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 梁家河读后感 范文稿三篇合集 梁家河读后感:拼搏进取,不负韶华 近日,单位给我们每个人发放了梁家河一书,当天下班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越看越入迷,终一口气将整本书看完,感悟和收获颇多。 梁家河一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政治高调的宣唱,也没有溢美的赞词,而是用一种通俗、生动、质朴的行文风格,记录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真实经历和深刻体悟,还原了青少年时期的习总书记亲民、为民形象。这本书对于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和本领,为当代青少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甚至对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都有着非凡的启迪意义。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
2、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轰 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那个时代的裹挟下,不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而当时年仅 15 岁的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主动申请下乡插队,勇敢地“逃离”北京前往延安,亲身体验社会底层的农民生活。 在那七年时光里,习总书记从一开始的迷茫、彷徨到树立、坚定人生理想和目标,完成了从北京娃到村里娃的蜕变,立足基层,拼搏进取,在实干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15 岁时,习总书记一面读书、修身,一面进行着他农民化的实践,熟悉当地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每一户人家,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和适应当地的饮食、风俗习惯
3、,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环境,真 诚善待每一个当地群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获得了民心和威望。在政治上,求上进 ,一次次写入党申请,直到写到第十次的时候才获得批准。在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身先士卒、排除万难,打坝修田,建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井,扫盲件件都是为民谋幸福的实事。 1973年,他迎来了上大学读书深造的机会,确定了清华大学的目标后,到 县里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家庭出身,他第一次遭受到了清华大学的拒绝,但他并没有灰心,终于等到第二年再次报考的机会,他依然坚持选择了清华大学,最终天遂人愿,得以录取。 细看这 一路的艰辛成长,就是一部胸怀大爱、有志敢为的青年奋斗史。作为今天
4、的我们,身处的时代环境和条件比那时好太多,但当代社会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活得更加精彩,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但机遇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小时候,读好书、上好学是被家人、老师耳提面命的要求。长大后,成家立业又是人生中的重要课题。在不断上涨的房价面前,很多人的理想被现实打败,挣钱多寡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脱离农村、挤入大城市,转变为城里人成为不少寒门子弟孜孜追求的目标,在基层农村里工作生活被认为是失败者的选择,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受到质疑、冲击。 梁家河这本书在当下对于正风除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人人为公则天下太平,人人为私则天下大乱”古
5、训,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拼搏进取,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和公仆,我们更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摆正心态,俯下身子,始终不忘自己“群众”身份,勤奋务实,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不辱为民请命、报效国家的职责使命,不负韶华。 梁家河读后感:初心在这里练就 青春在这里启航 读完梁家河这 本书,我不由得又翻来覆去查看其中一些章节,总感觉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和回味。梁家河这本书字数不多,语言很朴实,读起来就如同和一位老农拉家常。书中记载着习近平总书记 1969 年 1 月到 1975 年 10 月间,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下乡七年的知青岁月
6、里,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呼吸共命运,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奋斗的手让全村的落后面貌得到大变样的奋斗历程。习总书记说:“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他还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 个缩影。”在我看来,梁家河这本书就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求真务实、净化思想的“心灵鸡汤”。梁家河精神归根到底也就是对“为人民服务”最深刻的诠释。如何继承和发扬梁家河精神,用以促进我们当前各项工作,从而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服务群众要有真心。我出生在上世纪 70 年代的关中农村,自以为对农村“苦
7、日子”有深刻体验,然而和梁家河当年的艰苦条件比起来简直是小菜一碟。一群从北京大城市来的知青,细皮嫩肉的,从来没受过啥苦,却要在偏僻的穷山沟里住着土窑洞,睡着大通铺,喝着渗井水, 吃着没任何油水的枣掺玉米粉更要命的是还要过“跳蚤”、“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心中忍受的煎熬可想而知。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正是这一个个的艰难困苦,炼就了习近平同志百折不挠的心志,也激发了他改变梁家河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因此上,为了提高了面粉的质量,习近平用公社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来钢磨来磨面。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冒着风险力排众议带领大家修淤地
8、坝增加耕地面积。无论是建沼气池还是办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全部是为了解决梁家 河群众最迫切的生活需要,没有一件是为了他自己。正如村民王宪平所说:“近平从心底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座高等学校、哪一座象牙塔里所学不到的真东西。”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绝大多数人都奉行“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处世原则。谁对他们的好不好,在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一声“近平回来啦” !饱含着梁家河人内心深处对习近平同志无比的喜爱和认可,这样亲切的称呼,只有亲人之间久别重逢才会脱口而出。是呀,早就将自己融入梁家河这个集体的习近平同志,为这里的老百姓付出了真情和汗水,才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和爱戴。 我们
9、每个党员干部如果能秉承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就会不计个人得失,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利,自然就会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如鱼得水,干群关系亲如一家。 二、服务群众要有创心。陕北,这片古老的黄土高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代表着贫瘠和落后。一辈又一辈的人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在习近平同志到梁家河插队之前,这个小村子也是沿袭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变呢 ?因为那个时候的政策不允许,群众的思想也很保守。然而习近平来了,他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他为大家带来了新思想。为了增加群众 的收入,他倡导大家办起了铁业社,免费给社员修理农具,额外铸造的农具卖给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增
10、加集体收入。办起了代销店,不挣大家一分钱,只是为了让大家少跑冤枉路。要知道在当时全国批判资本主义,不允许随便搞活经济的背景下,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承担巨大的压力。当然,习近平同志完全也可以象很多插队知青一样,跟着全体社员听从生产队安排,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鼓舞着他,为老百姓谋福利不计个人得失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他,使他无法碌碌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有这种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创劲,多少仁人 志士放弃了自己原先优渥的生活条件,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为了理想和信念顽强奋斗,才使广大劳苦群众实现了当家做主愿望。在和平建设年代,又有多少共产党人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自觉自愿
11、地投身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国好人的故事比比皆是。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更应当有每日“三省吾身”的清醒头脑,来对照自己:拿着人民群众给予的俸禄,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在平平庸庸地混日子,还是在风风火火地干事创业,是精打细算盘算自己“小九九”,还是在一 心为老百姓谋福利。 三、服务群众要有匠心 。 有一则寓言:“农夫养了一头狗熊,狗熊对他很忠心。有一次农夫在树下睡觉,一只蜜蜂飞到他的脸上,狗熊怕农夫被蛰,一巴掌拍了下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意思是好心也可能办坏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某地干部为了
12、帮助群众脱贫指导大家种药材,药材倒是丰收了,但是没有人收购。老百姓费了钱,费了力,却没有得到效益 ;某地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实行撤校并点,把一个乡的七八所小学合并成一所,使原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的孩子,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学校去住宿,或者让家长陪读 凡此种种都是脱离了客观实际的官僚主义。于之相反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谋划的几件大事都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一是符合当地实际条件。因为梁家河离县城比较远,交通不方便,创办铁业社、代销店等可以方便群众 ;加之有剩余劳动力,创办一些集体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符合科学技术要求。不论是修建沼气池还是淤地坝,他都多次考察学习,请教专家,多方论证,因此安全又
13、有实效。三是符合老百姓的心愿,修建深水井,修建沼气池,把石磨换成钢磨,无一不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因此我们说:“光 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远远不够,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技术和本领”。 四、服务群众要有恒心 。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工作生活了七年,这期间他在这里受到磨炼,汲取了营养,也为这里奉献了青春和力量。离开梁家河以后,他还多次写信问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 ;他身居高位,百忙之中还要抽时间回来看望大家 ;对那些穷亲戚们倾力相助,对梁家河的发展时时关心。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
14、留在了这里”。 常言道:“树高千尺忘了根”。只有不忘根本,才能正确认 识自己,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牢记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展了“打虎拍蝇”全面反腐,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我们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那些贪腐分子他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是这样的吗 ?答案不言而喻。其实我们很多党员干部在工作之初都是豪情万丈,立志干一番鸿图大业,也为老百姓办了些好事 ;然而随着地位的变化,有的人放松了思想修养,忘记了自我约束,忘记了“初心”,最终一步一步走上了不归路。由此我想起芋老人传里有这样一段话:“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 ,忠孝如古人某,
15、及为吏,以污贿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初心在这里练就,青春在这里启航。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自己的精神高地,梁家河就是习近平同志的精神高地和标杆。正如他所说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的信念 ;要为人民做实事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读梁家河有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 “梁家河”究竟是怎样的地方?习主席与梁家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展开了深入的学习。 “梁家河”,一个习主席曾经扎根七年的小村庄,梁家河温存着习主席与插队伙伴、窑洞村民的至深情谊,诉说着习主席扎根基
16、层的点滴故事,记录着梁家河村从贫困村到新时代致富村的发展变化,书写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史。相信每个人手捧梁家河,都会受到不同的震撼,而我也被深深地吸引。 做人不忘本,留住群众心 2015 年 2 月 13 日,习主席再回梁家河,离开 40 年已久,习主席仍能亲切的叫出昔日“小伙伴”的 小名,习主席忘不了那美味的酸菜,忘不了那不老的情谊,忘不了那可爱的父老乡亲,他把心留在了这里。“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习主席是这样的情怀,一回到这里,他最关心的仍然是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当看到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他舒心的笑了。树不能断根,人不能忘本。这是我从习主席身上学到的高尚品质。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故乡总是永远的牵
17、挂;不管我们能走多远,来处总是永远的铭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要永远记得自己的根。人民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魂。有的人做了官,就开始摆起官架子,看不起农民,淡漠群众的感情,把群众的事不放在心上,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忘本表现,不配做共产党的子弟兵。习主席教导我们“不忘初心、方的始终”,这是一份嘱托,更是每个共产党人应有的一条座右铭。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实事 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 习主席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对梁家河的谋划从未停止。那时为了实 现五年粮食翻一番的目标,他才智多
18、谋,为梁家河建成“淤地坝”,直到现在那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看到人民日报刊载的千里之外四川省大办沼气的两篇报到,习主席立刻就想陕北的村民要是也能用沼气煮饭、照明多好。后来,他各地考察、反复试验,解决难题,终于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成了,陕西省有了第一口沼气池。办成沼气池后,习主席还想着、谋划着为村民办更多事。为了服务村民,他成立了铁业社,社员需要农具、不用跑到文安驿。很快,梁家河就有了代销店。接着,习主席在两家河又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习主席还 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习主席为梁家河留下了永远的财富。泪花不禁泛红了眼睛,也许是被习主席做的这些实事而感动,又或者
19、是被习主席那“为人民办实事”的行动力而震撼。不光这些,随同的知青伙伴,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他的深刻影响下和真诚指导下,石春阳(随娃)、武晖(铁锁)、刘永耀(能人)、王宪平(黑子)也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为村民带来很多福祉,如今的梁家河山绿、水清、天蓝,变化翻天覆地、人民喜笑颜开。这便是信念的力量,他成就了一个人,影响了一群人,造福了亿万人。我们的广大青年干部,要向习主席看齐,我 们的广大基层领导班子要向习主席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念内化成自己的信念,磨练意志,把“为人民办实事”作为终身奋斗的理想。 发扬吃苦精神,干活“不撒奸” 那时候的梁家河是个十分穷苦的地方,习主席一同知青住的是土窑洞,窑洞
20、不仅有虱子、跳蚤、臭虫、老鼠,偶尔还有蝎子、蛇,最难忍、恼人的就是跳蚤。吃的是康窝头,下饭菜最多的就是酸菜,挨饿是经常的事,几乎吃不上肉读到这些,不仅眼眶湿润。换做是自己回到那个年代,我简直无法肯定自己能够扛过去。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习主席没有丝毫的退缩,没有丝毫抱怨,还一直朝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懈奋斗者,我们广大的青年干部,最应学习这种优秀的品质。习主席干活“不撒奸”,就连掏地、挑粪这些难干的重活,他都跟着干,跟着学。这样踏 实、实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像我们这些青年人,刚入基层,脱离了城市优越的生活,生活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喊苦喊累的时候,有时甚至产生“跳槽”的想法,意志、信念不够坚定,心沉不下去,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反省的。有的同志,工作中