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617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洵政论文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苏洵政论文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苏洵(公元1009年至1066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馀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

2、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散文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尚书,历经史传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和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进入秦汉时期,以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文发展起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时局混乱,政论文发展处于低谷。隋唐统一以后,特别是唐朝初期的开明统治者为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广开言路,勤政爱民,政论文又开始恢复发展,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到了唐中后期,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开始倡导古文运动。它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

3、质。其中代表作有柳宗元的封建论、断刑论韩愈的杂说,到了北宋,古文运动继续,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朋党论、伶官传序,苏轼平王论、留侯论,王安石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直到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派别,其中著名的有唐宋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主张文必秦汉)到了清代出现了著名的桐城派,以方苞、姚鼐为代表,后来曾国藩继承了桐城派的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并编选了经史百家杂钞。苏洵的散文即以议论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今存嘉集中所收的文章,除了为数不多的几篇杂记、祭文和一些书信外,其余皆为议论文。以十五卷本嘉集为例,其中议论文八卷,书信四卷,谱例、杂记、祭文

4、等二卷,杂诗一卷。就议论文在其集中所占的比例而言,苏洵在唐宋八大家中是首屈一指的。苏洵的议论文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他精心撰写的系列文章,包括几策审敌权书衡论等,反映他对宋朝当时内外形势的分析及其对策,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另一类是他的学术著作,包括六经论太玄论史论谏论管仲论明论等十几篇,其内容是对第一类文章某一论点的理论阐释和补充,或是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反映了苏洵的思想倾向。这两类文章充分体现了苏洵议论文的特色。大体说来,苏洵的议论文“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弛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1。具体分析,苏洵的议论文有着多方面的艺术特色1立论新颖,行文博辩宏伟,纵横弛骤。文以意为主,立

5、意贵在新颖和深刻。苏洵的议论文往往立论不同凡响,或扩前人所已发,或阐前人所未发,行文波澜起伏,纵横弛骤,气势雄放。管仲论六国论项籍论等都是历代文人探讨的话题,苏洵之作却能自出机杼,选择独特的角度加以论述。最能见出苏洵立论之新颖的,当数管仲论。管仲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相齐四十余年,使齐称霸诸侯。管仲临终时,劝诫齐桓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历代史书皆评价管仲有远见卓识,鲜有能匹,但苏洵却力排众议,认为导致齐国发生祸乱和衰落的根由恰恰在于管仲临死时只是告诫桓公不用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小人,而没有举贤者以自代,做了舍本逐末的蠢事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

6、由兆。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这样的立论很有新意,但终觉得有失偏颇,齐国衰落的原因很多,不可全归咎于管仲,况且桓公晚年政事荒怠,即使管仲举贤才,桓公也未必能用。立论虽有所不当,但我们看苏洵行文,雄辩滔滔、起伏照应、层层推进,会觉得每句话都很有说服力,不由人不相信其观点的正确性,这正是苏洵议论文的高妙之处。整个论证过程,笔墨酣畅,议论纵横,如江河决堤,顺势而下,不可遏止,充分地体现了苏洵议论

7、文博辩宏伟、纵横弛骤的艺术特色。2善于评古以论今,着眼于“有用于今”。苏洵主张为文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实用,有所为而作,反对“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文章应“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可以伐病”。在创作中,他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这一理论主张。苏洵希望宋朝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民,他的几策衡论权书等,都是为统治者所开的治国药方。他在上韩枢密书中总结自己的创作说“洵著书无他长,及言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也说“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

8、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雄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苏洵论证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好作古今比较论,援古论今。而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权书中的论兵之作六国论。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其中以“弊在赂秦”为论题,但又用“或曰”设问,先排除常人见解,为题旨服务,使中心论点无懈可击。在此基础上,再以古人“成败之迹”,展开论证先指出韩、魏、楚“赂秦而力亏”而直接亡于赂秦的史实再对“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齐、燕、赵的间接亡于

9、赂秦的史实进行论析。这样从两个方面证明了“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接着作者便顺势而下,对此展开分析。文章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后由感叹而把历史引向现实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归纳作文本意,以历史讽喻现实,水到渠成。整个论证过程,不仅纵横弛骤,说理“博辩宏伟”,而且紧扣现实,有先见之明。3善于用鲜明生动的比喻表现抽象的道理,语言凝练生动。议论文重在说理,必须以理服人,但单纯的理论总会显得枯燥,所以它的语言必须具有论辩性和针对性。苏洵议论文的语言,凝练、精到、老练如老吏讼状,但不呆板乏味,而是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这在

10、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文章中比喻的大量运用。他非常善于引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作比喻。如谏论下在说明使“臣必谏”的方法时,他为我们举了一个非常真实而有趣的例子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本来非常枯燥的论谏之文,因为有了这样生动贴切的比喻,文章变得丰富而灵动,并且更有说服力了。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11、(一)20世纪前八十年之苏询研究20世纪的前八十年,大陆学术界的宋代文学研究相对萧条。苏询研究亦概莫能外,相关论文的数量很少,然台湾学者却在苏询研究的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各种专文或专著近六十篇部,呈现出不少亮色。在苏询的生平研究方面,刊于学术论坛年第期的姜克涵的者泉非苏询号辨正等文章,较早注意到苏询的字号间题,而大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则要迟至年代末。在苏询的文学思想研究方面,台湾学者黄盛雄的苏询之文论是值得注意的一篇文章2。文章认为,苏询文论受到儒家、纵横家、兵家、法家等多方面思想的影响,其特点,一是修正了道统的内涵,将儒道、为将用兵之法等皆纳人道的范畴二是建立了文统,所论涉及多家文章风格

12、及其形成的外部环境三是论文期于实用总之,具有“道的观念单薄、广泛而模棱”、“文的强调与实行”、“源流广、包含大”等特点。这对后人的研究是有启发的。另外,讨论苏询思想的文章,尚有华盛顿大学贺巧治的博论文赤询的思想论北宋观念多元论的社会意义(1972)(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苏询研究(一)文献研究(1)年谱。台湾学者黄淑贤在其三苏学养探源后即附有“三苏年谱”,对苏询的生平行事作了初步的考证。到1981了年,曾枣庄在此年的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上,发表了苏淘年谱,较为详细地考察了苏询的家世、生平行迹和创作情况3。大约同时与稍后,有刘少泉的苏老泉年谱和关贤柱的苏询年谱相继问世,也对苏询的生平、创作情况

13、作了考察。对于刘、关两谱中的不足,曾枣庄又分别提出了商榷与补正意见,具载于苏询生平事迹考辨对关贤柱同志苏询年谱有关系年的几点商榷和刘少泉苏老泉年谱商榷。(2)传记与生平考证。曾枣庄在编撰苏询年谱的基础上,又写出了苏询评传,较为客观地揭示出苏询一生的行迹和交游情况,分析一苏询思想和创作的特色。命国永的苏询也是一部较为优秀的苏询传记,书中对苏询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比较深刻。(二)思想研究(1)学术思想。从蜀学的角度,将三苏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是本期苏询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特色。胡昭曦、刘复生和粟品孝是较早进行蜀学研究的学者4。其中,粟品孝对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学派特征、衰微原因等,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考

14、察和分析如苏氏蜀学正统意识不强、哲学本体论与伦理观的结构较松散、不以求道成圣为治学宗旨、不注重传道授业等5。此后,肖永明认为苏氏蜀学的特征是会通诸家,以儒为本长于经史文学,理论思维薄弱6。冷成金通过对东坡易传的分析,认为蜀学是以感性为基础,以理性为保障的哲学它长于经史文章,短于理论思辨,倚重感性,轻忽理性,在中国哲学及学术史上自有其特。王书华也认为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援佛人儒、援道人儒、援诸子人儒,其特点便是驳杂。苏询的经学思想,以前少有人注意。陈致宏的苏询六经论次第与经学思想探析一文,从六经论的排列次序切入,指出苏询经学思想有重礼和以人情为本的特点。金生杨的苏询易学浅论,认为苏询易

15、学是“由文人道、学用结合”、“体真用假、贵道轻数”、“独树一帜,天人合一另外,谷建的苏询易学浅论,也对苏询易学的特色有所论列。(2)政治思想等。舒大刚撰文认为,苏询父子在政治上关心社会现实,勇于揭露矛盾注重法治,强调吏治的“法人并重”思想力主改革,持稳步前进的改良主义主张7。一阎笑非撰文对苏询出处进退的政治态度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苏轼、苏辙兄弟的矛盾作了比较8。徐碗章则从君道、臣道、国策三方面,全面分析了苏淘的论政宗旨与实际主张9。而伊藤晋太郎和马斗成从三苏对诸葛亮的评价人手,论述苏询父子的政治思想特色。陈正雄从苏询的性情人手,讨论其在吏治上的看法,也都自有见地。其他如吴孟复、詹亚园论苏询的义利

16、观和军事策略,曾枣庄论苏询的军事思想,徐培华、胡建华论苏询的人才管理思想,张守军、杜艳萍论苏询的经济思想等,也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苏询思想的丰富性。(3)文艺思想。学术界对苏询文艺思想的研究,也己有很多积累。曾枣庄是较早从文学角度探讨苏询文艺思想的学者。他的苏询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一文,既逐一分析了苏询“反对时文”、“主张文章应有真知灼见”、“主张写不得不为之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有用于社会”、主张“品评古文时应注重各家的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文学观念,又指出苏询文章的特点,是语言凝练、气势纵横磅礴、曲折多变、古朴简劲而又不乏华丽藻饰,并认为“苏询对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贡献,除了表现在他以自己的

17、文论和创作丰富了北宋文坛外,再一不朽功绩就是为我们培育了文坛巨匠苏轼”。(三)文学研究苏询创作成就最显著的是散文,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在这一方面。如台湾学者谢武雄苏询言论及其文学研究10、廉永英宋代散文苏询11,都是苏淘散文研究的专书。其中谢氏研究的一些主要看法和后续研究,又见于学术期刊。像苏询文章结构之探究分析苏询文章篇、章、句的结构原则,揭示其笔力坚劲、结构谨严的写作特色苏询六经论意组评价六经论的创新意义,认为六经论虽是对六经的学术性解说,但在整个理论架构上,皆以圣人之道如何施行为基点,强调六经的实用价值,是一篇结构严密的文章。所论皆切实可据。再如韩俐华、魏福惠的苏询散文艺术论,从四个方面,

18、讨论苏询散文的艺术表现,指出其“格调高古,论说周详而析理精微、“气势磅礴,明爽骏快而掉厉风发”“意繁枝茂,开阂抑扬而结构谨严,“妙喻连篇,穷情尽变而义理幽深”。所论甚精微。而卓伯翰的苏询散文特色之研究,秉承知论世的传统,讨论苏询散文的渊源、特色、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视野颇开阔。又,李李苏询书信体散文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考察苏询书信体散文的主旨、艺术技巧和特色与价值,并为其编年周林晶的苏询杂文的艺术特征,专论苏询杂文抒情真攀、行文曲折、语言凝练生动的特色,也多有可取。与思想研究一样,苏询散文是否具有“纵横”风格也是热点问题。像贺圣逮的苏询文章的议论色彩、洪本健的苏询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12

19、、张玉璞纵横上下出人驰骤一一论苏询的散文艺术13、沈惠乐的有王佐之才存战国遗风论苏询的散文14、王水照的苏询散文与战国策15、朱根的苏询散文与“纵横”之风等16,皆从苏询的创作实际出发,指出苏询学杂“纵横”,文章亦有“纵横”之风。其中如沈惠乐认为,苏询试图用他的文章来疗救社会,广采博纳各种学派的思想,纵论时弊,而又能从形象生动,绚烂多彩的战国策中汲取营养,故为文内容上能通权达变,不持一端,风格上老辣纵横,雄辩滔滔,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有别于欧阳修的雍容委婉、曾巩的纤徐曲折、王安石的刚劲峭刻。王水照不仅指出苏询散文重权术、善辫难等纵横学的特点,而且认为苏文在结构和语言上也继承了战国遗风而又有所变

20、化。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综上所述,研究者们对苏洵的家世、平生交游、学术思想、文学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到目前对苏洵的研究仍存在领域狭小,研究对象过于集中等问题。研究者大多注重于苏洵的散文,而对其平生的事迹和其独到的思想则关注的较少。比如苏洵早起与苏涣、欧阳修的关系,晚年编撰礼书直至死去时的心态,蜀学的传统与其思想学术的关系,经学思想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其政论文中体现出来的个人思想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尤其是苏洵的政论文,篇幅较多,不同时期的著作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具

21、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影,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即时的心态来看出同时期苏洵政论文中所体现的文章意图,并进行归纳。四、参考文献(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1曾枣庄苏洵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台黄盛雄苏询之文论,静宜学报1979年第2期。3此潜又附录于其所撰苏询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并收人他与舒大刚合撰的北宋文学家年谱台湾文津出版社侧洲1999年版。4胡昭曦、刘复生和粟品孝合作撰写的宋代蜀学研究,1997年由巴蜀书社出版。5粟品孝论苏氏蜀学衰隐的原因,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1期。6肖永明论苏氏蜀学的学派特征,载学术论坛1999年第1期。7舒大刚试

22、论“三苏”政治思想中的改良主义特色载南充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8阎笑非略论三苏出处进退的思想矛盾,载佳木斯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9徐碗章苏询及其政论台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10作者谢武雄,台)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版。11作者廉永英,载于中国散文讲话七,(台)巨流图书公司,1986年版。12洪本健的苏询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江海学刊1996年第4期。13张玉璞纵横上下出人驰骤一一论苏询的散文艺术,枣庄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14沈惠乐的有王佐之才存战国遗风论苏询的散文,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15王水照的苏询散文与战国策,宁波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16朱根的苏询散文与“纵横”之风,沧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