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2006 2007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高三 期 末 化学 测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 H-1 N-14 O-16 Mg-24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 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包装标签的是 ( ) A B C D 物质化学式 浓 HNO3 CCl4 P4 KClO3 危险警告标签 腐蚀性 易燃的 有毒的 爆炸性 2设 NA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的 22.4L 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
2、8NA B 18g 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10NA C 46g 二氧化氮和 46g 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 3NA D在 1L2mol/L 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 4NA 3 1 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 142.9 kJ 热,表 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2H2(g) + O2(g) = 2H2O(l); H =-142.9 kJ B H2(g) + 1/2O2(g) = H2O(l); H =-285.8 kJ C 2H2 + O2 = 2H2O; H =-571.6 kJ D H2(g) + 1/2O2(g) = H2O(g); H = -285.8kJ
3、 4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 “四中子 ”,也有人称之为 “零号元素 ”。下列有关 “四中子 ”粒子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 ) A该粒子不显电性 B该粒子质量数为 4 C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 5遇有下列情况,处理不当的是 ( ) A不小心将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 B皮肤上沾有苯酚时,立即用酒精擦洗 C误食重金属盐,立即喝生牛奶或蛋清 D金属钠着火,立刻用砂子覆灭 6 在 NH4NO3 中氮元素显 +5 价; 4FeS2+11O2=2Fe2O3+8SO2 反应中 2 价 铁和 2 价硫都被氧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还
4、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这 3 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B C D 7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 A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B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8 下列各组的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氨水, 观察到的现象相同的是 ( ) A FeCl3 AlCl3 B NaCl BaCl2 C MgCl2 CuCl2 D FeCl2 FeCl3 9工业生产下列产品时,用不到石灰石、生石灰 或 熟石灰的是 水泥 用生铁炼钢 制玻璃 海水中提取镁 炼铝 制无水乙醇 硫酸 漂白粉 炼铁 硝酸 ( ) A B C
5、D 10在短周期中的 X 和 Y 两种元素可组成化合物 XY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 X 的原子序数是 m,则 Y 的原子序数必定是 m + 4 B XY3 晶体一定属于离子晶体; C X 与 Y 可属于两个不同周期,也可属于同一周期; D X 的原子半径小于 Y 的原子半径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每小题 1 至 2 个 选项符合题意。) 11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 锰、 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 ( ) A B C D 1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过量氯气通入溴化亚铁溶液中 3Cl2+2Fe2+4Br =6Cl
6、+2Fe3+2Br2 B过量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中 CO2+2H2O+AlO2 =Al(OH)3+HCO3 C在溶液中亚硫酸氢铵与等物质的量氢氧化钠混合 NH4 +HSO3 +2OH SO32 +NH3+2H2O D碳酸氢镁溶液中加入过量石灰水 Mg2+2 HCO3 +Ca2+2 OH CaCO3+2H2O+MgCO3 13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数据材料,下列各项 对数据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溶解度数据判断水垢的主要成分是 CaCO3 和 Mg(OH)2,而不是 CaCO3 和 MgCO3 B利用分子间作用力数据判断离子晶体的熔点高低 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判断元素的原子序数 D根据反
7、应热的大小判断反应进行速率的快慢 14磷酸的结构式为 ,两个磷酸分子可脱去一分子水生成焦磷酸( H4P2O7)。含磷洗衣粉中含有三聚磷酸钠( Na5P3O10), 1mol 此钠盐中 P O 键的物质的量为( ) A 7mol B 8mol C 9mol D 12mol 15 已知蓄电池在充电时作电解池,放电时作原电池。铅蓄电池上有两个接线柱,一个接线柱旁标有“ +”,另一个接线柱旁标有“ ”。关于标有“ +”的接线柱,下列说法中 正确 的是 A 充电时作阴极,放电时作负极 B 充电时作阴极,放电时作正极 C 充电时作阳极,放电时作负极 D 充电时作阳极,放电时作正极 16 2001 年 11
8、 月 17 日网易报道,意大利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作用,制造出新型氧 分子 O4,它的结构很复杂,可能具有与 S4 相似的长方形结构,下列有关 O4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O4 与 O2、 O3 都是氧的同素异形体; B 合成 O4 的反应可看作核聚变反应; C O4 分子存在极性共价键; D O4 能量密度比普通氧分子高,将来可用作更强力的火箭推进的氧化剂。 17 25 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H+浓度为 110-a molL-1,以下说法中 不 正确的是( ) A a 7 时,水的电离一定受到促进 B.a 7 时,水的电离一定受到抑制 C a 7 时,溶液的 pH
9、 为 a 或 14a D.a 7 时,溶液的 pH 为 a 或 14a 18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 A、 B 两种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反应: 2A(气) +B(气) 2C(气); H0,当达到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 x),下列量( y)一定符合图中曲线的是: ( ) y x y A 温度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B 压强 B 的浓度 C 再加入 A B 的转化率 D 再加入 C A 的百分含量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铵晶体受热变成气体是升华; B过氧 化 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故滴 入酚酞的现象只是变红色; C 98%以上的浓硝酸在空气中会产生白烟,所以叫发烟硝酸; D水玻璃除用作建筑材
10、料外,还可以用作防腐材料和耐火材料。 20 等质量的 CuO 和 MgO 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得到的 Cu(NO3)2 和 Mg(NO3)2 溶液的浓度分别为 amol L 1 和 bmol L 1。则 a 与 b 的关系为 ( ) A a b B a 2b C 2a b D a 5b 三实验题 (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30 分 ) 21( 8 分)如图所示,现在一瓶饱和氯水倒扣于水槽中,当日光照射到盛有氯水的装置时 ,可观察到平底烧瓶内有气泡产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 ( 1)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_ (请用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和简要文字说明 ). (2)当氯水中不再产生气泡
11、时,某学生欲检验该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则该同学可采取的合理操作是 (说明:氯水有一定腐蚀性,操作时需戴手套) x 208 22( 12 分)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对实验室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 Na2SO4 和 NH4Cl 进行鉴别,经讨论可行的实验方案有多种,请你设计四种实验方 案加以鉴别。简要写出操作过程、现象和结论。 方案 操作过程 现象和结论 23( 10 分)现有 蒸馏水 用 HNO3 酸化的 AgNO3 溶液 熟石灰 淀粉 食醋 废干电池(锌筒内填有炭粉、 MnO2、 NH4Cl、淀粉等糊状物) NaCl Na2CO3,欲进行下列小实验: a.制 NaOH 溶液 b.制 CO2 气体
12、c.制备 Cl2 并验证其漂白性 d.进行淀粉的水解实验并验证其水解产物: ( 1)由于缺少试剂而不能进行的实验是(不考虑电解) (填代号) ( 2)现欲制备 NH3,先从废干电池中制备 NH4Cl,某同学设想将废电池中的混合物溶于少量的水中,过滤除去不溶物,再蒸发灼烧滤液,以制得干燥的 NH4Cl 晶体。他的设想是否合理?答: ,理由是: 。 ( 3)该同学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少量食盐的实验时,先用一只鸡蛋自制一个半透膜小袋,向其中装入混有少量食盐的淀粉溶液,扎好袋口,放入蒸馏水中。该实验操作的名称为 ,要保证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实验中必须 。 ( 4)该同学设计了实验室制取 CO2 的
13、四种实验原理和装置: 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理由是 。 四填空题 (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0 分 ) 24 ( 8 分) 过氧化氢( H2O2)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是一种绿色氧化剂。过氧化氢 (H2O2)俗称双氧水,它是一种液体,易分解为水和氧气,常用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的方便,工业上采用 “醇析法 ”将 H2O2 转化成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 (其化学式为: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 Na2CO3 和 H2O2 的双重性质。 “醇析法 ”的生产工艺过程如下:在0 5 下,往饱和 Na2CO3 溶液中,先后加入 H2O2、稳定剂 (MgCl2 和 N
14、a2SiO3)和异丙醇,经充分反应,过滤分离,即得过碳酸钠晶体。 (1)固化 H2O2 应采用 Na2CO3 作载体的理由是 _。 (2)反应应控制在 0 5 进行的原因是 _。 (3)稳定剂能发生反应生成不溶物将过碳酸钠粒子包裹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4)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 失效的是 _。 A.MnO2 B.H2S C.CH3COOH D.NaHCO3 25 ( 12 分) 有人利用下面装置做了一个实验:取一支长约 50cm 的玻璃管,左端放浸在浓氨水的棉花团,右端放浸在浓盐酸的棉花团,然后在两端塞好软木塞,经过 t1 秒后,玻璃管内的中间偏右的部位开始出现白烟并呈环状附着在管
15、壁(如图所示)。 ( 1)若该实验现象反映了不同种气体分子运动相关的某种规律,则该规律的基本内容可 粗略地描述为: 。 ( 2)已知 NH3 与 HCl 反应生成 NH4Cl 是一个放热反应的过程。有人据此认为: NH4+离 子中新形成的 NH 键比原 HCl 分子中 HCl 键的键能大。这种观点对吗?试利用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加以简要分析 ; HCl 与 NH4Cl的电子式分别是: 、 。 ( 3)若将少量硝 酸银溶液加入盛有 2mLNH4Cl 饱和溶液的试管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再向该混和液中加入一定量 NaOH 溶液,经充分振荡后,发现沉淀完全溶解。试指出沉溶解的原因(写离子方程式): ;向
16、所得溶液中滴入适量葡萄糖溶液,并水浴加热,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浸有浓氨水的棉团 生成的 NH4Cl 浸有浓盐酸的棉团 26 ( 12 分) ( 1)将 1mol CO 和 1mol H2O( 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在某条件下达到平衡: CO(g)+H2O( g) CO2(g)+H2(g),此时有 2/3 的 CO 转 化为 CO2。 I 该平衡混合物中 CO2 的体积分数为 。 II 若在相同条件下,向容器中充入 1 mol CO2、 1 mol H2 和 1 mol H2O,则达到平衡时与( 1)相比较,平衡应向 移动(填 “正反应方向 ”、 “逆反应方向 ”或 “不 ”),此
17、时平衡混合的 CO2 的体积分数可能是下列各值中的 (填编号) A. 22.2% B.27.55% C.33.3% D.36.8% III 假如 中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则下列 选项 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加 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 加 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 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 2)已知在硫酸工业中 : SO2 转化为 SO3 的反应为 (正反应放热 ) 经测定,在常压下上述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中, SO3 的体积 分数为 91%。 催化剂 V2O5 的催化的效率 f 与温度 T 有如 下 图关系。 经除尘去杂后的 S
18、O2 气体的温度约为 200C,反应后 的 SO3 气体的温度约为 600C。 请根据以上信息,选择 SO2 氧化为 SO3 的适宜生产条件是 。 27 (10 分 )下图中所涉及的 A、 B、 C、 D、 E、 F、 G 和 H 都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常见的物质, E为金属单质, H 是白色的胶状沉淀,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水均已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A 与 E 的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_ ; 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为: _ 反应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_ 。 若 在电解所得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则 _ 极附近溶液(填 “阴极 ”或 “阳极 ”)会变
19、成红色。 28 ( 8 分) A、 B 两种物质都是由氢、氮、氧、钠四种元素中的任意三种元素组成,它们的水溶液分别呈酸性或碱性。在相同温度下的 A 溶液的 pH 值大于相同浓度的 B 溶液的 pH 值(溶液浓度不小于 10-5mol/L),请找出 A 和 B 可能有的两种组合,并且要求当这两种组合中的 B 溶液的 pH 值相等时, 第一种组合的 B 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小于第二种组合的 B 溶液中水的 电 离度。 ( 1)写出可能有的两种组合中 A 和 B 的化学式:第一种组合: A 是 _; B 是 _。 第二种组合: A 是 _; B 是 _。 ( 2)说明 pH 值相等时,第一种组合的 B
20、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比第二种组合的 B 溶 液中水的电离度小的原因: _。 ( 3)在上述的第一种组合中,若 A、 B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且温度相同,设 A 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 a1, B 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 a2,那么 a1和 a2 的关系式是 _ _。 东山中学 高三 第一学 期 期 末化学测试题 答卷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21 ( 1) _ _ ( 2) 22 方案 操作过程 现象和结论 23( 1) ( 2) ; 。 ( 3) , 。 ( 4) , 。 24( 1) 。 ( 2) _ _。 ( 3) _ _。 ( 4) _。 25 ( 1) 。 ( 2) ; 、 。 ( 3) ; ; 26( 1) I 。 II 、 III ( 2) 。 27 _ _ _。 _ _ _ ; _ _ ; _ _ _ 28( 1) _ _; _ _; _ _; _ _。 ( 2) ( 3)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