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ment l1: 安 徽 省 科 学 技 术 普 及 工 作 “十 二 五 ”规 划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安徽自主创新,根据 中 华人 民 共 和 国 科 学 技 术 普 及 法 、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安徽省“ 十二五 ”科技发 展规划,制定本 规划。一、 “十一五”科普工作的总体情况科普作为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普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和健全了科普工作机制,全社会的科普意识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大科普的局面。一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制定出台了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规定科普工作
2、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提升素质的原则,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 条例对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科普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者、社会责任、保障措施等都作了具体规定。 条例的出台,对于促进我省科普事业的发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二是合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工作,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各地各部门针对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010 年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
3、 2.5%,较 2007 年的 2.38%提高了 0.12%。三是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参与科普活动人数逐年增加。五年来,以“ 建设创 新型安徽” 为主题,以中国(合肥)自主 创新要素对接会、科技活动周、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等品牌科普活动为主要平台,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科普影响逐年扩大,参加人数连年增加。5 年来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2.2 万多项,举办科普展览 1.16 万场,发放科普资料 2200 多万份,受众近 2000 万人次。科技特派员行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
4、机器人竞赛、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论坛等重点科普活动亮点纷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运用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新手段开展科普宣传,成为提高科普宣传成效的重要途径。四是各类科普组织架构基本形成。到 2010 年底,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科技(科普)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健全;部分村、社区建立了科技中心,并配有专职或兼职科普员;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计划,初步建立了科技服务“三农” 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目前我省共有市、县级科协组织 122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4100 多个、企业科协 30 多个,还有大量科协基层组织;全省有 1.6 万所学校开设了科学类课程,专兼职科学类教师 9.4 万人;各种形
5、式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五是科普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持续开展科技进步示范县、科普示范县、基层科普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整体推进科普工作上新层次,基层科普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已建立各类科普教育基地 204 个,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科普教育基地网络。2010 年底,全省已建和在建科技馆 12 个,免费开放的科普场馆已达 80 个,科普画廊 1.5 万多座,科普活动室(站)、科普宣传栏等设施 1.8 万个,干部远程教育终端 2.8 万个。六是科普工作条件与环境进一步改善,基层科普能力得到提升。科普经费逐步增长,2010 年省市县三级财政支出科普经费超过 1.6 亿元,全省
6、人均科普经费达到 1.1 元。全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县(市、区)71 个,已下派科技特派员 2523 名,培训农民 131 万人,发放科普资料 152 万份,创办企业 529 个。以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区科普宣传方兴未艾。科技特派员行动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共培训农民 300 多万人次,促进了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虽逐年提高,但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普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差距明显,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科普事业面临困难;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财政经费的投入力度、科普宣传的广度等还存在不足;科普设施建设水平整体不高,数
7、量不足、普及面不广,在管理运营、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科技资源特别是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化程度低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切实加以解决。二、“十二五”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新推动” 战略, 围绕建 设创新型安徽的总 体部署,以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普惠民为目标,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整合优化科普资源为抓手,遵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原则,坚 持“ 面向经济、面向基层、面向公众”和“ 群众性、社会性、
8、经常性 ”的方针,全力推进科普法、 纲要和条例实施。不断创新科普理念、管理体制、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新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安徽提供有力支撑总体目标:到 2015 年初步形成与安徽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科普服务能力和科学传播体系;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科普场馆、科普栏目、科普产品等科普品牌;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社会力量投入科普更加广泛;公众科技意识与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具体目标: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科普投入体系。实现政府科普投入显著提高,县级以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科普专项经费。全面落实鼓励科普事
9、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企业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主体,社会团体和个人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来源。到 2015 年,全省将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科普工作队伍,全省专职科普人员达到 1.5 万人,注册志愿者发展到 8 万人;扩大各类科普活动场馆,新建各类科普场馆 11个,认定国家和省级科普基地 69 个;积极拓展各种形式的科普传播平台;繁荣科普创作,创造 20 本优秀科普图书;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接近或达到 3.29%。安徽科普品牌崭露头角。组织举办品牌科普主题活动,重点培育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博览交易会等 1-2 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活动,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
10、和产品,培育省级示范性科普活动,促进技术与艺术、产品与人文的结合,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初见成效。推动百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业面向社会开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普示范和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化,构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公众科技传播与科普示范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三、主要任务“十二五” 期 间,我省科普工作要以 实施 条例和纲要为龙头,重点做好以下 4 方面 12 项任务。(一)全力实施条例和纲要,提升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能力。深入实施条例,完善纲要实施的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推进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着重做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和公务员等四类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
11、带动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1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科普工作以激发未成年人学习科学兴趣、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通过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把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发挥中小学校科技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建立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科技实践场所、基地等,联动社会力量,开展课外、校外科学探究学习、科学实验、科技创新、科普大赛等活动,促进未成年人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科技夏令
12、营、冬令营和训练营等活动。积极创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培育和创建一批科学氛围浓厚的科普示范中小学校。各单位和各阶层都要建立为青少年服务的组织,积极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科普活动。科技馆等主要场所主动为未成年人参加和开展科普活动创造条件,并始终坚持“公益性教育设施”的基本属性,给予广大未成年人,特别是青少年团体观众。2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科普工作实施“科技富民 强县专项 行动” 计划和科普能力建 设计划,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专家大院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发挥农村各类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化科普组织的作用,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农民
13、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结 合农村党 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面向“三农” 开展针对性 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推 进“ 一站、一 栏、一员”项目,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路路通、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科普画廊建设,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艺术熏陶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服务功能。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
14、导,并帮助兴建科技教室、农家书屋、科普画廊、赠送科普制品、电脑图书室等。推动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3以创建文明社区为依托,促进城镇劳动者的科普工作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宣传科学发展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公共安全、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优化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培训。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科技进社区”、群众性技术创新、科普旅游等社区科普活动
15、,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开展创建科普示范街、示范户、科普文明社区活动,力促涌现一批环境优美、卫生安全、和谐健康的文明社区。积极推进城镇科技场馆和街道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教育功能。4以提高科学决策及社会管理能力为目标,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工作以培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为目的,建立干部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接受科普教育的制度。在干部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中增加科普内容,编写科普教材,开展培训活动。坚持举办院士、专家科技报告会,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系列讲座,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安徽的自觉
16、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二)着力做大做强一批科普品牌5创新开展科普活动,培育一批科普活动和栏目品牌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继续集中开展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一系列重大科普活动,为广大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创造条件。推出一批科普活动品牌,重点打造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培育“科技特派员行动” 、“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 、“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 创意创新大赛”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 青少年机器人 竞赛”、“安徽省青少年科技论坛”、“ 青少年科技夏令营”等 20 个省级示范性科普活
17、动。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培育一批科普宣传品牌专栏、专题、专版、专网等。6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培育一批科普名牌产品重点支持芜湖科普产业园和合肥、马鞍山动漫产业园建设,使之成为面向全国的科普产业中心和原创之地;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建立一批原创科普作(产)品示范点;建设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安徽科普原创品牌。利用各类文化创意、科技资源,培育一批科普动漫工作室,鼓励动漫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将科技成果、科研历程、科学家事迹等科技素材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动漫题材,重点扶持一批高水平、成系列的原创科普动漫作品。推动安徽卫视等电视频道设立科普专栏,鼓励电视台、门户网站
18、及各类新媒体播放高水准的原创科普动漫作品。推动形成科普动漫创作、发行、播出的产业链。7.繁荣科普创作,提高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支持时代出版、新华传媒等知名企 业,打造若干产业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产品与人文结合的科普创新基地/科普出版创意工作室、科普创作基地。通过专项资助、社会征集、评比奖励等多种手段,扶持一批原创、品牌性的科普图书和产品的创作。鼓励出版单位增加主题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同时,运用新技术,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扩大原创科普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为其形成社会知名品牌提供支撑,推进我省科普图书作品的大发展、大繁荣。鼓励科普与文艺的结合,支持科普话剧、科普广播剧、科普情境剧、科普音乐剧
19、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出。鼓励原创科普影视产品和科普文艺作品在各类媒体、科普基地优先使用。合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促进科普资源开发共享。8加大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力度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普及列为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指标,鼓励非涉密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研究进展及成果信息。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资源开发工作,拓展科技资源在学校创新教育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提升中小学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为依托,加强科普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科普实践,并在国内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广大科技人员投身我省科普事业,鼓励其所在单位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普工作提供必要条件。通过科学沙龙、科普培训,提升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企业行、社区行、乡村行等系列科普活动;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科普导师、传媒科学顾问,参与科学创新教育与科技传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