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 年度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项目简介项目名称 重要作物害虫诱杀技术及产品研发应用第一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第一完成人 魏辉联系地址 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 100 号 联系电话 0591-87595561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9 年-2015 年项目简介本项目主要针对我国果树、蔬菜、茶叶等农作物害虫猖獗为害、化学农药过量施用、绿色防控技术短缺等突出问题,经过合作攻关,在害虫信息素成分分析鉴定,引诱剂和缓释诱芯研发,诱捕装置设计,成套诱杀装备创制、应用技术模式开发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通过产业开发产生了显著的效益。1. 鉴定发现了 2 大类 7 种害虫信息素成分
2、,建立 300 多种昆虫的信息素资源库。(1)从 3 种害虫腺体中提取鉴定出信息素成分,包括斑须蝽聚集信息素、豆荚螟和茶黑毒蛾中国种群性信息素;(2)从植物成分中分析鉴定出 4 种害虫的植物源信息素成分,包括芒果横线尾夜蛾(反-2-己烯醛等) 、芒果切叶象甲(朱栾倍半萜等) 、柑橘黑刺粉虱(月桂烯等) 、小菜蛾(顺-3-己烯醇等) ;(3)通过资源收集与人工合成,建立了 300 多种昆虫的信息素资源库。2. 研发了 3 大类 11 种害虫的新型信息素引诱剂及其缓释诱芯,持效期提升了 5-10 天。基于信息素成分, (1)研发了 6 种害虫腺体信息素引诱剂,包括豆荚螟、斑须蝽、柑橘潜叶蛾、茶黑毒
3、蛾、荔枝蒂蛀虫和橘小实蝇; (2)研发了 4 种害虫植物源信息素引诱剂,包括芒果横线尾夜蛾、芒果切叶象甲、黄曲条跳甲、柑橘黑刺粉虱;(3)研发出小菜蛾复合引诱剂(植物源与性信息素) ;(4)筛选或研制出 11 种缓释载体,筛选出 3 种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诱虫持效期总体上提升了 5-10 天。3. 设计 3 大类 12 种新型诱捕器和诱虫板,实现专业诱虫器具的多诱源化、轻简化和高效化。基于害虫的飞、爬行特性与杀灭方式,研发了(1)7 种陷阱式诱捕器与 1 种信息素释放器,包括风叶型(设计爬行通道) 、飞蛾三角形粘胶型(平板折叠) 、跳甲拱形粘胶型(平板折叠) 、实蝇专用型(设计涡旋通道)、多层
4、漏斗型(套叠结构) 、内置式多层漏斗型(一体化不套叠)和桶状诱捕器(加载信息素释放器) ;(2)3 种粘胶型诱虫板,包括 2 种信息素诱虫板和 1 种蓝光 LED 灯诱虫板;(3) 种太阳能 LED 光化诱虫器(船型和筒型,多诱源) 。4. 创制 6 大类害虫 22 个成套诱杀装备及其应用技术模式,产品出口到 32个国家。创新优化引诱剂、诱芯与诱捕器、诱虫板组合方案,形成 6 大类害虫 22 个(组合)成套诱杀装备,研发出田间应用技术模式,可对百种以上农作物的重要害虫进行诱杀防控。技术产品销售到全国 31 个省(区、市) ,出口到 32 个国家,政府采购中标 23 次,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利润4
5、019.71 万元。该项目提高了我国信息素诱杀技术水平,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领域。技术产品通过 ISO 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有机农业生产资料认证;获福建省著名商标、3 项博览会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15 项,发表论文 25 篇,他引 110 次;完成单位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项目创新推动了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4-2015 年度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项目简介项目名称 台湾入闽果树重要病虫害监测技术及防控研究第一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
6、研究所第一完成人 李本金联系地址 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 100 号 联系电话 0591-87595561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9 年-2015 年项目简介1.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农业植物保护2. 主要内容及创新程度:明确了入闽台湾果树重要病虫害种类有 9种,其中桉小卷蛾为害番石榴为首次报道;探明了上述 9 种病虫为害 22种入闽台湾果树(占福建种植台湾果树种类的 90%以上);率先阐明了重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性;明确了番石榴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为害虫占 53.21%、天敌占 27.98%和中性昆虫占 18.81%;明确了杧果园套种圆叶决明天敌种类和数量分别增加 60%和 392.0
7、6%的特性;研发出 10 种重要病虫的快速检测和监测技术,其中番石榴炭疽病菌巢式 PCR 检测技术,杨桃细菌性斑点病菌、香蕉枯萎病菌、荔枝霜疫霉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技术,番石榴焦腐病菌实时定量 PCR 检测技术为首次建立,准确率达 98%以上,灵敏度较常规 PCR 提高 1000-10000 倍,LAMP 技术检测时间由 1 天以上缩短到 1 小时以内;研制出的新型蓟马引诱剂和诱捕器,有效提高了蓟马类害虫的监测手段;研制出 8 种重要病虫快速检测试剂盒;优化了蓟马引诱剂配方;研制出新型诱捕器 1 套;研发出蓝板诱杀等 4 个轻简化防控技术;筛选出果树重要病害高效生防菌 3 株,田间防
8、效达 65%以上;发明了番石榴炭疽病的生物源农药混配新品种8.5%氨基寡糖素茶皂素水剂,可同时兼治多种病害;登记生产了 2 种高效低毒农药10%阿维哒螨灵乳油和 25%噻嗪酮悬浮剂;创新应用杧果园套种圆叶决明提高天敌利用率实现害虫可持续治理的技术。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该技术近 3 年在我省检验检疫部门、植保系统和生产企业推广累计达 90 多万亩(次),总体防效达 85%以上,果品合格率提高 10-15%,新增产值 2.05 亿元,增收节支总额 2.47 亿元,有效控制了相关产区病虫为害,保障了台湾入闽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该项目获发明专利 9 项,实用新型专利 2 项;新农药登记证 2 项;高效
9、生防菌 3 株;出版或参与出版著作 2 部,发表论文 26 篇。举办培训班 15 期,印发手册2000 多份,培训技术人员 3000 多人。研发的检测技术丰富了快速鉴定有害生物的技术手段,新技术和产品提升了有害生物治理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2014-2015 年度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项目名称 规模化畜禽养殖厌氧污水净化技术研究与示范第一完成单位 福建省农科院工程所 第一完成人 陈 彪联系地址 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 247 号 联系电话 87869461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11.12.01-2013.12.31项目简介(研究背景、发明点、创新点、主要贡献、应用情况、社会及经济效
10、益等)(2000 字以内)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使之无害化是公认的处理技术,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减量化治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其化学需氧量占 65%的高浓度污染物即沼液,而且随着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其排放量超过当地土地的消纳承载能力时,就会给土壤环境及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长期以来我省养殖企业缺少对养殖污染物治理相应技术的筛选与鉴别能力,缺乏对利用经济手段推动禽畜有机废物和污水的处理机制的了解,而且工艺设施建设完整性缺失等,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或释放性排放的环境质量的安全性、时效性、实效性和高效性等共性技术瓶颈问题,并成为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1、的产业短板。国内外对养殖厌氧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两大类,主要有还田模式、自然处理模式及工业化处理 3 种模式。发达国家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十分重视养殖厌氧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及其安全性问题,制定有严格的养殖厌氧污水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才能进行资源化利用的规定。我国禽畜粪便处理的目的是控制、减少其造成的危害,以综合利用为主,最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达标排放的目标,研究主要集中在沼液灌溉对作物土壤质量和作物品质的影响,也有研究指出沼液长时间的施用农田可能对对水体、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仍存在一定的潜在污染风险。因此,开展规模化养殖厌氧污水的深度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环境安全技术研究,破
12、解养殖厌氧污水处理投资大、净化效率和稳定性差、适应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缺失等共性技术瓶颈的同时,解决养殖污染染物不同处理技术模式及建设地理条件下资源化利用的环境消纳承载能力局限或释放性排放的的环境安全潜在风险,消除制约畜禽养殖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和产业短板,在养殖业及其养殖污染物处理系统中极为重要。本项目技术研究以养殖厌氧污水为研究对象,以畜禽厌氧污水资源化利用或释放性排放的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安全为目标,从养殖厌氧污水 COD/BOD 降解的高效性和稳定性角度,研发以活性炭为载体的养殖厌氧污水高生物物理净化技术。其主要发明点和创新点为:1、甄选了对养殖厌氧污水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的微生物组
13、合即枯草芽孢杆菌+施氏假单胞菌+排硫硫杆菌+小球藻+汉堡硝化杆菌和煤质活性炭基材,充分拟合养殖污水生物和物理处理方法及其工艺的优点,创新性集成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和活性炭载体基材物理加工技术,开展活性炭基材耦合不同功能性微生物菌株及组合对养殖污染物中COD/BOD 的降解能力及其微生物菌株之间的拮抗、协同作用等,探索功能性微生物富集动态变化规律、消化和降解机理,优化功能性微生物组合与载体基材的固定化条件;2、以养殖污染物 COD/BOD 的降解率为评价指标,研究生物净化剂的投加量、养殖污染物的水力停留期(HRT)和温度等为主要关联度因素的交互影响,以 COD/BOD 降解率等技术指标作为应用过程响
14、应指标,率先运用 Plackett-Burman 设计及 Design-expert 8.05b分析软件建立了生物-物理净化技术的 COD/BOD 降解率响应曲面模型,从技术应用的经济性、安全性、高效性和稳定性等科学角度优化养殖厌氧污水净化技术的应用条件,为技术应用工艺运行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基础理论支持;3、开展示范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对养殖厌氧污水 COD/BOD 去除率分别为 86.9%和 82.1%以上,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技术分别提高了13.2 和 5.9 百分点,具有显著的减排效益。4、率先制定了养殖厌氧污水生物-物理净化技术应用的技术规程,开辟了应用炭材料处理污水的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同
15、时优化了技术应用的工艺,确保了技术规范化的推广和应用,提升了技术应用的适应性、安全性和成效性,为畜禽养殖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创新及其装备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本项目技术研究科学运用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学科理论和技术,耦合了活性炭和功能性微生物对养殖厌氧污水的吸附和降解特性,研发了以“煤质活性炭”为载体的养殖厌氧污水生物-物理净化技术,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示范应用”为一体,破解了养殖厌氧污水处理效率、稳定性、适应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等共性技术瓶颈的同时,解决了养殖污染染物不同处理技术模式及建设地理条件下资源化利用的环境消纳承载能力局限或释放性排放的的环境安全风险。该成果技术具
16、有创新性和适用性,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综合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推动养殖污染治理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科技贡献。该成果技术具有创新性和适用性,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综合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项目实施以来,协同福建省多家养殖企业合作开展示范应用,优化沼液处理工艺对养殖厌氧污水进行进一步深度处理,取得较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得到示范应用企业的高度认可。2013-2016 年在平潭综合试验区、莆田、仙游、三明等地市县规模化养殖企业示范应用,累计处理沼液 152 多万吨,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计算,累计减排 COD 达到 6000 多吨,减少 CO2
17、排放量达到 300 多万吨,环境经济效益达到 3.2 多亿元,对养殖污水排放量的减排效果和示范辐射效应显著,为示范企业养殖污水的减量化排放或资源化安全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养殖企业对新技术示范应用的积极性,同时用研究成果的示范应用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发展和养殖污染物治理技术的科技进步,增强企业环境保护与健康养殖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我省养殖污染物治理产业链升级及行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经济效益。2014-2015 年度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项目名称 鸭源禽 1 型副黏病毒病病原学及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第一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第一完成人
18、 黄 瑜联系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100 号 联系电话 13600856279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5-05-13 至 2015-10-20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家禽养殖大国,据不完全统计 2015 年我国家禽(鸡、鸭和鹅)饲养量近 147 亿只,家禽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加大、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家禽疫病的发生日益严峻,出现了“老病未除、新病不断、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不良局面,使得禽病的防控越来越复杂,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 130 亿元,严重阻碍了我国家禽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禽 1 型副黏病毒(APMV-1)病是危害全球养鸡业最严重
19、的烈性传染病之一,也是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优先防控的疫病之一。过去,鸭鹅被认为可携带该病毒但不发病死亡。然而,上世纪 90年代后期我国出现鹅感染 APMV-1 死亡病例,但鸭如何尚属未知。为此,我们开展了鸭源 APMV-1 病病原学及标准化诊断技术的系统研究与应用,集成 10 个科技项目,历经十多年努力,取得以下创新与成效:(一)首次报道雏番鸭等感染 APMV-1 的死亡病例,且确定以胰腺出血和(或)坏死为病变特征;明确当前我国养鸭业中流行的 APMV-1 呈现基因型多样性(包括、和四种) ,其中以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揭示我国 APMV-1 病新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态学特点。(二)创新开
20、展鸭源 APMV-1 病原学及重要基因功能研究发现鸭源 APMV-1 强毒对不同品种鸭的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以雏番鸭最易感,为该病疫苗研发模型动物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不同基因型鸭源 APMV-1 对鸭的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其中以基因型的致病性最强;首次发现鸭源 APMV-1 血凝效价略低于鸡源,基因型鸭源强毒株的血凝谱比其他基因型毒株的窄,揭示其血凝谱的宽窄与基因型有关。首次揭示鸭源 APMV-1 强毒与鸡源 APMV-1 强毒代表株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且现有鸡用新城疫弱毒疫苗不能有效保护鸭源强毒的攻击,为水禽 APMV-1 病专用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发现水禽源与其他动物源 APMV-1
21、 在 P、HN 和 F 蛋白存在 36 个氨基酸位点差异,且明确其差异可作为不同宿主来源 APMV-1 的分子标记,揭示该病毒在自然选择压力下发生新的变异,丰富了该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内涵,为国内外深入开展水禽 APMV-1 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项目简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发现 V 基因与 F 基因具有相似的变异速率,明确 V 基因可作为该病毒基因分型的新基因;于国内外首次通过构建置换不同毒力鸭源APMV-1 V 基因的嵌合病毒及其相关研究,揭示强毒株 V 基因比低毒株V 基因对病毒增殖及感染后排毒能力的影响更大,丰富了该病毒的分子致病机理。(三)首次建立快速鉴别水禽源 APMV-1 强毒、低毒
22、株的 RT-PCR 技术,并制定发布了水禽禽 1 型副黏病毒病诊断技术省地方标准,为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和减少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了有效手段和重要技术支撑。(四)自 2008 年以来,建立的快速检测水禽源禽 1 型副黏病毒的RT-PCR 技术应用于闽浙赣皖粤桂鲁等九省(区)的部分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养鸭企业(户)或禽病诊治门诊的共 10191 份临床样品(覆盖鸭近 16.7 亿只)的诊断及 5 个检验检疫单位对我国近 40 家企业出口水禽产品的检测中,于闽浙桂等七省(区)开展鸭病诊治技术培训和标准宣贯 53 场、受训人员 7836 人次,共新增产值 26.93 亿元、新增利润4.03 亿元、新增
23、利税 2.33 亿元,创外汇 980 万元(人民币) ,有效减少了因该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促进我国养鸭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发表论文 25 篇,其中 SCI 收录 1 篇、国家一级学报论文 5篇,他引 256 次;主编著作 2 部;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3 项;在GenBank 上传了 11 株鸭源 APMV-1 全基因序列;培养出博士 4 名、硕士16 名,晋升研究员 2 名、副研 3 名,为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备力量。总之,经同行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总体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2014-2015 年度神农福建农业科技奖项目摘要表项目名称 戴云山
24、羊高繁系的选育及关键配套技术研究第一完成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第一完成人 李文杨联系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埔垱 100 号联系电话 13960813136项目研究起止时间 2009.72013.8项目简介(研究背景、发明点、创新点、主要贡献、应用情况、社会及经济效益等)项目简介:(一)所属科学技术领域本项目属于畜牧领域。戴云山羊是福建省优良地方品种,但长期缺乏系统选育,存在种质资源退化、繁殖性能低下、养殖效益低等突出问题。项目组系统开展了戴云山羊种质资源调查、高繁殖力新品系选育及关键配套技术研发,选育出遗传性能稳定、繁殖力高的新品系,创建了一系列羊舍设施装置及冬季牧草加工工
25、艺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为我国地方山羊品种的创新利用提供转型升级样板和借鉴。(二)主要技术指标和创新点本成果经过连续 7 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 5 个方面的突破和创新:1、首次系统研究了戴云山羊种质资源特性,其平均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分别为 44.61%、32.67%、3.78,其肌肉中包含有 17 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达 75.6mg/g,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 25%;明确了戴云山羊与福建其他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进化关系;并首次发现羊繁殖性状相关的 4 个 SNP 分子标记。2、首次开展戴云山羊高繁殖力新品系的选育,经过 5 个世代的群体继代选育,育成包含 13 个独立家系的戴云
26、山羊高繁殖力新品系,其能繁母羊头胎、经产平均产羔率分别为 145%和 212%,比 0 世代分别提高 9.8%和 12.2%,初生、3 月龄、6 月龄、周岁的体重则分别提高了 5.59%、8.68%、14.01%、7.65%;选育出的新品系遗传性能稳定、繁殖性能好、体型适中、生长发育速度较快。3、因地制宜研制了一系列适宜福建丘陵区域和沿海区域的山区坡地生态羊舍、沿海地区羊舍、防台风羊舍、具有粪尿分离羊舍、新型高架羊床和山羊隔板饲料槽等功能性羊舍及设施,奠定了戴云山羊健康养殖的基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3 项。4、优选出 5 个适应福建省冬季种植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创建了一系列冬季牧草的加工工艺
27、与技术,有效解决戴云山羊冬春季节牧草匮乏的被动局面和牧草加工技术落后的现状;优选的“美克斯”和“海克里斯”是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仅有的 2 个多花黑麦草新品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8 项。5、发明了一种山地茶园种草放牧山羊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创新地把具有福建特色的茶园、果园与山羊养殖有机结合,首创“山羊粪便茶园、果园牧草山羊”的戴云山羊生态养殖新模式,为山区山羊的生态养殖提供借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 项。(三)主要成效和应用推广效益授权国家专利 23 项,获牧草新品种认定 2 个,出版专著 1 部,参编著作 3 部,发表论文 14 篇,制定标准规程 1 项。本项目建立了泉州德化、三明尤溪、清流等戴云山羊种羊生产基地,推广冬季牧草新品种 35000 余亩,新建、改建羊舍约 11000,创社会产值 2.182 亿元。通过编写专著、福建省电视台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为戴云山羊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专家评审认为该成果整体研究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