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7).doc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60252 上传时间:2018-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8 列宁在 19 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曾写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商品经济,只要社会还存在着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1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 2实施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打退英、法、美等国家的军事干涉 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探索一条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3以上这种政策的实施最主要的影响是 A解决了战争期间的粮食饥荒 B保障了战争期间的人力供应 C有利于推动苏俄经济恢复和发展 D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苏维埃政权 4 1919 年,苏

2、维埃政权实施的措施,短期内缓解了城市的饥荒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C推行工业国有化 D实行土地改革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1921 年列宁又说: “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5列宁进行的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

3、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6为了纠“错”,列宁的的最重要措施是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 济命脉 B在一定限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7新经济政策在经济管理上的改革是 A将部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经营 B允许国内外资本家投资开发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 C扩大企业自主权,以经济手段为主要管理方式 D实行以工人技术水平为依据的按劳分配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

4、8列宁所说的“必须 再退,再后退”是指退到什么程度? A十月革命前的状态 B退到资本主义社会 C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发展商品生产 D退回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前的社会 9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直接要达到的目的是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借用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10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说法的共 同缺陷是 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范围内调整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没有从发展的、辨证的角度看问题A B C D 苏联

5、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 20 世纪 20 年代的情况时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了。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但是要我们自己适应新的经济政策,却仍然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 11赫 鲁晓夫之所以在适应新经济政策过 程中“仍然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 最主要原因是A新经济政策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科学 C新经济政策在当时还是理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D当时对市场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认识不足 1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 A由社会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 B由无产阶级专政

6、倒退到工农民主专政 C把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上来 D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13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社会根源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转变 C俄国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14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小农占优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两种社会制度的严重对立是20 世纪初以来人类历史的最基本矛盾之一。但

7、是,在一定 条件下,这两种制度之间也有某些互容性。 15罗斯福新政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同点是 A都重点发展工业 B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都优先发展本国的农业 D都实行计划经济 16从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来看,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C经济发展一定要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为立足点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相同之处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带来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 开。 斯大林 1929 年 12 月的讲话 17新经济政策被终止的主要原因是 A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8、,出现了一些问题 B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领导人的认识问题 D二战爆发,打断了这一政策的实行 18当时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导致的最重要影响是 A苏联抛弃了新经济政策 B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 C使苏联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D使苏联的工业化得以发展起来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 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19以

9、上材料中斯大林的观点的核心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正确选择 B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社会主义越优越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D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20苏联“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 本任务是 A建立强大的轻工业 B建立强大的重工业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现工业化 21苏联领导人认为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 A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B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坚持新经济政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2 1940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 D

10、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 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多,货币不稳定。”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2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比例失调 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 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A B C D 2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农民积极性受损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片面强 调产值和产量 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

11、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25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工业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长 B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C工农联盟遭受严峻考验 D斯大林个人的主观臆断 26 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 B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C农民自愿、自动增加 D工业化方针的推动 苏联时期的集体农庄 据统计,从 1929 年 7 月到 1930 年 7 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 13,猪减少了 33,羊减少了 26。

12、 27那时候出现材料中所述的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 A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脱离苏联的实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农民大量屠宰牲畜 28苏联社 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 A执行新经济政策 B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C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实现 D农、轻、重协调发展 斯大林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29“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 1936 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D斯大林地位的确立 30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最本质的特点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限制商品货

13、币关系 C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31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是 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干部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 A B C D 32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客观评价应是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的发展 A B C D 33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苏联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稳定政局,与美国争霸 B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D政权易手,调整对外政策 阅读下列图表信息 国民收入增长率()8.76.17.75.73.73.201234567891

14、01956-601961-651966-701971-751976-801981-85系列134在图表中可以看出,在 1956 1960 年和 1966 1970 年两个时间段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主要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有一定的进步性 B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成功 C苏联实行对外扩张,推动其经济发展 D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初期的改革 35但整体上看来, 苏联从 1956 1985 年国民收入是呈现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根深蒂固 B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 C局部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D苏联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比例

15、失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 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 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36说赫鲁晓夫的“徘徊在新旧时代字路口”、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 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赫鲁晓夫只能是“徘徊在新旧时代的十字路口”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的阶级属性具有双重性 A B C D 37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A改革只是局部性改革 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革以失

16、败告终,毫无建树 D改 革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 38 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实现民主 B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 C增强军事力量,使苏联在与美国争霸中占优势 D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失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 80 年代。 39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B下放企业管理权 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 D扩大

17、农场的自主权 40为加强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的主要成果是A人民生活普遍得到较大改善 B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得以恢复 C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 D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 4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B在农业领域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C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勃列日涅夫因循守 旧 D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的共同点有 改革都导致了苏联政治局势的失控 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了改革 改革中都提倡开垦荒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A B C D 4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8、虽然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就实质而言,相同原因是 A没有改变趋于僵化的经济体制 B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 C农、轻、重比例失调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4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入手点是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民族关系领域 D外交领域 45(在苏联以下的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叶利钦改革 46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民主社会主义” 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B实质上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 C适应了苏联当时的基本国情 D直接导致了苏东剧变 47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利用商

19、品 货币关系调节经济 B目的相同 C成效相 同 D因改革陷人困境而停止 48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这是由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个人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 B C D 49苏联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表明 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A B C D 二 .非选择题 1.看图完成下列问题: 明斯克拖拉机厂 蓝鹰标记 法国国营企业核电站 1983 年苏

20、联的导弹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请回答: (1) 由 图 1 与图 2 你能联想到什么 ? ( 1) 图 1:斯大林时 期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比例失调,越来越阻碍经济发展。( 3 分) 图 2: 1929 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 罗斯福政府 调整工业生产,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用国家 的 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 3分) ( 2)由 图 3 与图 4 想想 当时西方与苏联经济建设 各 有何特点? ( 2) 图 3: 二战后

21、发达国家 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把 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基础工业 等收归国有 ,资本主义经济 得到 飞速发展。图 4: 20 世纪 70 年代 下半期 ,苏联与美 国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 放缓 ,到 80 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 4 分) ( 3)由此,你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些什么? ( 3)借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防止经济危机;加强宏观调控等 。 (只需两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 分) 2. 赫 鲁晓夫像( 1) 勃列日涅夫像( 2) 戈尔巴乔夫像( 3) 回答: ( 1)三位历史人物改革

22、的特点是什么? ( 1)赫鲁晓夫把农业作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改革。 ( 2)他们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2)没有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和美国争霸。 3.斯大林在谈到工业化道路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 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请回答: (1)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通常是走怎样的道路 ? 苏联的工业化途径又是什么?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通常的工业化途径: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原因:轻工

23、业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容易获得利润进行资金积累,从而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条件。苏联工业化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苏联重工业基础较弱,受到帝国主义封锁、敌视,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边防和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10 分 ) (2)如何评价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化过程的得失 ? (2)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做法是由于当时国内外客观环境造成的,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发展,但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建设带来了很大破坏,给后人留下了经验和教训。 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 玉米运动 ” 。在庆祝十

24、月革命胜利 40 周年时,他提出在 15 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 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 “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 。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离开城市前去垦荒的人们 请回答: (1)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 ( 1)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破坏了生 态平衡,导致开荒地区风蚀、水蚀严重,土壤严重退化。 (2)赫鲁晓夫提出 “20 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它违背了 , 得到什么认识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 (3)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只是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的 改革措施不切合实际 . 5中国足球队在淘汰了阿联酋、卡塔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对手后,进入了世界杯决赛圈。假如时光倒流,回到 1989年第 14届世界杯的亚洲区预选赛,在上述的球队中我们与 交手的可能性一定为零。理由是 参考答案: 乌兹别克斯坦 1989 年苏联尚未解体,乌兹别克斯坦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没有参加亚洲区预选赛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