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姓名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导师职称2011年05月12日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论文设计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授权声明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
2、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论文设计作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2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3二、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5三、存在的高尚与悲哀7注释10参考文献11致谢1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2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一部颇受海内外读者喜爱与关注的作品。它通过对福贵一生生存方式的叙述与对苦难和死亡的反复铺叙,来表现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生存状态和人性光辉。本文以小说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为重点,通过对福贵的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不同生活状态的梳理,揭示福贵生存方式的
3、内涵与特点,进而阐述其对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最终剖析余华的创作动机。ABSTRACTYUHUASNOVEL“TOLIVE“ISQUITERECEIVESEVERYWHEREREADERAFFECTIONANDTHEATTENTIONWORKITTHROUGHWITHNARRATESTOTHEFUGUILIFESURVIVALWAYNARRATIONTOTHEMISERYANDTHEDEATHREPEATEDSHOP,DISPLAYSTHECHINESEFIRSTFLOORCOMMONPEOPLEUNIQUESURVIVALCONDITIONANDTHEHUMANNATUREGLORYTHISA
4、RTICLE“TOLIVE“TAKETHENOVELTHEFUGUISURVIVALWAYASAKEYPOINT,THROUGHTOCOMBTHEFUGUIYOUTH,MIDDLEAGED,OLDAGETHREETIMEDIFFERENTLIFECONDITION,THEREVELATIONFUGUISURVIVALWAYSCONNOTATIONANDTHECHARACTERISTIC,THENELABORATEDTHATITTOTHELOCALCHINASSURVIVALENLIGHTENMENT,ANALYZESYUHUASCREATIONMOTIVEFINALLY关键字余华;活着;福贵;
5、生存方式KEYWORDSYUHUA“TOLIVE”FUGUITHEWAYOFLIFE写于1995年的活着,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由“先锋”向“写实”的转型,奠定了余华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余华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以及展示人和世界的黑暗,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大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之中。作为转型之作的活着,余华将目光转向民间大众以及他们的生活,开始关注普通人,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活着以传统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悲剧故事,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并借此传达出了具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3有现代意义的悲剧理念。
6、本文以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为重点,试图通过对福贵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不同生活状态的梳理,来分析福贵的生存方式,并以福贵为缩影,阐释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存方式,从而剖析余华写福贵式生存方式的创作动机。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即福贵的回忆展开,以他的身世自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余华用缓和而又平静的语气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富有悲剧色彩的一生。福贵是一个平凡的再不能平凡的中国农民,他的一生经历了民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形象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缩影,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所承载的历史重负。福贵虽名福贵,但他
7、的一生并没有与“福”和“贵”为伴,相反,他的一生却总和痛苦与磨难相伴,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全在他的身上体现。“福贵的一生是减法的人生”1。他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浪荡不羁,因为好赌,输光了家产。于是由高高在上的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不幸也总是跟随着他,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而他却依然活着,余华通过福贵少年、中年和老年的生活经历,叙述了他一生的生活遭遇,进而折射出其不同寻常的生存方式。少年去游荡。四十年前,年少的福贵生活在南方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家境比较优越,他和他的爹是远近闻名的阔老爷和阔少爷。作为阔少爷,在他身上有着所有少爷身上所具有的通病任性、放荡
8、不羁、目中无人。他是“徐家的败家子”,是他爹口中的“孽子”,是私塾先生眼中一个朽木不可雕的“二流子”。他喜欢往城里跑、往妓院里钻,并且常常是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在福贵看来,每天自由自在的过好日子,享受生活,才是活着的意义,什么光耀祖先都与他没什么关系。最终,好赌成性的他输光了家产,全家从富裕的生活一下子跌到近乎一无所有的生活境地,不得不搬离自己的府邸住到茅草房去,福贵的爹也因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而被活活气死。倾家荡产对不学无术而又有头脑的福贵来说,无疑是个足以致命的巨大打击,但他没有像常人那样想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4到死亡,他想到的仍然是活着。并且担负起了本应属于自己的
9、责任,起早贪黑的为生活奔波,知道疼惜自己的家人。当日子总算安稳下来的时候,命运又跟福贵开了个玩笑,福贵母亲病倒了,他在进城为母亲找医生的路上,被国民党抓去做了壮丁。经过战争洗礼后的福贵更加地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干活也更有劲道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为在那场看似是“祸”的赌局中他输掉了家里的所有财产,所以福贵才能在解放初枪毙地主的时候保住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而处心积虑通过赌博出老千赢得福贵家产的龙二却成了福贵的替死鬼,挨了五枪毙命。这一刻,福贵已经想开了,认命了,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2中年想掘藏。经过战争、土地革命洗礼过的福贵,日子虽然过得很贫苦,但还算安稳。他想要家
10、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他努力劳作,他和普通的农民一样,起早贪黑,不再像从前那样荒唐,对家人也关爱有加,他顺应着历史的变迁,无论什么年代,他只是顺应天命,安安稳稳、老老实实的和自己的家人过日子。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想着“掘藏”,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地重新发达起来。希望自己妻贤子孝,儿孙满堂,这不仅是福贵的希望与愿望,也是中国底层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他整个中年时期,正是围绕着这个道路致富的。然而,命运总是与福贵作对,厄运总是追随着他,让他的理想不能实现。福贵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去唯一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献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过度的抽血而丢了性命,女儿凤霞
11、在生产时因大出血惨死,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在凄然中死去,女婿二喜被水泥压扁暴死,剩下唯一的亲人苦根也因饿后贪食,吃得太多,被豆撑死,只留下孤零零的他。虽然每一次亲人的离去,对福贵的打击都是巨大的,但每一次他都能够忍受巨大的疼痛继续坚强地活下去,是因为他有家人的陪伴,有心灵上的寄托,能够让他在每一次的灾难面前戛然而止,挺过来,撑下去。亲情让福贵战胜了死亡,与命运之间的抗争让他选择了不放弃、不抱怨,最终将亲情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自己坚强地活下去。此外,他还相信“鸡长大了会变鹅,鹅长大了会变羊,羊长大了会变牛,牛长大了”3只要活着,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的,越来越会有奔头。老年做和尚。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
12、落之后,这时的福贵已经慢慢的钝化为在土地上劳作的平常的农民勤劳、善良而又朴实。父母、妻子、儿子、女儿、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5女婿、外甥七个亲人因自己、社会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先自己而去,最后只剩下他自己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他并没有任何抱怨,也并没有因为自己凄惨的一生和凄凉的生活而拒绝生存。相反,他像是一个参透尘世的“出家人”,直面苦难并且乐观地接受了上天安排与他的命运。福贵老了,也释然了,平静了,平和了。减法的人生减到最后只剩下福贵他自己,孑然一身,最后只得与老牛相伴度过余生。但他竟然在这些足以让人发疯的苦难面前,没有颓废消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承受,依然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并无怨无悔、平
13、静地生活下去,在强大的压力和苦难的夹缝中竭尽所能以求得“活着”的权利,而且仿佛比往日更加地洒脱与坚强。他也渐渐地认识到“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4。对此,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5在余华看来,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而不是其他。二、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活着)不但反映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艰难的生活历程,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也借以在一个更深入的层面上,揭示了一种带有某种乐生主义色彩的
14、生存哲学的奥秘。”6是“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录或本土圣经”7。福贵在这几十年的中国历史上走过了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心路历程,并以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从侧面反映和印证了这几十年的中国历史的真实状况。在他的身上有着某种中国式的生存方式,深刻地体现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怀,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哲学。“他是一个具有从特殊意义到一般意义的特殊人物形象。一方面,他显示出整体特征,即福贵的精神,给人以顽强,隐忍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福贵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它让人们看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普通百姓身上所承载的历史重负。”8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条件下,活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
15、福贵在亲手送走了自己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6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之后,身陷悲痛的他依然顽强的和命运抗争着,挣扎着活着,在强大的压力和苦难面前竭尽所能地求得“活着”的权利。无论是“以生拒死”还是“以死求生”,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生”的渴望和活下去的要求,并且在他身上,我们又认识到生命自身强大的力量。在他身上最终昭示出的是一种宁静、忍耐、温情的受难,执著于此生此世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一种中国底层老百姓在残酷的境遇中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他们忍受痛苦,植根于广阔的大地上,用坚忍享受痛苦中的幸福,为“生命寻找充足的理由和神圣的哲学意义”。9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能做的只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
16、。更何况从古至今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力量弱小(数量庞大,自觉不够),对于社会环境,他们无能为力,像福贵如此般遭遇的农民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作为底层百姓的福贵,他一直是被动的、被迫的存活于世,顺应着生活环境的变迁,默默地承受和忍耐苦难。即便有着那么点主动,那么点努力,也被那样的生活环境抹杀了。“忍受”成为他的生存方式最关键的一种生存“方法”。人们总是执著地追求“活着”,他们不知道时代的变迁和变迁后所带来的影响,只是在无奈中“活着”,于是“顺应天命”,然后“知足常乐”。这无形中帮助他们看淡了外界的苦难,从而理性的将这些苦难化为生活的一部分去接受,去忍受。福贵的母亲在安慰福贵时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
17、,穷也不怕”10;逃兵老全在枪林弹雨的夜晚里也对他说,“只要想到自己不死,就死不了”11;他在劝春生不要轻生的时候又说,“你该好好活着”12;他一个人抚养唯一的亲人苦根时,尽管苦,可是“有了苦根,人活着就有劲头”13。当忍受成为了一种民族性格,他们便理所当然地将苦难作为“活着”的一部分去接受,并因此反而平和、乐观起来,最终也让历经过磨难和苦难的生命变得无比坚韧。他们之所以这样坚韧地活着的目的,就在于他们对未来存在着单纯而又简单的希望,而这样可怜的希望的根本依然只是为了生命能够存活和子嗣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就像山里放羊的孩子,放羊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盖房子,盖房子是为了娶老婆,娶老婆是为
18、了生孩子,生孩子是为了放羊。放羊,终究还是为了放羊;“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4正如余华在活着韩文版的自序中所说的“作为一个词语,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7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辛苦和苦难、无聊和平庸。15”余华用这样一部作品,既探讨了中国底层民众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其承受苦难的情感和态度,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鲁迅曾说过,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为当代作家中思想最接近鲁迅的余华,在
19、他的活着中似乎显露出某种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思想。并且余华笔下的福贵一方面显示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一种类似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精神,类似于动物存在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另一方面,“福贵承继并凸现了阿Q的乐天精神,说明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以至几千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是怎样乐天地忍受着种种苦难,坚忍地活着的。正是基于这种精神,阿Q才不致于发疯或者自杀,福贵也没有跟随他所有的亲人之后死去,中华民族也才坚韧不拔地顽强延续了五千年。”16三、存在的高尚与悲哀余华以极其生动的笔触触及主人公徐福贵的内心世界在经历了生生死死悲欢离合之后,他的内心本应是悲怆、暴怒以及绝望的,但作者余华却给他设置了个温和而又宁静的心境。
20、并且福贵他竟然在一次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上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苦难并无怨无悔的活着,并且越活越通达,这“表达的是孤独的个体在困境与抉择的生存边缘上的存在价值以及芸芸众生粗糙的却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17。对于他而言,生命生存的意义就是“活着”,就是“忍受”。人活着就是受苦,就是承受,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忍受苦难与伤害、亲情的丧失,理想的覆灭。在小说的最后,福贵不时的用亲人的名字称呼身边并不真实存在的牛,他会对老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
21、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18。表面看来这是老人福贵鞭策老牛福贵的一个小伎俩,但其背后的情味感人至深福贵自知被他人嘲弄为“老不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8但他却不理睬他们的冷嘲热讽,他只需要自己的感受,在鞭策老牛的同时,为自己看似无意义的生命鼓气,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同时,又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替自己逝去的亲人好好活下去。换句话说,就是福贵与老牛一同过活,不仅实现了自我生命的延续,而且与逝去的亲人和老牛共同“活着”。“透过福贵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的生存状态,听着他与老牛的奇特的对话和福贵粗哑的歌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福贵超越苦难后的宁静、平和、自足的生命状态。”19“轮到自己死时,安
22、安心心死就是”,“我在枕头底压了十元钱”,“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这些语句都展示了他活着的人生姿态。福贵对自己这辈子的总结是“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20这似乎表现出福贵对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去而自己还活着的一种庆幸与侥幸,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福贵所
23、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感恩,以及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显现出乐观的他对命运不公安排的顺从与承受。这正如洪治刚所说的“在福贵的这种活着的背后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折射出了对命运的自然承受,包含了某种宽广无边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21。“活着”这个语汇本身,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它的包容性很强大,足以覆盖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尤其是当余华将它安置在一个乡间农民的命运之中时,又无形之中赋予了其深厚的悲悯情怀,使创作主体的情感力量与人物的命运之间达成了共识。并且,余华其实试图通过对福贵这种生活方式的描绘来回答一个这样问题如果活着意
24、味着苦难,如果苦难并不来自社会的不公,如果苦难并不能获得彼岸的救赎,那么,人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人应该活着,并且,在活着的期间,我们要心存善意。他温情脉脉地注视着笔下人物的生存,在他们遭受苦难、痛苦呻吟之际,则给他们以安慰,告诉他们坚持就是最大的胜利,忍耐便能战胜一切。余华自己就这样评价他笔下的福贵“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9生;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22此外,活着既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辛与困苦;也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与必要,存在的价值,它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与现实的那层紧张关系和
25、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生活条件的转好也使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慢慢接受了这种现实,他的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他发现了一个真正作家所寻求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现高尚,是对万物理解后的一种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余华是这样阐述创作活着的动机“我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
26、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换句话说,人是因为已经活着,所以必须活着,生命给了什么,你就得承受和享受什么。而这部作品的题目之所以叫活着,是因为这个词是进行时的,是坚强有力的,是反映的一种状态,也是表达的一种态度。23”因此余华认为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然而余华忽视了这种“高尚”里所包含的虚假性福贵对苦难的承受是被动的,他的乐观也是盲目的。福贵的一生可谓是坎坷的一生,不论是地主少爷还是雇农,也不论是国民党兵还是人民公社社员,福贵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福贵无法选择地主家庭的出身,无法避免沦为雇农的下场,也无法逃避国民党军队拉壮丁,更无法不做公社社员,因为是历史年代决定着他的命运。福贵从没想过自己要
27、做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的身份都是随着社会的变动而变动,身不由己地沦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他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福贵及其他身边的人所追求的是一种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能做的仅仅是“活着”,一种最基本的存在,并无他物,为了能活着,只能顺应历史的变迁,听天由命,在这过程中渐渐地变得麻木。就像评论家谢有顺所阐述的,福贵“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没有意识”24,这“与一头猪、一条牛没有什么区别。他虽然学会了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仿佛有着与那头老牛一样的超然,但是,存在的幸福并不会因此而到来。”25因为人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0牛毕竟是不同的,牛永远不会追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但是人会,人在被迫反省自身时会进
28、入到“我是谁”、“我何以为人”这样的意识和自我追问中,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这是人和动物的一个界限。但到活着这本小说的最后,福贵主动将那头老牛称为福贵,并与自己同名,主动的将自己的存在等同于动物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对于“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性的一种放弃,就是宣布自己从人的“世界”里退出,而在福贵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实际上只是一种麻木之后的寂然而已。注释1张清华文学的减法J,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第34页。2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3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4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5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
29、页。6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页348,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349页。7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8贺金茹比较视野中的“福贵式活着”,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04期,第2页。9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10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11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12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13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14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二版,第4页。1
30、5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二版,第4页。16张梦阳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117谢建文存在的价值,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10期。18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19傅红英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20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21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6期。22余华活着,日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第3页23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二版,第4页。24谢有顺余华的生存
31、哲学及其待解问题,钟山,2002年第1期。25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问题,钟山,2002年第1期。参考文献专著1余华活着,南海出版社1998年版。2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乙种),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3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4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文1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2富华人性之恶与人世之厄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叙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3张学昕对苦难的平静叙述论余华的两部“生存小说”,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4余华
32、现实一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5赵亚亮,李艳芳从人生的角度看,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2期。6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版第6期。7杨婷婷从李泽厚的“活着“哲学看余华的,文学教育,2007年第10期。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128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第1期。9郑阿平中国式的生存哲学的阐释解读,唐都学刊,2007年7月第23卷第4期。10楚静死亡重击下的生命承担与温情救赎余华的解读,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1邱明淑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的生命意识,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2李育红后悲剧时代的来临从余华的谈起,小说评论,2006年01期。13乔军豫用活着对抗死亡,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4高圣华超然冷静下的“温情”与“忍耐”,今日南国,2009年第2期。15袁载莲余华作品的另一种解读,作家杂志,2009年08期。16鲁素琴生活在别处存在主义的解读,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19卷第2期。17贺金茹比较视野中的“福贵式活着”,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04期。18温情地受难倔强地活着论的主人公福贵的精神形象,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