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又呈吴郎,杜甫,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又呈吴郎 唐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诗文鉴赏,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打,放任,不拘束,房前树上的枣,随便西屋的邻居来打,她既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子,是个可怜的老妇人。(西邻的境况,她无衣无食,无依无靠,生存状况十分糟糕,是弱者,我们应该施以援手,诗文鉴赏,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自述对邻妇的态度和理由,吴郎,启发感化,交代邻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