不仅指出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关系,而且在 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现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表明经济决策者的两个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这两个目标常常是冲突的,即通过发行货币可以刺激经济的繁荣,从而降低失业率。 菲利普斯曲

8、线提供了将失业与通货膨胀关联起来的方程式 , 填补了凯恩斯理论中的通货膨胀缺口 , 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和失业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的热点话题。但是 ,由于经济活动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其组合在各国之间的差异 , 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所以对基于菲利普斯曲线的我国的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应用的实证研究,若存在货币工资率与失业率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那么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则有比较强的政策建议,所以当失业率比较高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来降低失业率,因为较高的产出意味

9、着较低的失业,尽管这些政策无形中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最早由 Phillips(1958)1提出,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许多经济学家引用菲利普斯曲线来研究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刘树成 (1997 )2着重探讨了中国不同时期“产出 物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具体形状,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谢璐( 2004) 3通过引进经济增长率变量 , 运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互相连动的关系模型 ,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 从而得出了拟合程度较高的计量模型 , 并从我国的经济背景、政策含义的角度给出理论解释 ,从而对菲利普斯曲线走势的差异做出更为确切的描述。刘金全等( 2006) 4

10、以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 , 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模型对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陈彦斌 (2008)5在改进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 曲线基础上,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解析。谭婕( 2010) 6通过对中国 1979 到 2008 期间 30 个数据运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并根据拟合情况,从基本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分别加入了 GDP 增长率,预期因素对其进行了扩展,并对三种模型进行了比较,证实了两者的反向关系在中国的存在。赵苗苗、周阳阳( 2011) 7从“经济软着陆”的方面结合菲利普斯曲2 线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进行分析,

11、而“经济软着陆”则是指国民经济的运行,经过一段过度扩张之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区间。蒋人杰( 2011) 1基于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既定量又定性的分析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的内在关系,摒弃了单纯讨论通胀和失业谁更重要这样一个片面的论题,而是去尝试发掘两者的内在关系,期望能做到统筹兼顾地、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现象。 在现代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对我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高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高就业率,但是必然要以社会动荡为代价。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们不能选择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以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仍然可以通过稳健的措施,在抑

12、制通货 膨胀高涨的前提下,适当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才可以达到目的。 二、基础理论概述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1958年, 菲利普斯 根据英国 1861 1913 年间 的 失业率和 货币工资 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 来 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 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当然, 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而 Samuelson and Solow(1960)2在 Phillips 研究的基础之上,

13、将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发展成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而使这种负相关关系所表示的取舍关系被用于刻画通货膨胀的产生机制,用以预测通货膨胀水平。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不断演进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很多用于刻画通货膨胀产生机制的里程碑式模型被不断提出,特别是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更是为货币当局的政策制定 与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相比于传统菲利普斯曲线,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了垄断竞争、粘性价格和理性预期等思想,为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在理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将通货膨胀同实际边际成本联系起来,避开了潜在产出等周期性

14、变量的测算,进而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货膨胀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为恰当的解释。 Gali and 3 Gertler ( 1999 )3和 Sbordone(2002)4的研究发现,基于边际成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可以为美国战后通货膨胀 的动态变化提供更加合理的解释。而 Gali and Gertler(2001)1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不论是在欧盟地区 20 世纪 70 年代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水平,还是在 1980 年代的通货紧缩,甚至是价格基本平稳的 1990 年代,基于边际成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都可以对其进行非常好的说明。 (二)理论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

15、种因素,分别是:预期的通货膨胀;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即周期性失业)以及供给冲击。 可用以下形式描述: enu u v ( ) ( 1) 通货膨胀 = 预期通货膨胀 -( * 周期性失业) + 供给冲击 式( 1)中代表通货膨胀, e代表预期通货膨胀,( u-un)代表周期性失业, v代表供给冲击,其中 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要注意的是,前面的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三、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验证 考虑到实际研究的需要以及为获取数据的方便,将 1979- 2011 年度的数据设为样本空间,并在数据 指标的选取上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作为通货膨胀

16、率的指标,将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作为失业率指标。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和 GDP 增长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及年鉴。数据搜集如附表所示。 运用 eviews软件对附表中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如图 2所示的图形,不难发现,在图 1中,通胀率和失业率此消彼长的情况占了绝大部分,这同时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我们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其中的几个阶段,如图 2所示,中国的通胀率和失业率的散点组合大致经图 2 中国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图 1 中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相关图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4 历了一个顺时针过程,类似于菲利普斯曲线中的情 况,而且,环形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起到对未来

17、的通胀情况的预期作用。 四、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态势及成因 (一)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1.改革后第一种形状 : 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 3所示,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那种同向变动的特征 .从 1981 年出发 ,到 1984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左至右逐步上升 , 物价上涨率先有微弱的下降后亦随之上升 ; 从 1984 年到 1986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 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逐步下降 , 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上升 (1984-1985 年线段 )

18、,尔后亦下降。整个看 ,这一曲线环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 ,大体表现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的形状。 2. 改革后第二种形状 : 左上位陡峭型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 4所示,与上一轮周期相比 ,这一曲线环发生了向左上方的位移 ,且十分陡峭。从 1986年出发到 1987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 ,物价上涨率亦上升 ;从 1987年到 1990年 ,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右往左下降 , 物价 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陡峭的上升( 1987-1988年线段 ),随后先是缓慢、再是陡峭地下降 ( 1989-1990年线段 )这一曲线环的向上移动 ,说明物价

19、上涨率的位势提高了 ;向左移动 ,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得较大。 3. 改革后第三种形状 : 右上位陡峭型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 5所示,从 1990年经济增长率的波谷出发 ,1991-1996年这一轮经济周期中图 3 1981-1986 年“产出 -物价”曲线 图 4 1986-1990 年“产出 -物价”曲线 5 的曲线。与上一轮周期相比 , 这一曲线环又向右上方移动了 ,且仍为陡峭。从 1990年出发到 1992 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由左至右逐步上升 ,物价 上涨率随之缓慢上升 ;从 1992 年到 1996年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

20、偏离由右往左逐步下降 ,物价上涨率先有一个滞后的、陡峭的上升 (1992-1994年线段 ),尔后陡峭下降 (1994-1996年线段 )。这一曲线环的向上移动 ,说明物价上涨率的位势又提高了 ;向右移动 ,说明这一轮周期处于较 高的经济增长状态。 (二)成因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总的说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基本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同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 ,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之间的同向变动 ,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动的基本特征。但是 ,在这一基本特征之上 ,菲利普斯曲线又发生了陡峭型变形

21、。特别是在 1987-1990年、 1991-1996年这两轮经济周期中 ,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上升到波峰、并开始回落时 ,也就是当“ 产出 - 物价”曲线向右移动达到顶端而开始转折时 ,物价上涨率却滞后一年或两年达到波峰 ,且十分陡峭。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的波峰滞后于现实经济增长率的波峰 ? 为什么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又如此陡峭 ? 总起来说 ,这是对物价上涨的各种 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 : 其一 , 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偏离的上升 , 到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 , 这中间有着内在传导过程。这一传导过程是通过两种机制实现

22、的。第一种机制 : 在需求的强扩张下 ( 表现为货币的扩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 ) , 现实经济增长率超越其潜在经济增长率而上升 , 在能源、交通运输、主要原材料等瓶颈制约逐步加强的情况下 , 首先带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现实经济增长率领先达到波峰 , 然后回落。其一开始的回落 , 幅度较小。这时 , 生产资 料价格上涨率滞后达到波峰 , 并通过物质成本推动 , 传导到生活资料 ( 消费资料 ) 价格上。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率波峰的出现又滞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的波峰,而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则与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同时出现。第二种图 5 1990-1996 年“产出 -物价”曲线 6

23、 机制 : 现实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带动职工工资的上升。现实经济增长率领先达到波峰 , 职工工资滞后达到波峰。职工工资的上升具有双重作用 : 一方面 , 对生产企业来说 , 使其产品的劳动成本提高 ; 另一方面 , 对劳动者来说 , 是其收入的提高 , 并引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因此 , 职工工资的上升 , 一方面通过劳动 成本推动 , 另一方面通过消费需求拉动 ,传导到商品零售价格上,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的波峰则与职工工资增长率的波峰同时出现。 其二 , 物价上涨本身的滞后惯性。上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物价上涨具有内在的滞后影响 , 通货膨胀预期因素的作用。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连续上升 ,

24、 导致物价上涨率连续上升的情况下 , 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会产生普遍的通胀预期,通胀预期对推动物价上涨有着重要作用。 其三 , 有关改革措施的出台。上面两个因素解释了物价上涨为什么会滞后于经济增长。那么 , 为什么这一滞后又如此强烈 ? 这是因为在物 价上涨率的波峰年份 , 还有很强的外在冲击因素作用进来。其中 , 最重要的外在冲击因素是价格改革措施和对物价上涨有影响的其他改革措施的出台 , 这可以称为有关价格改革等政策因素。在我国 , 有关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对物价上涨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而我国价格改革措施又主要体现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涨落 ,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价格

25、改革政策因素的作用。 其四 , 粮食丰歉。在我国 , 农业生产的状况 , 特别是粮食的丰歉 , 对物价上涨亦起着重要作用。物价上涨率的波峰年 , 均对应着粮食的减产年。物价涨落与粮 食丰歉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其五 , 利润推动等乱涨价因素。在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期 , 市场秩序还不规范。一些部门、行业、企业 , 利用特殊权力、垄断地位等 , 乱涨价 , 乱收费 , 乱搭车。这种利润推动下的乱涨价 , 一般说来 , 需要以经济快速扩张下的需求拉动为其实现的基础。 (三)基本结论和启示 根据样本数据所得出的模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变动之间的负向关系,这说明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发展的现代理论中,附加预期的回归模型的拟合 优度最高,相比之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由此也说明附加预期的确对菲利普斯曲线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