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 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1、奉养父母。诗经唐风鴇羽:“王事靡盬(音g,止息),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的事情没止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