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 42 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应用 1】 右图题词主要是针对哪一个领域提出的 ( ) A.思想 B.学术 C.哲学 D.艺术 答案 D 【应用 2】 “ ,教授。 1950 年 1 月生, 1968 年中专毕业, 1969 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 1978 年 3 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1982 年 2 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 1996 年至 1997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履历反映了 ( ) 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 年恢复高考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
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 答案 B 【应用 3】 邓小平指出:“如果(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 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 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 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 B. C. D. 答案 A 史料文本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
3、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 邓小平材料二 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 世界出现了太空新秩序。他向世界宣示,中 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 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 2001年,“ 863 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 560多亿元。 信息解读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六十年代的“
4、两弹一星”、当前的“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等。 (2)这一系列科技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巩固了国防,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史料应用 (1)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核工业和宇航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1)核工业: 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 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64 年 6 月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6 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宇航领域: 1970 年 4 月,“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
5、975 年,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5 年 10 月 12 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2)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3)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题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 15世纪末叶开始 ,西欧各国的殖民者为了夺取殖民地,象野兽一样到处
6、乱窜,侵入了亚非拉广大地区,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掠夺。 简明世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900年,德国人齐柏林制造了飞艇。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建造的飞机试飞成功,试飞虽然只持续了十二秒钟,但却开辟了航空的新纪元,给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利益。 世界近代史(黄山书社) 材料三 1961年,苏联首次发射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 1969 年,美国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把两个宇航员送上月球。 1981 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又一大进步。 1988 年苏联也发射了一架航天飞机。 材料四 神舟七号飞船和以往一样,也是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为了完成航天
7、员出舱活动,轨道舱经过改进,既保留了航天员的生活舱功能,又充当出舱活动需要的气闸舱。 太空路上竞风流 神舟七号科普挂图 2008 年 9 月 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回收实况。这是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温家宝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贺电说:“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从 15 世纪末期至 21 世纪初期,人类在拓展自己活动范围上先后进行了哪些探索?并分析上述材料中所取
8、得成就的原因。 (提示:从三个历史时期并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归纳。 ) ( 2)概括人类活动领域拓展的变化轨迹。 (提示:“人类活动领域拓展的变化轨迹”的提炼一要结合材料和回顾教材加以概括,二要注意按其变化的先后回答。) ( 3)我国注重在太空领 域的研究与探索有何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 (提示:想一想在科技发展本身所体现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也要思考为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会对此进行高度的关注和评价。) 答案 (1)15 世纪末开始,人类在欧、亚、非、美洲之间活动。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20 世纪初期,人类活动进入天空。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内燃机的发明。 20 世纪中后
9、期,人类 进入外层空间活动。原因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航天技术的进步。 21 世纪初期,人类进一步在天空领域活动。 原因是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高科技竞争激烈。 ( 2)陆地 海洋 太空。 ( 3)经济意义:有利于开发和利用太空资源。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政治意义: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国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经济政治的安全。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不包括 (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继承解放前科技发
10、展的成就 D.党和政府 高度重视科技发展 答案 C 2.( 2009芜湖模拟)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所犯的主要错误是 ( ) A.把学术问题看作是政治问题 B.给予学术创作和科学研究过多的自由 C.削弱科学、文艺工作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D.限制文学艺术作品的题材和主题 答案 A 3.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大家自由言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 种意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发表言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
11、见 C.在宪法范围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进行 答案 C 4.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 ) A.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答案 C 5.如今在一些偏远地区依旧有许多孩子因为种种因素不能上学,这些孩子可以用什么法律武器来保证自己 读书梦想的实现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答案 B 6.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人民
12、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 文章,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 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对这篇文 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B.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C.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D.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 D 7.( 2009宿州调研) 20 世纪 90 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 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答案 B
13、8.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答案 D 9.“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 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杨利伟 D.袁隆平 答案 D 10.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
14、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年代是 ( ) A.1950 年 B.1960 年 C.1970 年 D.1980 年 答案 C 1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 )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A. B. C. D. 答案 D 12.( 2009南京调研) 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分别体现了两人哪方面的成 就 (
15、)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 1957 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代 1957 年 1960年 1965 年 1971年 1997 年 学校数目 229 所 1289所 434所 328所 2170 所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7年 8月 31日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 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请回答: (1
16、)依据材料一说出 1957 1960年和 1971 1997年两个时间段高校数量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 (2)1960 1971 年高校数量呈现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谈谈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答案 (1)趋势:增长(递增)。 原因:第一阶段:“教育革命”;“大跃进”。 第二阶段:“文革”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983 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 期教育的指导方针; 1995 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原因:“左”倾错误导致“文革”的发生;大学停止招生,学校秩序陷入混乱状态。 (3)理解: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
17、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在 三者中,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劳动者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因素;14.背景材 料: 材料一 现代中国科研投入 时间 全国研发投入(单位:亿元) 1990 年 125.34 2001 年 960 2006 年 3000 材料二 中国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了被誉为生命“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 1%的测序任务。 由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的探测太阳风暴、地球极光和空间天气环境的“夸父计划”,这是第一个由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占主导
18、地位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材料三 从 2005 年起,继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军事威胁论之后,中国科技威胁论近几年来成为西方媒体的 热门话题。 请回答: (1)上述材料的核心体现了什么观点? (2)科技威胁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 (1)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投资日益加大,并在一些前沿学科取得突出成就;中国要发展离不开 科学;科学无国界。 (2)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充满了怀疑和戒备。 同时也说明我们已经找准了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正确道路,更加印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生命力。 专题总结 一、选择题 (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 2008广东)
19、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 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答案 B 2.( 2008广东文基) 关于 1956 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 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答案 A
20、3.1983 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 个面向的实质是 (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答案 A 4.在 1977 年 8 月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面对清华大学教学质量很差的情况,邓小平尖锐地指出: 那就应该 称作“清华小学”“清华中学”。造成教学质量很差的主要原因是 ( ) A.三年经济困难 B.“教育革命” C.“文革”的“左”倾错误 D.上山下乡 答案 C 5.“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格、民族、种族,应当入学
21、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 答案 B 6.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 舞下,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下列选项中与此无关的是 ( ) A.设立“鲁迅文学奖” B.设立“茅盾文学奖” C.设立“五个一工程”奖 D.创立“样板戏” 答案 D 7.( 2009南通调研) 关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 B.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经验 C.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利于教
22、育的普及 D.为改变教育 脱离生产实际提供了经验 答案 C 8.( 2009济宁高三质检) 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 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 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科技的发展 答案 D 9.( 2009铜陵调研) 1977 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技领域进 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 ) 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1978 年初召开全
23、国科学技术大会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 B. C. D. 答案 A 10.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词语,按时间 顺序排列为 ( ) “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试验通信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杂交水稻” A. B. C. D. 答案 C 11.( 2008阜新调研) 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新中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 ) 原子能技术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 A. B. C. D. 答案 A 12.有人对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的高科技成就进行比较后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积极
24、发展高 科技,是为了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积极推进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国家战略决策的制定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的 你认为以上说法中 ( )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 C.正确,错误 D.都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 13 题 10 分, 14 题 30 分,共 40 分) 13.( 2009蚌埠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 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社会生产
25、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 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材料四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 100%) =劳动增长( 75%) +资本增长( 25%)。 美国依据 1948 1984年经济 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 =劳 动增长 +资本增长( 34%) +科技和技术( 66.6%)。 日本 1952 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 100%) =劳动增长 +资本增长( 33.4%) +科技和教育( 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 60% 80%,我国占 30%左右。 摘自岳麓版必修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