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623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玛斯洛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玛斯洛娃形象研究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2011年5月12日1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2一、从天真纯洁到麻木堕落早期的玛斯洛娃形象3(一)纯洁的玛丝洛娃3(二)受辱的玛斯洛娃3(三)堕落的玛斯洛娃4二、心的复苏玛斯洛娃的初步转变5三、奴役与觉醒玛斯洛娃的女权意识7四、真的复活忏悔与新生9五、独立个性的完成玛斯洛娃的爱情归宿11注释13参考文献13致谢14玛斯洛娃形象研究2摘要本文探讨了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善良少女玛斯洛娃如何沦落风尘,最后又走向觉醒、精神复活的道路。此外,文中还对玛斯洛娃的归宿问题做了一定的分析,指出

2、玛斯洛娃与西蒙松结合的必然性。同时也分析了玛斯洛娃身上体现出的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思想特征。从玛斯洛娃的复活,讴歌了人性的美。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ONAVIRTUOUSGIRLCALLEDMASLOVAHOWTOBEALOSTLADY,ANDWASREBORNATTHEENDFURTHERMORE,ITALSOSEARCHESINAQUESTIONOFMASLOVASENDRESULT,TOPOINTOUTTHEINEVITABILITYOFTHEMARRIAGEOFMASLOVAWITHSIMONSOHNATTHESAMETIME,THISPAPERALSOANA

3、LYSESONMASLOVASFEMINISTFEATURESWHICHWASREFLECTEDATTHEEARLYTIMEFROMMASLOVASRESURRECTION,EULOGIZINGTHEBEAUTYOFHUMAN。关键词复活玛斯洛娃女权意识受伤新生归宿KEYWORDSRESURRECTIONMASLOVAFEMINISTCONSCIOUSNESSBRUISEREBIRTHENDRESULT复活这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其中,女主人公马斯洛娃以其天真、堕落、苦难、爱情感动世人。玛斯洛娃的形象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为世人提供了一个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窗口。同时她也是列夫

4、托尔斯泰人物画廊中最出色、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形象。托尔斯泰第一次把这样一个出身低贱的妇女作为作品的正面人物来写。他怀着同情、严肃的心情刻画了玛斯洛娃的形象。没有从聂赫留朵夫而是从玛斯洛娃写起,把玛斯洛娃定位全书的枢纽,以农民为“对象”,为“正面现象”。着力塑造这个形象。当然,问题并不是在于从谁开始写起,不过这表明了作家力求把人民作为真正的主人公,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来写,把人民放到全书的中心地位,而让忏悔的贵族退到从属的地位,作为陪衬来处理。作品描写了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在他姑妈的庄园里诱奸了婢女玛斯洛娃,随后就抛弃了她,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出去自力更生后,受尽歧视和凌辱。

5、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当了妓女,又被诬告偷钱而受审判。在法庭上,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奸污过的玛斯洛娃,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他决心像玛3斯洛娃赎罪,为玛斯洛娃奔走上诉,并请求玛斯洛娃嫁给他。在聂赫留朵夫的感召下,玛斯洛娃得到了新生,并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她不愿意拖累聂赫留朵夫,而与革命者西蒙松结合了。本文主要通过玛斯洛娃的经历来分析她新生的过程,以及她的爱情变化、精神变化、身体变化、生活态度的变化和她艺术形象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一、从天真纯洁到麻木堕落早期的玛斯洛娃形象(一)纯洁的玛斯洛娃她美丽、善良、纯洁、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母亲出身农奴,是地主牛奶场上的雇工,父亲

6、是流浪的吉卜赛人。母亲死后,三岁起便成了孤儿。女主人见她长得清秀,便收养了她,成为了主人家里的婢女兼养女。即使是这样,她也没有对生活带有任何怨言。她每天都沉浸在欢乐的生活中“这个眼睛乌溜溜的小女孩长得非常活泼可爱”,她很勤快“缝补衣服,收拾房间,煮茶烧菜,洗衣服,有时还坐下来给两个老姑娘读书解闷”。“每逢卡秋莎刚刚走进房间里来,或者甚至聂赫留朵夫只是远远地看见她的白围裙的时候,一切东西在他的眼里就仿佛都被太阳照亮,一切都变得更有趣,更快活,更有意义,生活也变得充满欢乐了”。在作者笔下,玛斯洛娃是个充满活力、充满信心、向往美好生活的少女。这时候的她,只知道用一颗美好的心去爱别人。她不但爱“善良而

7、美丽的人”,而且还爱那些“贫穷而卑贱的人”。(二)受辱的玛斯洛娃这朵美丽的花很快就被摧残了。正在她的黄金般的青春岁月里,女主人的侄子聂赫留朵夫诱奸并且抛弃了她。怀孕的她被赶出家门,开始受苦受难。在巴诺我车站,怀孕的玛斯洛娃拖着疲惫的身子,冒着风雨,来找聂赫留朵夫,而他却在灯光明亮的车厢里寻欢作乐,把她忘得干干净净。玛斯洛娃“放声大哭”。这一哭是对自己命运凄凉的、与对负心汉的抱怨。也是思想转变的开始。她先后在一个警官家里做使女、在一个林务官家里当差使、在一位太太家做4事在这一时期她无一例外的因为生的美丽惹到男主人的纠缠。面对这些男人们,她也一直在反抗着。她拒绝了许多想跟她发生过关系的男人,她想报

8、复曾经诱奸过她的聂赫留朵夫和所有欺辱过她的、想占有她、支配她的男人。她希望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社会的认可,然而得到的却是男人们的轻视和践踏。正常生活的大门全部都把她拒之门外,这时的她对生活的意义已经开始产生怀疑。她不知道了活着的意义,她的真诚被误解,爱情被蹂躏,她看不到人与人的诚实她感受到了人生的悲苦和社会的残酷。人民们都在受苦,贵族们都在灯红酒绿。她绝望了,不在相信上帝,不再相信善的一面。因此,她只能用自己唯一的财产也就是自己的身体来与社会抗争。她宁愿公开的去卖淫也不愿意被那些男人玩弄。从她的身上,反映了下层社会的女性为了生存,在千方百计的挣扎、追求和反抗。只不过玛斯洛娃采取的是一种巧妙的、特

9、殊的、隐形的反抗方式。(三)堕落的玛斯洛娃她的堕落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这个社会所酿成的苦药、是统治阶级的迫害。这种地狱一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七年。七年来的痛苦和侮辱把她的善良和纯洁一步步逼到了黑暗之中。“玛斯洛娃早就抽上香烟,而在她同店姘居的后期和被他抛弃以后,就越来越离不开酒瓶。她之所以离不开酒瓶,不仅因为酒味醇美,更因为就能使她忘记深受的一切痛苦,暂时解脱烦闷,增强自尊心。而这样的精神状态不喝酒是无法维持的。她不喝酒就觉得意气消沉,羞耻难当。”这个年轻纯洁的少女沦落风尘后,不仅在肉体上受尽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备受折磨,生活中再也没有了欢乐和温暖,没有朋友,甚至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周围到处都是虚情

10、假意和冷漠无情。她只能强颜欢笑,人前她放荡不羁、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支离破碎、绝望的心。她肉体上虽然活着,可是精神上已经封闭了。她有的只是消极、麻木忍受着这一切。二、心的复苏玛斯洛娃的初步转变苦难还没到头,他又被指控偷钱而入狱受指控。巴尔扎克说“心灵反映生活,面貌反应心灵”1。玛斯洛娃的面部表情也不愧为“灵魂的镜子”。在法院,5面对着荒唐无理的判决,玛斯洛娃叫屈“我没罪,没罪啊这是冤枉人。我没犯罪。我没起过那种心,我想都没想过。”接着又是“放声大哭”。这一哭是对法律和昏庸法官强有力的控诉。在接受审讯的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应为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

11、面。另一位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只是自己。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换的胃黏膜炎就会好”。副检察官喝了一夜的酒,根本没有清醒,便开始断案。然而法庭庭长却为了要在六点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姑娘约会而希望早点结束审判他们貌似正经,实际上不过是为了捞得“一笔收入”。在狱中犯人做礼拜的场面,更是让人毛骨悚然,“饶恕我”的声音此起彼伏。就是在这样的一群官吏手里,玛斯洛娃被平白无故地判处。试问法官是如此的昏庸,法律的尊严何在人的尊严又何在呢当她出庭受审时“一个小小的、胸部丰满的年轻女人,贴身穿一套白色布衣布裙,外面套一件灰色的囚大衣,活泼地走出来,站在看守的身旁。她脚上穿着布袜和

12、囚鞋。她头上扎着头巾,明明故意地让一两咎头发从头巾里面溜出来,披在额头。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守着监禁的人的那种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里储藏这番薯所发的芽。她那短而宽的手,和大衣宽松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脖子,也是那种颜色。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然放光,跟她那惨白的脸儿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从中可以看出,那“仍旧放光”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以前的玛斯洛娃,她的心还没有死。而那苍白的面色,以及故意让它溜出来的“一两咎头发”,显示出她受辱的堕落过的痕迹。然而,又在法庭上与当年那个诱奸过伤害过他的男人相遇。就当聂赫留朵夫认出马斯洛娃时,震撼了他的灵魂。感情很复杂,同情中有惭愧,厌恶中又怕被揭发。逃避

13、不了,却又难为情不敢承认。旧的感情使他感到自己是毁了玛斯洛娃的前程,意识到了自己有罪,决心以行动赎罪。为了玛斯洛娃的冤案聂赫留朵夫到处奔走,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官僚,了解人民生活的苦难。他也试着开始去找玛斯洛娃赎罪。第一次探监看到眼前的马斯洛娃时,感到她以没有了当年美丽纯洁,聂赫留朵夫心理动摇了“这是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了”想给她一笔钱,一走了之,但是,出于良心他还是克制住6了,坚持要向她赎罪。于是便经常去探望玛斯洛娃。她在探监人员中认出聂赫留朵复时,并没有因为积攒了多年的怨恨与委屈而上前破口大骂,而是自然的露出媚笑,她讨好聂赫留朵夫,只是希望能够通过他帮助自己早日出狱。“她趁监狱长注意,一把从他手

14、里抢过十卢布藏起来。”其实这些本是她不愿意做的,是生活把她折磨成了这个样子。她时刻都在控制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只做她觉得必须这么做才对的事情。后来聂赫留朵夫提出了要与她结婚以此赎罪。这时,她为自己七年来这种痛苦的生活感到愤怒,她意识到站在面前的聂赫流朵夫正是把她推入火坑的人。于是,她每次见到他言语间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怨恨。她果断的拒绝他的求婚“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够,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不仅如此,还表现出了对统治阶级的憎恨“我是苦役犯,是窖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你用不着跟我打交道”。“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张肮脏的肥脸”她把积压了多年的愤怒在这一时刻全

15、部都发泄了出来,他对聂赫留朵夫的这种反感,也许就是她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开始。这些不仅仅是对聂赫留朵夫的拒绝,也是对以聂赫留朵夫为代表的整个男权社会的宣战。回到牢房里,躺在床上,内心痛苦至极。“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话,把她引到她在其中受过苦的那个世界里去了,而在当时她是在还没有了解那个世界和恨透了它的情况下从哪里走出来的。现在,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忘掉一切,浑浑噩噩地生活下去,可是带着对于往事的清楚记忆去生活,又未免太痛苦。因此,晚上她又买了酒,跟同伴们痛饮起来。”聂赫留朵夫第三次探望玛斯洛娃时,带来了一张以前的全家照,照片上是他的姑母、他和自己,玛斯洛娃用斜睨的目光看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说自己要去

16、彼得堡去为她申诉,她说“现在,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在我都是一样了。”但是从“斜睨”这个眼神中无不透露出爱意,是的,她又爱上了他。这一天,只要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她就会拿出照片看。这个“斜睨”的眼神,仿佛又使她回到了以前。以前她也是这么看着他的“他当时相信他对喀秋莎所发生的感情吗,只不过是那时候充满他的全身心并且也为那个妩媚快活的姑娘所分享的生活乐趣的一种表现罢了。可是,临到他动身,卡秋莎同姑姑们站在门廊上,她用满含泪水、7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瞧着他,他这才体会到他正在舍弃一种美丽的、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东西。他不由得感到很凄凉。”他们刚刚萌发美好的初恋时她也曾用“斜睨”的眼神望着他,“斜睨”中

17、透露的是不舍和爱。再后来受尽苦难,“不,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要是我没有照您所希望的去做,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是的,看起来,事情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在这里,“斜睨”无不透露着恨意和怨言,射出“不正派的光亮,”“心里盘算着高怎么利用他才对。”从这些“斜睨”的眼神可见,玛斯洛娃的感情一直恨纠结,她从爱到恨再到爱,十分复杂。可见“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2。无论玛丝洛娃怎样怒骂,他都还是真诚的向她赎罪。一次次的来探望她,向她赎罪。这种感情唤醒了她。她开始愿意听他的话,爱情使她完全换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了他,她戒烟忌酒,不再对男人卖弄

18、风情,聂赫留朵夫要她去医院,她就去,她感觉到了幸福。可见,思想感情的净化和排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当一个人决定忏悔的时候需要的是勇气与真诚。不过,她仍旧又一次的拒绝了他的求婚。同样都是拒绝,但是以前是由于憎恨,而现在却是因为爱。“我不为这件事,那么为别的事也该受这种苦。”短短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她灵魂的觉醒。她是真正地爱上了他,只是她“因为她明白跟她结婚,在他是一种不幸”。同时也觉得聂赫留朵夫对她的求婚是出于道义的,这种爱是会枯萎的。这时的玛斯洛娃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复活,她只是在聂赫留多夫的感化下完成初步的转变。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拒绝也是她新生的一个标志。三、奴役与觉醒玛斯洛娃的女权意识有所信是人生的精

19、神支柱,当时的玛斯洛娃什么也不信了则是精神上的幻灭与崩溃。她看不到希望,空虚的灵魂对一切都已不在乎了。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出身决定了命运,这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为玛斯洛娃一叹。当时那些薄情的公子哥的浅薄、始终乱弃,难道不是男子的耻辱,女性的悲哀么。他在抛弃玛斯洛娃8的同时也是在抛弃男人的责任感。不过聂赫留朵夫的所为也不能全归咎于他的道德的败坏,而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毕竟“当时的上流社会都是这么干的”。当时的女性都在承受着男权社会中男性们的性奴役和性别压迫。在男权社会中,性决非自然存在物,而是与文化紧密相关(性)性别是“一种压迫的形式,一种对人的控制。”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

20、立,为了生存,只能像男性出售唯一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身体或性,逐渐地,性就被视为和女人身体同样的东西,而男性就可以通过不同手段从女性那里得到性。而“当一个人被当做了一个身体,被客体化,为另一个提供性服务时,无论这个人自愿与否,都已经发生了对人的侵害”,这就是性别压迫,就是性奴役。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对女性性奴役的最制度化、最具体化的形式是妓女的卖淫。因而,男权社会中的性实际上变成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在玛斯洛娃身上,明显的能体现这种性奴役。在聂赫留朵夫第二次见到卡秋莎时,她“那生满平滑发亮的黑发的小脑袋,她那件带着褶皱、严实地抱紧她的苗条身材和不高的胸脯的白色连衣裙,她脸上泛起红晕”,无不激起

21、他的欲望。在聂赫留朵夫看来,“女人无非是他已经尝试过的享乐的最好工具”,他认为别的贵族都是这样的,自己这样也是应当的。他在诱奸了玛斯洛娃之后,还给她一百卢布作为费用,而且觉得给的已经很多了。这也为他以后的性奴役生活开了个头,各种阶层、年龄的男人都可以用钱来“采购”她的身体。而这些男人的这种行为在当时也被视为合法的。可见,有钱男子的轻佻导致女子的堕落,更是社会道德和责任的堕落。在“父系文化的镜子里映照出的女性,不是妖女便是天使”3,吉尔伯特和古笆在她们关于“天使”和“妖妇”的理论中指出,“所谓妖妇,主要是指那些拒绝无私奉献,能够独立自主的妇女。他们拒绝充当父权制早已为她们包办好的温柔顺从的角色4

22、。玛斯洛娃无意识地充当了“妖妇”的角色,对妓女的身份,她不但不感到羞耻,甚至还引以为荣,认为“凡是男人,不论年老年轻,不论是中学生还是将军受过教育的还是没受过教育的,无一列外,个个认为同富有魅力的女人性交就是人生最大的乐事”。玛斯洛娃感觉“她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可以满足,也可以不满足他们的这种欲望,因此她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9人物。”于是她凭借着自己的优势来藐视男人、反抗男人、对传统社会进行挑战,证明女人存在的价值。当聂赫留朵夫想不惜牺牲一切同她结婚,来达到得到上的完善”时,玛斯洛娃对整个男权社会已经看透,对他们的虚伪、伪善有清醒的认识,她断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您说您想结婚,这永远办不到。

23、我宁可上吊这就是我要对您说的”。当聂赫留朵夫一再表白他的忏悔时,她义正词严地拒绝“你给我走开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走,你给我走”这段话大胆表露出玛斯洛娃对男人们的厌恶和憎恶,是她作为女性,对以聂赫留朵夫为代表的整个男权社会的公开宜战书,同时也是“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愤怒控诉,说明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5。这也可以说是对男权婚姻家庭制度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尽管玛斯洛娃最后又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是,她还是没有和他走到一起,让聂赫留朵夫的愿望落空,这也是对男权婚姻的反抗。四、真的复活悔罪与新生玛斯洛娃带着新的精神面貌走上了人生旅途。她真正的“复活”是在流放

24、西伯利亚的途中和政治犯的接触开始的,她看到了一个新天地,在这里,人们都是平等的,人与人有了尊重。在这些人中,谢基尼娜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对玛斯洛娃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了她的前途”。与玛斯洛娃一样,她有着傲人的资本,同样生得漂亮。玛斯洛娃不仅钦佩她,而且怀着特殊的敬意爱着她,玛斯洛娃对她感到惊讶,这个富裕将军家庭出身的能讲三种外语的美丽姑娘,却过着最普通的工人生活,甚至把有钱的哥哥寄给她的东西全都分给别人,穿着朴素,从不卖弄风情。谢基尼娜明知自己长得美,但她从不因为男人爱欣赏她的美貌而感到快乐,而是恐惧,她对爱情都害怕。“有一次,有个老爷在街上缠着我不放,我就抓住他使劲摇晃几下,把

25、他吓得拔腿就跑。”不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事情,从来只是考虑别人。玛斯洛娃刚加入政治犯的队伍时,谢基尼娜有点嫌恶她。玛斯洛娃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10谢基尼娜还是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她和蔼可亲。玛斯洛娃觉得她对自己这种人都和蔼可亲,使他很感动,并接受她的观点和意见,谢基尼娜慢慢地也就真心喜欢玛斯洛娃了。这两个女人特别投机,还因为他们对性爱都十分嫌恶。一个憎恨这种感情,是因为在这方面尝尽了苦果,另一个虽然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却认为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恨的事情。这使玛斯洛娃认识到了“肉体欲望是自身和社会罪恶的根源,只有保持灵魂的健全与幸福,才是有意义的生活”6。玛斯洛娃从纯洁到堕落,再到新生

26、,这三幅图景,不仅是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写照,也是精神变化和命运转折的标志。它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发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尔基称赞说托尔斯泰具有“惊人而近乎神奇”的艺术才能7。阅读他的小说仿佛置身与人物之中,可以“抚摸”到他们的躯体,感觉到他们的呼吸,完全忘掉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8。在这里,她还认识了对他影响最大的西蒙,在法庭上,“他公然声明法官无权审问他”,拒绝法官的提问。他认为“杀生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反对战争,反对死刑,反对屠杀”。“他处理各种实际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论,并定出一套规则”。他见人“非常胆怯和谦逊”,但“一旦做出决定,那就什么也不能阻拦他”。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使她收

27、到了道德品质的感化和教育。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斯洛娃,是那种无比纯洁的柏拉图式的恋情,根本不在乎她的过去,真心地爱现在的她,这让玛斯洛娃找回了失去的信心。促进了玛斯洛娃精神上的复活。玛斯洛娃在宽恕了聂赫留朵夫的同时也宽恕了自己。她清醒的认识到同情不是真爱。否定自己的过去是需要勇气的。比起聂赫留朵夫,她对西蒙松的感情大大不同于当时对他的迷恋,在和西蒙松的这份感情中,她找到了平等与尊重,这对于劳动人民出身的她来说才是真实的生活,这才是她该走的路。就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走入迷途的玛斯洛娃形象新生了。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五、独立个性的完成玛斯洛娃的爱情归宿小说的最后玛斯洛娃最后并没有和聂赫留朵

28、夫在一起,而是和政治犯西蒙结合了。在托尔斯泰的写作过程中,尤其是对玛斯洛娃的归宿问题下了的功夫。11在初稿中,托尔斯泰把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写成大团圆的结局,聂赫留朵夫陪着玛斯洛娃去西伯利亚流放并且结了婚。后来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一起去了伦敦。但是托尔斯泰又认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不真实的。托尔斯泰在1897年1月5日日记中写道,“开始重读复活,读到她决定跟他结婚时,我厌恶地抛开了,全部不真实、虚构、转弱的。”可以设想,如果以聂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的大团圆结局定稿,那么形象的典型性与普遍意义就不复存在了。像玛斯洛娃这样的下层人民的解放,只有革命是唯一的道路。只有在革命党的

29、领导下,参加革命。作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托尔斯泰尽管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人民革命的要求。所以复活最后定稿,完全出乎作者的预料,不但突破了大团圆的结局,而且让玛斯洛娃抛开聂赫留朵夫与革命者结合、投身革命,使形象获得了更大的真实性。玛斯洛娃的最终归宿,也正反映了千百万农民争取解放的道路,马斯洛娃对革命的态度,就是成千上万下层苦难人民对待革命的态度9。聂赫留朵夫把同玛丝洛娃结婚当作赎罪的明路,玛丝洛娃则以无私的爱来爱他,不愿接受他的所谓的牺牲。而是接受了西蒙的爱。她为什么没有答应聂赫留朵夫的结婚要求,却嫁给了西蒙那是她认为如果答应了聂赫留朵夫就会成为他的拖累,她不想因为自己而毁了聂赫留朵夫的美好前程。

30、可见他对聂赫留朵夫的爱不仅仅是占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这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也正是托尔斯泰想要表现出来的。看来爱情是一方面,门当户对也是很重要的。并且玛斯洛娃的思想、感情甚至人格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回过头来总结她和聂赫留朵夫的关系史,怎样面向未来就完全明智了。她已经在真正地选择自己的命运了。革命者西蒙像玛斯洛娃示爱了,玛斯洛娃发现这爱情跟聂赫留朵夫的区别是后者有的只是道德,而前者爱的却是今天的她,而且纯粹是因为喜欢她、欣赏她,认为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当聂赫留朵夫把减刑的消息告诉玛斯洛娃,建议她考虑一下今后的生活时,她果断地回答“我又什么可考虑的西蒙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她想要的是家

31、庭和儿女,想要过人的生活。那是因为现在的她和西蒙才是一个圈子内的。她之所以愿意按照他的愿望改变生活态度,与其说是由于爱的力量的感召,12还不如说是由于他的悔过自新、平等待人的精神的影响。特别是西蒙的爱情使她决心要成为像他们那样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在政治犯西蒙松和贵族聂赫留朵夫之间,她所作的抉择是富有特殊意义的。她拒绝聂赫留朵夫,表明她告别就生活,开始新起点的决心。玛丝洛娃的这样的归宿,应该说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她来自于民间又回到人民中去。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托尔斯泰进行了一系列真实、具体深刻的描述,反映了这个必然。玛斯洛娃终于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归宿,最终成就了自己独立的个性。她从一个被欺

32、凌被侮辱,或只能被别人同情,只能等待拯救的弱女子,成了一个能自我独立,能自由选择的顶天立地的现代女性。这种独立性特别体现在他不选聂赫留多夫,而选前途命运未卜的革命者西蒙松上面。迷途使单纯善良的玛斯洛娃这一艺术形象具有多侧面性,更显丰富。迷途并未使其沉沦,她不断探索人性“复活”之路,最终走向自我救赎,这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她要与主人公一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玛斯洛娃的思想认识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对于自己一生探索的总结。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已彻底从贵族地主阶级立场转向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他一方面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另一方面却宣扬道德的自我完善。在他看来,如果人生

33、中真的有那么多不幸,而我们必须去面对又不能改变的话,那么要想救赎自己,唯有用一颗宽恕的心。他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的因素,只要你愿意去感化他,最终世界上的人都是道德完善的人。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有什么黑暗和不平等了。小说的最后,玛斯洛娃用一颗无私的心失去了聂赫留朵夫,并在人民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作者让主人公与他一道走向道德的完善。总之,复活对玛斯洛娃精神复活的描写与刻画,体现了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重大成就,反映了托尔斯泰在思想上发展,也表明了托尔斯泰的追求。从玛斯洛娃身上感受到了“灵与肉”的痛苦挣扎。玛斯洛娃如凤凰一样,于火中涅盘,于涅槃中重生注释1中外名家论创作技巧C。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4、第499页。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四卷C,第359页。3王逢振。既非妖女,亦非天使略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1989,13(8)。4关涛。天使与妖妇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者看海丝特与潘金莲J,中州学刊,1995,(3)。5马林贤。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精神回归玛斯洛娃与苔丝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8)。6马林贤。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精神回归玛斯洛娃与苔丝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8)7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第504页。8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M,第53页。9托尔斯泰文集,苏联国力文学出版社,第二十卷,1965年。参

35、考文献1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1月。2胡书义以形传神神形具足,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13卷第3期。3万梦群复活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4托尔斯泰文集,苏联国力文学出版社,第二十卷,1965年。5草婴人民受难图中译本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2期。6徐稚芳中的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国外文学,1981年01期。7陈燊论的主人公形象,俄罗斯文艺,1980年第4期。8赵敏霞从“爱”与“宽恕”的背后看玛丝洛娃归宿的必然性,理论观察,2000年第2期。9惠继东玛斯洛娃从良问题初探,固原师专学报,第27卷第4期,2006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