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苏洵政论文艺术风格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教务处制2011年5月12日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授权声明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原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进行任
2、意处置。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苏洵政论文的艺术风格【摘要】苏洵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推动者。在苏洵散文中以政论文最为突出,本文就在其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试从立论角度新颖,行文风格博辩宏伟,纵横驰骋;善于以古论今,着眼于“有用于今”;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来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等三方面着重阐明苏洵政论文的艺术风格。ABSTRCTSUXUNISTHESONGDYNASTYFAMOUSLITTERATEUR,ONEOFTHETANGDYNASTY,ISEIGHTEVERYBODYSANCIENTPROSEMOVEMENTINNOVATORINSUXU
3、NPROSEINMOSTPROMINENTPOLITICALESSAYS,THISARTICLEMAINCONTENTSINHISARTICLE,ONTHEBASISOFTHEORETICALANGLENOVEL,TRYFROMPROSESTYLEDIVIDES,FREELYROAMTHEBEBOPMAGNIFICENTATPRESENT,THEANCIENTTHEORYON“USEFUL“ANDTHISGOODATUSINGVIVIDIMAGERYTOREPRESENTTHECONTENTYOUWANTTOEXPRESSFOCUSEDONTHREEASPECTSOFPOLITICALESSA
4、YSSUXUNARTSTYLE【关键词】苏洵;政论文;宋代;艺术特点KEYWORDSSUXUNPOLITICALESSAYSSONGARTISTICCHARACTERISTICS引言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年五十八岁,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古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的著作有嘉祐集二十卷、皇祐谥录二十卷、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与姚辟合撰)、易传十卷(未完稿,后由苏轼续完)。与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张放平曾这样称赞他的文章“如大山之云出于山,忽布无方,倏散无馀;如大川之
5、滔滔,东至于海源也。因为因谓苏君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1雅安太守雷简夫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对其大赞,言“简夫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耳”。而后他有说到“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2可见当时对苏洵的文章评价之高。苏洵的散文即以议论文最就最高、影响最大。其中有议政的,如衡论、几策、上仁宗皇帝书等;有议经的,如易传、六经论等;有议兵的,如权书、兵制等;有议史的,如六国论、管仲论、史论等。苏洵的政论文,是其“治国方略”的体现。比如衡论各篇,从当时的内政出发,直至外交,苏洵在全面的揭露了当时社会弊病的同
6、时也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在上皇帝书中说,“条为十通,以塞明诏”,3每一条的说理都十分的透彻,论述十分的清晰。同样的,苏洵议兵的散文也是其军事思想的体现,从养兵、用兵到战略战术,可以说是无处不至,无所不及。而苏洵的经论文则是相当的严谨,“礼为明,易为幽”,4对易、礼、乐、诗、书、春秋这几部儒家的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且也加入了苏洵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苏洵的史论文善于借古喻今,敢于针对当时社会朝政的弊端,如六国论等,苏洵在文章结束时直接的提出了要北宋王朝的统治者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苏洵的其他作品,如记、说、引等也是各有特色的,中间包含了许多作者的感情色彩,语言流畅,内容精辟,耐人寻
7、味。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苏洵的政论文一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尤其是在他政论文的艺术风格上面。以下大致从这些方面对苏洵的政论文进行探讨1,立论的角度独树一帜;2,喜欢援古论今,善于引用古代典故;3,巧用比喻,使文章栩栩如生;4,宋代本科生毕业论文1士林风气的影响是形成苏洵政论文风格的重要原因。一、立论角度新颖苏洵的政论文立论角度较为新颖,行文风格博辩宏伟。文章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立意却能够与众不同,别有新意。苏洵的议论文与他人的议论文不同,其一般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其过大或者阐述前人没人表达的内容,文章气势波澜起伏,纵横弛骤。管仲论六国论项籍论等都是历代文人经常研究和探讨的内容,苏洵能从自己的
8、角度出发,立意新颖的进行阐述。其中最能见出苏洵立论之新颖的,应该是管仲论。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也有一番评价。事因是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相争失利被杀,于是召忽自杀尽忠,管仲却当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路与子贡于是就对管仲之“仁”提出质疑。孔子对子路讲述了“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故事,将这件事的功劳归于管仲,还连声说“如其仁如其仁”孔子对子贡却说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使民众至今仍受他带来的实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早就成为蛮夷之人了。之后还反问子贡管仲难道能像普通人一样只顾着为主子尽忠而忘了天下百姓,在山沟里自杀而不为人知吗可见,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是肯定的。然而,苏洵在他的管仲论中却
9、并不这么认为。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任相齐四十余年,使齐称霸诸侯。管仲临终之时,劝诫齐桓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等小人,在历史上,许多文人都评价管仲有远见卓识,能识人纳贤,但苏洵却不这么认为,他力排众议,认为导致齐国发生祸乱和衰落的根由恰恰是由于管仲临死时只是告诫桓公不能重用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小人,却没有推荐一个贤能的人士来代替自己的相位,从而导致君王无人辅佐,小人当道。认为管仲这是做了舍本逐末的事,是于事无补的“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
10、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5这样的立论很有本科生毕业论文2新意,但是终觉得有的偏面,齐国衰落的原因很多,并不能全部怪罪于管仲身上,况且桓公晚年政事荒怠,即使管仲举荐了贤才,桓公也未必能用。虽然在立论有的偏面,但是但从文章来看,雄辩滔滔、起伏照应、层层推进,给人的感觉是每句话都很有说服力,不知不觉的让人感到他的理论是对的,不容置疑的,这正是苏洵议论文的高妙之处。开头一段全部都是短句,笔势迅捷,使人能够一目了然齐国从强盛到衰落的历程紧接着是分两方面来论述,治乱并举,通过对历代来说明当时治有治的
11、原因,乱有乱的祸由。管仲一死,小人就开始活跃起来,事实上桓公身边的小人一直存在,只不过顾忌管仲,所以一直都不敢作乱。在这种历史情况下,管仲临死却没有举一各贤相来代替自己,由于管仲的疏忽导致齐国衰乱,其责不可推卸,自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整个论证过程,笔墨酣畅,议论纵横,如江河决堤,顺势而下,不可遏止,充分地体现了苏洵议论文博辩宏伟、纵横弛骤的艺术特色。在历史上,对于秦能够灭六国进行统一有着各种说法,很多学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其他六国无法比及。如贾谊的过秦论中提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是从秦国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流过的破灭是因为秦国的强大。而苏洵的六国论同样是探讨六国破灭的原因,但是他的立论角度确是标新立异的。苏洵认为“赂秦”是直接导致六国破灭的原因。以“赂秦”这一点观点来讲述,苏洵的确抓住了事情的一个重点,而且角度相当的独特。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十分的复杂,尔虞我诈,但作者只就对秦国的态度上,从六个国家当中分裂出两个类型,“赂秦”和“不赂秦”;当时的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以地赂秦”,第二种是齐国跟随秦国,第三种是燕国和赵国“用武而不终”。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
13、,第二种和第三种则不是“赂秦”一类。苏洵的论点紧扣“赂秦”问题,为六国的破灭立论。认为“赂秦”是六国破灭的根本,不仅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丧亡,而且导致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也没法幸免于难,综合前面两者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逃脱不了灭国的命运。接着,苏洵在阐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之后,再一次将笔锋转向“不赂者以赂者丧”,从侧面来说明六国破灭是因为“赂秦”。这样的写作方法,文章就显得分外本科生毕业论文3有条理,很有层次感,言语流畅,严密完整,使得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从这些足以看出苏洵有着独到的眼光,见识深远,议论精辟透彻,而且写
14、作手法干练老辣。先前许多文人墨客评论苏洵的文章“博辩宏伟”,有的说他的文章如万马奔腾,气势有如江河决口,都十分肯定了苏洵文章的高超水准。二、善于评古以论今苏洵政论文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喜欢将古今进行比较,援古论今。北宋史论讨论的古代人物或事件,大多集中在国君、大臣身上,尤其三代圣王的淳美之治更是心向往之的论述重点。”6苏洵正是在在论史的基础上,将论史逐步引到借古喻今上来,看似是对历史的一种评论和一些自己认为的解决办法,实际上是作者对当时政治的一种看法和提出一些改革方式。在为政上,苏洵希望君王能够广纳贤才,并且鼓励有才之士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如在远虑中,他阐述古代君王把宰相当做“腹心之臣”,
15、近世之君,则“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如此则“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国家是不可能治理好的。他认为,天子对与宰相的关系应该是“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不但要“尊其爵,厚其禄”,还要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在养才中,苏洵对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人才问题做了一番比较,“古之养奇杰也,任之以权,尊之以爵,厚之以禄,重之以恩,责之以措置天下之务”7,而“今则不然,奇杰无尺寸之柄,位一命之爵,食斗升之禄者过半”8。借古今比较对当时“糟糠养贤才”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批判。这样通过引入古之贤者对人才的运用和如何对待贤臣来提醒当朝的统治者要善于用人,敢于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在议古论今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苏洵
16、权书中的论兵之作六国论。苏洵想借六国破灭的故事来唤醒宋朝的统治者,以免重蹈覆辙。战国时期,秦国东出扩张。韩、魏、楚三国由于惧怕秦国的势力,主动向秦国贿赂割地,以求苟安;而离秦国较远自身实力较强的齐国却与秦国交好,不但不支持其他几国建立的联合阵线,反而对他们进行侵略;燕、赵两国虽然坚持抵抗,拒不赂秦,本科生毕业论文4但力量有限,又缺乏有力的援助。就这样,六国“赂秦”而越来越弱,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终于被强秦一一所灭。同样的,宋王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在对外国策上是作为软弱的,就算是在自己占优势的情况下,还是卑微的去向他国讨好,以求苟安。苏洵生逢真宗、仁宗两朝,当时宋朝虽然不是最弱得时期,但由于北有契丹
17、,西有西夏,常年的战争骚扰,国家也是岌岌可危的。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侵宋,寇准力劝真宗亲征。澶渊一战,宋兵射杀辽国大将。形势对大宋王朝十分有利,真宗却一味主和,并于是年十二月辱签“澶渊之盟”,宋王朝以财赂敌,每年贡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时,契丹又以武力相威胁,要求大宋增加割地,宋王朝又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求得片刻苟安。庆历年间,西夏族又人侵,宋王朝又于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与西夏族和谈,签订了大宋每年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的和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苏洵想到了历史上六国破灭的原因,为了唤醒宋王朝的统治者,他创
18、作了六国论,以史为鉴,通过讽刺六国破灭的原因来提醒现在的统治者,不能一味的求和,不然就会重蹈六国的覆辙。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9文章以六国破灭的弊端在于赂秦作为论点,但是又用巧妙的写作手法来排除常人对六国破灭的见解,树立自己的观点,为主题服务,使得自己的中心论点无懈可击。在这基础上,再以古人的成败的事迹来论证首先指出韩、魏、楚“赂秦而力亏”而直接被秦国所灭的史实再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齐、燕、赵的间接也因赂秦而被其所灭的史实为中心进行论析。这样就从两个
19、方面证明了“弊在赂秦”的论点,阐明了宗旨。按照这样的思路,作者顺势而下,对六国灭亡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文章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很自然的将中心从历史拉回到现实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10苏洵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历史来借鉴当时的统治者。文章整个论证过程很自然流畅,而且文笔纵横弛骤,说理“博辩宏伟”,所说的内容紧扣现实,具有相当的先见之明。当时的北宋王朝不是很稳定,经常受到边上西夏国和契丹国的骚扰,送王朝多次出征失败,于是采取了忍让的政策,以割地赔款的办法来换取国家的意识安宁。苏洵写这篇文章,就是担心宋王朝会重蹈历
20、史的覆辙。本科生毕业论文5这正如清人过珙所说“老泉原是借六国讽宋,读者须玩其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11而后来果真被苏洵言中,北宋赂敌而亡。苏洵的政论文善于评古以论今,着眼于“有用于今”,主张为文章要立足于现实,贵在实用,有所为而作,反对“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的形式主义文章风格,主张文章应“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可以伐病”。12在苏洵一生的创作中,他很好地实践了自己的这一理论。苏洵希望宋朝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富国强民,他的几策、衡论、权书等,都是为统治者能更好的治理国家所开的治国药方。他在上韩枢密书中总结自己的作品说“洵著书无他长,及言
21、兵事,论古今形势,至自比贾谊。所献权书,虽古人已往成败之迹,苟深晓其义,施之于今,无所不可。”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也说“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雄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13三、巧用比喻,语言生动苏洵政论文中的语言十分的凝练,老道,但是给人感觉并不乏味,相反的是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苏洵大量的运用了比喻。苏洵的比喻题材大多都是来自日常的生活,所以使得作品流畅自然,丝毫没有做作的感觉。如在谏论下中,苏洵就举了一个真实而又很有趣的例子“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
22、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14三个胆量不同的人要跳过一个山涧,勇敢地人不用别人鼓励就跳过去了;犹豫不决的人需要点物质奖励才肯跳,而最胆小的人要等到生命受到威胁了,到了不得不跳的关头才会跳。这个例子听起来虽然很平常,但苏洵将它放在这篇文章里,却非常贴切生动的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态,为官也好,庶民也罢。他认本科生毕业论文6为,想要成为一个有贤能的君主,就必须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赏为千
23、金,以刑为猛虎”15,使得朝中大臣“前有所趋,后有所避”16,想要清明之治,就必须要做到人人敢谏,人人必谏。本来是一篇枯燥乏味的议论文,正是因为加入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比喻才使文章不再单调,反而更加丰富灵动,而且极具说服力。梁俊娜在对苏洵政论文研究中也有提到新颖生动的比喻在苏洵的议论文中俯拾皆是,使文章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如御将讲用将之术,用骐骥来比喻“才大”之将,用鹰来比喻“才小”之将,对待骐骥就要“丰其刍粒,洁其羁络,居之新闲,浴之清泉,而后责之千里”,因为“彼骐骥者,其志常在千里也”,不会因为吃了一餐饱饭就不思进取;而“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要让它们知道不尽力拼搏
24、,就得不到食物。再加上后文韩信诸人与樊哙诸人的对比,明君御将之道,自是了然于心。心术中“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的比喻来形容人在有所恃和无所恃两种情况下不同的精神面貌审势篇,以“善养身者,先审其阴阳”,来投药石,比喻“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六国论中的“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比喻,使得苏洵的文章言浅意深,精切老到,凝练而生动。17四、宋代议论风气对苏洵政论文风格的影响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了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
25、高,致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宋代士大夫们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几乎都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小到市井生活,大到边关战事,时刻都在注意。宋代国势衰微,军力也较弱,对外战争总是败多胜少。宋王朝存在期间,都是出于周围列强的包围和骚扰之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竭。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兴国家。正是因为如此,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更多的是展现本科生毕业论文7对百姓和国家的担忧。宋代的思想控制较为严密,诗文现实意义很强,所以缺少了唐代诗文中的那些浪漫气息。
26、再者沉重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不断涌现。由于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敌入侵不断,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这时期的代表作有,有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等等。苏洵的政论文风格秉承了宋代文学的一贯风格,并且加以深入发展,有着其自己的特色。主要是论述当世之要,主张“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为了使宋王朝振兴,苏洵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苏洵的特点是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往往会引用史实,从而来指出现在存在的弊端。同时他的议论文中常常会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做比喻,并
27、且很多的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来指出当时政治存在的弊端,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苏洵的这种表现手法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的。所以说,苏洵的政论文是在当时代议论文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起来的,具有时代共性,又有其独特性。结束语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被人们广为流传,无论是他的散文还是他的政论文,自古以来都有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苏洵的政论文是他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的。我们在研究苏洵的政论文中发现,他对一些实事是了解的相当深刻的,并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他还能够将当时宋王朝的政治统治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借古喻今。为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其中有很多
28、的见解是十分巧妙的,从别人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然后用娴熟的文笔进行论证,并且加以史实依据,给读者的感觉是独到,但又并非没有道理,往往会被其文章所说服。正因为如此,他的政论文风格也影响了其子苏轼和苏辙,也对宋代和宋代以后的议论之风产生了一定的引到促进作用。本科生毕业论文8注释1张放平张放平集第三十九卷文安先生墓表第716717页。2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第十五卷第119页雷简夫上张文定书3苏洵嘉祐集第十卷上皇帝书第282页4苏洵嘉祐集第六卷易论第142页5管仲论苏洵6王基伦苏轼史论散文与“本事”、“本意”的研究以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为中心的讨论J/OL7嘉祐集笺注精(宋)苏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
29、3318养才嘉祐集笺注精(宋)苏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19六国论,权书苏洵民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一版10六国论,权书苏洵民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一版11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2朱东润中国文学史批评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14谏论下家藏四库丛书三苏集插图本(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万卷出版公司200812115谏论下家藏四库丛书三苏集插图本(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万卷出版公司200812116谏论下家藏四库丛书三苏集插图本(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万卷出版公司200812117梁俊娜博辩宏伟纵横
30、驰骤论苏洵议论文的艺术特色,沧桑,20061028参考文献1宋八大家散文韩愈三秦出版社2007年07月01第一版。2权书苏洵民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一版。3栾城集(宋)苏辙著上海商务印书馆4苏洵散文选周振甫译注别集(宋)苏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本科生毕业论文95曾枣庄苏洵评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6管仲论苏洵7朱东润中国文学史批评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9养才嘉祐集笺注精(宋)苏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1王基伦苏轼史论散文与“本事”、“本意”的研究以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为中心的讨论J/OL10六国论,权书苏洵民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一版嘉祐集笺注精(宋)苏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111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养才嘉祐集笺注精(宋)苏洵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112六国论,权书苏洵民族出版社2000年01月第一版13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14谏论下家藏四库丛书三苏集插图本(宋)苏洵,(宋)苏轼,(宋)苏辙著万卷出版公司200812115梁俊娜博辩宏伟纵横驰骤论苏洵议论文的艺术特色,沧桑,2006102816熊宪光苏洵与“纵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7曾枣庄苏洵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四川师院学报,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